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戈
@jeelim
Fri, Jun 13, 2025 7:17 AM
Fri, Jun 13, 2025 7:20 AM
23
5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
作者:蘿蕊・葛利布(Lori Gottlieb)
譯者:朱怡康
如果有人生必讀清單,我想這會在我的列表榜上有名
本書由數個
真實
故事交織而成,輕鬆不失幽默的基調上,還異常感人肺腑;連介紹我都刪改了好幾次,因為我想設法好好介紹這本書,而不只是聚焦在那些跟自己特別有共鳴的細節
書上紀錄的是他人的故事,也是我們自己的故事:我們的掙扎,我們想愛與被愛,我們
想改變卻辦不到
的所有時刻;一千個人有一千種樣態,有也許上千上萬種解法,卻有相似的困境
諮商是為了釐清狀況,面對真實,是為了看看能不能、往前邁一步也好的勇氣;希望翻開這本書的我們都可以放下過去,試著
坦然且快樂一點
地活在現在的人生
讀嘛讀嘛
九戈九讀
九戈
@jeelim
Fri, Jun 13, 2025 7:22 AM
Fri, Jun 13, 2025 7:22 AM
書有副標,
基於我每次寫噗首介紹都在爆字數
實在有點長我放這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一個諮商心理師與她的心理師,以及我們的生活
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 A Therapist, HER Therapist, and Our Lives Revealed
九戈
@jeelim
Fri, Jun 13, 2025 7:26 AM
Fri, Jun 13, 2025 7:33 AM
這本書我八百年前就看完了
大概幾星期前就寫得七七八八了
然後昨天發現我已經開始寫下一本了
不是開看或看超過一半是已經在寫了
所以我覺得是時候該生出這篇我不想再累積多篇了
九戈
@jeelim
Fri, Jun 13, 2025 7:27 AM
※
我寫在這本書裡告訴你的東西--並不是治療,而是治療的故事,我要談的是我們如何治療,還有治療能帶我們走向何方。國家地理頻道不是有拍胚胎發育和瀕危鱷魚的出生嗎?我想記錄的是人如何在掙扎中進步、如何奮力推開封閉他們的殼,直到自己默默地(但時而喧嘩)、緩緩地(但時而突然)迸開。
(p.20)
九戈
@jeelim
Fri, Jun 13, 2025 7:31 AM
這作者(諮商師本人)真的非常、非常溫柔,遣詞用字有時候都讓我覺得好想去找他諮商
但我們有語言隔閡謝邀
溫暖又真摯
希望我哪一天不會頭殼壞去找原文開看
九戈
@jeelim
Fri, Jun 13, 2025 7:31 AM
※
心理治療並不容易,而且辛苦的不只是心理師而已,因為病人也必須為改變負起責任。
要是你以為心理師跟你談一小時只會應和你,你錯了。心理師當然支持你,但我們支持的是你的成長,不是你對另一半的低評價(我們的角色是了解你的看法,但未必會為它背書)。在心理治療過程中,你必須負起責任、敞開弱點。我們不會拉著病人直搗問題核心,我們只會輕輕推著他們靠自己走到那裡,因為最有力的真相--人最嚴肅看待的真相--是他們自己一點一滴領悟的真相。心理治療契約隱含的是病人願意忍受不自在,因為有些不自在是心理治療發揮作用所無法避免的。
(p.148)
九戈
@jeelim
Fri, Jun 13, 2025 7:32 AM
※
「值得做的事多半不好做。」溫德爾回答。他的語氣和表情讓我覺得不是說教,而是經驗談。他還說,雖然每個人都希望晤談結束時心情更輕鬆,但我比任何人更該知道心理治療未必如此。如果我想在短時間內改善情緒,我該去吃塊蛋糕,或是享受一下性高潮。但他不是開快樂速成班的。
他補了一句:你也不是。
但我其實很想速成--至少變成病人時是這樣。心理治療之所以有挑戰性,在於它要求病人以平常不願意的方式看待自己。雖然心理師會盡可能以同理心捧著鏡子,但願不願意好好照鏡子還是要看病人自己。他們得自己決定要轉頭不看,還是要盯住鏡子,說:「哇!怎麽會這樣!接下來該怎麼辦?」
(p.149)
九戈
@jeelim
Fri, Jun 13, 2025 7:41 AM
最近在學習一個關於改變的概念,就是改變不是一個穩定上升的斜線,
改變其實是一個反覆、起伏不定的過程,
在改變過程中覺得自己好像又回到原本的狀態其實是
很正常
的
之前在學習類似東西時也學到,改變是在大腦建立一個之前不存在的迴路且可能沒分泌那麼多多巴胺的迴路,
改變之後感受當然會不同,但還沒改變或試圖改變途中當然是
不舒服
的啊
九戈
@jeelim
Fri, Jun 13, 2025 7:43 AM
※
心理師做的不是人格移植,而是幫你修磨稜角。病人在心理治療後可能情緒反應不再那麼激烈,態度不再那麼苛刻,心境更開放,也更能接納別人。換句話說,心理治療是認識真正的自己。不過,認識自己的一部分是除去對自己的認識--不再受你告訴自己的、關於你是什麼樣的人的故事所束縛,讓你活出自己的人生,不被你告訴自己的、關於你的人生的故事困住。
(p.178)
九戈
@jeelim
Fri, Jun 13, 2025 7:44 AM
Fri, Jun 13, 2025 7:46 AM
既然痛苦,為什麼還要改變呢?
大概是因為我有我的憧憬,我有我的願想;我有我想成為的樣子
我也有我不想再背負、不想再習慣的樣子
九戈
@jeelim
Fri, Jun 13, 2025 7:45 AM
※
注視內在的功課並不輕鬆,相較之下,吃藥當然簡單多了--也快多了。我不反對病人用藥讓自己好過一點,恰恰相反,我其實很相信藥物用對時機效果極佳。可是,美國真的有百分之二十六的人需要服用精神藥物嗎?畢竟心理治療不是沒用,只是對現在的病人來說,它的效果不夠快(病人顯然不是無緣無故被稱做「消費者」的)。
這整個現象充滿說不出的諷刺。人希望能迅速解決自己的問題,可是,如果他們的情緒困擾是因生活步調太快而起,再求速戰速決豈非飲鴆止渴?為了將來生活安逸,他們現在拼命衝刺,然而這個「將來」常常永不到來。
(p.293)
九戈
@jeelim
Fri, Jun 13, 2025 7:48 AM
Fri, Jun 13, 2025 7:48 AM
我有時候也覺得我慢下來,
能夠更踏實,能夠更穩,我看好要幹什麼起步,然後我能走得更遠一點
現在這社會,我有時候覺得就是把人往死裡逼,反正人那麼多,人不值錢
九戈
@jeelim
Fri, Jun 13, 2025 7:48 AM
※
當然,心理師不是說客。我們無法說服厭食症的人吃東西。我們無法說服酗酒的人不酗酒。當一個人只懂得用自毀逃避問題,我們也無法說服他停止自毀。我們能做的是試著協助他們更了解自己,讓他們懂得問對問題。這樣,在他們的內心或外在環境起變化時,他們才能自己說服自己。
(p.320)
九戈
@jeelim
Fri, Jun 13, 2025 7:49 AM
※
當人不知道抛下某個事物之後該用什麼取代,就可能以拖延和自我破壞來迴避改變--即使改變是正面的亦然。改變會失去舊的,而迎接新事物往往伴隨焦慮,所以思考期的人經常舉棋不定。雖然他們的三心二意常讓朋友和伴侶看得生氣,但這是思考期的一部分。人在準備好改變之前,就是需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做同樣的事,重蹈覆轍到近乎荒謬的程度。
(p.320-321)
九戈
@jeelim
Fri, Jun 13, 2025 7:53 AM
Fri, Jun 13, 2025 7:54 AM
最後,我放上一篇書中
引用
的文章,
雖然原本是在講生兒育女,但我覺得它可以對應到人生的很多事上,或是對應到人生
也許你看完後會覺得
什麼鬼
,
也許你看完後會覺得
說得對
,
也許
兩者皆然
九戈
@jeelim
Fri, Jun 13, 2025 7:53 AM
<歡迎蒞臨荷蘭>(Welcome to Holland)
唐氏兒家長艾米莉・佩爾・金斯利(Emily Perl Kingsley):
準備生兒育女的感覺,像是安排一趟美妙的度假旅程--去義大利。你買了好幾本旅遊書,開始構思你完美的計畫:羅馬競技場、米開朗基羅大衛像、威尼斯貢多拉⋯⋯也許你還學了幾句常用的義大利文,一切讓你興奮不已。
殷切期待幾個月後,出發的日子終於到了。你打包行囊,興沖沖出門。幾小時後飛機降落,空服員對大家說:「歡迎蒞臨荷蘭。」
「荷蘭?!」你大驚:「怎麽變成荷蘭?我訂的是義大利耶!我應該在義大利才對。去義大利是我這輩子的夢想。」
可是飛行計畫改了。他們已經在荷蘭降落,你非待在這裡不可。
九戈
@jeelim
Fri, Jun 13, 2025 7:54 AM
重點是:他們沒有把你带到什麼恐怖、噁心、骯髒的地方,這裡沒有瘟疫、飢荒或疾病,只是跟義大利不一樣而已。
所以你只好下機,買幾本新旅游書,重新學另一種語言。你也會遇到以前從沒遇過、完全不一樣的人。
這裡只是跟義大利不一樣而已。步調比義大利慢,時尚不如義大利炫。可是待了一陣子之後,你停下腳步,看看四周⋯⋯你開始注意到荷蘭有風車⋯⋯⋯荷蘭有鬱金香,荷蘭甚至有林布蘭。
不過,你認識的每一個人都去過義大利⋯⋯他們也老愛吹噓在那裡玩得多盡興,而你下半輩子都會說:「對啊,我本來也要去的,都計畫好了。」
沒去成義大利的痛會永遠、永遠、永遠、永遠跟著你⋯⋯因為這個夢想破碎帶來的失落感很大、很大。
可是⋯⋯你如果把人生拿来哀嘆沒去成義大利,你也許永遠無法自在享受非常特別、也非常美好的⋯⋯荷蘭。
載入新的回覆
作者:蘿蕊・葛利布(Lori Gottlieb)
譯者:朱怡康
如果有人生必讀清單,我想這會在我的列表榜上有名
本書由數個真實故事交織而成,輕鬆不失幽默的基調上,還異常感人肺腑;連介紹我都刪改了好幾次,因為我想設法好好介紹這本書,而不只是聚焦在那些跟自己特別有共鳴的細節
書上紀錄的是他人的故事,也是我們自己的故事:我們的掙扎,我們想愛與被愛,我們想改變卻辦不到的所有時刻;一千個人有一千種樣態,有也許上千上萬種解法,卻有相似的困境
諮商是為了釐清狀況,面對真實,是為了看看能不能、往前邁一步也好的勇氣;希望翻開這本書的我們都可以放下過去,試著坦然且快樂一點地活在現在的人生
讀嘛讀嘛 九戈九讀
基於我每次寫噗首介紹都在爆字數實在有點長我放這也許你該找人聊聊:一個諮商心理師與她的心理師,以及我們的生活
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 A Therapist, HER Therapist, and Our Lives Revealed
這本書我八百年前就看完了大概幾星期前就寫得七七八八了然後昨天發現我已經開始寫下一本了不是開看或看超過一半是已經在寫了所以我覺得是時候該生出這篇我不想再累積多篇了我寫在這本書裡告訴你的東西--並不是治療,而是治療的故事,我要談的是我們如何治療,還有治療能帶我們走向何方。國家地理頻道不是有拍胚胎發育和瀕危鱷魚的出生嗎?我想記錄的是人如何在掙扎中進步、如何奮力推開封閉他們的殼,直到自己默默地(但時而喧嘩)、緩緩地(但時而突然)迸開。
(p.20)
但我們有語言隔閡謝邀溫暖又真摯
希望我哪一天不會頭殼壞去找原文開看心理治療並不容易,而且辛苦的不只是心理師而已,因為病人也必須為改變負起責任。
要是你以為心理師跟你談一小時只會應和你,你錯了。心理師當然支持你,但我們支持的是你的成長,不是你對另一半的低評價(我們的角色是了解你的看法,但未必會為它背書)。在心理治療過程中,你必須負起責任、敞開弱點。我們不會拉著病人直搗問題核心,我們只會輕輕推著他們靠自己走到那裡,因為最有力的真相--人最嚴肅看待的真相--是他們自己一點一滴領悟的真相。心理治療契約隱含的是病人願意忍受不自在,因為有些不自在是心理治療發揮作用所無法避免的。
(p.148)
「值得做的事多半不好做。」溫德爾回答。他的語氣和表情讓我覺得不是說教,而是經驗談。他還說,雖然每個人都希望晤談結束時心情更輕鬆,但我比任何人更該知道心理治療未必如此。如果我想在短時間內改善情緒,我該去吃塊蛋糕,或是享受一下性高潮。但他不是開快樂速成班的。
他補了一句:你也不是。
但我其實很想速成--至少變成病人時是這樣。心理治療之所以有挑戰性,在於它要求病人以平常不願意的方式看待自己。雖然心理師會盡可能以同理心捧著鏡子,但願不願意好好照鏡子還是要看病人自己。他們得自己決定要轉頭不看,還是要盯住鏡子,說:「哇!怎麽會這樣!接下來該怎麼辦?」
(p.149)
改變其實是一個反覆、起伏不定的過程,
在改變過程中覺得自己好像又回到原本的狀態其實是很正常的
之前在學習類似東西時也學到,改變是在大腦建立一個之前不存在的迴路且可能沒分泌那麼多多巴胺的迴路,
改變之後感受當然會不同,但還沒改變或試圖改變途中當然是不舒服的啊
心理師做的不是人格移植,而是幫你修磨稜角。病人在心理治療後可能情緒反應不再那麼激烈,態度不再那麼苛刻,心境更開放,也更能接納別人。換句話說,心理治療是認識真正的自己。不過,認識自己的一部分是除去對自己的認識--不再受你告訴自己的、關於你是什麼樣的人的故事所束縛,讓你活出自己的人生,不被你告訴自己的、關於你的人生的故事困住。
(p.178)
大概是因為我有我的憧憬,我有我的願想;我有我想成為的樣子
我也有我不想再背負、不想再習慣的樣子
注視內在的功課並不輕鬆,相較之下,吃藥當然簡單多了--也快多了。我不反對病人用藥讓自己好過一點,恰恰相反,我其實很相信藥物用對時機效果極佳。可是,美國真的有百分之二十六的人需要服用精神藥物嗎?畢竟心理治療不是沒用,只是對現在的病人來說,它的效果不夠快(病人顯然不是無緣無故被稱做「消費者」的)。
這整個現象充滿說不出的諷刺。人希望能迅速解決自己的問題,可是,如果他們的情緒困擾是因生活步調太快而起,再求速戰速決豈非飲鴆止渴?為了將來生活安逸,他們現在拼命衝刺,然而這個「將來」常常永不到來。
(p.293)
能夠更踏實,能夠更穩,我看好要幹什麼起步,然後我能走得更遠一點
現在這社會,我有時候覺得就是把人往死裡逼,反正人那麼多,人不值錢
當然,心理師不是說客。我們無法說服厭食症的人吃東西。我們無法說服酗酒的人不酗酒。當一個人只懂得用自毀逃避問題,我們也無法說服他停止自毀。我們能做的是試著協助他們更了解自己,讓他們懂得問對問題。這樣,在他們的內心或外在環境起變化時,他們才能自己說服自己。
(p.320)
當人不知道抛下某個事物之後該用什麼取代,就可能以拖延和自我破壞來迴避改變--即使改變是正面的亦然。改變會失去舊的,而迎接新事物往往伴隨焦慮,所以思考期的人經常舉棋不定。雖然他們的三心二意常讓朋友和伴侶看得生氣,但這是思考期的一部分。人在準備好改變之前,就是需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做同樣的事,重蹈覆轍到近乎荒謬的程度。
(p.320-321)
雖然原本是在講生兒育女,但我覺得它可以對應到人生的很多事上,或是對應到人生
也許你看完後會覺得什麼鬼,
也許你看完後會覺得說得對,
也許兩者皆然
唐氏兒家長艾米莉・佩爾・金斯利(Emily Perl Kingsley):
準備生兒育女的感覺,像是安排一趟美妙的度假旅程--去義大利。你買了好幾本旅遊書,開始構思你完美的計畫:羅馬競技場、米開朗基羅大衛像、威尼斯貢多拉⋯⋯也許你還學了幾句常用的義大利文,一切讓你興奮不已。
殷切期待幾個月後,出發的日子終於到了。你打包行囊,興沖沖出門。幾小時後飛機降落,空服員對大家說:「歡迎蒞臨荷蘭。」
「荷蘭?!」你大驚:「怎麽變成荷蘭?我訂的是義大利耶!我應該在義大利才對。去義大利是我這輩子的夢想。」
可是飛行計畫改了。他們已經在荷蘭降落,你非待在這裡不可。
所以你只好下機,買幾本新旅游書,重新學另一種語言。你也會遇到以前從沒遇過、完全不一樣的人。
這裡只是跟義大利不一樣而已。步調比義大利慢,時尚不如義大利炫。可是待了一陣子之後,你停下腳步,看看四周⋯⋯你開始注意到荷蘭有風車⋯⋯⋯荷蘭有鬱金香,荷蘭甚至有林布蘭。
不過,你認識的每一個人都去過義大利⋯⋯他們也老愛吹噓在那裡玩得多盡興,而你下半輩子都會說:「對啊,我本來也要去的,都計畫好了。」
沒去成義大利的痛會永遠、永遠、永遠、永遠跟著你⋯⋯因為這個夢想破碎帶來的失落感很大、很大。
可是⋯⋯你如果把人生拿来哀嘆沒去成義大利,你也許永遠無法自在享受非常特別、也非常美好的⋯⋯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