གངསདཀརསྒྲོལམ།
【舞蹈】蒂摩爾古薪舞集 巴魯.瑪迪霖《排彎動物園》
當傳統成為動詞,當排灣的靈魂轉了彎
看我們踩著四步舞,跳起蕭邦圓舞曲
.
台灣第一個全職當代舞團,但是是從古謠開始,先有了古謠,再與身體連結。
每一支舞作都是在重新講述自我,以及回應原住民在當代的處境。
導聆傳達了編舞者巴魯瑪迪霖所想:「如果文化不只是傳統,而是流動的能量,它是否能重新被編排」。
གངསདཀརསྒྲོལམ།
幕升起的時候,鞦韆已經在盪了,純白衣服在沒有完全露出時,看起來很像上吊的屍體。
從排灣族鞦韆嫁娶儀式來看,帶有民族特色的純白衣服,也許是指嫁給漢人或融入漢人社會而失去自己的族群?也許是一種融合西式婚紗的概念。
一開始身穿族服的五位舞者,在昇幕沒多久就開始脫衣到剩下白色內衣褲,去原民意識,以動物園這個主題來思考,垂降下來的鏡頭&長燈,就是漢人在觀察這些「被漢人變成&漢人認知中的的野人」吧,背後播映出鏡頭畫面,從高空下來,整齊排成人穿好衣服樣子的族服擺在地上,好像人消失了、水化了那個畫面我覺得又震驚又恐怖。
གངསདཀརསྒྲོལམ།
從鞦韆下來的白衣女坐到椅子上,面前擺著高腳杯,姿態優雅地翹腳。就像是漢化、「現代化」、「文明化」的排灣族女子。
很喜歡在這段,五位舞者的喘息以及白衣女挪動杯子所製造出的,有些許類似喘息的聲音。
當五張椅子並排,第一位內衣舞者站上去,喊出模糊的「我是」,然後指著播映出的畫面——穿著族服的她,我超難過,等到五人都站上椅子,背後呈現五人著著族服的畫面,然後樣貌開始改變,做出醜態,前面內衣五人也跟著做出醜態,我整個心超痛,眼淚掉不停。
在這一幕裡台下有著一些笑聲,如果我對劇情解析方向沒錯,那我希望笑的人沒有漢人,不然真的超沒品。
གངསདཀརསྒྲོལམ།
然後白衣降下,五人紛紛換上白衣,在急促的音樂中把族服掛上,然後圍繞圓桌而坐,天花板降低的燈讓人覺得壓迫,大家從癱坐到轉身面向族服,做出了「走你/it's show time」的手勢,族服上升到不見。
接著用有點聲樂質感的方式在唱歌,挺有意思。
我一直掉眼淚到破除第四道牆的「國家劇院」橋段才止住,忍不住去想《排彎動物園》在國外時如何呈現這段(的旋律)。
社交舞跟民族舞的融合我滿喜歡的,有點像上月學克欽舞時,老師在學習流行舞後仍擁有著自己文化的肢體韻律。
身後的小朋友在「主」這段樂不可支,可我覺得這是在敘述西方宗教與傳教士進入原住民的生活中與接納,在不打壓傳統之下,融入文化之中。在外人眼裡,不適合做為笑料,樂天或自嘲,都是來自己身,與旁人無關。
གངསདཀརསྒྲོལམ།
頂著盤子(坐墊)的那段肢體我很喜歡,後面充滿追尋感,男女遮住面容開始唱誦,也很令人震撼。
最後族服降下,跟衣服跳舞的樣子就像是「不熟悉衣服/文化」,我一直暗自期待最後穿回族服,但從我的審美以及對《排彎動物園》的劇情解構來看,最後沒有穿回,才是美的。
.
巴魯瑪迪霖在編舞上避開常見於當代舞的爆發性肢體語言,轉而在燈光與布景上充滿巧思,是我滿喜歡的風格。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