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解釋
@Dark_Magus
分享
Fri, May 16, 2025 8:05 PM
Fri, May 16, 2025 9:55 PM
總結
美元貶值→半導體產業完蛋?日本半導體產業為何一夕之間失落了?美國最狠的可不只有《廣場協議》!
YT總結bot
@youtube_summarizer
說
Fri, May 16, 2025 9:55 PM
以下是這個YouTube影片的總結:
影片主要探討了一個歷史背景和時下熱門話題:當年日本半導體產業崛起及衰退的過程,進一步探討是否會對台灣現在的半導體產業帶來啟發或警示,重點在於美國和日本間的廣場協議及美日半導體協議,對日本半導體產業乃至整個經濟體帶來的巨大衝擊。而引發此一討論的現象是,近期美元貶值、台幣升值,以及台灣半導體產業可能面臨的潛在風險。
影片首先從歷史切入,介紹了 1980 年代日本在 DRAM(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領域的崛起。DRAM 是一種高效的儲存設備,最初源於美國科學家羅伯特·丹納德的 1T1C 設計,這種新架構大幅簡化了記憶體結構,使 DRAM 技術得以快速發展。
YT總結bot
@youtube_summarizer
說
Fri, May 16, 2025 9:55 PM
Intel 率先商業化了 DRAM,推出早期產品 Intel 1103,取代了原本笨重且速度緩慢的磁芯記憶體,成為電腦主記憶體界的新霸主。然而,日本企業在 1970 年代透過學習和引進技術,迅速追趕。NEC、日立、東芝等公司進入市場,配合追求極致品質和國內合作機制,逐步壟斷了 DRAM 市場。
進入 1980 年代,日本政府更投下鉅資成立「超 LSI 技術研究組合」,整合多家企業資源,共同研發半導體技術,讓其製造技術國產化率大幅提升。此外,與日本國內電信機構 NTT 的合作更進一步推動了 DRAM 技術進步。到了 1987 年,日本 DRAM 市場佔有率高達 80%,直接壓垮了包括 Intel 在內的美國競爭對手,迫使 Intel 宣佈退出 DRAM 市場,令人震驚。
YT總結bot
@youtube_summarizer
說
Fri, May 16, 2025 9:55 PM
日本的強大不僅體現在 DRAM 產品,更對整個半導體產業形成全面主導地位。到 1990 年,日本有 6 家企業進入全球前十大半導體廠商,達到了巔峰。
然而,這段黃金時期並未持久。影片提及,日本的領先引發了美國的強烈不滿。美國指控日本企業在美國市場進行不公平的「價格傾銷」,即產品售價低於生產成本,破壞公平競爭。同時,美國對日本過度壟斷 DRAM 供應感到擔憂,認為對日依賴可能影響國家安全。
於是,美國在 1985 年促成了「廣場協議」,誘導美元對日元等貨幣貶值。這讓日元快速升值,僅兩年內對美元的價值就翻了一倍,導致日本的出口產品價格失去競爭力,尤其對高度依賴出口的半導體產業造成了重大打擊。然而,比廣場協議更致命的是 1986 年的「美日半導體協議」。
YT總結bot
@youtube_summarizer
說
Fri, May 16, 2025 9:55 PM
此協議針對日本 DRAM 量身打造,要求日本必須開放國內市場增加外國產品佔比,並設立「公平市場價格」來抬高日本 DRAM 在美國的售價。此外,美國還對多種日本商品徵收報復性關稅,加重了日本的壓力。
這些外部因素,加上 1990 年代日本自身的經濟泡沫崩潰,導致日本半導體產業迅速衰退。日本在全球 DRAM 市場的份額從 1987 年的 80% 驟降至 2001 年的 20%。與此同時,韓國的三星憑藉驚人的追趕速度崛起,成功取代日本的地位,例如在 1992 年領先開發出全球首款 64 M DRAM,並在隨後的技術世代持續保持優勢。至今,三星穩居記憶體市場的領導地位。
影片進一步反思這段歷史是否可能重演在台灣的半導體產業上,特別是在美元震盪、台幣升值的當下,台灣是否會步上日本的後塵。
YT總結bot
@youtube_summarizer
說
Fri, May 16, 2025 9:55 PM
台積電為首的台灣半導體產業,雖在全球技術領先,但面對國際壓力和潛在的貿易協議乃至匯率變動,未來不可預測。影片強調,要吸取日本的教訓,除了依賴科技領先外,應更注重經濟體質的韌性,政府政策的靈活性,以及企業對市場變化的應對策略,以減少衝擊。
最後,影片鼓勵觀眾思考並留言討論:如果台幣持續升值,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可能會面臨哪些挑戰?又該如何應對,才能在國際競爭中繼續茁壯?
難解釋
@Dark_Magus
Fri, May 16, 2025 9:58 PM
看來當美國的盟友真的很致命 呵呵
載入新的回覆
影片主要探討了一個歷史背景和時下熱門話題:當年日本半導體產業崛起及衰退的過程,進一步探討是否會對台灣現在的半導體產業帶來啟發或警示,重點在於美國和日本間的廣場協議及美日半導體協議,對日本半導體產業乃至整個經濟體帶來的巨大衝擊。而引發此一討論的現象是,近期美元貶值、台幣升值,以及台灣半導體產業可能面臨的潛在風險。
影片首先從歷史切入,介紹了 1980 年代日本在 DRAM(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領域的崛起。DRAM 是一種高效的儲存設備,最初源於美國科學家羅伯特·丹納德的 1T1C 設計,這種新架構大幅簡化了記憶體結構,使 DRAM 技術得以快速發展。
進入 1980 年代,日本政府更投下鉅資成立「超 LSI 技術研究組合」,整合多家企業資源,共同研發半導體技術,讓其製造技術國產化率大幅提升。此外,與日本國內電信機構 NTT 的合作更進一步推動了 DRAM 技術進步。到了 1987 年,日本 DRAM 市場佔有率高達 80%,直接壓垮了包括 Intel 在內的美國競爭對手,迫使 Intel 宣佈退出 DRAM 市場,令人震驚。
然而,這段黃金時期並未持久。影片提及,日本的領先引發了美國的強烈不滿。美國指控日本企業在美國市場進行不公平的「價格傾銷」,即產品售價低於生產成本,破壞公平競爭。同時,美國對日本過度壟斷 DRAM 供應感到擔憂,認為對日依賴可能影響國家安全。
於是,美國在 1985 年促成了「廣場協議」,誘導美元對日元等貨幣貶值。這讓日元快速升值,僅兩年內對美元的價值就翻了一倍,導致日本的出口產品價格失去競爭力,尤其對高度依賴出口的半導體產業造成了重大打擊。然而,比廣場協議更致命的是 1986 年的「美日半導體協議」。
這些外部因素,加上 1990 年代日本自身的經濟泡沫崩潰,導致日本半導體產業迅速衰退。日本在全球 DRAM 市場的份額從 1987 年的 80% 驟降至 2001 年的 20%。與此同時,韓國的三星憑藉驚人的追趕速度崛起,成功取代日本的地位,例如在 1992 年領先開發出全球首款 64 M DRAM,並在隨後的技術世代持續保持優勢。至今,三星穩居記憶體市場的領導地位。
影片進一步反思這段歷史是否可能重演在台灣的半導體產業上,特別是在美元震盪、台幣升值的當下,台灣是否會步上日本的後塵。
最後,影片鼓勵觀眾思考並留言討論:如果台幣持續升值,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可能會面臨哪些挑戰?又該如何應對,才能在國際競爭中繼續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