ಠ_ಠ
碧樹西風

接著昨天的話題,那個十多年前的VP對於美日的觀點,我部分認同,並不完全認同。

在他眼裡,美國的普通人實際上是被菁英們豢養的選票。

但是在我看來,這件事比他描述的更複雜,或者這種觀點差是因為他在科技行業裡做了一輩子,而我橫跨科技與金融兩個行業。

於是我看到了他沒看到的那部分。

你站在金融的視角下,美國大部分的普通人並非沒有價值。

我們要知道一個很簡單的事實,那就是菁英掌握的財富再多,始終人口有限,那就不可能消費起量。

俗稱你再有錢,肚皮就那麼大,誰一頓飯也吃不了十碗。

所以美國作為全球主要的消費引擎,實際上是圍繞著這些看似不被需要的普通人,構建的。
ಠ_ಠ
美國大部分普通人都不是做製造業的,都是做服務業的。

其中做碼農,醫生,律師,稅務師這些高端服務業的,你可以看作是菁英階層的一部分。

而其他服務業,則屬於大眾的一部分。

特朗普的票倉紅脖子裡面有相當一部分,就是不樂意去矽谷華爾街,從事打掃衛生,送外賣,端盤子之類低端服務業的那些人。

他們總是幻想著回到過去,回到二戰後的歲月,用自己作為工人的技術,來直接創造財富,賺錢。

但是我們要搞清楚,在美國菁英的視野裡,他們構建的這個全球秩序下,究竟是生產不足?還是消費不足?

實際上是消費不足。

生產是過剩的,論生產這件事,東亞有足夠的人口滿足全世界的生產需求。

也就是說,總得有人負責提供消費。

你沒有聽錯,我用的提供消費這個詞兒。

在資本家的眼裡,其實沒有人,所有人都是工具,俗稱你有什麼屬性?
ಠ_ಠ
你負責生產,還是負責消費?

當消費變成一項任務的時候,它不見得是讓你快樂的消費,也可能是讓你不那麼快樂的消費。

你想一想,如果特朗普許諾的那些事兒,真的在美國落地,會是怎樣一幅場景?

美國人都去生產,美國遍地製造業?

那麼試問,全球誰來負責消費呢?

事實上,美國傳統菁英過去幾十年來設計的這套秩序下,每件事都是有用意的。
ಠ_ಠ
美國的基礎教育就不可能好,基礎教育太好了,這些人學習了數理化,他們就會上進心爆棚,他們就會要求自己去讀好的大學。

那麼大學畢業了之後呢?就會要求去和上層菁英們分好的工作崗位。

誰大學畢業了之後還願意去麥當勞端盤子呢?

可問題是,我們聊過的,美國從1991年之後,就已經選擇了朝著科技金融化的道路一去不復返。

也就是說,美國他不需要這麼多工科人才。

他更需要的是少數頂級菁英外加多數伺候人的服務員。
ಠ_ಠ
保姆數學學這麼好,是要幹嘛?是要買菜的時候黑你家錢嗎?

你站在構建秩序的美國菁英的角度想想就知道,他不希望基礎教育好,這不利於他們要做的事情。

他想要的原本就是放羊式教育,你開心就好啦,反正長大後也是伺候人的。

又沒啥工廠,不需要你掌握什麼數理化。

至於少數人,那就提高教育的費用,家庭年收入高的,你就去讀私立呀。

那裡給你菁英化教育。

也就說,從一出生,他就分流了。
ಠ_ಠ
那麼我們再去看基建。

基建這種東西實際上是有問題的,你不要說美國那種人口密度,即便你看我們的人口密度。

咱們的大城市裡面,運行地鐵的,有誰能盈利?

你要知道美國的人口密度比我們稀疏得多,就他那個人口密度,把基建搞好,不得天天燒錢?

掙不回本的。

更重要的是,他做這件事的意義是什麼?

我們花了很多錢去搞基建,可以有效地提升工人群體的勞動效率,最後可以變成財富的。

也就是說,雖然地鐵運營是虧錢的,但是帶動了其他產業,總體是盈利的。
ಠ_ಠ
美國呢?

美國玩科技與金融的,就那點菁英,用得著擠地鐵嗎?

普通人?普通人是端盤子的,你提高什麼效率?

大哥你只是個伺候人的,你不直接創造財富,明白不?

就像公司給碼農配備好電腦是為了提升他們的工作效率,你給行政部門的前臺配那麼好的電腦,你是準備讓她上班打遊戲啊?

所以美國就不需要基建好,基建越差,人們越是不得不開車,進而拉動汽車消費。

包括飲食也是一樣的,你說美國那麼肥沃的土地,那種大農場,為啥不種點蔬菜水果?

你要想想看,為啥種蔬菜水果?給普通人吃那麼多蔬菜水果,他們健康上去了,誰看病啊?
ಠ_ಠ
都不看病怎麼拉動消費?

所以美國的菁英們設計的這套秩序是有道理的,至少人家是想過怎麼運行的。

讓美國的普通人只能吃垃圾食品,就會多生病,就可以拉動消費;

讓美國的普通人不擅長數理化,就不得不請稅務師,就可以拉動消費;

讓美國的普通人邏輯混亂,就不得不請律師,就可以拉動消費;

讓美國的普通人沉迷於數字遊戲,就創造了碼農的工作機會,就可以拉動消費。

再配上高昂的房租,以及拉垮的基建,就可以帶動地產汽車,方方面面。

然後把水電燃氣網路都私有化,抬高價格,這樣也可以拉動消費。

由此,就誕生了全球最主要的消費引擎。
ಠ_ಠ
這東西能改變嗎?不能的,大哥,這是全球商品經濟運轉的根子,這是祖墳啊。

特朗普如果刨了全球引擎的祖墳,那接下來全球的東西往哪兒賣?

不光是東亞的工業品的銷售問題,美國的那一堆科技金融締造的服務業產品,最後不還是同樣的往哪兒賣的問題嗎?

有些話說難聽點就是:需要這部分美國人,保持這麼生活。需要他不健康的,無意義的生活,需要。
ಠ_ಠ
這就是為啥我說,金融驅動型的經濟結構,和產業賦能型的經濟結構,本質上不一樣。

你始終要弄清楚,你自己賺的是哪部分錢?

你不要抱怨我們的金融,教育,醫療,律師,等等從業者的收入和美國同行沒法比。

當然沒法比。

因為人家實際上構造了一個專門用來墮落的群體,然後讓這些高端服務業從業者,可以賺他們的錢。

而你呢?你要指著這幫人生產呢,你就不能讓他們墮落,你就得讓人人都自律。

都自律了,作為高端服務業從業者,你還怎麼掙錢?

是不是這麼簡單的理兒?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