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進波羅蜜
@sophist4ever
Fri, Jun 6, 2025 4:03 AM
Fri, Jun 6, 2025 4:16 AM
77
36
是說「支語警察」這件事的另一個觀察點,是讓我想起,以前國民黨政府潰逃來台時,除了帶來大批部隊,還有許多的流亡學生,有些流亡學生後來自願從軍,(
有些不願意的就被國民黨開槍打死了
。)這些在軍中的學生,有些後來進入了政戰宣傳單位,成為了所謂的「軍中作家」,這最有名的大概就是
朱西甯
與
王鼎鈞
。這些軍中作家的寫作風格,與後來的台灣本土作家,是有一段差距的,比如「立馬」這個詞,並不是後來才從中國傳入的,以前這些軍中作家,就是用這個詞彙,只是隨著時代變遷,這些軍中作家凋零,那些詞彙才慢慢退出主流。所以說「支語入侵」也不是最近才發生。
精進波羅蜜
@sophist4ever
Fri, Jun 6, 2025 4:04 AM
但這些軍中作家對台灣還是有很大影響的,畢竟他們過去是文壇的主流,有些今日的慣用詞彙,其實都是他們帶來的。
精進波羅蜜
@sophist4ever
Fri, Jun 6, 2025 4:05 AM
比如琦君的作品,不只收入過課本,也流傳甚廣,我在不少後期的台灣作家作品中,都有看到一些琦君的影子。
精進波羅蜜
@sophist4ever
Fri, Jun 6, 2025 4:18 AM
這也是今日「支語警察」被說不讀書的原因,因為今日的「支語警察」沒有見過這些詞彙,以為是新來的支語,卻不知道在國民黨來台,第一波支語入侵時,這些詞彙就已經在台灣被大量使用過。
精進波羅蜜
@sophist4ever
Fri, Jun 6, 2025 4:20 AM
或許嚴格來說,台灣因為特殊的歷史機緣,曾多次與中國本土隔絕,因此使用的詞彙,有多次演化出獨自的風格,但也因為歷史的原因,當這些隔絕原因被打破時,就會出現「支語入侵」的現象。
胡不歸
@jimmy1688
Fri, Jun 6, 2025 4:59 AM
我看王鼎鈞的書可能已經是四十年前的事了,記憶也許有誤。
不過我爸爸就是東北流亡學生。
一是在基隆上岸的流亡學生,有被抓去做兵,但是都順利逃兵成功,我認識的大約超過至少30個以上我爸在北平讀書的同學沒當兵的,好像不願意當兵的並沒有全部被打死。
噗主大概只是要說山東流亡學生的713慘案,那個在澎湖逃兵根本逃不掉我猜吧!
二是我從來沒聽過我爸或記憶中王鼎鈞的書用〔立馬〕二字。倒是小時候就聽過土豆就是馬鈴薯的意思。
噗主要不要稍微去查一下立馬是真的很早就有嗎?
當然我個人除了有人講〔內地〕會很不爽以外,不是太在意別人怎麼講,只是噗主如果要論述,我就覺得是不是需要再查證清楚一下。
精進波羅蜜
@sophist4ever
Fri, Jun 6, 2025 5:02 AM
胡不歸
: 軍中作家有很多,我只是提兩個比較有代表性的,甚至有些不是隨軍來台灣的,後來也蠻活躍的,比如唐魯孫。王鼎鈞有沒有用「立馬」,這我不能確定,但我印象所及,張拓蕪與唐魯孫似乎都常用「立馬」這一個詞。
精進波羅蜜
@sophist4ever
Fri, Jun 6, 2025 5:03 AM
Fri, Jun 6, 2025 5:04 AM
關於當年國民黨軍逃兵的事,當時的概念與我們今日的逃兵概念不太一樣,我超推薦可以去看張拓蕪寫的「代馬輸卒」系列。
胡不歸
@jimmy1688
Fri, Jun 6, 2025 5:07 AM
反正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就差不多知道就好。
w2w2w2
@w2w2w2
Fri, Jun 6, 2025 5:14 AM
唐魯孫不是出身軍中,他是北平人,早年做生意,南渡台灣,窩在公賣局菸廠至退休,開始寫作是六十年代退休後的事情。
GAWEIN@聖葛羅擲彈兵
@GAWEIN
Fri, Jun 6, 2025 5:18 AM
有沒有可能是他們寫的書都太無聊所以沒有流行起來?(暴言)
胡不歸
@jimmy1688
Fri, Jun 6, 2025 5:27 AM
當個無聊閒扯淡的內容。
其實北京是1990之後傳入的支語,外省第一代不管是軍人或流亡學生或世家嚴家這種,都是講北平。
台灣一直到1990開始逐漸跟中國接觸之後才改稱呼北京。
別人講什麼我個人都沒意見,除了講內地。就是我記憶中的無聊小故事而已。
㊣朵X2
@crystal_YH
Fri, Jun 6, 2025 5:53 AM
Fri, Jun 6, 2025 5:53 AM
拿琦君當例子也跟噗首提到的現象有點距離,國民政府遷台的時候,她也不是流亡學生,更沒有從軍。(她在司法院工作) 而且她的作品裡很少使用立馬呀
精進波羅蜜
@sophist4ever
Fri, Jun 6, 2025 6:03 AM
w2w2w2
: 他是滿族的有錢世家子弟,在中國局勢還沒有變壞之前,就因為別的因素跑來台灣住了一陣子,後來國共內戰爆發後,他就一直留在台灣,所以我才會說他不是隨軍來台的。
胡不歸
@jimmy1688
Fri, Jun 6, 2025 6:03 AM
噗主噗內回應拿綺君做例子,可能只是要歸納49難民第一代中就有支語入侵的意思吧!
我自己就是歐啊韓籍,講外省第一代是49難民其實很合乎事實。
不過噗首把外省第一代歸納為只有做兵的軍中作家,似乎跟事實也是有點出入。
精進波羅蜜
@sophist4ever
Fri, Jun 6, 2025 6:15 AM
㊣朵X2
: 對,嚴格來說琦君不是軍中作家,她的等級更高一些,出生自國民黨軍系的特權家庭。
橘貓船長
@davidson1895
Fri, Jun 6, 2025 7:56 AM
GAWEIN@聖葛羅擲彈兵
: 早年很流行喔
GAWEIN@聖葛羅擲彈兵
@GAWEIN
Fri, Jun 6, 2025 8:05 AM
我不知道...我家早年沒什麼錢,我那時除了課本以外只有十萬個為什麼、獵殺紅色十月、和當時硬要爸爸買的分AB面的五星物語...
胡不歸
@jimmy1688
Fri, Jun 6, 2025 8:13 AM
不認真講,其實每一個人的早年可能都會不一樣,像我的早年是1980年代,嗯,我感覺很多人的早年可能是1990年代,所以我常常要自己翻譯一下。
胡不歸
@jimmy1688
Fri, Jun 6, 2025 8:15 AM
不過這噗提到的作者應該可以橫跨1970-2010。
胡不歸
@jimmy1688
Fri, Jun 6, 2025 9:03 AM
講真話,所提到這些人的所有的書集我不可能每一本都看過也一字不差的背下來,所以也不敢很肯定,不過我除了當兵幾乎都在台北市生活。
總之我在1990年之前是完全沒有印象〔立馬〕=〔立刻〕。
橫刀立馬當然是看過,不過我在1990年之前真的沒印象〔立馬〕=〔立刻〕。
當然我也不會要當支語警察一律不准別人講立馬,只是我記憶當中,在1990之前沒在書上或聽周圍的人講過〔立馬〕=〔立刻〕的用詞。
MGdesigner
@MGdesigner
Fri, Jun 6, 2025 9:21 AM
我的看法不同,除了進10年受中国的影響帶起的新流行,其實「立馬」在台灣從來沒有主流過。這是因為「立馬」是北方口語,而1949隨國府遷台的人口,主要還是華中、華南的人,而且不要說那時K黨會壓制台灣在地的母語(包含日語,很少人知道 就算是本省人的戰後第一代,母語其實也包含日語),國語在標準化上,被人為篩選掉,畢竟就算都同樣是外省人,但是掌握黨、政的都是江、浙人。
除了馬上vs立馬,這種差一點點的詞彙還包含 爭鬥/戰鬥vs.鬥爭
其實「鬥爭」這個詞彙也不是共產黨發明的,在金朝時代已經是北方詞彙(《董西廂》》), 但是1980年代我念小學時,作文寫「鬥爭」或者用講的是大禁忌,會被老師電也會被爸媽電,為什麼大家也知道,就算你拿出古書、來證明這個詞有被用過,還是不能寫。只能寫「跟病魔戰鬥!」,不能寫「跟病魔鬥爭!」
胡不歸
@jimmy1688
Fri, Jun 6, 2025 9:21 AM
講台北市似乎不夠直白。
直白一點講我是在外省文化圈長大的。
在1987開放中國探親,台灣正式與中國產生文化交集前,我是在外省文化圈長大的。
我在1987之前沒聽過〔立馬〕=〔立刻立即〕的用法。
不過只講我也許會以偏蓋全,未必是對的。
胡不歸
@jimmy1688
Fri, Jun 6, 2025 9:25 AM
MGdesigner
: 不大重要,只是我不講很難受。
因為看到閣下說立馬是中國北方用語。
我爸是中國東北人,他不講立馬。
所以我其實懷疑立馬是中國華中浙江那邊用語。
胡不歸
@jimmy1688
Fri, Jun 6, 2025 9:28 AM
反而是土豆,我從小就知道他是形容馬鈴薯或花生。
土豆是早期中國北方用語。
MGdesigner
@MGdesigner
Fri, Jun 6, 2025 9:29 AM
當然那是當時的文字獄造成,不過也有一樣是外省集團中,本為北方人母語的慣用詞在台灣走入歷史,例如「捶」,我是90年代大學時學了北方的拳術才發現他們都用「X捶」(例如衝捶、圈捶...)而不是正拳、橫拳之類,我想這也是台灣的國語的標準化的結果,「捶」變成罕用,只剩下「我捶你喔」(變成一種弱化的攻擊)
沉默潛艦
@Silentsubmarine
Fri, Jun 6, 2025 1:27 PM
我看過”立馬”
所以那時候吵支語的時候
我認為這不算
阿一🍜🪔尤修塔斯太可靠了!!!
@Sake17
Fri, Jun 6, 2025 2:25 PM
高中時有學「立馬」這個字,我也不覺得是支語(已畢業快二十年
無住生心
@withnoheart
Fri, Jun 6, 2025 3:53 PM
怪獸尾巴
@monstertail
Sat, Jun 7, 2025 6:06 AM
王鼎鈞最近還有新書出,一百歲了有夠恐怖
SWN002:藍的,蛋雕
@swn002
Sat, Jun 7, 2025 6:09 AM
Sat, Jun 7, 2025 6:09 AM
胡不歸
: 北京只有蔣介石打完中原大戰一直到內戰被打爆逃亡到台灣的18年間被他私自稱為「北平」,事實上這18年間外國都還是稱呼該城市為「北京」的
CODEP
@CODEP
Sat, Jun 7, 2025 6:29 AM
一堆用詞是開放那時藉由影劇從台灣流過去的。到現在反而變成支語送給對岸了
胡不歸
@jimmy1688
Sat, Jun 7, 2025 6:48 AM
SWN002:藍的,蛋雕
: 就像只有台灣還在用民國幾年,是一樣的意思。
一直到我20歲(1990)以前只有台灣人稱呼北京為北平。也許外國人也稱呼北京,不過外國人的稱呼沒有影響到1990以前的台灣人稱呼北京為北平。
台灣人改口北京,應該就是跟中國接觸以後。
當然,也可以講是跟台灣人一直把蒙古視為中國一樣,違背國際認知啦。
其實不只18年,是到我大學台灣用語都還是北平。
SWN002:藍的,蛋雕
@swn002
Sat, Jun 7, 2025 6:50 AM
胡不歸
: 就是陳水扁任內台北市政府被蒙古外交官抱怨過,他才在總統任內全改掉...
胡不歸
@jimmy1688
Sat, Jun 7, 2025 7:04 AM
SWN002:藍的,蛋雕
: xd
胡不歸
@jimmy1688
Sat, Jun 7, 2025 7:05 AM
總之,台灣,應該是說中華民國本身本來就有一些很奇怪與世界普遍觀念不一致的歷史文化流傳下來。
一些文化衝擊交流之後的名詞改變,我是覺得盡量容納,聊這些有時也是吃飽太閒瞎聊而已,倒也不用強迫他人完全接受自己的定義與講法。
支語,讓人不舒服的地方,是有些支語在傳播的人本身有一種他的主人征服他人他很欣慰的太監性糞感,讓我覺得需要釘回去,譬如內地。
如果不是這種故意傳播的情況,其實不用太計較這些文化文字語言的改變。
現在講你沒吃過豬肉也應該看過豬走路,一般人也聽不懂。
怕只是怕有些台派太過矯枉過正,一定要反過來吹毛求疵什麼沒聽過的語言都要糾正別人,那就會有反效果了。
MGdesigner
@MGdesigner
Sun, Jun 8, 2025 9:20 AM
胡不歸
: 我說的北方不夠精確,讓你誤會了,我指的是華北。
東北則是另外一個狀況了。
我也同意1987年以前沒有聽過「立馬」,我是台中本土文化圈但又有mix外省文化,我的學齡前保姆、小學老師與同學也都有外省籍,就算聽過某些詞語的特殊發音,但沒有聽過「立馬」
胡不歸
@jimmy1688
Sun, Jun 8, 2025 9:46 AM
MGdesigner
:
胡不歸
@jimmy1688
Sun, Jun 8, 2025 9:50 AM
我自己在本噗說的內容都是無聊瞎聊沒想要輸贏,特別講一下。
中國的東北跟華北存在差異,我非常認同。
載入新的回覆
不過我爸爸就是東北流亡學生。
一是在基隆上岸的流亡學生,有被抓去做兵,但是都順利逃兵成功,我認識的大約超過至少30個以上我爸在北平讀書的同學沒當兵的,好像不願意當兵的並沒有全部被打死。
噗主大概只是要說山東流亡學生的713慘案,那個在澎湖逃兵根本逃不掉我猜吧!
二是我從來沒聽過我爸或記憶中王鼎鈞的書用〔立馬〕二字。倒是小時候就聽過土豆就是馬鈴薯的意思。
噗主要不要稍微去查一下立馬是真的很早就有嗎?
當然我個人除了有人講〔內地〕會很不爽以外,不是太在意別人怎麼講,只是噗主如果要論述,我就覺得是不是需要再查證清楚一下。
其實北京是1990之後傳入的支語,外省第一代不管是軍人或流亡學生或世家嚴家這種,都是講北平。
台灣一直到1990開始逐漸跟中國接觸之後才改稱呼北京。
別人講什麼我個人都沒意見,除了講內地。就是我記憶中的無聊小故事而已。
我自己就是歐啊韓籍,講外省第一代是49難民其實很合乎事實。
不過噗首把外省第一代歸納為只有做兵的軍中作家,似乎跟事實也是有點出入。
總之我在1990年之前是完全沒有印象〔立馬〕=〔立刻〕。
橫刀立馬當然是看過,不過我在1990年之前真的沒印象〔立馬〕=〔立刻〕。
當然我也不會要當支語警察一律不准別人講立馬,只是我記憶當中,在1990之前沒在書上或聽周圍的人講過〔立馬〕=〔立刻〕的用詞。
除了馬上vs立馬,這種差一點點的詞彙還包含 爭鬥/戰鬥vs.鬥爭
其實「鬥爭」這個詞彙也不是共產黨發明的,在金朝時代已經是北方詞彙(《董西廂》》), 但是1980年代我念小學時,作文寫「鬥爭」或者用講的是大禁忌,會被老師電也會被爸媽電,為什麼大家也知道,就算你拿出古書、來證明這個詞有被用過,還是不能寫。只能寫「跟病魔戰鬥!」,不能寫「跟病魔鬥爭!」
直白一點講我是在外省文化圈長大的。
在1987開放中國探親,台灣正式與中國產生文化交集前,我是在外省文化圈長大的。
我在1987之前沒聽過〔立馬〕=〔立刻立即〕的用法。
不過只講我也許會以偏蓋全,未必是對的。
因為看到閣下說立馬是中國北方用語。
我爸是中國東北人,他不講立馬。
所以我其實懷疑立馬是中國華中浙江那邊用語。
土豆是早期中國北方用語。
所以那時候吵支語的時候
我認為這不算
一直到我20歲(1990)以前只有台灣人稱呼北京為北平。也許外國人也稱呼北京,不過外國人的稱呼沒有影響到1990以前的台灣人稱呼北京為北平。
台灣人改口北京,應該就是跟中國接觸以後。
當然,也可以講是跟台灣人一直把蒙古視為中國一樣,違背國際認知啦。
其實不只18年,是到我大學台灣用語都還是北平。
一些文化衝擊交流之後的名詞改變,我是覺得盡量容納,聊這些有時也是吃飽太閒瞎聊而已,倒也不用強迫他人完全接受自己的定義與講法。
支語,讓人不舒服的地方,是有些支語在傳播的人本身有一種他的主人征服他人他很欣慰的太監性糞感,讓我覺得需要釘回去,譬如內地。
如果不是這種故意傳播的情況,其實不用太計較這些文化文字語言的改變。
現在講你沒吃過豬肉也應該看過豬走路,一般人也聽不懂。
怕只是怕有些台派太過矯枉過正,一定要反過來吹毛求疵什麼沒聽過的語言都要糾正別人,那就會有反效果了。
東北則是另外一個狀況了。
我也同意1987年以前沒有聽過「立馬」,我是台中本土文化圈但又有mix外省文化,我的學齡前保姆、小學老師與同學也都有外省籍,就算聽過某些詞語的特殊發音,但沒有聽過「立馬」
中國的東北跟華北存在差異,我非常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