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苓膏~
@Turtle56
Sun, May 25, 2025 7:50 AM
10
4
非常認同,看看COMIDON以及他們養出來的那些窮人豬群
Facebook
奢侈信念——
富人用來提高自己的聲望地位,卻對窮人有害的觀念和意見
1. Joyce
顏擇雅
在她談哈佛的臉書文中提到
Rob
Henderson
Troubled
一書,提醒了我去查一下此書至今是否有中文版,很可惜,還是沒有啊。這本書可是
經濟學人
2024年的推薦書籍之一,不知道為何繁中、簡中都遲遲未見譯本。
但作者羅伯本人的故事還有他提出的奢侈信念(#luxury beliefs)一詞都非常吸引我。我公開一下我整理的筆記和我自己的收穫好了,筆記資料基本上都是擷取自他個人網站上的文章,還有各大報轉載的他書中的內容。
掰噗~
@baipu
說
Sun, May 25, 2025 7:50 AM
拍拍
~龜苓膏~
@Turtle56
Sun, May 25, 2025 7:50 AM
2. 羅伯出生於洛杉磯,生父不明,由於他原籍首爾的生母有毒癮,所以他三歲就進入了
寄養
系統,在接下來的五年裡,換過七個不同的寄養家庭。七歲時,他被一個
勞工階級
家庭收養,總算在加州雷德布拉夫這個塵土飛揚的小鎮定居下來,不過這裡是加州最貧困的縣之一。他的養父母不久後離婚了,據他自述,他的青春期充滿了藥物濫用、暴力、家庭悲劇和財務災難。羅伯說,他在他十七歲能離家時就立刻逃離了,高中畢業後他選擇加入美國空軍。接著,憑藉著「退伍軍人權利法案」,他得以進入耶魯大學就讀。
「在耶魯,來自收入最高 1% 家庭的學生比來自收入最低 60% 家庭的學生還要多。」
接著,羅伯還拿到獎學金去讀劍橋大學,取得心理學博士的學位。
~龜苓膏~
@Turtle56
Sun, May 25, 2025 7:51 AM
3. 為了理解
階級差異,羅伯花了很多時間思考和閱讀相關著作,並將他學到的知識和他的個人成長經歷、他在精英大學裡的所見所聞進行比較。最終,他發展並提出了所謂「奢侈信念」的概念。
什麼叫「奢侈信念」?簡單來說,就是「以很少的代價賦予上層階級成員地位、卻給下層階級的人帶來很大傷害的觀念或信念。」
4. 這些
富人
常掛在嘴邊發表、實則對
窮人
有害的觀念、信念有哪些呢?以下是羅伯舉過的例子:
~龜苓膏~
@Turtle56
Sun, May 25, 2025 7:51 AM
(1)一位他在耶魯大學的同學告訴他,「一夫一妻制有點過時了」、「傳統家庭太老派,社會應該要進化」。但這個同學本身來自一個穩定的雙親家庭,而且自己也有計劃要結婚。羅伯說:「我的同學推廣一種理想(「一夫一妻制過時了」),同時自己卻按照另一種理想(「我打算結婚」)生活。」「受過教育的階層認為同居關係與婚姻差不多;他們也認為,隨時結束同居關係走人是可以的。」
~龜苓膏~
@Turtle56
Sun, May 25, 2025 7:52 AM
但富人當中很少人是過著這種經常換伴侶的生活。這種生活方式,反倒在窮人身上比較常見——「他們更有可能未婚生子。然後與不同伴侶建立一系列關係。他們花時間建立新的關係,從而將注意力從孩子身上轉移開。在未婚的新手父母(通常是窮人或工人階級)中,有一半會在他們的孩子五歲時開始一段新的關係。在孩子需要細心照顧時,這些父母卻投身於建立新的浪漫關係,這是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更容易遭受疏忽的一個被忽視的原因。」
或許是基於自己的親身經驗的緣故,羅伯一再強調,「婚姻」、「雙親」家庭提供的穩定性對小孩的發展而言非常重要。
~龜苓膏~
@Turtle56
Sun, May 25, 2025 7:52 AM
(2)有些人知道羅伯從軍過,所以會跟他說他們對軍人有多欽佩,或者發表一些「技職學校與大學一樣受人尊敬」、「成功不一定需要大學學位」的言論。「但當我問他們是否會鼓勵自己的孩子入伍、成為水管工或電工,而不是申請大學時,他們就會猶豫或改變話題。」
(3)科技巨頭鼓勵人們使用會令人上癮的設備,但同時嚴厲控制自己的小孩使用3C。例如,賈伯斯禁止自己的孩子使用 iPad、矽谷的父母會告訴他們的保姆要密切監控孩子使用智慧型手機的時間。
~龜苓膏~
@Turtle56
Sun, May 25, 2025 7:53 AM
(4)根據2019 年的一項調查,沒有大學學位的美國人中只有不到一半希望ㄉㄨˊ 品合法化,而擁有學士或更高學位的人中有超過 60% 支持ㄉㄨˊ品合法化。一位名牌大學的富裕學生可以嘗試古 ╳ 鹼,而且很有可能沒事;但來自功能失調家庭、父母不在身邊的孩子,常常會在第一次吸 食 ㄉㄨˊ品後走向毀滅。同樣,2020年的一項調查發現,最富有的美國人對削減警察經費表現出最強烈的支持,而最貧困的人支持度最低。2020-2021年,由於經費削減、提前退休或辭職,加上大眾對執法部門的仇恨氛圍後,導致難以招募新警察,各地的謀殺率急劇飆升。
富人有錢負擔私人保全、富人ㄒㄧ ㄉㄨˊ的代價很小,可是對窮人而言卻不是這樣。
~龜苓膏~
@Turtle56
Sun, May 25, 2025 7:53 AM
(4)根據2019 年的一項調查,沒有大學學位的美國人中只有不到一半希望ㄉㄨˊ 品合法化,而擁有學士或更高學位的人中有超過 60% 支持ㄉㄨˊ品合法化。一位名牌大學的富裕學生可以嘗試古 ╳ 鹼,而且很有可能沒事;但來自功能失調家庭、父母不在身邊的孩子,常常會在第一次吸 食 ㄉㄨˊ品後走向毀滅。同樣,2020年的一項調查發現,最富有的美國人對削減警察經費表現出最強烈的支持,而最貧困的人支持度最低。2020-2021年,由於經費削減、提前退休或辭職,加上大眾對執法部門的仇恨氛圍後,導致難以招募新警察,各地的謀殺率急劇飆升。
富人有錢負擔私人保全、富人ㄒㄧ ㄉㄨˊ的代價很小,可是對窮人而言卻不是這樣。
~龜苓膏~
@Turtle56
Sun, May 25, 2025 7:53 AM
(5)「#白人特權」,這是羅伯個人最難以理解的「奢侈信念」——「我花了很長時間才理解,因為我從小就周圍有很多貧窮的白人。」羅伯認為,「富裕的白人大學畢業生似乎對『白人特權』的觀念最熱衷,但他們卻最不可能為宣傳這種信念付出任何代價。相反,他們透過談論自己的特權來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當實施打擊白人特權的政策時,受到傷害的不會是耶魯大學的畢業生。貧窮的白人將首當其衝。」
~龜苓膏~
@Turtle56
Sun, May 25, 2025 7:54 AM
5. 為什麼富裕人士喜歡提倡這些聽起來非常時髦、先進的觀念?羅伯的解釋是,過去,#上層階級 喜歡透過「物質」也就是
奢侈品
來展現自己的不凡地位,但現在,奢侈品已經越來越普及了,不再具備能夠傳遞身份地位尊貴的象徵意義,所以上層階級改用更抽象的、更難取得的東西,例如
頂尖大學
的學位,以及上述那些觀念、信念,還有其他像是cultural appropriation(文化挪用)、gendered(性別化)、heteronormative(異性戀預設)的詞彙來彰顯他們的地位。
~龜苓膏~
@Turtle56
Sun, May 25, 2025 7:54 AM
6.「當人們表達與傳統觀點相悖的不尋常信念時,例如削減警察經費、貶低辛勤工作,或使用奇怪的詞彙,通常他們真正想說是『我在頂尖大學受過教育』,或『我有經濟能力和時間來獲得這些深奧的思想』。」
「表達奢侈信念是
文化資本
的體現,是一個人幸運的經濟狀況的信號。」
「奢侈信念階層的成員提倡這些想法,因為這可以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而且他們知道採用這些政策或信念會比其他人花費更少。」
~龜苓膏~
@Turtle56
Sun, May 25, 2025 7:54 AM
「簡言之,奢侈信念是新的認同象徵。它們真實地反映了一個人的社會地位、財富水平、教育程度以及有多少閒暇時間來接受這些時髦的信念。正如許多奢侈品最初只屬於富人,但最終卻變得人人都能買到一樣,奢侈信念也是如此。但與奢侈品不同的是,奢侈信念可能會對窮人和工人階級產生長期的不利影響。無論這些信念對富人來說有多大的代價,它們往往也會為其他人帶來更大的代價。」
~龜苓膏~
@Turtle56
Sun, May 25, 2025 7:54 AM
7. 羅伯著作中對我深有啟發的一點,還在於他援引實際的調查提醒讀者,相較於下層階級,上層階級的人更加渴望出人頭地、渴望擁有財富地位。這真的出乎我的意料。
我們一般會認為窮人、最落魄的人、最缺乏最需要獲得金錢和地位的人,才會最想獲得金錢和地位,是吧?錯,大錯特錯!事實上窮人的企圖心遠遠比不上富人。
「法國社會學家艾米爾·涂爾幹深刻理解這一點,他寫道:『一個人擁有的越多,他想要的也越多,因為得到的滿足只能刺激需求,而不能滿足需求。』」
~龜苓膏~
@Turtle56
Sun, May 25, 2025 7:55 AM
8. 羅伯對此現象也提出自己的解釋,「你可能會認為,在名牌大學就讀的富有學生會很開心,因為他們的父母都是收入最高的1%,而且根據統計,他們很快就會加入父母的行列,成為這個精英階級的一員。但請記住,他們身邊還有其他1%的成員。對於許多精英大學生來說,他們的社交圈都是百萬富翁,這往往會讓他們產生不安全感,焦慮於如何在這些稀有的競爭對手面前保住並維持自己的地位。」
9. 這也讓我想起我從讀國文系起就一路被師長引經據典灌輸的觀念:淡泊名利、不慕榮利才是最高尚、最有品德的人;甘於平凡、安於默默無聞,才是最值得追求的境界。我以前從不覺得這個觀念有問題,但這幾年才開始內心的小劇場、才開始反思——
~龜苓膏~
@Turtle56
Sun, May 25, 2025 7:55 AM
老師你們真的知道「名利」是什麼嗎?你們體驗過「名利」帶來的好處嗎?一味講述「名利」的壞處前,你們是否應該跟學生平衡報導一下為何「名利」如此吸引人?你們總是告訴學生不要在乎名利、不要爭奪名利,可是你們彼此之間的言行與競爭,難道不是為了名利嗎?
然後我累積的質疑,拜羅伯所賜,現在又多增加一條了:如果名利不值得追求,為什麼我們會那麼羨慕那些擁有名利的人?為什麼那些我們最羨慕的人已經擁有那麼多,卻還在持續追逐名利?
~龜苓膏~
@Turtle56
Sun, May 25, 2025 7:56 AM
10. 我不是在批評或怪罪國文系、中文系的教育或教師哦。我只是覺得,我遇到的有些老師跳過太多具體細節,也缺乏應該要有的論證過程,直接給學生一個超級理想的定論,這種教學方式實在有點粗糙,也很容易陷學生於「安於貧困」、「安於低成就」、「安於無追求」的境地。文組學生已經很吃虧了,被這樣一教育,你要他們出社會後怎麼跟別人競爭?(嗚,難怪我……。)🤦♀️🤦♀️🤦♀️
再者,我主要想表達的是,過去我的視野和生活經驗實在太狹隘了,多虧這些年網路資訊的發達,以及我有意跳出自己的專業環境、看了各式各樣的書籍,才稍微擺脫一點點來自原生家庭與階級的侷限,獲得更多思想上的刺激與洗禮。
~龜苓膏~
@Turtle56
Sun, May 25, 2025 7:56 AM
11. 羅伯的文章裡讓我反覆咀嚼最多的是這段——
「如果你來自貧窮和混亂之中,你將面臨三個敵人:
一、機能失調與匱乏。
二、你自己,這是環境對你的影響的結果。
三、上層階級,他們想讓你繼續陷在泥淖裡。」
機能失調與匱乏指的是貧困和混亂的環境本身對小孩的影響,例如羅伯童年時在不同的寄養家庭間流浪。其他常見的考驗,還包括充斥著毒品、酒精、暴力等危險物質的環境,這些環境會對小孩的一生造成很大的傷害,有些人就算離開了過去的有毒環境,終其一生都還是在跟這些傷害造成的副作用抗爭。
~龜苓膏~
@Turtle56
Sun, May 25, 2025 7:56 AM
12. 了解上述那點,「你自己」為什麼會是你自己的敵人,就很好理解了。一個身心不健康的人做出來的選擇,當然常常會是只見到眼前的利益、而無法考慮到長遠利益或是看到更寬廣的局勢之下的選擇,所以就算他們自己也想做出正確的決定,但就是很難、大大超出了他們的能力範圍。
而第三個敵人,上層階級,羅伯認為他們就是透過宣揚所謂的「奢侈信念」來壓制窮人
翻身
的。
~龜苓膏~
@Turtle56
Sun, May 25, 2025 7:56 AM
13. 我不知道羅伯這種說法會不會讓人覺得他根本就是「受害者心態」、只會批評上層階級、並把窮人的問題全都推給富人,但我自己是認為他沒那麼膚淺跟無賴啦。他的文章旨在提醒讀者,同樣的行為,不同階級的人要支付的成本和代價是不一樣的,而且上層階級有時候說的是一套,自己做的又是另一套,這點對我很有啟發,同時也提醒我,對任何說法都不要照單全收,而是要多方檢視。
希望有出版社趕快幫他的書出中譯本。
拜託找我掛名推薦與撰文推廣。(我哪根蔥?)🤣🤣🤣
他的網站和他的重要文章請見留言區連結。
mpgp
@mpgp
Sun, May 25, 2025 8:21 AM
借轉。
感謝文章分享。
~龜苓膏~
@Turtle56
Sun, May 25, 2025 8:28 AM
mpgp
: 隨意
載入新的回覆
富人用來提高自己的聲望地位,卻對窮人有害的觀念和意見
1. Joyce 顏擇雅 在她談哈佛的臉書文中提到 Rob Henderson Troubled 一書,提醒了我去查一下此書至今是否有中文版,很可惜,還是沒有啊。這本書可是 經濟學人 2024年的推薦書籍之一,不知道為何繁中、簡中都遲遲未見譯本。
但作者羅伯本人的故事還有他提出的奢侈信念(#luxury beliefs)一詞都非常吸引我。我公開一下我整理的筆記和我自己的收穫好了,筆記資料基本上都是擷取自他個人網站上的文章,還有各大報轉載的他書中的內容。
「在耶魯,來自收入最高 1% 家庭的學生比來自收入最低 60% 家庭的學生還要多。」
接著,羅伯還拿到獎學金去讀劍橋大學,取得心理學博士的學位。
什麼叫「奢侈信念」?簡單來說,就是「以很少的代價賦予上層階級成員地位、卻給下層階級的人帶來很大傷害的觀念或信念。」
4. 這些 富人 常掛在嘴邊發表、實則對 窮人 有害的觀念、信念有哪些呢?以下是羅伯舉過的例子:
或許是基於自己的親身經驗的緣故,羅伯一再強調,「婚姻」、「雙親」家庭提供的穩定性對小孩的發展而言非常重要。
(3)科技巨頭鼓勵人們使用會令人上癮的設備,但同時嚴厲控制自己的小孩使用3C。例如,賈伯斯禁止自己的孩子使用 iPad、矽谷的父母會告訴他們的保姆要密切監控孩子使用智慧型手機的時間。
富人有錢負擔私人保全、富人ㄒㄧ ㄉㄨˊ的代價很小,可是對窮人而言卻不是這樣。
富人有錢負擔私人保全、富人ㄒㄧ ㄉㄨˊ的代價很小,可是對窮人而言卻不是這樣。
「表達奢侈信念是 文化資本 的體現,是一個人幸運的經濟狀況的信號。」
「奢侈信念階層的成員提倡這些想法,因為這可以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而且他們知道採用這些政策或信念會比其他人花費更少。」
我們一般會認為窮人、最落魄的人、最缺乏最需要獲得金錢和地位的人,才會最想獲得金錢和地位,是吧?錯,大錯特錯!事實上窮人的企圖心遠遠比不上富人。
「法國社會學家艾米爾·涂爾幹深刻理解這一點,他寫道:『一個人擁有的越多,他想要的也越多,因為得到的滿足只能刺激需求,而不能滿足需求。』」
9. 這也讓我想起我從讀國文系起就一路被師長引經據典灌輸的觀念:淡泊名利、不慕榮利才是最高尚、最有品德的人;甘於平凡、安於默默無聞,才是最值得追求的境界。我以前從不覺得這個觀念有問題,但這幾年才開始內心的小劇場、才開始反思——
然後我累積的質疑,拜羅伯所賜,現在又多增加一條了:如果名利不值得追求,為什麼我們會那麼羨慕那些擁有名利的人?為什麼那些我們最羨慕的人已經擁有那麼多,卻還在持續追逐名利?
再者,我主要想表達的是,過去我的視野和生活經驗實在太狹隘了,多虧這些年網路資訊的發達,以及我有意跳出自己的專業環境、看了各式各樣的書籍,才稍微擺脫一點點來自原生家庭與階級的侷限,獲得更多思想上的刺激與洗禮。
「如果你來自貧窮和混亂之中,你將面臨三個敵人:
一、機能失調與匱乏。
二、你自己,這是環境對你的影響的結果。
三、上層階級,他們想讓你繼續陷在泥淖裡。」
機能失調與匱乏指的是貧困和混亂的環境本身對小孩的影響,例如羅伯童年時在不同的寄養家庭間流浪。其他常見的考驗,還包括充斥著毒品、酒精、暴力等危險物質的環境,這些環境會對小孩的一生造成很大的傷害,有些人就算離開了過去的有毒環境,終其一生都還是在跟這些傷害造成的副作用抗爭。
而第三個敵人,上層階級,羅伯認為他們就是透過宣揚所謂的「奢侈信念」來壓制窮人 翻身 的。
希望有出版社趕快幫他的書出中譯本。
拜託找我掛名推薦與撰文推廣。(我哪根蔥?)🤣🤣🤣
他的網站和他的重要文章請見留言區連結。
感謝文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