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fredo
重看不可能的任務第一集,將近30年未看,但是對電影的內容都還記得大半。可能是系列最古典最接近希區考克的一集,還沒有神格化的伊森杭特,後青春期的稚氣未脫,因此角色命題有著弒父的悲劇心結,而且還暗戀著父親年輕的妻子。電影也運用湯姆克魯斯的美色當成引誘女性反派的誘餌,應該是這系列被去性化之前少見把玩人物性張力和性焦慮的設計。
alfredo
改編自電視影集,原作的團隊合作碰到電影版必須要強調主角威能的矛盾,這種第一幕即大反轉全滅的設計,如果是系列粉絲或是老主創班底來看應該會傷心透頂,但做為完成這「不可能的任務」來說,這種破格變奏,算是兼顧各方需求還算合理的做法,又能為觀眾帶來些許新鮮感。只是續集伊森杭特成為團隊主腦之後,就沒法再達到同樣戲劇動力和風格,只能另謀出路。
alfredo
電影三段主要動作戲,雖然在場面、特效和動作上都比不上後來的規模,但勝在鏡頭和氣氛的調度,近30年後還算是歷久彌新。反之後來的續集能讓人記得的場面不是太多,唯一我還會記得可能只有第四集。首集的概念和後來很不一樣,但某種意義上可能是系列最佳之一。
alfredo
記得第一集之前看的時候沒跟上中間關鍵揭露真相的情節,但現在重看反而覺得還算清楚。剪接用了比較複雜的概念來呈現主角發現真相的過程,對沒經驗的觀眾可能會有點吃力?但不同時代的觀眾接受的影像訓練也不太一樣,不好說。
alfredo
應該是說,並沒有邏輯上的證據讓主角去發現真相,他只是看到一些線索然後自行腦補出來,同時搭配電影形式的設計。最後三人對峙的設計就很象徴性,並不是很合理。比如Hunt明知道Jim躲在暗處,怎麼還要設計一套偽裝戲碼?感覺就是劇情快走完了,開一下方便之門。
alfredo
關鍵是那本聖經,當Hunt察覺聖經是Jim拿回來的,就自行把約伯的代號和聖經連結在一起,就種下一個懷疑的種子。而整部戲的一個問題是,到底是誰殺了團隊,從那把刀子,以及事發現場的狀況,Hunt想像出一個可能的方案,而這方案就是他認定的事實。
alfredo
最近在玩數獨,其中的概念有點像。因為規則很明確,所以就是找盤面可能的情況去辨識出來。現實情況中解有無數個,所以可能永遠找不出唯一解,但電影中可以把各種巧合線索排在一起,創造出幻覺。
alfredo
我不是很喜歡在推理層面上去和主角競爭鬥智,我比較喜歡電影就是引導觀眾的幻覺,畢竟電影有時間性,觀眾沒法停下來思考。應該是說,觀眾的推理力氣通常應該放在詮釋電影的意義上,如果故事的解謎和意義的詮釋是同一件事就比較剛好(設計好的話應該會是如此)。如果只是機械式的推導,就不太好。我覺得不可能的任務有點偏後者,但因為三位角色有種心理糾結在,成為戲劇的潛題,因而多了點韻味,但沒有真的拍得很好,三個角色在戲劇上都有一點崩壞。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