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火 NICE Q60
AI繪圖相關
一陣子都會因觀察而有不同心得,請不要當定論,有補充的也歡迎

這裡先不聊多媒體產品整合範疇(比如遊戲),聊的是個人創作

也一樣先不聊版權問題
天之火 NICE Q60
🔸一般繪師從新手到可以獨當一面,學習過程通常五年十年起跳不是什麼新鮮事

這麼長時間裡,每一筆一劃都在想辦法參入自己的喜好,這個喜好不局限繪圖領域,很多都來自各式各樣的成長環境與生活方式構成

隨著學習過程不斷進行,會繼續參入各種喜好,或者將舊的喜好改版、隱藏、融合
天之火 NICE Q60
比如
A討厭蟲子的腹部,當得要畫蟲子題材時,就把腹部刻意表現成既不像蟲子又盡量順眼的感覺

B喜歡粉紅色,畫蟲子時,就想盡辦法把粉紅色塞進去花紋或反光做設計

C被蟲子咬過,畫蟲子時,總是喜歡畫成邪惡的形象
天之火 NICE Q60
這種從細微至大範圍,加上長時間學習歷程,生活的每一個呼吸都以時間堆疊發酵出當下的複雜度
是每一位繪師的圖都容易獨一無二的原因
天之火 NICE Q60
即便將範圍縮小到某個特定風格,還是會發現繪師從各自的筆觸、用色、構圖、肢體表達、癖好、選題各有不同
可以期待的點非常多,每每都會充滿期待
-----------------------------------------------------
天之火 NICE Q60
🔸AI生圖的創作歷程完全不同
生圖預設資料庫中多半是現有的風格,並且多為大眾喜好,通過指令的數量、排序不同生成一次又一次的圖

感覺會很像是自己當老闆,雇用了一位風格主流的繪師,以"指令"方式請對方畫出成果

然後進行著「嗯~我覺得這張比較好」或者「好像不對,我是不是哪裡講錯了,我再講一次」
天之火 NICE Q60
對於觀眾,它的期待範圍多半只有"使用者的腦洞"
天之火 NICE Q60
但尷尬的是...凡事都得被訓練,原本如果不是長期習慣創作的人,其實腦洞的廣度與深度會很有限
這時拿到AI能生出的圖,很難脫離98%相似的範疇

再加上它生圖的速度是千倍之快,觀眾很快就對於腦洞以外的部份膩了
天之火 NICE Q60
至於惹出爭議或炎上的事件,多半是個人態度或公關行為?(這是另一個話題了
-----------------------------------------------------
天之火 NICE Q60
🔹我常在想,AI繪圖的方便之處在於又快又好,但「好」又「太過於好」
天之火 NICE Q60
比如「構圖」,商業上有一些構圖主要規則可尋,一般繪師的個人創作構圖,並不一定會去套用那些規則
有蠻多時候反而回到個人喜好,搭配自己的題材,形成一種很特別的味道(那是一種如果構圖更公式反而沒這麼有味道的感覺)
天之火 NICE Q60
如果想像構圖之於大眾喜好變成光譜1~100攤開來,一般繪師範圍是20~80
而AI生圖不疑有他,直接生給你最中間的45~55那個範圍

不只是構圖,筆觸、用色、肢體表達、各項目,只要使用者「沒有意見」,他會生出45~55最被大眾喜好驗證的區間

❓有意見能否故意生出不這麼主流的構圖,我沒看過所以不確定(?)
天之火 NICE Q60
要跳脫這點,必須是使用者知道有這項目,且刻意的調整它們
而這會回到一個現下時間點的悖論:
AI盛行沒多久,現在很多生AI圖個人創作者,並不是原本的長期創作者
-----------------------------------------------------
天之火 NICE Q60
🔹AI繪圖能生出有趣並具有個人特色的圖嗎,我認為可以
天之火 NICE Q60
一般繪師一路走來,無意間不斷積累的喜好堆疊在腦內,那些不一定是明確的詞彙,但都存在於腦內,並影響細膩的感覺
天之火 NICE Q60
如果AI創作要刻意調整那些項目,就得回歸到與長期創作者一樣要面對的事:

開始擴大觀察各家的圖裡,從細微筆觸至大範圍構圖表現,去定義、收集、歸納
洞察對方創作思維,吸收成自己的格式,長期去累積成自己那極為豐富的創作開關選項
生出的圖才有機會開始很特別
天之火 NICE Q60
一般繪師將堆疊在腦內的千萬種"感覺"融會成一張有個人感覺的成品

AI創作者就得將其全部命名、溝通、嘗試千百次的調整,選出只有自己慣用的詞彙與組成
天之火 NICE Q60
個人創作要有特色,要花的時間似乎還是逃不掉?
天之火 NICE Q60
先這樣
綾瀬アヤ@FF45六日H33
先書籤
粉橘委託排單中 ♫ 鮭魚炎巴
非常同意
這也是雖然覺得AI完稿速度很快,但最後還是自己提起筆來畫的原因
我真正想要的,AI給不了我
燈里💡
覺得主要差異在於享受的是結果還是過程。
用AI算圖的人享受的是結果和流量
知道用AI算圖很方便,但還是想自己畫的人享受的是從創作的整個過程中得到的經驗累積
天之火 NICE Q60
燈里💡 : 這一點的話最初我也覺得是這樣
不過最近觀察認真在用AI的人,似乎也在享受"過程"
只不過他的過程是何種詞彙、量、次序

那為數不多的使用者藏在社群裡不太出現,會出現的多半看起來是滿足於幾個指令便能有結果的圖
HYE➤動力在哪兒ˇ
另外一點就創作者/生成者而言... 我覺得ai生成有符合到現在多巴胺獎勵變得快速和短週期的趨勢....
像您說的一樣,ai 生成是給了指令後很快就能得到一幅CG,然後在生成者審視比較CG的同時,就已經得到了某種成就感。覺得圖不對時再進行一點一點的修改,又能快速得到成就感,速度跟繪圖創作者完全是不能相提並論。

要比喻的話,就像是看70集大長篇連續劇跟看短影音,雖然互有支持者,但如果兩者所得到的流量和反饋都差不多時,不難想像人們會較願意投資創作短影音啦...(也不是說前者會消失,就只是相對上會變少
Juneswallow
我會海巡AI圖觀察的,我的觀點是個人喜好(性癖)會影響AI的演算方式,操作AI的人喜歡哪一類的風格、姿勢、表現方式,所以一般產AI圖的主題不太會有太大的變化。
會精算AI圖的有更高的美感跟繪畫基本素質,產出的畫面會比一般產圖得更多細節,畫面張力也會比較強比較沒有AI演算的危和感,但缺點仍是沒辦法補足想要的部分,所以才很多掛AI加筆的人出現,不是說不好但前提是承認有用AI。
這群人也只是滿足自己想看到的畫面,而用AI海量去運算去得到差不多的圖,只要能點到滿足點就好。
而想要完整享受的人則不會對AI滿足,是會委託繪師的客群,這些人對圖有一定的堅持,也只有專屬人的想像力才能達到的,所以會委託的客群不會影響,滿足低的人才會追求AI圖
天之火 NICE Q60
HYE➤動力在哪兒ˇ : HYE➤動力在哪兒ˇ : 速成確實符合趨勢沒錯 特別是幾年前一開始的時候 社群還搞不清楚這是不是人畫的

不過最近社群風氣多半對於沒梗的AI圖沒有反應 我好奇這樣使用者的多巴胺是否會跟著下降
天之火 NICE Q60
Juneswallow : 大致同感,AI目前可控性仍然遠低於手繪,所以我猜因此AI才會率先實用在多媒體整合產品,因為那些產品的內涵價值階段通常是整合階段,不是產圖階段
猫猫緒🍙
學習過程十年起跳,薪水40k
HYE➤動力在哪兒ˇ
我個人的體感是,現在(社群會有反應的)ai圖分了三派:
一派是真的有腦洞(?)有注入自己的思想的創作派;一派是二創人物的色圖派;一派是重點不在於美感,而是生成短篇故事(例如四格)派。
(其他例如業界應用那些先不談)

就這三派來說,社群反應其實還滿多的... 雖然我也不清楚是否只是因為演算法才令我有這樣的錯覺(?)。基本上現在已經過了ai圖初出時,人人都想試一下的熱潮;但有留下來繼續玩的人確是不少。
天之火 NICE Q60
HYE➤動力在哪兒ˇ : 嗯...我觀察的也大致符合
開始留下一些有創作動機的使用者

以現在環境來說,這些個體創作使用者的變現似乎是個大問題(?)
以說故事來說好了,如果受歡迎,最終可能還是得找一個創作者"重畫"
否則很難抹去"AI不用花時間我不想支持"的屏障
メイルちゃん
就像拍照會讓風景畫失業一樣?
燈里💡
同意樓上"AI生成能快速獲得成就感"的說法,可能跟這個討論有點無關,但想到自己畫一張圖的過程中常會遇到審美疲勞的問題(看得出來圖有點怪,但就是找不出怪的原因),放一段時間再回來看才能找到問題出在哪。

或是終於畫好一張覺得完美的圖後開心PO上網,過一下再看就又發現不完美、想修改的地方,好像永遠都有能進步的空間,而AI繪圖似乎沒有這樣的問題XD
燈里💡
客群受眾不同的觀點個人也很認同。
好比喜歡看動漫的也有兩派人,一派人除了欣賞作品本身外也會去瞭解作者、出版社和作品製作面的問題。令一派重視的是作品能不能滿足自己的娛樂或視覺需求,作品的製作過程,甚至作者是誰對他們來說並不會特別想去理解,所以個人認為純AI作品還是有一定的受眾。

我個人並不會特別排斥AI算圖,有追蹤幾位研究AI算圖的繪師,也樂見AI能作為商業作家的輔助工具。但我還是會在乎創作者在作品中參與的程度有多少,比起用不用AI,我更在乎創作者有沒有做到誠實告知這件事。
我個人並不會想花錢購買絕大部分都使用AI完成的作品,但就我在Threads上看見的AI產圖帳號的讚數來看,悲觀覺得重視作品能不能快速帶來多巴胺的人還是不少。

剛好天之火大開了AI相關話題想分享自己近期的感想,不好意思話癆了,看看就好
天之火 NICE Q60
メイルちゃん : 不太一樣 但耽憂方向是類似的
都是只在意"攏長的製程"被迅速完成,沒注意到各個消費者行為與樣態的差異
天之火 NICE Q60
燈里💡 : 嗯,我也有發現一直想再修的狀況
不過也發現自己一直享受那個"下一張我一定要改掉上一張的狀況"
我發現那也是繼續繪圖的動力之一
天之火 NICE Q60
燈里💡 : 後面的狀況比較像是"讚數到底代表什麼"
對此我比較實際的觀注點還是"它如何變現" "變現轉換率如何"
讚數高到不行卻苦無變現的例子 或者變現後發現讚與收入有極大落差的例子其實不少

另外,因應快時尚社群環境,作品的樣貌如果只有長線、偏自己喜好是蠻危險的,我會覺得偏短線或偏長線,偏自己或偏觀眾的作品能同時進行的話,會比較健康
慈悲修羅@ピンク仮面
提到AI有個滿有趣的情形是,有個譯者曾提到自己能看出文章裡的AI味,但對圖像就比較遲鈍。反過來不少畫圖的對圖有AI之眼,但也看不太出一篇文長是否AI翻譯
❄️摸魚雪◎控制物慾
關於AI味這東西,我覺得要多看多摸或在其專業範圍內的人才比較容易感覺到
例如我的敏感度大概是圖像>影片>文字>>>>聲音&音樂,前三者都是因為算是日常要接觸處理比較多的
天之火 NICE Q60
慈悲修羅@ピンク仮面 : 以自己的經驗來說,大致上可能是接觸樣本的多寡差異
繪師接觸的圖量有機會更多更廣之外,繪師也有自己的學習系統去歸納看到的圖像細節,也因此會更能分辨風格之間的差異
(一般不細看圖的人 別說是AI 也蠻常分不出日系繪師之間的差異 覺得每個看起來都一樣)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