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Bauhaus 100: A BBC Arts Documentary》由頻道作者 Dr. Umer Hameed 提供,深入探討了德國 Bauhaus(包豪斯)這所影響深遠的設計學校及其運動。包豪斯創立於1919年,雖然只存續了短短14年,但對現代藝術、設計和建築產生了無法抹去的影響,至今仍引起全球關注。
起源和理念 包豪斯的創始人 Walter Gropius(華爾特·格羅皮烏斯),堅信藉由藝術、工藝和技術的結合可以重新設計社會。他於1919年在德國魏瑪成立包豪斯,目標是打破藝術和實用設計之間的界限,創建一個「未來建築」的全面設計模式。這所學校的核心理念強調功能性與美感的結合,並倡導「形式追隨功能」的原則。
全球影響與遺產 包豪斯解散後,許多教師和學生流亡海外,其中許多人對全球設計與建築界產生深遠影響。例如,Walter Gropius 和 Marcel Breuer 遷往美國並加入哈佛大學,Ludwig Mies van der Rohe(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則移居芝加哥佈局摩天建築,László Moholy-Nagy 在芝加哥成立新包豪斯學校。他們將包豪斯的理念與美學帶入美國和世界其他地區。
影片《Bauhaus 100 A BBC Arts Documentary》詳細介紹了包浩斯(Bauhaus)這座影響深遠的現代藝術與設計學校的歷史、理念、挑戰及其持續影響。包浩斯於1919年由建築師瓦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在德國魏瑪創立,僅僅存在了短短的14年,但卻重塑了現代設計和建築的面貌,對全球藝術與設計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影片回顧了包浩斯的發展歷程,以及它如何在歷史的洪流中應對政治、經濟和社會的挑戰,同時探索了其核心理念和遺產。
## 包浩斯的結束與遺產 邁耶離任後,著名建築師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接任校長,他試圖將學校去政治化,並專注於建築教育。然而,包浩斯在納粹政權的壓力下再度遷址至柏林,並成為私人機構。然而,1933年,納粹政權的壓迫使學校最終關閉,結束了其短暫而輝煌的歷史。
影片《Bauhaus 100: A BBC Arts Documentary》由頻道作者 Dr. Umer Hameed 提供,深入探討了德國 Bauhaus(包豪斯)這所影響深遠的設計學校及其運動。包豪斯創立於1919年,雖然只存續了短短14年,但對現代藝術、設計和建築產生了無法抹去的影響,至今仍引起全球關注。
起源和理念
包豪斯的創始人 Walter Gropius(華爾特·格羅皮烏斯),堅信藉由藝術、工藝和技術的結合可以重新設計社會。他於1919年在德國魏瑪成立包豪斯,目標是打破藝術和實用設計之間的界限,創建一個「未來建築」的全面設計模式。這所學校的核心理念強調功能性與美感的結合,並倡導「形式追隨功能」的原則。
魏瑪時期(1919-1925)
包豪斯誕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混亂時期,當時戰爭的創傷促使藝術界尋求新的方向,打破舊的傳統教育機制。包豪斯學生來自世界各地,組成了一個多元的創作環境。課程從Johannes Itten(約翰內斯·伊騰)設計的「基礎課程」開始,學生需要學習色彩理論、形狀及材料特性,旨在重新激發創造性思維。他的教學風格方式獨特,甚至融入了宗教和精神性的元素,例如冥想和身心放鬆運動。
德紹時期(1925-1932)
在德紹,包豪斯進入了其黃金時期,並建造了經典的包豪斯建築。這座設計學校不僅是一個創作場所,更是一個集生活、學習和創意於一身的綜合建築。這段期間產生了許多標誌性的設計,如 Marcel Breuer(馬塞爾·布羅耶)的鋼管家具、Anni Albers(安妮·阿爾伯斯)的紡織品及 Herbert Bayer(赫伯特·拜耳)的字體設計等。
然而,在學校內部,女性學生大多被限制到編織工作坊,這反映出當時性別平等的挑戰。雖然學校的創作是革命性的,但教師和課程偏重於男性觀點。
包豪斯的社交生活亦極具活力,以各種創意派對與藝術戲劇而聞名,如著名的「金屬派對」。然而,右派政治勢力對包豪斯的批評日益激烈,指控其推廣社會主義和猶太資本主義理念。
柏林時期與結束(1932-1933)
隨著德國政治環境日趨右傾,1932年納粹掌權後強迫包豪斯搬離德紹,學校不得不遷往柏林並成為私立學校。然而,經濟危機和納粹持續的政治壓迫使得包豪斯於1933年最終解散。在解散前,學校教職員選擇主動宣布關閉,而不是向納粹同化。
包豪斯解散後,許多教師和學生流亡海外,其中許多人對全球設計與建築界產生深遠影響。例如,Walter Gropius 和 Marcel Breuer 遷往美國並加入哈佛大學,Ludwig Mies van der Rohe(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則移居芝加哥佈局摩天建築,László Moholy-Nagy 在芝加哥成立新包豪斯學校。他們將包豪斯的理念與美學帶入美國和世界其他地區。
然而,包豪斯的理念在全球流傳的同時也失去了一部分原始的社會變革理想。美國尤其將包豪斯美學與企業文化和高端建築聯繫在一起,成為一種消費資本主義的象徵,違背了其早期的平等與普及願景。
現代的回望與挑戰
2019年是包豪斯成立100周年,它的遺產受到紀念與反思。
結語
包豪斯的核心精神是通過創意和設計改變世界,儘管它短暫的存在因納粹的打擊而結束,但其思維模式和影響依然廣泛地影響著現代生活。從宜家家具到 iPhone,包豪斯的設計理念滲透在當今的每個角落。然而,要完整承襲其理念,現代社會仍需重新審視其尚未實現的社會平等與設計普及的夢想。
影片《Bauhaus 100 A BBC Arts Documentary》詳細介紹了包浩斯(Bauhaus)這座影響深遠的現代藝術與設計學校的歷史、理念、挑戰及其持續影響。包浩斯於1919年由建築師瓦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在德國魏瑪創立,僅僅存在了短短的14年,但卻重塑了現代設計和建築的面貌,對全球藝術與設計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影片回顧了包浩斯的發展歷程,以及它如何在歷史的洪流中應對政治、經濟和社會的挑戰,同時探索了其核心理念和遺產。
## 包浩斯的創立與理念
包浩斯的創立植根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社會的重建需求。在戰爭摧毀傳統結構之後,人們渴望新的開始,新的藝術形式和教育方式。
包浩斯的一個革命性創新在於它的教學方式。學校將所有藝術學科整合,打破傳統藝術的屏障,並強調實用功能與美學結合的理念,這在後來成為「形式追隨功能」的現代設計原則。此外,包浩斯的基礎課程(Foundation Course),由教師如約翰內斯·伊滕(Johannes Itten)開設,采用實驗性的方法引導學生理解材料、形式和顏色,為現代設計教育奠定了基石。
創立的早期,包浩斯聚集了一批傑出的師資,包括瓦西里·康定斯基(Vasily Kandinsky)、保羅·克利(Paul Klee)、馬塞爾·布羅耶(Marcel Breuer)和拉斯洛·莫霍利-納吉(László Moholy-Nagy)。他們各自擁有獨特的藝術視角,將抽象藝術、色彩理論、雕塑和現代設計整合進教學中。學生也來自各地,包括高等教育背景的藝術家、戰後士兵,以及年輕的高中畢業生。
然而,由於包浩斯的現代主義理念與魏瑪當地保守的文化氛圍格格不入,學校在當地引發了許多爭議。包浩斯的教職員和學生因其激進的現代藝術形式和生活方式,如短髮、實驗性服裝以及自由氛圍,遭受批評。
在德紹,包浩斯迎來了其全盛時期,並修建了一座由瓦爾特·格羅皮烏斯設計的標誌性學校建築,體現了其現代設計理念。新的校園包括宿舍、教學工作坊、劇場和創意空間,為師生共同生活和創作提供了平台。在這一時期,包浩斯在建築、產品設計和現代藝術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例如包浩斯風格的家具、燈具和家居用品。
然而,穩定的時光並未持續太久。隨著德國政治局勢的日益右翼化,以及納粹勢力的抬頭,包浩斯逐漸成為政府攻擊的目標。
## 包浩斯的結束與遺產
邁耶離任後,著名建築師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接任校長,他試圖將學校去政治化,並專注於建築教育。然而,包浩斯在納粹政權的壓力下再度遷址至柏林,並成為私人機構。然而,1933年,納粹政權的壓迫使學校最終關閉,結束了其短暫而輝煌的歷史。
然而,包浩斯的影響並未因學校的關閉而消失。在納粹迫害下,許多包浩斯的師生流亡至世界各地,將其理念帶至美國、英國、以色列和其他國家。
## 包浩斯的現代影響
包浩斯不僅改變了設計的歷史,也塑造了當代生活的許多面向。它的「形式追隨功能」哲學深刻影響了後來的產品設計、建築和工業設計。無論是宜家的簡約家具,還是蘋果產品的設計,都可見包浩斯設計理念的延續。此外,它的設計教育理念至今仍是全球藝術與設計學科的基石。
影片結尾觸及了對包浩斯現代意義的反思。在當今政治和社會分歧愈加顯著的時代,其致力於通過設計和藝術建設更美好社會的烏托邦精神仍令人景仰。
這就是那個什麼 乾貨滿滿 的意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