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對咖和樹
觀影踟躕
還是該來在六四這天講一下婁燁的《頤和園 (2006)》。
https://images.plurk.com/3drQ9uySvuuIUALpjZ0Klc.jpg
掰噗~
呱呱
派對咖和樹
我其實是在昨天看的,觀影當下有點被迷亂的異性戀糾纏給困擾,但隨著記憶沉澱並過濾掉一些瑣碎細節,整代人模糊朦朧的殘響就變得嘹亮了。勁頭要隔了一夜才湧上來,所以也是很剛好,在今天想寫。
派對咖和樹
這部片被中國列為禁片,可能會讓一些人以為它是某種議題先行的電影。然而關於六四本身,運動的訴求、主角群們參與的角度,其實都呈現得很側面。彷彿主角們的情感糾纏是敘事主體、時代氛圍只是背景板——一開始的確給人這樣的印象。不過我越想越喜歡這樣「前後景」的距離。
派對咖和樹
故事後半,沾過這個時代的主角們各奔東西,卻都還有著當年槍響遺留的耳鳴,變得無法將自己拼湊完好。這種角色本人不明白的抽離感,我覺得也歸功於電影前半呈現的六四與觀眾保持一點距離,好像角色們只是被時代給輕輕劃過,卻因此被擦傷而永久感染了。
傷口殘留的樣態越是不明確,發作的方式越是緩慢悠長,男女主角在結尾的試探與隨之而來的失敗(或者說同族相認的一番兩瞪眼)才會如此地好看。
派對咖和樹
我個人蠻喜歡留德三人組在街頭上撞見疑似左派遊行的段落,那麼和平又安穩,在這三個六四倖存者看來彷彿辦家家酒,(在我們看來)荒謬得好笑。但是誰不想沾染一點當年尚未發生悲劇時的振奮與歡樂呢?這也是一種心意與經驗的一番兩瞪眼——一定是因為終究意識到這件事,才導致了李緹的自殺吧。至少我是這麼讀的。
派對咖和樹
說到片中亂世兒女們瘋狂打砲的場景,觀影時我腦中不合時宜的飄過近一兩年的街頭運動經常被「抹黃」,說這些搞運動的都趁機約砲之類。我認為能夠輕浮地理解這些現象,根本是批評者的幸運——你的自私讓你得以自保且必不能體會這種機轉。至少參與過運動的人如我,多少能了解當那種「為了他人」的心意膨脹到個體無法駕馭、因而在巨大又狂亂的悲愴中需要抓住浮木的需求。很久以後聽《性感槍手》的作者分享八大行業在318時的生意很差(推測因為常客們都上街去了),但324行政院事件後有大批客人湧入,我聽到這也是一個好笑中帶有悲傷的心情。
派對咖和樹
又或者,被相同的經歷給變成了同類,只有面對彼此時能訴說秘密、照見相同的傷口、確認自己曾經存在過——這是我推測李緹和周偉後來滾在一起的原因,他倆可能參與運動的程度較深。(雖然不是的話也沒關係)
派對咖和樹
上面寫李緹自殺的段落,我突然覺得這種「女人消失的方式」有點村上味,就是女人照見了某種(男人們體察不到的)幽微真相後選擇登出的方式。不過據我所知村上是不太把這種動機和政治掛勾上的。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