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吃🦁
【好好讀書】

一位女性殺人犯的素描:她如何謀弒母親、婆婆與丈夫 - 胡慕情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在所有可見的案情敘事中,劇本幾乎可以濃縮成這樣一句話:

被害者劉宇航之所以被殺,「是因為酒女林于如漂亮,愛到較慘死,典型男人版遇人不淑。」世人不問劉宇航為何去酒店。彷彿她們的相遇沒有前路,彷彿劉宇航從來不會起伏。
吃吃🦁
首次知道這個案件是在X調查(會員影片)。
南投黑寡婦林于如 | X調查會員

聽完後只覺得,加害者已認罪,且案件來龍去脈(似乎)已經非常清楚,人證物證好像也不少,於是便當作一則臺灣發生的兇殺案看過。

這本書也只是順手買下,原本對內容不抱太大期待,直到今年性別馬拉松才打開書,沒想到卻將我對此案的觀點徹底顛覆。
吃吃🦁
我認為在閱讀這本書前,先看過影片——不論是X調查還是台灣啟示錄——會有全新的體驗。

先對案件有初步的理解,接著深入林于如的故事,最後再回頭看當初入門的影片。

在這麼做之後,我發現兩次的體會截然不同。
吃吃🦁
本書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胡慕情採訪林于如過程中經歷的波折。第二部分則是林于如本人撰寫後再經過些微潤飾的自傳。第三部分是作者閱讀自傳後所做的田野調查與感受。

原本不是很能理解,作者為什麼開頭要用如此大篇幅講述她與林于如接觸的過程?直到我讀完林于如的自傳,就懂了。

就像普利摩·李維說過的,記憶不可靠。

林于如的自傳存在著許多處邏輯的錯誤、合理性的相悖,以及讀來稍嫌誇大其詞的劇情。但我們能說這份自傳沒有真實性嗎?顯然又不能這麼說。
吃吃🦁
第一部分有點像預防針。不論作者本意為何,至少我在閱讀過程中,對林于如本人稍微有了反感,她與作者間的書信對話,也令人無法完全相信她的說詞。

這劑預防針讓人對第二部分有了心理準備,讀的過程腦袋會不斷思考,也必須說儘管漏洞百出,卻還是有它所具備的價值。
吃吃🦁
將自傳設定為原點,並不等同以傳主的眼光為準則,而是將其視為探問的起點。

不過,儘管不做闡釋或評論,林于如提供的自傳內容過於蕪雜,於閱讀會失去節奏,因此必須編輯。編輯時,必須考量事件與她生命抉擇的關聯、保留哪些有意義的細節以呈現脈絡,甚至她的語氣及思考節奏。這項工作極其不易,但希望透過類似編年體的順序重新分類,能與審判、媒體報導甚至是我的田野觀察相互串接,盡可能呈現「它們既不是一部作品,也不是一個文本,而是一場古怪的角力,一種對抗,一種權力關係,一場關於話語的戰爭,以及一場通過話語的戰爭。」
吃吃🦁
第三部分作者舉了2018年另一個案件,殺人者是一名高齡76歲的老婦人,她手持榔頭連敲丈夫頭部十三下。

當時,所有人包括律師都以為這僅是一起跟長照壓力過大有關的案件,但在我開始進行調查後發現不然:她的最大壓力源,其實是有精神疾病的長孫。

她殺了丈夫,但她同時慢性自殺中──自首後,陳奶奶被關入看守所,此後幾乎不吃不喝、喪失自理能力,原本體重五十多公斤,一路暴瘦。她以自責感,以社會框架她,實則是長期逼仄的女性標籤,凌遲自己。
吃吃🦁
這個案件無疑是林于如案的對照組。

這是一起帶有雙重歧視的悲劇:性別的、精神疾患的。而所有人都同情。法官在開庭時斥責陳奶奶的子女長期忽略母親擔負的責任,而檢察官並不上訴,對律師任何爭取緩刑的意見都不表反對。這一切,皆因陳奶奶有著「母親」的完美形象。因為她符合這個社會對女性的所有期待:

一個女人,不僅要溫良恭儉讓、護夫愛子,她同時必須熬過所有苦難,才能崩潰。
吃吃🦁
這一段讀了後感觸很深,林于如案放眼望去,種種標籤貼在身上,「驚世媳婦」、「黑寡婦」⋯⋯彷彿這件事最驚世駭俗的是她未盡到媳婦與妻子的本分。

而媒體上的受害者是羽球選手,家庭事業有成(儘管書中與田野調查的結果並非如此),簡直是完美的受害者。
吃吃🦁
這本書推薦給對刑事案件或對臺灣司法體系有興趣的人,不論是抱著懷疑或是質疑的心態將它打開都好,其中許多關於測謊、智能障礙鑒定的解釋也都值得一讀!
吃吃🦁
-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