揩季_kezing
@KeZing
Sun, Jun 15, 2025 12:05 PM
Sun, Jun 15, 2025 1:32 PM
3
[讀書噗]
不假裝,也能閃閃發光:停止自我否定、治癒內在脆弱,擁抱成就和讚美的幸福配方 - 張瀞仁 | Readmo...
趁商管馬拉松買的書,覺得這本真的好棒,很快就看完了(雖然再快也沒有一般人看書快,我現在也接受這件事了)
是真的很適合內向者&冒牌者症候群看的書
揩季_kezing
@KeZing
Sun, Jun 15, 2025 12:07 PM
Sun, Jun 15, 2025 5:20 PM
我看了這本書才突然發覺,原來這才是真正的同溫層
真正的同溫層再我提出疑問的時候,不會說「你為什麼這樣」、「你怎麼會這樣」、「你不要/不用這樣」(或者歪去其他不是我想討論的地方),而是「我也會這樣,我的解決方法是......」
我看到的時候嚇死(?),因為我很少有這樣的對話,也很少感覺到有人能懂我的問題。這幾年特別有感,我發現我問什麼問題超容易被回「你為什麼要這樣」(以前無感可能是因為被否定習慣了,就覺得本來就會這樣),然後明明就已經很痛苦了,還要為了照顧別人的情緒開始檢討自己為什麼這麼奇怪
揩季_kezing
@KeZing
Sun, Jun 15, 2025 12:12 PM
Sun, Jun 15, 2025 3:18 PM
但奇怪是正常的,那些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也不能改變,要接受自己就是這麼不一樣(有些事情也不用改變),但我們有辦法讓自己過得更舒適一點
內向者一定都會經歷一種「為什麼我這麼奇怪」的自我懷疑,然後其他人還會質疑你連這件事都不能想(你幹嘛要覺得自己很特別),就覺得好像光是有人能說出這樣的痛苦很正常就覺得非常安慰。因為只要身為少數,就一定會覺得自己很奇怪啊,從來都不覺得自己奇怪,其實就代表自己是團體中的多數吧(雖然也是要看自己的著眼點,像是在工作方面的事情,我就從來不覺得自己奇怪,因為我的價值觀很適合當一般上班族)
也因為作者是真的內向者,所以提的方法、思考脈絡都跟我非常像,我覺得比較有對自己的問題對症下藥。雖然現在的我也已經自己努力了一點,在看到一些改善方法,還有如何肯定自己的章節我都感覺自己的努力有被肯定到
揩季_kezing
@KeZing
Sun, Jun 15, 2025 12:15 PM
Sun, Jun 15, 2025 1:35 PM
像是我知道自己是個超級內向的人,遇到職場問題我一定很難反應,所以我非常在意工作的環境,包含政治、性別比、申訴管道,確保跟我類似條件的人在遇到狀況時可以即時反應(或者已經反應過很多次,體制也相對完善),我就不用為了專業以外的事情煩心
我發現這個底層價值影響我超多,這也是我當初不想做設計、動畫、美術的其中一個原因,只是以前的我不知道而已,但回頭想想這一切都超有道理的(難怪有一段時間我超不想找工作,因為我潛意識就不喜歡那些環境,不光是能力不足的問題)
揩季_kezing
@KeZing
Sun, Jun 15, 2025 12:17 PM
Sun, Jun 15, 2025 1:35 PM
然後我說作者是「真正的」內向者,是因為我覺得現在網路上不管是內向(I人)還是社恐,都好像變成一種流行的標籤,或者當作不想社交的藉口
但真正的社恐根本不太會說自己社恐,以我來說,我根本不想讓別人知道我社恐,我超級希望變得正常,狀況最嚴重的時候我完全不想讓別人知道我很奇怪
揩季_kezing
@KeZing
Sun, Jun 15, 2025 12:22 PM
Mon, Jun 16, 2025 1:06 AM
看完書之後聽了作者的一些訪談,作者也說自己不是社恐,只是有一次在應酬的時候實在超不舒服,結果蕁麻疹發作被送急診
我突然發覺她讓我很有共鳴,是因為我們都是非常嚴重的內向者,不是網路上常見的「雖然我社恐,但我也努力去社交了很開心」那種社恐
我無意貶低所有人的恐懼,只是真正的恐慌症是生理反應,不可能靠「努力」去解決生理反應。其實我到現在對網路上隨意將自己貼上社恐標籤的人還是有點不諒解,因為我自己最嚴重的時候也是看到人就會頭暈想吐、焦慮到無法控制自己
我以前說過我有一段時間連去買飯都沒有辦法,只能讓自己餓肚子,但我那個時候從來沒有跟其他人說這件事,因為這樣太不正常了。如果能輕易說出那兩個字,代表行為還沒有偏差到會讓人覺得很奇怪,或者這件事已經過去很久了我才能這樣講出來,不然在那個當下我根本不想讓別人知道我很不正常
揩季_kezing
@KeZing
Sun, Jun 15, 2025 12:23 PM
Sun, Jun 15, 2025 5:21 PM
因為我總不能跟別人說,對不起我看到人真的很想吐,所以我不是很想見你
誰會理解這種感受啊(至少小時候的我覺得沒有人能理解),別人只會覺得「你是不是討厭我」、「這個人好奇怪我不想跟你扯上關係」吧
揩季_kezing
@KeZing
Sun, Jun 15, 2025 12:26 PM
Sun, Jun 15, 2025 5:22 PM
我對於網路上那種很喜歡在自己身上貼標籤的人感到很厭惡,因為他們超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很努力社交」,但這句話會造成誤解,就是好像努力就可以克服這個問題
我覺得這句話就很像是今天有一個人對花生過敏,有人會建議他「你就多吃花生就可以克服過敏了」嗎?如果有個人對這個東西過敏,但一直頻繁接觸過敏原就好了,我們也只會覺得「所以你是症狀相對輕微的人」吧
有些人的過敏可能沒有那麼嚴重,所以挺過不舒服的階段之後就可以養好免疫系統,但外人怎麼知道這個人會不會吃一次就死掉?如果不能確定,怎麼可以給出這樣的意見
雖然恐慌症不會死掉,但就跟憂鬱症也不會死掉一樣,也沒辦法「克服」,有些生理反應不是「努力」就可以解決的(如果可以那就不叫憂鬱症)。所以我每次看到「努力社交」就覺得很煩,都很想講「你這樣根本就不是社恐,你只是不想社交」
揩季_kezing
@KeZing
Sun, Jun 15, 2025 12:31 PM
Sun, Jun 15, 2025 5:22 PM
雖然還是想要再強調一次,我沒有想要貶低任何人的焦慮,所以我很少很少講這件事。就是因為自己很痛苦,所以我知道所有的痛苦都是不能比較的
只是隨意使用這個標籤,會讓真正痛苦的人有苦說不出(因為這真的不是靠努力可以克服的事情),反而會別人懷疑是不是在大題小作、不夠努力,不然為什麼別人可以努力社交就好了,但自己卻不行(我就有這個懷疑,我一直到幾年前看到人還是會頭暈想吐)
另外也會讓真正痛苦的人誤以為自己找到夥伴,當自己身在這個小圈圈時,就會自然想參考別人的作法去緩解自己的問題。然後過了五年十年之後,才發現我們看的事情根本不一樣,很多人的煩惱跟痛苦沒有我這麼嚴重、持續這麼久(以前我超不懂為什麼要在場次上認親,有真人會站在我眼前我都覺得超不舒服的,我一直以為其他人也是這樣)
雖然都是一廂情願,但就會有種受騙的感覺
揩季_kezing
@KeZing
Sun, Jun 15, 2025 12:33 PM
Sun, Jun 15, 2025 1:53 PM
就像我以前一直不懂為什麼有些人整天在網路上murmur,但從來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自己的問題。撇除某些人就是在擺爛,另一種原因就是網路上的人喜歡誇大自己的狀況,但通常他們murmur完就沒事了,所以他們不用治療,也就不用深入去分析自己的問題,因為不需要
揩季_kezing
@KeZing
Sun, Jun 15, 2025 12:37 PM
Sun, Jun 15, 2025 5:12 PM
說到「不需要了解這個問題」,其實我也有類似的經驗。像是我就很看不懂原子時間(不是原子習慣)裡面提出來的問題,對我來說根本不會有什麼「下班好累我不想做事」的問題,就算偷懶個一兩天我也不覺得自己人生毀掉或自己就是懶惰,因為我知道自己很努力了
我覺得這就是我相對主流的面向(在工作跟產能這方面),所以當我看到這個問題時,我腦子裡其實也是會跑出「不想繼續做事不就是不夠努力嗎」的想法
只是我也有相對屬於少數的面向(這應該才是大部分時間的我),所以一產生這個想法,我就知道為什麼別人看我的問題會一直有種「我不夠努力」的感覺出來
就像我覺得晚上繼續做事是相對簡單的事情,對別人來說社交就是努力一下就可以做到的事,雖然做起來很累,但不會做不到
我現在也可以正常跟別人說話,但因為自己有過恐慌的經驗,才會知道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揩季_kezing
@KeZing
Sun, Jun 15, 2025 12:39 PM
Sun, Jun 15, 2025 12:50 PM
只是這種換位思考不是每個人都有,我自己狀況不好的時候也不會有。一直到最近才慢慢覺得自己狀況稍微穩定了一點,但其實我也還是沒有好,因為我還是會對網路上講自己社恐的人生氣
有一天我覺得這件事無所謂了,我可能才是真正走出來的人,就可以融入大家一起開這種很「主流」的玩笑(有的時候我想融入環境的時候,還是會刻意會學別人用這個標籤,但大部分的時候我還是滿注意自己不要隨便使用這個詞)
揩季_kezing
@KeZing
Sun, Jun 15, 2025 12:40 PM
Sun, Jun 15, 2025 1:40 PM
我覺得玩笑之所以好笑,是因為沒有才好笑。或者狀況沒那麼嚴重,沒有嚴重到偏離太多,才有辦法當成日常對話說出口(如果有個人整天說自己憂鬱症,也會讓人覺得很假很煩吧)
就像我跟我弟會互相說對方胖,但我們都不胖,而且不是很在意這件事,所以才可以互嗆這件事。但對於其他真的很胖或者很在意自己外表的家人,我絕對不會講這個字
揩季_kezing
@KeZing
Sun, Jun 15, 2025 12:43 PM
Sun, Jun 15, 2025 1:12 PM
回到作者的書,我覺得從作者的文字可以看出一個真正的社恐是怎麼理解狀況的(雖然這本主要在講冒牌者症候群,但我覺得它跟內向、社恐是一個連鎖反應,作者在書裡也有寫到內向者比較容易因為某些條件而有冒牌者症候群)
我覺得真正的社恐跟憂鬱症一樣,一定會非常「自我中心」。解決問題的起點一定是自己、很難考慮到其他人(就算有,很多時候也是自己幻想出來的最糟糕的狀況),因為焦慮很耗能,能量耗光哪有力氣去關心其他人,就算有也會是相對狹隘的視角,所以思考的重心一定會放在自己身上。社交是最後的「終點」,而不是達成方法的「手段」
誰不知道在這個社會上需要社交(不只是工作需求,生理性的需求也需要),但問題對我們來說很難做到啊。作者也說他最後接受自己就是這樣的人(沒有什麼換個想法這種事,根本做不到),但我們可以把自己能做的事情都做好
揩季_kezing
@KeZing
Sun, Jun 15, 2025 12:44 PM
Sun, Jun 15, 2025 1:55 PM
雖然作者分析問題的方式都是從自己出發,但是別人對他的評價都是很關心其他人(而幫助他人也是她很重要的自我價值),所以重要的是接納自己、找出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只要把該做的事情都做好,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就會變好,自己也能過得開心自在
另外覺得這本書讀起來很順的一點,是因為溝通成本很低。在講內向者的困境時,我常常要解釋一大堆「為什麼我會有這種想法」(因為別人上來就是一句『你幹嘛這樣想』),每次都讓我覺得溝通成本很高,很像是工作時跟一個領域外的人講解專案內容一樣,因為他們他們完全不懂為什麼會有這種情境(所以不可能有這種問題),或者覺得這就是轉念就可以解決的事情
揩季_kezing
@KeZing
Sun, Jun 15, 2025 12:49 PM
但是這本書就很少那種需要來回溝通、確認情境的狀況(其實有的時候看書看到最後也會發覺自己想的跟作者想的完全不一樣,就會看得很累很氣餒),可以跳過很多溝通的時間成本,直接走到「如何解決」的地方
就像是一開始說的,作者講述這件事的立場是「我也會這樣,我的解決方法是......」,沒有質疑這個狀況應不應該存在(不如說它就是會存在,作者也說自己沒有克服,只是可以稍微減少發作的頻率),所以可以更直接的去講解決方式,給出有用的建議(而不是糾結在「不應該這樣」)
揩季_kezing
@KeZing
Sun, Jun 15, 2025 12:55 PM
Sun, Jun 15, 2025 5:24 PM
我一直希望自己能達到作者這樣的狀態,一個相對平靜安穩,也能溫柔的給出別人建議的狀態
有的時候我會想,那些想要糾正我的人,除了真的無法理解這個問題(覺得這件事很奇怪根本不應該存在)以外,是不是也可能是一種「自己想要達到那樣的狀態,但還達不到」的情境
因為自己還沒達到,所以會想要透過反覆講述同一個概念讓自己信服,有的時候反而會用力過猛、過度演出,反而顯得咄咄逼人(書裡也有講到這個狀態)。或者是因為自己還不完滿,為了壓抑心中的焦慮,會想透過指證別人來達到自己某方面的虛榮心?
會這樣想,是因為我有這個心態,所以我現在很少會直接跑去別人的問題下面講「你幹嘛這樣」,我知道這樣講只會讓自己看起來很不會讀空氣,但我現在心裡多少還是有這樣的念頭,只是我還沒辦法像作者那麼溫柔的表達之前,覺得自己還是少說點話比較好
揩季_kezing
@KeZing
Sun, Jun 15, 2025 12:59 PM
Sun, Jun 15, 2025 12:59 PM
雖然這也是自己有意識之後才做的到的事情,之前有一段時間我也是會直接講「你不用這樣想吧」的人,雖然還好我內向又社恐,就算是好朋友我也很少對人這樣講(雖然還是有一兩個人被我搞到崩潰,所以我知道我狀況不好的時候咄咄逼人起來也是很恐怖的)
另外也是看了這本書之後我才有一個感想,就是不是每句話都是值得聽的,雖然很多道理殊途同歸,但生活的意義在於過程,判斷哪些人講話聽起來舒服也是很重要的,不是每個人講的話最後導向同一個結論,就代表所有言論都應該被接受
書裡有一句話說在這個世界上仁慈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對自己仁慈(特別針對有冒牌者症候群的人,不然直接講這句話感覺會讓某些人對自己過度寬容)。我覺得到這個年紀我也應該對自己好一點、自私一點了
揩季_kezing
@KeZing
Sun, Jun 15, 2025 1:16 PM
Sun, Jun 15, 2025 1:40 PM
講了很多關於社交恐懼的問題,好像很少講關於冒牌者症候群的事情
只是因為作者講內向那本書用券領比較划算,但我現在沒券,所以先買了這本而已。不過我覺得是殊途同歸,對我來說這是連鎖反應,所以看這本也有被同理到的感覺
揩季_kezing
@KeZing
Sun, Jun 15, 2025 1:22 PM
Sun, Jun 15, 2025 5:17 PM
然後想分享自己狀況慢慢好起來的原因,其實也是花了好幾年的時間才慢慢改善
第一個改善的點是大學離開家裡,我覺得脫離有毒環境是滿重要的,雖然我也不是很喜歡大學的環境,但離開有毒環境是改變的第一步,可以慢慢接觸外界不同的視角、改變自己的價值觀(另外我讀的科系也是相對不會被認為會成功賺大錢的科系,跟少數的人在一起會讓冒牌者症候群稍微少一點)
後來發覺只是逃避自己不喜歡的,最後選到的環境還是不適合自己。第二個改善的點是觀察自己的狀態後,研究所終於選到適合自己的科系,裡面的教授幫助我非常多,讓我慢慢建立起自己是有價值、努力就有回報的感受
不過我其實還是不適合把創作當成工作的人(至少當時不適合,書裡面講的幾個條件都有中,我才發現為什麼我當時會那麼排斥找工作),第三個改變的點是轉職到現在的公司上班
揩季_kezing
@KeZing
Sun, Jun 15, 2025 1:25 PM
雖然只是個很普通的工作,薪水也沒有特別好,但我在這裡真正學到了所有努力都是有價值的,還有如何客觀地看待自己的能力,把事實跟感受分開來(我覺得是因為我對這個領域還不熟,所以相對客觀)
還有雖然我超級不信任自己的能力,但去年出大包的時候完全沒有被懲罰,也受到上級長官滿大的鼓勵跟肯定,我才真的慢慢接受原來現實的狀況真的跟我感受到的不一樣(但我還是不想再來一次了)
揩季_kezing
@KeZing
Sun, Jun 15, 2025 1:28 PM
Sun, Jun 15, 2025 1:42 PM
回頭看來,身為一個心理有很多毛病的人,選到一個安穩的環境真的很重要,而這個安穩可能需要靠一點運氣,但自己的判斷也很重要。(另外我覺得自己符合社會價值觀的那個面向也對我幫助很大,像我很會讀書,我至少就可以確定自己不算是個笨蛋,所以轉職的撞牆期我可以相信自己只是還沒上手,不是我真的很笨)
書裡的最終章有提到怎麼把冒牌者症候群的問題變成自己的優勢,雖然我還在路上,但我覺得我也是用肉身測試過那些方法,是真的有用
揩季_kezing
@KeZing
Sun, Jun 15, 2025 1:29 PM
Sun, Jun 15, 2025 5:19 PM
最重要的是作者的文字真的很溫柔,很適合對自己極端不信任的人閱讀,完全不會有種成功人士在說教的感覺(我有的時候看某些書會有這種感受,就算他說的有道理還是很難吸收進去,所以我現在知道同溫層超重要,有些話沒有用自己能接受的方式聽到,還是無法改善自己的狀況)
因為冒牌者症候群很嚴重的時候會很玻璃心,真的需要溫柔的文字好好呵護自己
揩季_kezing
@KeZing
Sun, Jun 15, 2025 1:32 PM
Sun, Jun 15, 2025 1:49 PM
總之是很推薦的一本書,之後有券應該也會買另一本來看
也可以在網路上看看作者的訪談,我覺得作者講話很舒服~
內向者的職場心法:不用裝外向,安靜也能閃閃發光 ft. 張瀞仁(INFJ)|Sherry's Notes...
【心理聊聊天】既害怕成功,也害怕失敗:冒牌者症候群怎麼辦? ft.張瀞仁 Jill
載入新的回覆
是真的很適合內向者&冒牌者症候群看的書
真正的同溫層再我提出疑問的時候,不會說「你為什麼這樣」、「你怎麼會這樣」、「你不要/不用這樣」(或者歪去其他不是我想討論的地方),而是「我也會這樣,我的解決方法是......」
我看到的時候嚇死(?),因為我很少有這樣的對話,也很少感覺到有人能懂我的問題。這幾年特別有感,我發現我問什麼問題超容易被回「你為什麼要這樣」(以前無感可能是因為被否定習慣了,就覺得本來就會這樣),然後明明就已經很痛苦了,還要為了照顧別人的情緒開始檢討自己為什麼這麼奇怪
內向者一定都會經歷一種「為什麼我這麼奇怪」的自我懷疑,然後其他人還會質疑你連這件事都不能想(你幹嘛要覺得自己很特別),就覺得好像光是有人能說出這樣的痛苦很正常就覺得非常安慰。因為只要身為少數,就一定會覺得自己很奇怪啊,從來都不覺得自己奇怪,其實就代表自己是團體中的多數吧(雖然也是要看自己的著眼點,像是在工作方面的事情,我就從來不覺得自己奇怪,因為我的價值觀很適合當一般上班族)
也因為作者是真的內向者,所以提的方法、思考脈絡都跟我非常像,我覺得比較有對自己的問題對症下藥。雖然現在的我也已經自己努力了一點,在看到一些改善方法,還有如何肯定自己的章節我都感覺自己的努力有被肯定到
我發現這個底層價值影響我超多,這也是我當初不想做設計、動畫、美術的其中一個原因,只是以前的我不知道而已,但回頭想想這一切都超有道理的(難怪有一段時間我超不想找工作,因為我潛意識就不喜歡那些環境,不光是能力不足的問題)
但真正的社恐根本不太會說自己社恐,以我來說,我根本不想讓別人知道我社恐,我超級希望變得正常,狀況最嚴重的時候我完全不想讓別人知道我很奇怪
我突然發覺她讓我很有共鳴,是因為我們都是非常嚴重的內向者,不是網路上常見的「雖然我社恐,但我也努力去社交了很開心」那種社恐
我無意貶低所有人的恐懼,只是真正的恐慌症是生理反應,不可能靠「努力」去解決生理反應。其實我到現在對網路上隨意將自己貼上社恐標籤的人還是有點不諒解,因為我自己最嚴重的時候也是看到人就會頭暈想吐、焦慮到無法控制自己
我以前說過我有一段時間連去買飯都沒有辦法,只能讓自己餓肚子,但我那個時候從來沒有跟其他人說這件事,因為這樣太不正常了。如果能輕易說出那兩個字,代表行為還沒有偏差到會讓人覺得很奇怪,或者這件事已經過去很久了我才能這樣講出來,不然在那個當下我根本不想讓別人知道我很不正常
誰會理解這種感受啊(至少小時候的我覺得沒有人能理解),別人只會覺得「你是不是討厭我」、「這個人好奇怪我不想跟你扯上關係」吧
我覺得這句話就很像是今天有一個人對花生過敏,有人會建議他「你就多吃花生就可以克服過敏了」嗎?如果有個人對這個東西過敏,但一直頻繁接觸過敏原就好了,我們也只會覺得「所以你是症狀相對輕微的人」吧
有些人的過敏可能沒有那麼嚴重,所以挺過不舒服的階段之後就可以養好免疫系統,但外人怎麼知道這個人會不會吃一次就死掉?如果不能確定,怎麼可以給出這樣的意見
雖然恐慌症不會死掉,但就跟憂鬱症也不會死掉一樣,也沒辦法「克服」,有些生理反應不是「努力」就可以解決的(如果可以那就不叫憂鬱症)。所以我每次看到「努力社交」就覺得很煩,都很想講「你這樣根本就不是社恐,你只是不想社交」
只是隨意使用這個標籤,會讓真正痛苦的人有苦說不出(因為這真的不是靠努力可以克服的事情),反而會別人懷疑是不是在大題小作、不夠努力,不然為什麼別人可以努力社交就好了,但自己卻不行(我就有這個懷疑,我一直到幾年前看到人還是會頭暈想吐)
另外也會讓真正痛苦的人誤以為自己找到夥伴,當自己身在這個小圈圈時,就會自然想參考別人的作法去緩解自己的問題。然後過了五年十年之後,才發現我們看的事情根本不一樣,很多人的煩惱跟痛苦沒有我這麼嚴重、持續這麼久(以前我超不懂為什麼要在場次上認親,有真人會站在我眼前我都覺得超不舒服的,我一直以為其他人也是這樣)
雖然都是一廂情願,但就會有種受騙的感覺
我覺得這就是我相對主流的面向(在工作跟產能這方面),所以當我看到這個問題時,我腦子裡其實也是會跑出「不想繼續做事不就是不夠努力嗎」的想法
只是我也有相對屬於少數的面向(這應該才是大部分時間的我),所以一產生這個想法,我就知道為什麼別人看我的問題會一直有種「我不夠努力」的感覺出來
就像我覺得晚上繼續做事是相對簡單的事情,對別人來說社交就是努力一下就可以做到的事,雖然做起來很累,但不會做不到
我現在也可以正常跟別人說話,但因為自己有過恐慌的經驗,才會知道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有一天我覺得這件事無所謂了,我可能才是真正走出來的人,就可以融入大家一起開這種很「主流」的玩笑(有的時候我想融入環境的時候,還是會刻意會學別人用這個標籤,但大部分的時候我還是滿注意自己不要隨便使用這個詞)
就像我跟我弟會互相說對方胖,但我們都不胖,而且不是很在意這件事,所以才可以互嗆這件事。但對於其他真的很胖或者很在意自己外表的家人,我絕對不會講這個字
我覺得真正的社恐跟憂鬱症一樣,一定會非常「自我中心」。解決問題的起點一定是自己、很難考慮到其他人(就算有,很多時候也是自己幻想出來的最糟糕的狀況),因為焦慮很耗能,能量耗光哪有力氣去關心其他人,就算有也會是相對狹隘的視角,所以思考的重心一定會放在自己身上。社交是最後的「終點」,而不是達成方法的「手段」
誰不知道在這個社會上需要社交(不只是工作需求,生理性的需求也需要),但問題對我們來說很難做到啊。作者也說他最後接受自己就是這樣的人(沒有什麼換個想法這種事,根本做不到),但我們可以把自己能做的事情都做好
另外覺得這本書讀起來很順的一點,是因為溝通成本很低。在講內向者的困境時,我常常要解釋一大堆「為什麼我會有這種想法」(因為別人上來就是一句『你幹嘛這樣想』),每次都讓我覺得溝通成本很高,很像是工作時跟一個領域外的人講解專案內容一樣,因為他們他們完全不懂為什麼會有這種情境(所以不可能有這種問題),或者覺得這就是轉念就可以解決的事情
就像是一開始說的,作者講述這件事的立場是「我也會這樣,我的解決方法是......」,沒有質疑這個狀況應不應該存在(不如說它就是會存在,作者也說自己沒有克服,只是可以稍微減少發作的頻率),所以可以更直接的去講解決方式,給出有用的建議(而不是糾結在「不應該這樣」)
有的時候我會想,那些想要糾正我的人,除了真的無法理解這個問題(覺得這件事很奇怪根本不應該存在)以外,是不是也可能是一種「自己想要達到那樣的狀態,但還達不到」的情境
因為自己還沒達到,所以會想要透過反覆講述同一個概念讓自己信服,有的時候反而會用力過猛、過度演出,反而顯得咄咄逼人(書裡也有講到這個狀態)。或者是因為自己還不完滿,為了壓抑心中的焦慮,會想透過指證別人來達到自己某方面的虛榮心?
會這樣想,是因為我有這個心態,所以我現在很少會直接跑去別人的問題下面講「你幹嘛這樣」,我知道這樣講只會讓自己看起來很不會讀空氣,但我現在心裡多少還是有這樣的念頭,只是我還沒辦法像作者那麼溫柔的表達之前,覺得自己還是少說點話比較好
另外也是看了這本書之後我才有一個感想,就是不是每句話都是值得聽的,雖然很多道理殊途同歸,但生活的意義在於過程,判斷哪些人講話聽起來舒服也是很重要的,不是每個人講的話最後導向同一個結論,就代表所有言論都應該被接受
書裡有一句話說在這個世界上仁慈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對自己仁慈(特別針對有冒牌者症候群的人,不然直接講這句話感覺會讓某些人對自己過度寬容)。我覺得到這個年紀我也應該對自己好一點、自私一點了
只是因為作者講內向那本書用券領比較划算,但我現在沒券,所以先買了這本而已。不過我覺得是殊途同歸,對我來說這是連鎖反應,所以看這本也有被同理到的感覺
第一個改善的點是大學離開家裡,我覺得脫離有毒環境是滿重要的,雖然我也不是很喜歡大學的環境,但離開有毒環境是改變的第一步,可以慢慢接觸外界不同的視角、改變自己的價值觀(另外我讀的科系也是相對不會被認為會成功賺大錢的科系,跟少數的人在一起會讓冒牌者症候群稍微少一點)
後來發覺只是逃避自己不喜歡的,最後選到的環境還是不適合自己。第二個改善的點是觀察自己的狀態後,研究所終於選到適合自己的科系,裡面的教授幫助我非常多,讓我慢慢建立起自己是有價值、努力就有回報的感受
不過我其實還是不適合把創作當成工作的人(至少當時不適合,書裡面講的幾個條件都有中,我才發現為什麼我當時會那麼排斥找工作),第三個改變的點是轉職到現在的公司上班
還有雖然我超級不信任自己的能力,但去年出大包的時候完全沒有被懲罰,也受到上級長官滿大的鼓勵跟肯定,我才真的慢慢接受原來現實的狀況真的跟我感受到的不一樣(但我還是不想再來一次了)
書裡的最終章有提到怎麼把冒牌者症候群的問題變成自己的優勢,雖然我還在路上,但我覺得我也是用肉身測試過那些方法,是真的有用
因為冒牌者症候群很嚴重的時候會很玻璃心,真的需要溫柔的文字好好呵護自己
也可以在網路上看看作者的訪談,我覺得作者講話很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