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fredo
大師失格:如何在人品與作品之間劃出界線?

花了不少時間才終於把《大師失格》給讀完,可能因為其寫作風格的關係,刻意想引領讀者去思辯面對道德失格藝術家的各種問題,覺得內容有點繞來繞去。

如果把結論整理起來,其實滿簡短的,但可能整個思考過程才比較是這本書的主軸。至於這過程是否完整深刻,對不同的讀者可能不太一樣。作者刻意寫的比較簡明淺顯,應該是有和大眾對話的意圖,更偏向一種哲普寫作。
alfredo
全書分四章,第一章談作品美學和道德有關嗎?第二章談閱聽者進行閱讀作品的道德責任。第三章談取消文化的問題。第四章談我們和藝術之間的信任關係與背叛,以及如何透過「淨化」去理清其中的矛盾情感。
alfredo
我覺得整本書一直是以大眾的直觀的道德反應為基礎,去處理既然我們覺得不高興了,那接下來該怎麼辦?但到底是怎樣的道德爭議,以及每個人道德判斷的差異這些比較實際上的爭論,應該不是這本書的範圍。它比較像是某種道德行動操作手冊,至於道德的判準,作者就交給「積極地和作品互動、思辯」來處理。
alfredo
其實說穿了也沒有什麼深刻的洞見。我之前都很懶人式地將各種類似的爭議,以「按每個作品不同的情況來設想」來處理,而不是想要追求一種大概念下的規範型定義來尋求判斷的準則。這本書一部份其實也可以說,它說了半天就是在說道德爭論沒有一定的答案,與其取消創作者和作品,更好的方法是找到新的脈絡去重新思考作品和自己的關係。
alfredo
書上有提強尼戴普做為例子,但他寫書的時候可能是他聲望最低迷的時候,所以沒預見到強尼戴普後來某種程度獲得平反(?)。書裏面也提到高更,不久前我才讀過有人為高更新出一本傳記,做為某種程度的「平反」,也就是處理藝術家的失德,其實有很多元的路徑可以走。但這好像不是這本書想講的事。作者沒有想要去討論這些創作者的爭議,直接蓋棺論定他們的罪行。然後專注在處理閱聽者的反應。
alfredo
我自己是有一些問題,比如藝術和道德之間的關係,以及閱聽者和藝術家、作品之間的「信頼」是從何而來的。人們很容易視藝術與其創作者為偶像,當成一種真理和信仰,一種情感投射的對像,相信藝術的「承諾」,但這種承諾是虛假的嗎?
alfredo
我目前對這本書的結論是,先不論藝術是什麼的這種大哉問,和藝術之間的互動做為一種生活的實踐,可能不在於要求藝術家和其作品成為某種信念的載體或是膜拜的信條,而是不斷需要去懷疑檢視的對象,一種延伸自現實的虛構折射,關於個人和作品之間的想像關係的界定。

不過這樣的疏離是不是不太合乎一般的人性?還是說這種後設關係反而比較健康?讀者真的能把情感投射和創作者分開嗎?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