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維·Elika
最近覺得學術如果沒有交流,就容易沒有價值。
當然社會上,對學術的評價有另外一套標準。
標舉對人類對社會的意義,雖然有其合理性。
但是無視各個學術傳統,提這樣那樣的要求,本身其實也不符合學術的精神(如果願意承認重視事物發展的歷史也是一種學術精神)

寫學術振興會的申請書,寫到心灰。
因為看到一些寫的天花亂墜,其實經不起推敲的東西過審。也因為知道一些朋友,寫的扎實克制的材料沒過審而難過。
晚間和幫忙改正文法的研究美國文學、語學的日文老師交流了一下。知道老師以前研究南北戰爭時候的幽靈文學。她覺得那個文學幫人反思何謂生死,也指出這是她人為自己的研究可以和時代接軌的地方。覺得我也可以想想自己的研究主題怎麼勾連到社會。
覺得自己請學振的意義,可能在於路上聽一個她人的故事。笑。
▶雪凜
我好能理解尼醬……愛你……抱抱!
希維·Elika
半夜回憶起即將深入研究的研究對象的一段話,大概說「我最痛恨那些說些似是而非的謬論的邪師,因為他們最能令人迷惑」
以及他反復改正自身講義不肯輕易出版的姿態。
又覺得盲目追求學術交流可能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