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兒童成長心理學來說 嬰兒從誕生之前到出生的前幾周都仍與母親處於「共生階段」symbiotic phase,兩者互相依賴,能感受到彼此的需求,逐漸的兒童與外在世界的形成開始切割,探索體會到差異difference,一開始是自主生理與不自主心理,四歲後才開始心理誕生psychological birth,接下來是分離separation,也就是個體化individuation的發生,若分離進行的好,最早期的自我認同階段-我是誰who I am不再是問題,而是that I am才是問題。而七歲到十二歲則被稱為潛伏期latent phase意味著相對成長緩慢、隱藏、不可見的
我的英語口說練習對象就從chatgpt 變成perplexity 了
直接上升一個難度
因為藝術的特質包含了打破常規
而不僅僅是呈現美
所以在教育中老師必須大量的詢問學生創作緣由
在創作中最常出現的是
“我不喜歡這個”
就像那些叛逆負面的作者那樣
批判感受到的困境可能源自何處
或者像過去美學那樣“告訴人們一個常見的社會議題”
(當然我不覺得僅僅是民國美學或是黨國道德議題這種問題)
我仍然記得國中水彩老師問的問題,因為那時候剛好我使用的色彩不是這樣,老師很高興的拿來問同學
雖然我記得我的答案,不過我對這段印象深刻的原因在於,他很明確的讓我知道,有些東西可以是我自己定義的,我自己定義我是誰
嬰兒從誕生之前到出生的前幾周都仍與母親處於「共生階段」symbiotic phase,兩者互相依賴,能感受到彼此的需求,逐漸的兒童與外在世界的形成開始切割,探索體會到差異difference,一開始是自主生理與不自主心理,四歲後才開始心理誕生psychological birth,接下來是分離separation,也就是個體化individuation的發生,若分離進行的好,最早期的自我認同階段-我是誰who I am不再是問題,而是that I am才是問題。而七歲到十二歲則被稱為潛伏期latent phase意味著相對成長緩慢、隱藏、不可見的
將「不取決於社會規範的社會行動的策略定義」以及「所有社會行動者為了他們的文化及心理特殊性進行的防禦」兩者結合的原則「可以在個體身上找著卻再也無法在社會制度或普適原則上找著了。」
(摘自液態現代性)
(摘自液態現代性)
我也一直想到這個
螺旋型的繪畫:介於2~4歲兒童所創作,常常被使用在有關生死的藝術性表達,意味著開始與結束
看見圓與線條,可以說是那些被母親用帶子綁住但卻可以自由探索周遭世界的3-4歲兒童表達的內在經驗,但是他們開始學習讓自己從母親的束縛中獲得自由,兒童會進行冒險與實驗,這個階段像是躲貓貓hide-and-seek。
(摘自兒童繪畫心理學)
老實說我覺得她根本心智沒有長大,或者說透過她自己的創作長大索默斯認為,哲學家對責任程度的思考不足,可能是因為哲學理論「向來是從必要與充分條件的角度思考」。必要與充分條件的思考取向,尋求清楚的判準以決定概念是否適用。舉例來說,我們問知識是甚麼?一般的定義是,想知道某個事物,你必須:一、相信該事物為真;二、該事物必須實際為真;三、你必須有合理理由相信該事物為真。這些條件缺一即不足以構成知識。
(摘自你以為你的選擇真的是你的選擇)
然後回家翻找我手上的資料才有辦法打成完整說明
我真的超廢🤣屬於根本無法背出想引用的內容的人
但想到上面的人看到又會說我是文青
我就覺得還是發在這裡好了(欸
🤣好險還是有人覺得我不文青的
感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