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2
@pk2
Sun, May 25, 2025 2:47 PM
5
趙園:「《韓非子》使你看到,「君臣」「父子」,集中了傳統社會最酷烈的倫理矛盾;父子、妻妾、嫡庶間,以權力爭奪為主題,成為其後長演不衰的活劇。唐太宗、明成祖的骨肉相殘,其血腥決不在韓非的那些「事實」之下。「第一家族」以下的家族,演出著類似故事,只不過情節有輕重而已。尤其以「繼嗣」(即「繼承權」)為主題的戲劇。「第一家族」的確提供了上述鬥爭的經典樣式。
在倫理關係中讀人,在宗法家族制這種最世俗人間的關係中讀人,你才能讀懂中國人。現代中國不過剛剛許諾了關於人的更多樣的詮釋。那街上行走著的少男少女,或許已走出了上述歷史陰影—老實說,我對於是否如此並不確知。
pk2
@pk2
Sun, May 25, 2025 2:47 PM
到本世紀,「家族」成了文學的一大主題。但那些皇皇巨著的力度,未必及得一篇不長的《金鎖記》(張愛玲)。當代中國人注視「家族」、「倫理」的眼光,仍不能免於畏怯,閃爍不定。但也應當說,「家族」本是一種太複維的經驗。五四式的「似決絕」,是以問題的簡化為代價的。」(《讀人》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19,頁23)
載入新的回覆
在倫理關係中讀人,在宗法家族制這種最世俗人間的關係中讀人,你才能讀懂中國人。現代中國不過剛剛許諾了關於人的更多樣的詮釋。那街上行走著的少男少女,或許已走出了上述歷史陰影—老實說,我對於是否如此並不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