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多爽人♫
@hello3375
Wed, Jun 11, 2025 4:22 PM
1
桑塔格的〈論風格〉,來寫一些摘要
「風格(Style)」是我們在日常中,很常用於評論作品的詞彙和方式。但若根據桑塔格的想法,「風格」事實上是個曖昧不明的概念。我們事實上沒辦法一個作品分離出「A、B、C元素」來說明他歸屬於「XXX風格」,反之亦然。換句話說,風格更多時候只是日常時用於溝通上的便利,因為我們沒辦法從作品單獨分離出某些部分而真空地宣稱他是某種風格的特徵。「風格」既不存在,也不實用。實用的意思是,他沒辦法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一部作品。
而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這麼相信有所謂風格的存在,或者是在觀看作品時對風格緊緊不放,是因為將「形式」與「內容」對立起來的觀看作品的方式過於氾濫。白話來說,這種觀看模式太習慣認為:若作品是一杯水的話,形式就是其杯子,而內容就是其中的水。風格仿若是作品僵硬的規則,被排除在外
♩三多爽人♫
@hello3375
Wed, Jun 11, 2025 4:34 PM
Wed, Jun 11, 2025 10:50 PM
換言之,這也意味著,這種觀看作品的方法的問題在於,以此為基礎的理解與評論是不本真的。簡言之是當我們觀看作品時,本就不是(也不應該,根據桑格塔)把作品拆成不同元素的組合來理解。作品總是以整體呈現在我們面前,而風格則只是我們片段式的觀看作品時,所產生出的某種陳見。既不能描繪出觀看作品的體驗,也沒辦法幫助我們理解作品。
♩三多爽人♫
@hello3375
Wed, Jun 11, 2025 4:40 PM
若根據桑格塔,把「形式(風格)」與「內容」對立起來,會導致幾個嚴重的後果。其一是我們會失去理解不同的作品之間的關係的方法,當我們將相同或不同「風格」的作品並列起來時,我們會更難以建設性地理解他們的差異,因為這個概念本身就是含糊的。其二是,風格的濫用會導致忽略作品創作的過程是如何被「操作」的,以及這些操作的技術是如何在歷史中如何累積和演變的。而最嚴重的是,風格的使用會使我們的注意力轉移,讓我們被一些不必要的前見所限縮而看不到「風格」之外的事物。
♩三多爽人♫
@hello3375
Wed, Jun 11, 2025 4:52 PM
眼尖的人可能會察覺到,這篇論文跟前一篇的〈反詮釋〉似乎隱含一個共同的呼籲,就是都是在批評「概念化」與「真實性」對作品(以及和作品互動的經驗)的破壞。真實性稍微比較好理解,比較暴力簡單的說法就是避免以真實物理世界的標準來審視作品的合理性,也就是桑格塔想說的泛道德化或工具化,以及作品必須與現實保持距離,因為作品的美感與意義是自主的,而不是仰賴於現實(我想這裏應該會有人想批評,不過作品與現實的關係是另一個複雜的議題,至少在這裡必須要有上述的立場)。
♩三多爽人♫
@hello3375
Wed, Jun 11, 2025 4:55 PM
Fri, Jun 13, 2025 7:12 AM
而概念化就相對難理解一點。這裡的概念化不單只過度抽離地使用專業知識。桑格塔更想批評的是
「將自己的經驗視為具有普遍性的實例」
(這是我自己的用詞),因為這會使我們變得從外部在審判作品,而非從內部去經驗他。所以桑格塔才會呼籲要更注重作品的形式而非內容,就是避免評論作品時造成的一種暴力。
我們各自的經驗確實必然包含某些客觀美學所導致的一些結果,也因此美學的工作就是幫助我們更深入理解和從知覺上感受那些美學條件,而不是流入經驗的獨斷。只要評論的形式與經驗到的知覺(美學)內容有結構上的不一致,我們就不能說這是一個本真的評論和分析。
♩三多爽人♫
@hello3375
Wed, Jun 11, 2025 4:56 PM
==========
♩三多爽人♫
@hello3375
Wed, Jun 11, 2025 6:13 PM
我自己滿有感覺的是前一段時間的「吉卜力」之亂。我們(以及AI開發商)試圖使我們自己相信有所謂的吉卜力風格,或者是當我們在使用種種其他「風格」的時候,而忘記了這些風格背後的原本是在什麼歷史脈絡下,根據什麼樣的技術被選擇和使用。若今天吉普利工作室使用了別種繪畫技術,那作品將必定呈現成另外一個不同的作品。這不是在說分析作品都必須從個別案例開始,而是作品呈現的時候,都是以整體的樣貌顯現的,而不是只是某些成分的加法和提取而已。
♩三多爽人♫
@hello3375
Wed, Jun 11, 2025 6:18 PM
另一個例子是比較我自己的例子,前一段時間暗喻幻想和33號上市的時候,許多朋友推薦給我的說法是「這遊戲很JRPG,我覺得你應該會喜歡」。當然我可以理解這些話背後大智的意思(也完全感謝他們的好意以及對我的體貼),只是當我基於好奇深問是玩到什麼東西讓他們想推薦給我的時候,通常都會得到比較模糊或僵硬的描述,而且我也比較難體會到究竟是什麼東西「很JRPG」。
當然在這種日常的情境,我們很難真的去深究其中的道理。只是稍微感覺到這種分類也是值得去反思的
載入新的回覆
「風格(Style)」是我們在日常中,很常用於評論作品的詞彙和方式。但若根據桑塔格的想法,「風格」事實上是個曖昧不明的概念。我們事實上沒辦法一個作品分離出「A、B、C元素」來說明他歸屬於「XXX風格」,反之亦然。換句話說,風格更多時候只是日常時用於溝通上的便利,因為我們沒辦法從作品單獨分離出某些部分而真空地宣稱他是某種風格的特徵。「風格」既不存在,也不實用。實用的意思是,他沒辦法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一部作品。
而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這麼相信有所謂風格的存在,或者是在觀看作品時對風格緊緊不放,是因為將「形式」與「內容」對立起來的觀看作品的方式過於氾濫。白話來說,這種觀看模式太習慣認為:若作品是一杯水的話,形式就是其杯子,而內容就是其中的水。風格仿若是作品僵硬的規則,被排除在外
我們各自的經驗確實必然包含某些客觀美學所導致的一些結果,也因此美學的工作就是幫助我們更深入理解和從知覺上感受那些美學條件,而不是流入經驗的獨斷。只要評論的形式與經驗到的知覺(美學)內容有結構上的不一致,我們就不能說這是一個本真的評論和分析。
當然在這種日常的情境,我們很難真的去深究其中的道理。只是稍微感覺到這種分類也是值得去反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