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苓膏~
Tuo-tzu Lee (@tuotzu) on Threads
紀錄片《看不見的國家》並不是一部關於蔡英文的紀錄片,而是一部在蔡英文總統任期內,台灣如何從不被看見、受到不公平對待,不斷辛苦衝決國際網羅的紀錄片。真正被記錄的不是蔡英文,而是在這段過程裡,不斷凝聚共同體意識的「我們」台灣。

該片發想的時間很早,早在2016年蔡英文當選後不久,就有了提案,當時的提案其實是一部關於總統的紀錄片。眾所周知,關於總統的紀錄片總有很多限制,那些畫面能釋出、哪些不能釋出,幕僚團隊心裡自有一把尺。理想的狀況,是拍攝團隊遞出需求和腳本,再由幕僚團隊協調安排,因此雖說是紀錄片,但會更像是有劇本的劇情片。
掰噗~
:-& 咧哩哇
~龜苓膏~
比如法國前總統歐蘭德執政第一年的紀錄片《總統不好幹》就是這樣,又比如歐巴馬任期尾巴拍的《最後一年》也是這樣,片子的斧鑿很深,都有很清楚的敘事,以總統為主角,告訴大家你們喜歡,或者討厭的總統,每天在忙什麼、在想什麼,以及為了國家做了些什麼。
~龜苓膏~
但《看不見的國家》並不是這樣關於總統豐功偉業的電影,首先是蔡英文不喜歡自己變成被記錄的主角。這不見得只是重視隱私或生性害羞的問題,而是她執政的風格,向來是認真做事,低調不張揚。比如她在演講時很喜歡用「我們」作主詞,老被批評個人領導特色不明顯,但八年下來,「我們」台灣人民,好像也默默跟她一起完成了不少事。

再者是導演葛靜文(Vanessa Hope)來提案時,並不帶著劇本,幕僚團隊不知道要給出什麼資訊,就以新聞專訪和側拍的經驗去規劃。因此很多時候,拍攝團隊都只是在行程邊緣遊走側拍,或者拍到一些台灣記者都可以拍到的畫面。因此紀錄片團隊拍完回去時,幕僚團隊相當憂慮,不知道到底這部影片最後呈現的樣貌會是什麼?會不會很發散?會不會失去主角?會不會敘事不明所以?
~龜苓膏~
還好結果出乎意料之外。

前陣子我有幸獲邀,看了定案的影片,心裡懸著的問題便放了下來。因為關於總統的拍攝材料不夠,影片自然無法以總統的故事作為敘事主軸;不過因禍得福,因為當初導演沒有帶著劇本來,竟讓敘事變得豐富多彩,不只圍繞在總統一個人身上。這種多元的敘事,即使有點零碎,卻更能貼切的呈現她那種不以個人領導為中心,總統跟大家一起在政治的壕溝中匍匐前進的執政風格。
~龜苓膏~
台灣固然美麗,但因為政治處境,經常處於不被看見、被刻意忽視的處境當中。被踢出聯合國、被排除於國際社會之外,但台灣人並沒有因此失志喪氣。COVID-19疫情時,WHO高官被問及台灣,就發愣離線。那些被刻意抹去的傷痛我們記憶猶新,但台灣人民並沒有因此沮喪頹唐,我們上下一心,忍耐各種小小的不便,在疫情風暴當中守住了防線,維持住正常生活,甚至還能帶著口罩繼續打職業棒球、開演唱會(但和疫情前相比,當然難免仍有許多不便),對世界展示了台灣強韌的一面。
~龜苓膏~
誠如導演所說,她拍這部影片,是想要讓世界「看見台灣」。《看不見的國家》不僅細數了蔡英文執政期間台灣的變化,更把時間往前推,談到台灣如何從威權到民主、經濟如何從凋敝到成長,如何和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體制交纏種種,而成為今日的樣貌。因為沒有訪那麼多蔡英文,所以訪了蕭美琴、訪了陳菊、訪了林昶佐,甚至跟著選舉中的吳沛憶去廟裡拜拜,他們眼中不同卻閃亮的台灣,也因此有機會被發現和看見,共同織成了一張台灣從看不見、到努力被看見的形象。

我有幸曾在蔡總統任內擔任幕僚,觀賞《看不見的國家》時,過去所經歷的諸多故事,一幕幕好像再次重現,也幾次勾起我心中的那段時光的敘事,覺得特別懷念。
~龜苓膏~
幾日前我在東京陪同國家交響樂團巡演,最後的安可曲是蕭泰然老師的《來自福爾摩沙的天使》,我忽然想起2016年總統選舉政見發表會上,蔡英文在結辯時談起當時甫過世的蕭泰然老師,說他在「黑名單」上,回不了家,因此只能在巡演的飛機經過台灣時,拚命往下看,看看自己回不去的心愛故鄉。

那是一個悲傷的故事,但悲傷背後所隱含的,是還沒執政時,相信對未來一切魑魅魍魎來襲都能迎刃而解的天真爛漫。經歷這麼多年執政的磨難,其實我們都已經沒辦法用那麼天真的情緒來迎接改變。那日東京現場的音樂優雅戚長,我憶及此事,卻忽然淚眼盈眶,來自福爾摩沙的天使,可能就在這裡與我相遇了吧。
Siuko一起到雲林創業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