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當RDJ的下睫毛
@cosmosdow
Wed, May 14, 2025 2:45 PM
Thu, May 15, 2025 5:01 AM
72
21
讀嘛讀嘛
《創造力的修行》
作者:Rick Rubin
出身美國紐約的音樂製作人,合作過的音樂人包括Adele、Aerosmith、Ed Sheeran、Johnny Cash、Linkin Park、Red Hot Chili Peppers......
概要:本書是作者提出七十八篇與創作有關的思考的散文集,編排就是以這七十八個主題為章節,各自獨立但又有所連貫,探討的包含創作的本質、創作的緣起與過程、創作的挑戰等等,讀過後覺得有些觀點不只可以用在創作,也可以同時對日常生活有所啟發,而若你是實際正在創作的人,應該蠻有機會產生共鳴的。
下面就是我摘錄出一些有感的段落,更歡迎有興趣的人去閱讀整本書,相信會看到更多不同面向與得到不同的啟發。
想當RDJ的下睫毛
@cosmosdow
Wed, May 14, 2025 2:46 PM
每個人都是創造者
創造力不僅限於藝術創作。我們每天都在創造。
創造是將從前不存在的事物,在現實中產生出來。可能是一段對話、針對某個問題的解答、給朋友的一張字條、某個房間的家具重新布置、一條避免堵車的回家新路線。你製造的事物並不一定要被目睹、被記錄、被出售、用玻璃框裱起來當作藝術作品。透過日常的存在狀態,我們已是最深刻的創造者,創造我們對現實的體驗,建構我們所感知的世界。
無論我們是否在正式創作藝術,我們都是以藝術家的身份而活。我們感知資料、過濾資料、收集資料,然後根據這一套訊息,為自己與他人擇取並創建一種體驗。無論我們這麼做是有意還是無意,只因為我們活著,這就已經是主動參與了持續的創造過程。
想當RDJ的下睫毛
@cosmosdow
Wed, May 14, 2025 2:46 PM
調整頻率
如果你有了一個令你感到激動的主意,卻沒有加以實現,那麼這個主意會透過其他創作者發聲,這種情況並不少見。並不是其他藝術家偷了你的主意,而是屬於這個主意的時刻已經到來。
想當RDJ的下睫毛
@cosmosdow
Wed, May 14, 2025 2:47 PM
一切都不是靜止的
你不可能重複步入同一條小溪,因為溪水一直流動。一直都是如此。
世界在不斷變化,所以,無論我們多麼頻繁練習集中注意力,總是有新的事物有待注意。這取決於我們是否能找到它。
同樣,我們總是在變化、成長、演進。我們學習,也遺忘。我們經歷不同的情緒、想法和無意識的歷程。我們的身體細胞死去,再生。沒有人一整天都是同一個人。
即使外在世界保持不變,我們接納的訊息依然是不斷變化的。我們呈現的作品也是如此。
想當RDJ的下睫毛
@cosmosdow
Wed, May 14, 2025 2:48 PM
自我懷疑
我們都與眾不同,也都不完美,而使我們每個人以及作品有趣起來的正是我們的不完美。我們創造的作品反映了我們是什麼人,而既然不安全感也是我們身而為人的一部分,那麼我們的作品也會因此具有更多的真實。
敏銳使得他們能夠創作藝術,但這份敏銳也是脆弱,使得他們面對批評時更易受傷。雖然是這樣,很多藝術家依然冒著受到批評的風險,繼續與大眾分享自己的作品。彷彿他們沒有其它選擇。他們天生就是要當藝術家,而藝術家正是因自我表達而完整。
想當RDJ的下睫毛
@cosmosdow
Wed, May 14, 2025 2:48 PM
如果某位創作者恐懼評判以至於無法前進,可能是因為分享作品的欲望比不上保護自己的欲望那麼強烈。也許藝術並不適合他。他的特質可能適合其他追求。這條路並非每個人都能走。逆境也是過程的一部分。
並非因為我們有某種天份或技能,就必須服從這種召喚。值得記住的是,我們得以創作,這是一種幸運。這是一種特權。我們是在選擇它,而不是被誰命令去做它。如果我們選擇不做,那就不做。
想當RDJ的下睫毛
@cosmosdow
Wed, May 14, 2025 2:48 PM
Wed, May 14, 2025 2:49 PM
給它一個名字
值得注意的是,懷疑作品與懷疑自己的區別。舉例來說,懷疑作品是「我不知道我的這首歌是不是已經盡其所能表現」。懷疑自己則像是「我寫不出好歌」。
懷疑自己能導致無望感,一種天生就不適合承擔手頭任務的感覺。這種極端的想法沒有幫助。
如果你真的很喜愛某個作品的不完美版本,而到了最後它看似完美的時候,你發現自己不再那麼喜愛它,這就表示之前那個不完美版本就是對的。作品與完美無關。
無論我們有什麼樣的不安全感,都可以被重新塑造,成為我們的創造力裡的一股指引之力。只有當不完美之處妨礙了我們分享最貼近內心的事物時,它們才會真正變成障礙。
想當RDJ的下睫毛
@cosmosdow
Wed, May 14, 2025 2:50 PM
分心
我們在創作過程中的某一節點遭遇僵局時,一個有益的方法是從這件事裡抽身,製造空間,讓解決方案出現。
這類分心的事物讓大腦的一部分忙碌,同時解放其他部分,使其保持開放,迎接一切到來。也許這種非思考的過程讓我們進入大腦的一個不同區域。比起直接的路徑,這個區域能看見更多角度。
想當RDJ的下睫毛
@cosmosdow
Wed, May 14, 2025 2:50 PM
共同創作
藝術家具有許多不同身份,創造力是這些自我面向之間的內在討論。談判持續進行,直到這些自我一起創造出最好的作品。
作品本身也具有不同身份。也許你做出一件作品,覺得自己十分清楚這是什麼,接著也許有人感受它,也覺得自己知道這是什麼,但是你眼中的與他眼中的可能完全不同。關於這一點,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雙方都不對,而雙方也都是對的。
這無須掛心。如果藝術家對於他正在創作的作品感到高興,而觀賞者因為他正在體驗的作品而感到生氣蓬勃,那麼他們是否以同樣的方式看待作品就不重要了。事實上,任何人都不可能像你,也不可能像其他人一樣去感受你的作品。
想當RDJ的下睫毛
@cosmosdow
Wed, May 14, 2025 2:51 PM
意圖
並非所有的作品都需要創作者大量的時間,但它們確實需要創作者的生命歷程。就書法來說,作品是在毛筆的一個動作中誕生的。意圖就在那集中的一筆。線條反映了來自藝術家本人的能量轉移,包括藝術家的經歷、思想、憂懼的整個歷史。創造的能量在於創作之前的長久歷程中,而非創作的行動中。
想當RDJ的下睫毛
@cosmosdow
Wed, May 14, 2025 2:51 PM
規則
最具欺騙性的規則不是我們看到的這些,而是我們看不到的。這些規則隱藏在大腦深處,就在我們的意識之外,通常沒有被注意到。規則進入我們的思考,是透過兒時的規訓、我們已經忘記的課程、文化的潛移默化,以及對啟發我們的藝術家的模仿。
規則可以適用於我們的目的,也可以限制我們;要提防任何基於傳統看法的假設。
不知不覺中遵守的規則,比有意制定的規則頑固得多。而且更有可能破壞作品。
如果你使用特定的風格、方法或工作條件而得到了很好的成果,不要認為這就是最好的方式。或者以為這就是你的方式、唯一的方式。避免把它當作不可動搖的宗教;也許還有其他同樣有效的策略,而且能帶來新的可能、方向與機會。
任何規則都值得檢驗,無論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的。挑戰你先前的假設與方法,你可能發現一條更好的路。就算不是更好,你也能從實驗中學習。
想當RDJ的下睫毛
@cosmosdow
Wed, May 14, 2025 2:52 PM
反面是真實
對於自己遵循的每一條規則,要檢驗其反面是否也有類似的趣味;未必更好,但是不同。同樣的,你可以嘗試本篇建議的反面或者極端,可能也會很有成果。
想當RDJ的下睫毛
@cosmosdow
Wed, May 14, 2025 2:52 PM
聆聽
有時我們阻斷訊息流入,損害了真正的聆聽。我們的批判思維可能會啟動,注意我們同意什麼、不同意什麼,或者注意到我們所喜所惡。我們可能找出理由來不信任說話者,或者曲解其意。
表達意見並不是聆聽。醞釀回應、捍衛我們的立場、攻擊他人立場,也都不是聆聽。不耐煩地聆聽就是什麼都沒聽到。
聆聽是暫停懷疑。
不帶偏見地聆聽,就是我們身為人的成長與學習方式。很多時候正確答案並不存在,有的只是不同觀點。我們學會看見的觀點越多,我們的理解就愈廣大。我們的濾器能夠開始更準確地找到真實的事物,而不是通過我們的偏見得到狹窄的碎片。
聆聽不僅僅是一種感知;它是能脫離成規的自由。
想當RDJ的下睫毛
@cosmosdow
Wed, May 14, 2025 2:53 PM
耐性
我們經常抄捷徑而不自知。聆聽的時候,我們往往跳躍前進,籠統概括說話者的整體訊息。我們可能忽略整個前提,甚至重點的微妙之處。捷徑讓我們假設自己在節省時間,也讓我們避免自己的看法遭到挑戰而感到不適。而我們的世界觀則持續萎縮。
我們不斷追求效率,使得我們不願深入觀察。期待表現的壓力並沒有給我們時間去思考所有可能。然而,正是透過有意的行動與重複,我們才能獲得更深刻的洞察。
想當RDJ的下睫毛
@cosmosdow
Wed, May 14, 2025 2:53 PM
培養耐性很像培養感知,都是藉由接受一切事物的本來面貌來培養。不耐煩是與現實爭論,渴望某件事與我們現下體驗到得不一樣。希望時間能加速,希望明天早點到來,希望重溫昨天,或者閉上眼睛再睜開的時候,發現自己到了別的地方。
至於在創作過程上,有耐性就是接受這一點:我們的大部分工作都不是我們能控制的。我們不能強迫偉大的事物誕生。我們能做的就是邀請它,並積極等待它。不要焦慮,因為這可能會把它嚇跑。只要持續歡迎的狀態。
想當RDJ的下睫毛
@cosmosdow
Wed, May 14, 2025 2:54 PM
靈感
當一個點子成形,或者寫好了一段吸引人的部分,我們可能感覺自己已經破解了密碼,其餘部份會自己解決。但如果我們離開,任由初始的火花熄滅,等到我們回來的時候,會發現火花很難重燃。把靈感想成一股力,這股力不能不受到熵的定律影響。
想當RDJ的下睫毛
@cosmosdow
Wed, May 14, 2025 2:55 PM
習慣
好的習慣造就好的藝術。我們做任意一件事的態度,就是我們做每一件事的態度。認真對待你做的每一個選擇、你採取的每一個行動、你說的每一個字。目標是把你的生命活成一股藝術的力量。
紀律與自由看似相反。但是在現實中,它倆是夥伴。紀律不是沒有自由,紀律是與時間的和諧關係。想要釋放出實踐與創作能力以創作偉大的藝術,一個要素就是管理好你的行程與日常習慣。
想當RDJ的下睫毛
@cosmosdow
Wed, May 14, 2025 2:55 PM
Wed, May 14, 2025 3:27 PM
找出最能支持你工作的、可持續的固定安排。如果你制定的時間表過於壓迫,你可能會找藉口逃避。從一開始就制定一個容易實現的時間表,這對你的藝術有好處。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動化的習慣。我們的動作有習慣:說話、思維、感知的習慣;我行我素的習慣。其中有些我們從童年就開始練習了;一條路徑被刻進大腦裡,難以改變。大部份這類習慣控制著我們,在我們的決定範圍之外,以至於它們自主自動運行,就像我們的體溫調節一樣。
想當RDJ的下睫毛
@cosmosdow
Wed, May 14, 2025 2:55 PM
Fri, May 16, 2025 1:52 PM
種子
一個看起來生命力不足的點子,也許能長成一件美麗的作品;最令人興奮的種子也許最後不會結出果實。現下為時尚早,還說不準。我們要在這個過程中再往前走一段,讓這個點子有進展,否則不可能準確評估一個點子的幼芽。適當的種子會隨著時間而顯現。
沒有得到澆灌的種子無法顯示出結出果實的能力。先收集許多種子,然後隨著時間回顧一下,看看哪些與你有共鳴。有時候,我們距離它們太近,看不出它們的真正潛力,有時候,激發一顆種子誕生的神奇時刻可能比種子本身更重要。
你累積的種子愈多,就愈容易判斷。如果你收集了一百顆,你可能發現第五十四顆可以與你交流,而其他種子做不到。如果第五十四顆是你的唯一選擇,但是沒有其他種子襯托,就很難看得出來。
想當RDJ的下睫毛
@cosmosdow
Wed, May 14, 2025 2:56 PM
實驗
實驗並沒有正確的方法。一般來說,我們會想要與種子開始互動,往幾個不同的方向發展我們的起點。我們培育每一顆種子,就像園丁創造促進生長的最佳條件。
這是一個作品最有趣的部份,因為一切都沒有風險。你可以隨意嘗試各種形式,看看哪些能成形。這裡沒有規則。對每一位藝術家與每一顆種子來說,培育都是不同的。
在這個階段,我們並不是在觀察哪個版本的進展最快或者走得最遠,而是看哪個最有成長的希望,我們專注於蓬勃茂盛的種子,並等待修剪。我們產生可能性,而非消滅可能性。過早加以修改可能會關閉一些本來可以通往未知美景的路線。
讓種子沿著自己的道路走向太陽。辨別的時刻以後會到來。至於現在,留點空間讓魔法進來。
想當RDJ的下睫毛
@cosmosdow
Wed, May 14, 2025 2:56 PM
並非每顆種子都必須生長。但是也許每一顆都有一個合適的時刻。如果一顆種子看起來似乎沒有進展或者回應,可以考慮把它儲藏起來,而非拋棄。
在失去熱情的時候,通常我們還是會在同一顆種子上努力,我們已經投入這麼多時間,所以我們相信這件作品必然會有更好的結果。如果能量持續下降,未必是這顆種子不好。也許我們只是沒有找到適合它的實驗。也許我們應該離開一段時間,換一下觀點。也許我們選擇重新開始,或者把它擱置一段時間,去篩選其他的種子。
興奮感往往是最好的晴雨表,指出哪些種子可以關注。有趣的事物開始匯集的時候,會引發喜悅。這是一種充滿能量的感覺,一種想要更多的感覺。一種向前的感覺。要跟隨這股能量。
想當RDJ的下睫毛
@cosmosdow
Wed, May 14, 2025 2:57 PM
嘗試一切
在尋找謎題解答的過程中,沒有什麼是錯的。每個不成功的解法都會讓你朝著有效的解法更進一步。避免拘泥於問題的具體細節。擴展你的視野。如果一個點子把作品帶到了一個能量更大的地方,那麼就順著這個新方向走。要求控制一件藝術作品,就像要求一棵橡樹根據你的意願生長一樣可笑。
讓作品朝著它尋覓的方向生長,按照它的自然狀態演進,並擁有自己的生命。享受在所有變化中循環的旅程,以揭示一件作品的真正型態。
想當RDJ的下睫毛
@cosmosdow
Wed, May 14, 2025 2:57 PM
加工
退後幾步,再帶著新的目光回來,能夠對下一步有更清晰的洞察。先切換到其他作品,動用不同的肌肉與思考模式。這有可能照亮原本看不見的路,而其過程可能發生在幾天、幾週、幾個月、幾年之間。
在實驗階段,我們種下種子,灌溉,讓發芽的植物有時間在太陽下生長。我們順其自然。現在,在第三階段,我們再回到這個作品,看看自己能提供些什麼。
加工階段不只是建設。它也是拆除。可以透過許多小小的修剪來完成目標,也就是開展作品。我們決定哪些細節與方向可能需要移除,這樣就能讓更多能量與關注集中哺育核心元素。
是否親自從事作品中的勞動密集工作,這無所謂對錯。這取決於作品。保持開放的心態,無論是你自己投入作品的細節中,還是往後退一步,盡一切可能讓藝術更好。
想當RDJ的下睫毛
@cosmosdow
Wed, May 14, 2025 2:58 PM
動力
還有一種障礙,我們稱之為「試聽帶依賴」。這種情況指的是藝術家堅持自己的初稿,把時間拖得太長。與未完成的作品待在一起太久是有危險的,通常一位藝術家接觸某版草稿的時間愈長,這份草稿在他們心目中就愈像是最終成品。
為了避免試聽帶依賴,有一個簡單的技巧。除非是正在主動研究、讓這件事物變得更好,否則不聽它、不讀、不彈奏、不看,也不向朋友展示。加工時間盡可能推進,然後保持距離,不要一再深入接觸這件未完成的作品。我們不讓進行中的作品成為標準版本,就留下了繼續成長、改變、開展的空間。
有些人遇到的另一個障礙是他們對作品的願景超出了他們的表現能力。
想當RDJ的下睫毛
@cosmosdow
Wed, May 14, 2025 2:58 PM
在這種時候,很容易感到沮喪。我們把自己心中對作品的幻想,誤以為是實際可能成為的樣子。的確有的時候,我們對一件作品的精神概念幾乎直接轉化為實體存在。其他時候,則是一個不現實的理想化版本。有時候我們對作品的願景是一個要努力追求的目標,而在過程中,我們才明白自己將抵達的是一個出乎意料的全新目的地。
如果對作品比較沒有宏偉的願景,其實這可能正好把它放到了合適的位置。不要讓你的想像力妨礙你去執行更實際的作品版本。之後我們可能會明白,這個版本其實比一開始看似不可能的設想更好。
想當RDJ的下睫毛
@cosmosdow
Wed, May 14, 2025 2:58 PM
當你在加工階段進展順利,要努力完成第一稿。保持這種動力。如果你碰到了工作中給你帶來麻煩的部份,不要讓這個障礙阻擋你,要繞過去。雖然你的直覺可能是按照順序創作,但是要繞過你被卡住的部份,完成其他部份,然後回來處理它。
還有一個好處是,如果你被卡在中間,知道作品只完成了一半,這可能會令你感到手足無措。但如果你去完成藍圖的其餘部分,再回到你跳過的部份,它只佔作品整體的百分之五或十,這時感覺就容易完成了。
如果你拿著拼圖的一塊中心點,看著一片空白的桌面,就很難決定要把它放在哪裡。如果拼圖其他部份都已完成,只缺這一塊,你就知道它到底屬於哪個位置了。藝術也差不多是這樣。對於一件作品,你能看到的部份愈多,就愈能輕鬆地把最後的細節放在明顯屬於它的位置。
想當RDJ的下睫毛
@cosmosdow
Wed, May 14, 2025 2:58 PM
觀點
藝術的目標並不是達到完美。而是分享我們是什麼樣的人。以及我們如何看待這個世界。
藝術產生共鳴的一個原因是人類如此相似。作品中的共同經驗吸引我們。包括其中的不完美。我們從中辨認出自己的某些部分,感到自己被理解。並且有所連結。
在創造藝術時,我們創造了一面鏡子,有人可以在其中看見自己隱藏的倒影。
觀點與意見是不一樣的。
意見是有意表達出來的想法。觀點是作品浮現的視角,無論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的視角。
想當RDJ的下睫毛
@cosmosdow
Wed, May 14, 2025 2:58 PM
一件作品要表達的意見通常不是吸引我們的原因。吸引我們的是藝術家的濾鏡折射思想的方式,而非這些思想本身。
而當你被擠壓,出來的無論是什麼,都是你內裡的東西。這種精華就含有你的觀點,哪怕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擁有這個觀點。它被燒固成形,成為你創作的藝術、你分享的看法。
關於你的作品是否有人理解,要拋開這種掛慮。這些念頭只能造成干擾,對藝術與觀賞人來說都是如此。大多數人並不喜歡別人告訴他們該思考什麼、感受什麼。
想當RDJ的下睫毛
@cosmosdow
Wed, May 14, 2025 2:59 PM
偉大的藝術是透過自由的自我表達而創作出來的,也是透過自由的個人詮釋而被接受的。
偉大的藝術開啟對話,而不是關閉對話。而且這種對話往往是偶然開始的。
當我們聽見一件新的事物,它能讓我們領悟自己曾經走過何處、將走向何方。原本我們可能以為自己只能往前走。可是如果有人左轉,這就讓我們發現自己也可以右轉。我們右轉也可能啟發他人探索一個全新的方向。
想當RDJ的下睫毛
@cosmosdow
Wed, May 14, 2025 2:59 PM
這是一個共生的循環。文化啟發你,告訴你,你是誰。而你是誰則啟發了你的作品。你的作品再反哺文化。
如果沒有數百萬不同觀點在同時分享,這種朝向未知的持續行進就不可能存在。
在世上表達自己,這與創作是一樣的。知道自己是誰,但是不以某些方式表達出來,這應該是不可能的。
想當RDJ的下睫毛
@cosmosdow
Wed, May 14, 2025 2:59 PM
完工
如果我們能夠記住,每一件作品都不可能完全反映我們,而只是反映了我們此時是什麼樣的人,那麼向世界發表作品就容易些了。如果我們遲疑等待,它反映的就不再是今天。在接下來的一年裡,我們可能會受到指引,創作一些與它完全不同的東西。作品是有時間線的。季節流逝會使得這件作品對我們的價值煙消雲散。
拽著自己的作品不放,就像花幾年時間每天寫一模一樣的日記。瞬間與機遇失去了。接下來的作品被剝奪了本來可能獲得的生命。
關於發表作品的憂慮,根源可能是更深的焦慮。也許是害怕受評判,害怕受誤解、忽視,害怕不被喜愛。將來還會有更多點子嗎?會不會像這次這麼好?
想當RDJ的下睫毛
@cosmosdow
Wed, May 14, 2025 3:00 PM
到底有沒有人在意?
放手的過程之一,是放開所有關於你與作品是否會被接受的思慮。創作藝術的時候,把觀眾排在最後。在作品完成而且受到我們喜愛之前,不要考慮觀眾對作品的反應或我們的發表策略。
這與一件作品的完美是兩回事。我們可以與自己曾經參與的作品交流,並且辨認出哪裡不對勁。也許在我們完成它的那一刻沒有看出來,但是在我們回顧的時候往往看得出來。永遠有必須改變之處;沒有正確的版本;每件藝術作品都只是其中一個版本。
想當RDJ的下睫毛
@cosmosdow
Wed, May 14, 2025 3:00 PM
創作藝術的最大回報之一就是我們有能力分享它。即使沒有觀賞人來接收,我們也還是培養了力量,這種力量能夠製作東西,並將它投入世界。完成我們的作品是一個值得養成的好習慣。它能增強信心。 雖然我們缺乏安全感,但是我們能夠發表作品的次數愈多,不安全感就愈輕。
要避免過度思考。當你對作品感到滿意,並感動地與一位朋友分享,這個時候應該就可以與世界分享了。
想當RDJ的下睫毛
@cosmosdow
Wed, May 14, 2025 3:01 PM
豐富的心態
一條材料的河流,從我們身上流過。當我們分享自己的作品與想法,就又充實了這條河流。一但我們將所有的東西都囤積在內部,阻塞了流動,這條河就無法流動,新的想法出現的速度就會變慢。
如果我們生活在匱乏的心態下,就會把好點子藏起來。比如喜劇演員,也許得到了一個完美的機會,可以表演自己最喜歡的自創笑話,但是他把這個笑話保留起來,等待一個更受矚目的場合。當我們使用自己的材料,新的內容就會出現。而且我們分享愈多,我們的技藝就進步愈多。
選擇生活在匱乏中,會導致停滯。如果我們一直做同一個作品,就永遠沒有機會做下一個了。對乾涸的恐懼以及對完美的衝動,阻礙了我們前進,堵塞了河流。
這兩種心態帶來的是同一條規則:我們專注於什麼,就得到什麼。
想當RDJ的下睫毛
@cosmosdow
Wed, May 14, 2025 3:01 PM
成功
要能讓一件作品與商業連結,必需天運,然而這與作品的好壞無關。有關的也許是時機,也許是傳播機制,也許是文化氛圍,或者與當前事件的關聯。
如果某個作品發表的那天發生了一件世界性災難,該作品就可能黯然失色。如果你做了風格上的改變,你的粉絲一開始可能不接受。如果某位藝術家備受期待的作品與你在同一天發表,你的作品也許就無法產生同樣的影響。大多數的變數完全在我們控制範圍之外。我們唯一能控制的只有盡力做、分享、開始下一件;不要回頭。
想當RDJ的下睫毛
@cosmosdow
Wed, May 14, 2025 3:01 PM
一旦你活在「成功會治癒你一切痛苦」的信念中,到了療方降臨卻無效的時候,就會導致絕望。你花了大半輩子追逐的東西沒有修復你的不安全感與脆弱,你明白了這件事,抑鬱也隨之而來。更可能的是,由於現在風險與後果比從前更高,反而放大了你的壓力。而且在這之前,從來沒有人教導我們如何處理這種前所未見的失落。
想一想,你之前的成功也許不是因為一開始的風格,而是因為你投入的個人熱情。所以,如果你的熱情改變了方向,那麼就跟上它。你對自身直覺的信任以及你的興奮感,才是引起他人共鳴的事物。
想當RDJ的下睫毛
@cosmosdow
Wed, May 14, 2025 3:01 PM
若即若離(可能性)
結果並不是結果。黑暗不是終點,白天也不是終點。它們生活在一個不斷展開、互相依賴的循環中。不是好的,也不是壞的,它們就是存在著罷了。
遠遠不要假設你擁有的體驗就是故事的全貌——這項練習能夠支持你過一種充滿開放可能性與平靜的生活。如果我們執著於這些事件,它們看起來就會是大難。但它們只是更廣大的生命中的一個小方向,而且你的焦距愈遠,每一次經歷就變得愈小。
推近焦距則執迷。拉遠焦距則觀察。我們可以選擇。
想當RDJ的下睫毛
@cosmosdow
Wed, May 14, 2025 3:02 PM
狂喜
隱藏在心靈深處的想法與情感,可能會曲折出現在我們的歌詞、場景、畫布上。許多藝術家在作品發表很久之後才明白,其實作品是一種極為脆弱而神秘的公開告解。自己的一部分當時正在苦苦尋求解答或者發聲。
想當RDJ的下睫毛
@cosmosdow
Wed, May 14, 2025 3:02 PM
不是競爭
藝術的目的:表達我們是什麼樣的人。
這就讓競爭顯得荒誕不經了。每位藝術家的競賽場地都是屬於自己的。你在創造最能代表你的作品。其他藝術家在創造最能代表他們的作品。這兩者不能互相比較。藝術與創作它的藝術家有關,也與雙方為文化作出的貢獻有關。
想要比某位藝術家表現得更好,或者創作一件比他們更好的作品,這種心態很少能帶來真正的偉大。這種心態對我們人生的其他方面也沒有健康的影響。
當然了,如果是一件偉大作品激勵我們提升自己,那就是不一樣的能量了。在我們的領域裡看到標準被提高,能夠鼓勵我們追求更高境界。這是達到更高標準,這種能量與征服的能量是很不一樣的。
這種你來我往的創作並不是基於商業競爭,而是基於相互的愛。這種朝著輝煌的螺旋上升讓我們都受益。
想當RDJ的下睫毛
@cosmosdow
Wed, May 14, 2025 3:02 PM
還有一種競爭可能被視為無窮收穫:一個能夠在藝術家的一生中持續發展的故事。這就是與自己的競爭。
把自我競爭看作追求演進。目標不是打敗我們的其他作品。是為了推動事物前進,創造一種進步感覺。成長優於優勝。
我們的能力與品味也許會演進,隨著時間產出不同的作品,但是我們無法評價這些作品孰優孰劣。它們是我們在過去不同時期裡的快照,顯示了當時我們是什麼樣的人。它們在被創作出來的時候,都是最佳作品。
每次開始一個新作品,我們都是在挑戰自己,以最美的方式,將那段時間裡我們內在的生命反映出來。
想當RDJ的下睫毛
@cosmosdow
Wed, May 14, 2025 3:03 PM
Wed, May 14, 2025 3:04 PM
本質
如果懷疑某個元素是否對作品有益,一個可能的好辦法就是隨它去。有些藝術家對於去除作品的某些部份有點迷信,彷彿會使得作品在他們眼前蒸發似的。所以,值得記住的是,現在拿掉的一切東西,如果需要的話,永遠都可以再加回來。
想當RDJ的下睫毛
@cosmosdow
Wed, May 14, 2025 3:04 PM
Wed, May 14, 2025 3:05 PM
不真實的記錄
藝術與歷史上的傳奇人物有時被奉為神靈。拿他們來衡量我們自己,這是適得其反,因為他們並非就是我們所知的這樣。他們也是人,也有典型的人類弱點與缺陷,就像我們一樣。
每一位藝術家都有自己的長處與弱點,並且在工作時拿捏這兩者之間的平衡。並沒有什麼規則規定了值得讚揚的長處或者浪漫化的自毀就等於更高明的藝術。表達你自己,這才是唯一重要的事。
創作者一旦完成工作,就不再是創作者了。他們就變成了觀看者。而觀看者可以盡量把自己的意義賦予一件作品,就像創作者一樣。
想當RDJ的下睫毛
@cosmosdow
Wed, May 14, 2025 3:06 PM
關掉(暗中破壞的聲音)
清理的第一步是承認。注意你自己正在感受自我批評的重擔,或者正在感受要奮力達到期望的壓力。然後記住,商業上的成功完全不是你能控制的。唯一重要的是你此時此刻,正在卯足全力創作你心愛的東西。
想當RDJ的下睫毛
@cosmosdow
Wed, May 14, 2025 3:06 PM
遠大的期望
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允許自己犯錯,允許自己離題,允許自己更離題,允許自己無能。沒有所謂失敗,因為我們的每一步都是抵達目的地所必要的,包括失足走錯。如果我們能從實驗中學習,那麼每一個實驗都是可貴的。即使我們還無法理解它的價值,我們依然鍛鍊了自己的技藝,往精湛的程度又接近了一點。
想當RDJ的下睫毛
@cosmosdow
Wed, May 14, 2025 3:07 PM
閃電周圍
藝術家最終都是工匠。有時候我們的點子來自閃電。其他時候只來自努力、實驗,與手藝。我們工作的時候,可能會注意到一些連結,這些連結揭露的奇跡令我們驚訝。這些小小的「啊哈!」時刻也是一種閃電。雖然沒那麼顯眼,但依然能照亮我們的去向。
想當RDJ的下睫毛
@cosmosdow
Wed, May 14, 2025 3:07 PM
Wed, May 14, 2025 3:08 PM
自發(特殊時刻)
無意間創作的藝術,比起以汗水與奮鬥創造出來的藝術,份量並無所謂更輕或更重。
無論它花了幾個月還是幾分鐘,都不重要。品質並非以投入的時間多少為基礎。只要最後浮現的令我們喜歡,這件作品就已經達到了它的目的。
關於自發自生的作品的故事可能會造成誤導。我們無法看到藝術家為了這件作品在過去投入的所有練習與準備;每件作品都包含了一生的經驗。
想當RDJ的下睫毛
@cosmosdow
Wed, May 14, 2025 3:08 PM
Wed, May 14, 2025 3:40 PM
如何選擇
如果你在A/B測試中陷入僵局,可以考慮拋硬幣。先規定哪個選擇是正面,哪個是背面,然後拋硬幣。當硬幣在空中翻轉,你很可能會發現自己某種微妙的偏好或者願望,希望結果是兩個選項中的某一個。你支持哪一個,那就是你的選擇。就是你的心之所向。在硬幣落地之前,這個測試就結束了。
想當RDJ的下睫毛
@cosmosdow
Wed, May 14, 2025 3:08 PM
暗示(目的)
如果我們喜歡自己正在創造的東西,我們並不需要知道自己為什麼喜歡。有時候原因很明顯,有時候未必。而且這些原因可能隨著時間改變。一千個不同的理由裡的每一個都很好。當我們在創作自己喜愛的東西,我們的任務就已經完成了。這沒有什麼需要深思琢磨的。
想當RDJ的下睫毛
@cosmosdow
Wed, May 14, 2025 3:09 PM
自由
最好等到作品完成之後,才去找出它在說什麼。如果把自己的作品當作意義的人質,這是一種限制。
如果作品試圖過度說教,通常感染力不如預期,而一件並未瞄準社會弊病的作品,可能成為革命運動的經典。
藝術遠比我們對它的計畫更有力。
想當RDJ的下睫毛
@cosmosdow
Wed, May 14, 2025 3:09 PM
著魔的人
在電影與書籍中,藝術家經常被描繪成飽受折磨的天才。挨餓、自毀、在瘋狂邊緣舞蹈。
這就給人們灌輸了一種想法:一個人要創造藝術,就必須是破碎的。或者是藝術的力量如此強大,毀滅了它的創造者。
這兩種概括都不對。這些誤解給想成為藝術家的人澆了冷水。有些創作者也許與深沈的黑暗共存。有些創作者輕鬆愉快大步向前。在這兩者之間則是種類廣泛的藝術氣質。
對於受到藝術召喚,因感受敏銳而受苦的人來說,創作的過程可以產生治療的力量。它提供一種深度連結的感覺、一個安全的地方,可以說出難以啟齒的事物,可以坦露自己的靈魂。在這些情況裡,藝術並沒有粉碎創作者,而是使他們完整。
無論你有強烈的熱情還是飽受折磨的衝動,這些都不會讓藝術更好或更糟。如果你能夠在這些道路之中選擇,請考慮選擇更持久的那一條。
想當RDJ的下睫毛
@cosmosdow
Wed, May 14, 2025 3:10 PM
對你有效的事物(相信)
成熟的藝術家通常從其個人經驗出發,向你推薦的解答是他們曾經使用有效的。這些解答往往針對的是他們的旅程,而非你的。值得記住的是,他們的道路不是唯一的道路。
你的道路是獨一無二的,只有你才能走。通往偉大藝術的路徑不是單一的。
但這不表示要忽略其他人的經驗智慧。要巧妙地領受智慧,像試穿衣服一樣試試尺寸,看看是否合身。吸收有用的,放棄其餘的。無論其來源多麼可信,都要測試並配合你調整,以找出哪些對你有效。
想當RDJ的下睫毛
@cosmosdow
Wed, May 14, 2025 3:10 PM
適應
人們通常認為,要在藝術上達到純熟精通,就得不知疲倦地努力。這是對的。但只對了一半。離開一下,稍後回來,可能是有好處的。無論是練習樂器,還是在你一生的工作過程中,在適當的時候休息恢復,可以有更大的飛躍。
這個練習與適應的循環創造了多方面的成長。你這是在建立專注力與焦點,並且訓練你的大腦學習得更有效率。更輕鬆。
想當RDJ的下睫毛
@cosmosdow
Wed, May 14, 2025 3:11 PM
翻譯
為了作品,也為了我們自己的樂趣,持續磨練我們的技巧是非常有價值的。每一位藝術家,在過程中的每一個關口,都可以藉由練習、學習與研究變得更好。藝術才能主要是學習與培養出來的,而非天生。我們永遠都能改善增進。
如果你感到自己連一個音符也彈不出來,或者無法如實畫出一幅景象,請記住,這個挑戰並不是在於你無能辦到,而是在於你「還沒」辦到。避免讓思緒在不可能裡面打轉。如果你為了某個作品,需要某種技能或者知識,你可以研究它並花時間努力達成。你可以為了任何事訓練自己。
學習可以提供更多方式,用以可靠地傳達你的想法。我們的選擇增加了,但我們仍然可以從中選用最簡單的、最從容的。
想當RDJ的下睫毛
@cosmosdow
Wed, May 14, 2025 3:11 PM
Wed, May 14, 2025 3:11 PM
情境
如果一件作品沒有達到你的期待,那麼就考慮改變它的情境。與其檢視它的主要元素,不如研究它周圍的變數,嘗試不同的組合。把它放在其他作品旁邊,給你自己一個驚喜。
想當RDJ的下睫毛
@cosmosdow
Wed, May 14, 2025 3:12 PM
把藝術當作習慣(僧伽)
對大多數人來說,藝術是一種不穩定的事業。經濟回報 —— 如果有的話,往往會高低波動。有些藝術家對於自己要創作的東西可能有所設想,但是感到受限,因為他們不相信這能為自己付清食衣住行的帳單。有一份工作以支持你的藝術習慣,這是可以的。兩者都做,這是保持作品純粹的較好方式。
想當RDJ的下睫毛
@cosmosdow
Wed, May 14, 2025 3:12 PM
自我的稜鏡
不斷變化的自我有著許多不同版本,這些版本都是我們的生活。建議你「做自己」可能太籠統了,沒什麼用。身為藝術家的你自己、與家人在一起的你自己、工作時的你自己、與朋友在一起的你自己、危急或者和平時刻的你自己,還有你獨自一人的時候,為自己而做的自己。
除了這些環境變化之外,我們的內在也在不斷變化。我們的心情、我們的能量高低、我們告訴自己的那些故事、我們的經歷、我們有多餓或者多累,所有這些變化,在每一刻都創造出一種新的存在方式。
我們一直在變化,這取決於我們跟誰在一起、現在是什麼感覺、身在何處、感到安全或者遭遇困難;我們在自我的不同面向之間移動。
想當RDJ的下睫毛
@cosmosdow
Wed, May 14, 2025 3:13 PM
Wed, May 14, 2025 6:17 PM
一束光進入一道稜鏡,會分解成許多顏色。自我也是一道稜鏡。中性的事物進入,會轉化為感情、思想、官能的光譜。這所有訊息,由自我的每一個面向分別處理;以自己的方式,折射生活的光,散發出不同的藝術色調。
因此,並不是每件作品都能反映我們的每一個面向。也許無論我們多麼努力,都永遠不可能辦到。但是,我們可以擁抱自我的稜鏡,繼續允許現實通過自己,形成獨特的折射。
想當RDJ的下睫毛
@cosmosdow
Wed, May 14, 2025 3:13 PM
就像萬花筒,我們可以調整畫面上的光圈,改變結果。我們可能從某個特定面向入手,像是擔任一個角色,並且從我們最黑暗的自我或者最靈性的自我之中創造出一些東西。這兩件作品不會是一樣的,但是都出自我們,都是真實本色。
我們愈能接受自己猶如稜鏡的本質,就愈能以不同顏色自由創作,也愈能信任自己在創作藝術時所擁有的不一致的本能。
我們不一定要知道為什麼某件事物是好的,或者懷疑它是不是正確的決定,或者它是否準確反映出我們。它只是我們的稜鏡在這一刻想要自然散發出的光。
想當RDJ的下睫毛
@cosmosdow
Wed, May 14, 2025 3:14 PM
合作
提出意見時,不要針對個人。永遠要評論作品本身,而非創作作品的個人。如果參與者認為批評是針對他們本人,他們往往會封閉起來。
意見要盡可能具體。焦點集中在你所觀所感的細節。意見愈是有條不紊,效果就愈好。
雖然你心裡可能有一個具體的解決方案,但不要馬上說出來。對方也許會自己想出來一個更好的解答。
在接受意見的時候,我們的任務是把自我意識放在一邊,盡力了解對方的意見。當參與者建議某個具體細節可以改進,我們可能會誤以為整件工作都受到質疑。我們的自我意識可能把助力視為干擾。
想當RDJ的下睫毛
@cosmosdow
Wed, May 14, 2025 3:14 PM
語言是一種不完美的溝通方式,記住這一點是很有幫助的。一個想法會因為轉化為文字過程中的誤譯,遭到改動或淡化。當我們接受這些文字,這些文字又被我們的濾鏡扭曲,使得我們處於一個模稜兩可的世界。
這需要耐心與勤奮,才能越過「你以為自己聽見」的階段,更可能了解實際上說的內容。
接受意見的時候,一個有用的做法是重複對方所說的訊息。你可能會發現自己聽見的並不是實際上對方所說的。而對方所說的甚至可能不是他真正的意思。
想當RDJ的下睫毛
@cosmosdow
Wed, May 14, 2025 3:14 PM
Thu, May 15, 2025 5:14 AM
真誠的窘境
我們最真實而且最不理性的面相往往是隱藏起來的,而我們通過藝術創作就能接觸到這些面向。每件作品會告訴我們,我是誰,而且觀賞者往往比我們自己更早理解作品訴說這件事的方式。
自我的某些面向不喜歡被直接接觸。它們喜歡以自己的方式,間接地出現。就像在偶然的時刻捕捉到的一瞥,就像陽光在水面的粼粼波光。
想當RDJ的下睫毛
@cosmosdow
Wed, May 14, 2025 3:15 PM
為什麼創作藝術?
這是自我表達的召喚,是我們的創作目的。我們並不一定要了解自己,也不一定要被他人了解。我們分享自己的濾鏡、觀看的方式,以期待在他人身上激起迴響;藝術是無常生命的迴響。
身為人類,我們來去匆匆,而我們能夠創造作品,使之成為我們這個時空的紀念碑。這些作品是對存在歷久不衰的肯定。米開朗基羅的大衛、最早的洞窟壁畫、兒童的風景手指畫——都呼應著人類的同聲吶喊,就像廁所隔板上的塗鴉:
我來過這裡。
當你把自己的觀點獻給世界,其他人就能看見它。它通過其他人的濾鏡折射出來,再次發散,這個過程持續不斷。將這一切集中,它創造了我們所體驗到的現實。
想當RDJ的下睫毛
@cosmosdow
Wed, May 14, 2025 3:15 PM
我們說給自己的故事
藝術作品是所有元素匯集之處:宇宙、自我的稜鏡、將思想轉化為實體的魔法與鍛鍊。就算這一切帶給你矛盾,帶你進入看似無法逾越或不可知的領域,也不表示這一切是不和諧的。
想當RDJ的下睫毛
@cosmosdow
Wed, May 14, 2025 3:51 PM
Fri, May 16, 2025 2:38 AM
作者說到的概念蠻多讓我有種「原來如此」的感覺,他看事情的觀點有描述出創作當中偏精神層面的東西。他在描述比喻的方式蠻能幫助理解的。
ㄚ梅.
@mmay
Wed, May 14, 2025 4:09 PM
原諒我現在睏到看不完了,但隨便看都很讚
孜孜不倦\快樂勞工
@gill10142000
Thu, May 15, 2025 3:07 AM
字多到覺得先把這書列在清單裡之後再考慮一下要不要找來看🤣
想當RDJ的下睫毛
@cosmosdow
Thu, May 15, 2025 5:27 AM
ㄚ梅.
: 他的文字翻譯出來是有韻律的,裡面還有幾篇短詩喔~~
想當RDJ的下睫毛
@cosmosdow
Thu, May 15, 2025 5:28 AM
Thu, May 15, 2025 5:29 AM
孜孜不倦\快樂勞工
: 書中的文章雖然很多篇但每篇篇幅不算長,所以還算易讀,我因為喜歡就一不小心節錄太多了XDDDDD
載入新的回覆
《創造力的修行》
作者:Rick Rubin
出身美國紐約的音樂製作人,合作過的音樂人包括Adele、Aerosmith、Ed Sheeran、Johnny Cash、Linkin Park、Red Hot Chili Peppers......
概要:本書是作者提出七十八篇與創作有關的思考的散文集,編排就是以這七十八個主題為章節,各自獨立但又有所連貫,探討的包含創作的本質、創作的緣起與過程、創作的挑戰等等,讀過後覺得有些觀點不只可以用在創作,也可以同時對日常生活有所啟發,而若你是實際正在創作的人,應該蠻有機會產生共鳴的。
下面就是我摘錄出一些有感的段落,更歡迎有興趣的人去閱讀整本書,相信會看到更多不同面向與得到不同的啟發。
創造力不僅限於藝術創作。我們每天都在創造。
創造是將從前不存在的事物,在現實中產生出來。可能是一段對話、針對某個問題的解答、給朋友的一張字條、某個房間的家具重新布置、一條避免堵車的回家新路線。你製造的事物並不一定要被目睹、被記錄、被出售、用玻璃框裱起來當作藝術作品。透過日常的存在狀態,我們已是最深刻的創造者,創造我們對現實的體驗,建構我們所感知的世界。
無論我們是否在正式創作藝術,我們都是以藝術家的身份而活。我們感知資料、過濾資料、收集資料,然後根據這一套訊息,為自己與他人擇取並創建一種體驗。無論我們這麼做是有意還是無意,只因為我們活著,這就已經是主動參與了持續的創造過程。
如果你有了一個令你感到激動的主意,卻沒有加以實現,那麼這個主意會透過其他創作者發聲,這種情況並不少見。並不是其他藝術家偷了你的主意,而是屬於這個主意的時刻已經到來。
你不可能重複步入同一條小溪,因為溪水一直流動。一直都是如此。
世界在不斷變化,所以,無論我們多麼頻繁練習集中注意力,總是有新的事物有待注意。這取決於我們是否能找到它。
同樣,我們總是在變化、成長、演進。我們學習,也遺忘。我們經歷不同的情緒、想法和無意識的歷程。我們的身體細胞死去,再生。沒有人一整天都是同一個人。
即使外在世界保持不變,我們接納的訊息依然是不斷變化的。我們呈現的作品也是如此。
我們都與眾不同,也都不完美,而使我們每個人以及作品有趣起來的正是我們的不完美。我們創造的作品反映了我們是什麼人,而既然不安全感也是我們身而為人的一部分,那麼我們的作品也會因此具有更多的真實。
敏銳使得他們能夠創作藝術,但這份敏銳也是脆弱,使得他們面對批評時更易受傷。雖然是這樣,很多藝術家依然冒著受到批評的風險,繼續與大眾分享自己的作品。彷彿他們沒有其它選擇。他們天生就是要當藝術家,而藝術家正是因自我表達而完整。
並非因為我們有某種天份或技能,就必須服從這種召喚。值得記住的是,我們得以創作,這是一種幸運。這是一種特權。我們是在選擇它,而不是被誰命令去做它。如果我們選擇不做,那就不做。
值得注意的是,懷疑作品與懷疑自己的區別。舉例來說,懷疑作品是「我不知道我的這首歌是不是已經盡其所能表現」。懷疑自己則像是「我寫不出好歌」。
懷疑自己能導致無望感,一種天生就不適合承擔手頭任務的感覺。這種極端的想法沒有幫助。
如果你真的很喜愛某個作品的不完美版本,而到了最後它看似完美的時候,你發現自己不再那麼喜愛它,這就表示之前那個不完美版本就是對的。作品與完美無關。
無論我們有什麼樣的不安全感,都可以被重新塑造,成為我們的創造力裡的一股指引之力。只有當不完美之處妨礙了我們分享最貼近內心的事物時,它們才會真正變成障礙。
我們在創作過程中的某一節點遭遇僵局時,一個有益的方法是從這件事裡抽身,製造空間,讓解決方案出現。
這類分心的事物讓大腦的一部分忙碌,同時解放其他部分,使其保持開放,迎接一切到來。也許這種非思考的過程讓我們進入大腦的一個不同區域。比起直接的路徑,這個區域能看見更多角度。
藝術家具有許多不同身份,創造力是這些自我面向之間的內在討論。談判持續進行,直到這些自我一起創造出最好的作品。
作品本身也具有不同身份。也許你做出一件作品,覺得自己十分清楚這是什麼,接著也許有人感受它,也覺得自己知道這是什麼,但是你眼中的與他眼中的可能完全不同。關於這一點,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雙方都不對,而雙方也都是對的。
這無須掛心。如果藝術家對於他正在創作的作品感到高興,而觀賞者因為他正在體驗的作品而感到生氣蓬勃,那麼他們是否以同樣的方式看待作品就不重要了。事實上,任何人都不可能像你,也不可能像其他人一樣去感受你的作品。
並非所有的作品都需要創作者大量的時間,但它們確實需要創作者的生命歷程。就書法來說,作品是在毛筆的一個動作中誕生的。意圖就在那集中的一筆。線條反映了來自藝術家本人的能量轉移,包括藝術家的經歷、思想、憂懼的整個歷史。創造的能量在於創作之前的長久歷程中,而非創作的行動中。
最具欺騙性的規則不是我們看到的這些,而是我們看不到的。這些規則隱藏在大腦深處,就在我們的意識之外,通常沒有被注意到。規則進入我們的思考,是透過兒時的規訓、我們已經忘記的課程、文化的潛移默化,以及對啟發我們的藝術家的模仿。
規則可以適用於我們的目的,也可以限制我們;要提防任何基於傳統看法的假設。
不知不覺中遵守的規則,比有意制定的規則頑固得多。而且更有可能破壞作品。
如果你使用特定的風格、方法或工作條件而得到了很好的成果,不要認為這就是最好的方式。或者以為這就是你的方式、唯一的方式。避免把它當作不可動搖的宗教;也許還有其他同樣有效的策略,而且能帶來新的可能、方向與機會。
任何規則都值得檢驗,無論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的。挑戰你先前的假設與方法,你可能發現一條更好的路。就算不是更好,你也能從實驗中學習。
對於自己遵循的每一條規則,要檢驗其反面是否也有類似的趣味;未必更好,但是不同。同樣的,你可以嘗試本篇建議的反面或者極端,可能也會很有成果。
有時我們阻斷訊息流入,損害了真正的聆聽。我們的批判思維可能會啟動,注意我們同意什麼、不同意什麼,或者注意到我們所喜所惡。我們可能找出理由來不信任說話者,或者曲解其意。
表達意見並不是聆聽。醞釀回應、捍衛我們的立場、攻擊他人立場,也都不是聆聽。不耐煩地聆聽就是什麼都沒聽到。
聆聽是暫停懷疑。
不帶偏見地聆聽,就是我們身為人的成長與學習方式。很多時候正確答案並不存在,有的只是不同觀點。我們學會看見的觀點越多,我們的理解就愈廣大。我們的濾器能夠開始更準確地找到真實的事物,而不是通過我們的偏見得到狹窄的碎片。
聆聽不僅僅是一種感知;它是能脫離成規的自由。
我們經常抄捷徑而不自知。聆聽的時候,我們往往跳躍前進,籠統概括說話者的整體訊息。我們可能忽略整個前提,甚至重點的微妙之處。捷徑讓我們假設自己在節省時間,也讓我們避免自己的看法遭到挑戰而感到不適。而我們的世界觀則持續萎縮。
我們不斷追求效率,使得我們不願深入觀察。期待表現的壓力並沒有給我們時間去思考所有可能。然而,正是透過有意的行動與重複,我們才能獲得更深刻的洞察。
至於在創作過程上,有耐性就是接受這一點:我們的大部分工作都不是我們能控制的。我們不能強迫偉大的事物誕生。我們能做的就是邀請它,並積極等待它。不要焦慮,因為這可能會把它嚇跑。只要持續歡迎的狀態。
當一個點子成形,或者寫好了一段吸引人的部分,我們可能感覺自己已經破解了密碼,其餘部份會自己解決。但如果我們離開,任由初始的火花熄滅,等到我們回來的時候,會發現火花很難重燃。把靈感想成一股力,這股力不能不受到熵的定律影響。
好的習慣造就好的藝術。我們做任意一件事的態度,就是我們做每一件事的態度。認真對待你做的每一個選擇、你採取的每一個行動、你說的每一個字。目標是把你的生命活成一股藝術的力量。
紀律與自由看似相反。但是在現實中,它倆是夥伴。紀律不是沒有自由,紀律是與時間的和諧關係。想要釋放出實踐與創作能力以創作偉大的藝術,一個要素就是管理好你的行程與日常習慣。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動化的習慣。我們的動作有習慣:說話、思維、感知的習慣;我行我素的習慣。其中有些我們從童年就開始練習了;一條路徑被刻進大腦裡,難以改變。大部份這類習慣控制著我們,在我們的決定範圍之外,以至於它們自主自動運行,就像我們的體溫調節一樣。
一個看起來生命力不足的點子,也許能長成一件美麗的作品;最令人興奮的種子也許最後不會結出果實。現下為時尚早,還說不準。我們要在這個過程中再往前走一段,讓這個點子有進展,否則不可能準確評估一個點子的幼芽。適當的種子會隨著時間而顯現。
沒有得到澆灌的種子無法顯示出結出果實的能力。先收集許多種子,然後隨著時間回顧一下,看看哪些與你有共鳴。有時候,我們距離它們太近,看不出它們的真正潛力,有時候,激發一顆種子誕生的神奇時刻可能比種子本身更重要。
你累積的種子愈多,就愈容易判斷。如果你收集了一百顆,你可能發現第五十四顆可以與你交流,而其他種子做不到。如果第五十四顆是你的唯一選擇,但是沒有其他種子襯托,就很難看得出來。
實驗並沒有正確的方法。一般來說,我們會想要與種子開始互動,往幾個不同的方向發展我們的起點。我們培育每一顆種子,就像園丁創造促進生長的最佳條件。
這是一個作品最有趣的部份,因為一切都沒有風險。你可以隨意嘗試各種形式,看看哪些能成形。這裡沒有規則。對每一位藝術家與每一顆種子來說,培育都是不同的。
在這個階段,我們並不是在觀察哪個版本的進展最快或者走得最遠,而是看哪個最有成長的希望,我們專注於蓬勃茂盛的種子,並等待修剪。我們產生可能性,而非消滅可能性。過早加以修改可能會關閉一些本來可以通往未知美景的路線。
讓種子沿著自己的道路走向太陽。辨別的時刻以後會到來。至於現在,留點空間讓魔法進來。
在失去熱情的時候,通常我們還是會在同一顆種子上努力,我們已經投入這麼多時間,所以我們相信這件作品必然會有更好的結果。如果能量持續下降,未必是這顆種子不好。也許我們只是沒有找到適合它的實驗。也許我們應該離開一段時間,換一下觀點。也許我們選擇重新開始,或者把它擱置一段時間,去篩選其他的種子。
興奮感往往是最好的晴雨表,指出哪些種子可以關注。有趣的事物開始匯集的時候,會引發喜悅。這是一種充滿能量的感覺,一種想要更多的感覺。一種向前的感覺。要跟隨這股能量。
在尋找謎題解答的過程中,沒有什麼是錯的。每個不成功的解法都會讓你朝著有效的解法更進一步。避免拘泥於問題的具體細節。擴展你的視野。如果一個點子把作品帶到了一個能量更大的地方,那麼就順著這個新方向走。要求控制一件藝術作品,就像要求一棵橡樹根據你的意願生長一樣可笑。
讓作品朝著它尋覓的方向生長,按照它的自然狀態演進,並擁有自己的生命。享受在所有變化中循環的旅程,以揭示一件作品的真正型態。
退後幾步,再帶著新的目光回來,能夠對下一步有更清晰的洞察。先切換到其他作品,動用不同的肌肉與思考模式。這有可能照亮原本看不見的路,而其過程可能發生在幾天、幾週、幾個月、幾年之間。
在實驗階段,我們種下種子,灌溉,讓發芽的植物有時間在太陽下生長。我們順其自然。現在,在第三階段,我們再回到這個作品,看看自己能提供些什麼。
加工階段不只是建設。它也是拆除。可以透過許多小小的修剪來完成目標,也就是開展作品。我們決定哪些細節與方向可能需要移除,這樣就能讓更多能量與關注集中哺育核心元素。
是否親自從事作品中的勞動密集工作,這無所謂對錯。這取決於作品。保持開放的心態,無論是你自己投入作品的細節中,還是往後退一步,盡一切可能讓藝術更好。
還有一種障礙,我們稱之為「試聽帶依賴」。這種情況指的是藝術家堅持自己的初稿,把時間拖得太長。與未完成的作品待在一起太久是有危險的,通常一位藝術家接觸某版草稿的時間愈長,這份草稿在他們心目中就愈像是最終成品。
為了避免試聽帶依賴,有一個簡單的技巧。除非是正在主動研究、讓這件事物變得更好,否則不聽它、不讀、不彈奏、不看,也不向朋友展示。加工時間盡可能推進,然後保持距離,不要一再深入接觸這件未完成的作品。我們不讓進行中的作品成為標準版本,就留下了繼續成長、改變、開展的空間。
有些人遇到的另一個障礙是他們對作品的願景超出了他們的表現能力。
如果對作品比較沒有宏偉的願景,其實這可能正好把它放到了合適的位置。不要讓你的想像力妨礙你去執行更實際的作品版本。之後我們可能會明白,這個版本其實比一開始看似不可能的設想更好。
還有一個好處是,如果你被卡在中間,知道作品只完成了一半,這可能會令你感到手足無措。但如果你去完成藍圖的其餘部分,再回到你跳過的部份,它只佔作品整體的百分之五或十,這時感覺就容易完成了。
如果你拿著拼圖的一塊中心點,看著一片空白的桌面,就很難決定要把它放在哪裡。如果拼圖其他部份都已完成,只缺這一塊,你就知道它到底屬於哪個位置了。藝術也差不多是這樣。對於一件作品,你能看到的部份愈多,就愈能輕鬆地把最後的細節放在明顯屬於它的位置。
藝術的目標並不是達到完美。而是分享我們是什麼樣的人。以及我們如何看待這個世界。
藝術產生共鳴的一個原因是人類如此相似。作品中的共同經驗吸引我們。包括其中的不完美。我們從中辨認出自己的某些部分,感到自己被理解。並且有所連結。
在創造藝術時,我們創造了一面鏡子,有人可以在其中看見自己隱藏的倒影。
觀點與意見是不一樣的。
意見是有意表達出來的想法。觀點是作品浮現的視角,無論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的視角。
而當你被擠壓,出來的無論是什麼,都是你內裡的東西。這種精華就含有你的觀點,哪怕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擁有這個觀點。它被燒固成形,成為你創作的藝術、你分享的看法。
關於你的作品是否有人理解,要拋開這種掛慮。這些念頭只能造成干擾,對藝術與觀賞人來說都是如此。大多數人並不喜歡別人告訴他們該思考什麼、感受什麼。
偉大的藝術開啟對話,而不是關閉對話。而且這種對話往往是偶然開始的。
當我們聽見一件新的事物,它能讓我們領悟自己曾經走過何處、將走向何方。原本我們可能以為自己只能往前走。可是如果有人左轉,這就讓我們發現自己也可以右轉。我們右轉也可能啟發他人探索一個全新的方向。
如果沒有數百萬不同觀點在同時分享,這種朝向未知的持續行進就不可能存在。
在世上表達自己,這與創作是一樣的。知道自己是誰,但是不以某些方式表達出來,這應該是不可能的。
如果我們能夠記住,每一件作品都不可能完全反映我們,而只是反映了我們此時是什麼樣的人,那麼向世界發表作品就容易些了。如果我們遲疑等待,它反映的就不再是今天。在接下來的一年裡,我們可能會受到指引,創作一些與它完全不同的東西。作品是有時間線的。季節流逝會使得這件作品對我們的價值煙消雲散。
拽著自己的作品不放,就像花幾年時間每天寫一模一樣的日記。瞬間與機遇失去了。接下來的作品被剝奪了本來可能獲得的生命。
關於發表作品的憂慮,根源可能是更深的焦慮。也許是害怕受評判,害怕受誤解、忽視,害怕不被喜愛。將來還會有更多點子嗎?會不會像這次這麼好?
放手的過程之一,是放開所有關於你與作品是否會被接受的思慮。創作藝術的時候,把觀眾排在最後。在作品完成而且受到我們喜愛之前,不要考慮觀眾對作品的反應或我們的發表策略。
這與一件作品的完美是兩回事。我們可以與自己曾經參與的作品交流,並且辨認出哪裡不對勁。也許在我們完成它的那一刻沒有看出來,但是在我們回顧的時候往往看得出來。永遠有必須改變之處;沒有正確的版本;每件藝術作品都只是其中一個版本。
要避免過度思考。當你對作品感到滿意,並感動地與一位朋友分享,這個時候應該就可以與世界分享了。
一條材料的河流,從我們身上流過。當我們分享自己的作品與想法,就又充實了這條河流。一但我們將所有的東西都囤積在內部,阻塞了流動,這條河就無法流動,新的想法出現的速度就會變慢。
如果我們生活在匱乏的心態下,就會把好點子藏起來。比如喜劇演員,也許得到了一個完美的機會,可以表演自己最喜歡的自創笑話,但是他把這個笑話保留起來,等待一個更受矚目的場合。當我們使用自己的材料,新的內容就會出現。而且我們分享愈多,我們的技藝就進步愈多。
選擇生活在匱乏中,會導致停滯。如果我們一直做同一個作品,就永遠沒有機會做下一個了。對乾涸的恐懼以及對完美的衝動,阻礙了我們前進,堵塞了河流。
這兩種心態帶來的是同一條規則:我們專注於什麼,就得到什麼。
要能讓一件作品與商業連結,必需天運,然而這與作品的好壞無關。有關的也許是時機,也許是傳播機制,也許是文化氛圍,或者與當前事件的關聯。
如果某個作品發表的那天發生了一件世界性災難,該作品就可能黯然失色。如果你做了風格上的改變,你的粉絲一開始可能不接受。如果某位藝術家備受期待的作品與你在同一天發表,你的作品也許就無法產生同樣的影響。大多數的變數完全在我們控制範圍之外。我們唯一能控制的只有盡力做、分享、開始下一件;不要回頭。
想一想,你之前的成功也許不是因為一開始的風格,而是因為你投入的個人熱情。所以,如果你的熱情改變了方向,那麼就跟上它。你對自身直覺的信任以及你的興奮感,才是引起他人共鳴的事物。
結果並不是結果。黑暗不是終點,白天也不是終點。它們生活在一個不斷展開、互相依賴的循環中。不是好的,也不是壞的,它們就是存在著罷了。
遠遠不要假設你擁有的體驗就是故事的全貌——這項練習能夠支持你過一種充滿開放可能性與平靜的生活。如果我們執著於這些事件,它們看起來就會是大難。但它們只是更廣大的生命中的一個小方向,而且你的焦距愈遠,每一次經歷就變得愈小。
推近焦距則執迷。拉遠焦距則觀察。我們可以選擇。
隱藏在心靈深處的想法與情感,可能會曲折出現在我們的歌詞、場景、畫布上。許多藝術家在作品發表很久之後才明白,其實作品是一種極為脆弱而神秘的公開告解。自己的一部分當時正在苦苦尋求解答或者發聲。
藝術的目的:表達我們是什麼樣的人。
這就讓競爭顯得荒誕不經了。每位藝術家的競賽場地都是屬於自己的。你在創造最能代表你的作品。其他藝術家在創造最能代表他們的作品。這兩者不能互相比較。藝術與創作它的藝術家有關,也與雙方為文化作出的貢獻有關。
想要比某位藝術家表現得更好,或者創作一件比他們更好的作品,這種心態很少能帶來真正的偉大。這種心態對我們人生的其他方面也沒有健康的影響。
當然了,如果是一件偉大作品激勵我們提升自己,那就是不一樣的能量了。在我們的領域裡看到標準被提高,能夠鼓勵我們追求更高境界。這是達到更高標準,這種能量與征服的能量是很不一樣的。
這種你來我往的創作並不是基於商業競爭,而是基於相互的愛。這種朝著輝煌的螺旋上升讓我們都受益。
把自我競爭看作追求演進。目標不是打敗我們的其他作品。是為了推動事物前進,創造一種進步感覺。成長優於優勝。
我們的能力與品味也許會演進,隨著時間產出不同的作品,但是我們無法評價這些作品孰優孰劣。它們是我們在過去不同時期裡的快照,顯示了當時我們是什麼樣的人。它們在被創作出來的時候,都是最佳作品。
每次開始一個新作品,我們都是在挑戰自己,以最美的方式,將那段時間裡我們內在的生命反映出來。
如果懷疑某個元素是否對作品有益,一個可能的好辦法就是隨它去。有些藝術家對於去除作品的某些部份有點迷信,彷彿會使得作品在他們眼前蒸發似的。所以,值得記住的是,現在拿掉的一切東西,如果需要的話,永遠都可以再加回來。
藝術與歷史上的傳奇人物有時被奉為神靈。拿他們來衡量我們自己,這是適得其反,因為他們並非就是我們所知的這樣。他們也是人,也有典型的人類弱點與缺陷,就像我們一樣。
每一位藝術家都有自己的長處與弱點,並且在工作時拿捏這兩者之間的平衡。並沒有什麼規則規定了值得讚揚的長處或者浪漫化的自毀就等於更高明的藝術。表達你自己,這才是唯一重要的事。
創作者一旦完成工作,就不再是創作者了。他們就變成了觀看者。而觀看者可以盡量把自己的意義賦予一件作品,就像創作者一樣。
清理的第一步是承認。注意你自己正在感受自我批評的重擔,或者正在感受要奮力達到期望的壓力。然後記住,商業上的成功完全不是你能控制的。唯一重要的是你此時此刻,正在卯足全力創作你心愛的東西。
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允許自己犯錯,允許自己離題,允許自己更離題,允許自己無能。沒有所謂失敗,因為我們的每一步都是抵達目的地所必要的,包括失足走錯。如果我們能從實驗中學習,那麼每一個實驗都是可貴的。即使我們還無法理解它的價值,我們依然鍛鍊了自己的技藝,往精湛的程度又接近了一點。
藝術家最終都是工匠。有時候我們的點子來自閃電。其他時候只來自努力、實驗,與手藝。我們工作的時候,可能會注意到一些連結,這些連結揭露的奇跡令我們驚訝。這些小小的「啊哈!」時刻也是一種閃電。雖然沒那麼顯眼,但依然能照亮我們的去向。
無意間創作的藝術,比起以汗水與奮鬥創造出來的藝術,份量並無所謂更輕或更重。
無論它花了幾個月還是幾分鐘,都不重要。品質並非以投入的時間多少為基礎。只要最後浮現的令我們喜歡,這件作品就已經達到了它的目的。
關於自發自生的作品的故事可能會造成誤導。我們無法看到藝術家為了這件作品在過去投入的所有練習與準備;每件作品都包含了一生的經驗。
如果你在A/B測試中陷入僵局,可以考慮拋硬幣。先規定哪個選擇是正面,哪個是背面,然後拋硬幣。當硬幣在空中翻轉,你很可能會發現自己某種微妙的偏好或者願望,希望結果是兩個選項中的某一個。你支持哪一個,那就是你的選擇。就是你的心之所向。在硬幣落地之前,這個測試就結束了。
如果我們喜歡自己正在創造的東西,我們並不需要知道自己為什麼喜歡。有時候原因很明顯,有時候未必。而且這些原因可能隨著時間改變。一千個不同的理由裡的每一個都很好。當我們在創作自己喜愛的東西,我們的任務就已經完成了。這沒有什麼需要深思琢磨的。
最好等到作品完成之後,才去找出它在說什麼。如果把自己的作品當作意義的人質,這是一種限制。
如果作品試圖過度說教,通常感染力不如預期,而一件並未瞄準社會弊病的作品,可能成為革命運動的經典。
藝術遠比我們對它的計畫更有力。
在電影與書籍中,藝術家經常被描繪成飽受折磨的天才。挨餓、自毀、在瘋狂邊緣舞蹈。
這就給人們灌輸了一種想法:一個人要創造藝術,就必須是破碎的。或者是藝術的力量如此強大,毀滅了它的創造者。
這兩種概括都不對。這些誤解給想成為藝術家的人澆了冷水。有些創作者也許與深沈的黑暗共存。有些創作者輕鬆愉快大步向前。在這兩者之間則是種類廣泛的藝術氣質。
對於受到藝術召喚,因感受敏銳而受苦的人來說,創作的過程可以產生治療的力量。它提供一種深度連結的感覺、一個安全的地方,可以說出難以啟齒的事物,可以坦露自己的靈魂。在這些情況裡,藝術並沒有粉碎創作者,而是使他們完整。
無論你有強烈的熱情還是飽受折磨的衝動,這些都不會讓藝術更好或更糟。如果你能夠在這些道路之中選擇,請考慮選擇更持久的那一條。
成熟的藝術家通常從其個人經驗出發,向你推薦的解答是他們曾經使用有效的。這些解答往往針對的是他們的旅程,而非你的。值得記住的是,他們的道路不是唯一的道路。
你的道路是獨一無二的,只有你才能走。通往偉大藝術的路徑不是單一的。
但這不表示要忽略其他人的經驗智慧。要巧妙地領受智慧,像試穿衣服一樣試試尺寸,看看是否合身。吸收有用的,放棄其餘的。無論其來源多麼可信,都要測試並配合你調整,以找出哪些對你有效。
人們通常認為,要在藝術上達到純熟精通,就得不知疲倦地努力。這是對的。但只對了一半。離開一下,稍後回來,可能是有好處的。無論是練習樂器,還是在你一生的工作過程中,在適當的時候休息恢復,可以有更大的飛躍。
這個練習與適應的循環創造了多方面的成長。你這是在建立專注力與焦點,並且訓練你的大腦學習得更有效率。更輕鬆。
為了作品,也為了我們自己的樂趣,持續磨練我們的技巧是非常有價值的。每一位藝術家,在過程中的每一個關口,都可以藉由練習、學習與研究變得更好。藝術才能主要是學習與培養出來的,而非天生。我們永遠都能改善增進。
如果你感到自己連一個音符也彈不出來,或者無法如實畫出一幅景象,請記住,這個挑戰並不是在於你無能辦到,而是在於你「還沒」辦到。避免讓思緒在不可能裡面打轉。如果你為了某個作品,需要某種技能或者知識,你可以研究它並花時間努力達成。你可以為了任何事訓練自己。
學習可以提供更多方式,用以可靠地傳達你的想法。我們的選擇增加了,但我們仍然可以從中選用最簡單的、最從容的。
如果一件作品沒有達到你的期待,那麼就考慮改變它的情境。與其檢視它的主要元素,不如研究它周圍的變數,嘗試不同的組合。把它放在其他作品旁邊,給你自己一個驚喜。
對大多數人來說,藝術是一種不穩定的事業。經濟回報 —— 如果有的話,往往會高低波動。有些藝術家對於自己要創作的東西可能有所設想,但是感到受限,因為他們不相信這能為自己付清食衣住行的帳單。有一份工作以支持你的藝術習慣,這是可以的。兩者都做,這是保持作品純粹的較好方式。
不斷變化的自我有著許多不同版本,這些版本都是我們的生活。建議你「做自己」可能太籠統了,沒什麼用。身為藝術家的你自己、與家人在一起的你自己、工作時的你自己、與朋友在一起的你自己、危急或者和平時刻的你自己,還有你獨自一人的時候,為自己而做的自己。
除了這些環境變化之外,我們的內在也在不斷變化。我們的心情、我們的能量高低、我們告訴自己的那些故事、我們的經歷、我們有多餓或者多累,所有這些變化,在每一刻都創造出一種新的存在方式。
我們一直在變化,這取決於我們跟誰在一起、現在是什麼感覺、身在何處、感到安全或者遭遇困難;我們在自我的不同面向之間移動。
因此,並不是每件作品都能反映我們的每一個面向。也許無論我們多麼努力,都永遠不可能辦到。但是,我們可以擁抱自我的稜鏡,繼續允許現實通過自己,形成獨特的折射。
我們愈能接受自己猶如稜鏡的本質,就愈能以不同顏色自由創作,也愈能信任自己在創作藝術時所擁有的不一致的本能。
我們不一定要知道為什麼某件事物是好的,或者懷疑它是不是正確的決定,或者它是否準確反映出我們。它只是我們的稜鏡在這一刻想要自然散發出的光。
提出意見時,不要針對個人。永遠要評論作品本身,而非創作作品的個人。如果參與者認為批評是針對他們本人,他們往往會封閉起來。
意見要盡可能具體。焦點集中在你所觀所感的細節。意見愈是有條不紊,效果就愈好。
雖然你心裡可能有一個具體的解決方案,但不要馬上說出來。對方也許會自己想出來一個更好的解答。
在接受意見的時候,我們的任務是把自我意識放在一邊,盡力了解對方的意見。當參與者建議某個具體細節可以改進,我們可能會誤以為整件工作都受到質疑。我們的自我意識可能把助力視為干擾。
這需要耐心與勤奮,才能越過「你以為自己聽見」的階段,更可能了解實際上說的內容。
接受意見的時候,一個有用的做法是重複對方所說的訊息。你可能會發現自己聽見的並不是實際上對方所說的。而對方所說的甚至可能不是他真正的意思。
我們最真實而且最不理性的面相往往是隱藏起來的,而我們通過藝術創作就能接觸到這些面向。每件作品會告訴我們,我是誰,而且觀賞者往往比我們自己更早理解作品訴說這件事的方式。
自我的某些面向不喜歡被直接接觸。它們喜歡以自己的方式,間接地出現。就像在偶然的時刻捕捉到的一瞥,就像陽光在水面的粼粼波光。
這是自我表達的召喚,是我們的創作目的。我們並不一定要了解自己,也不一定要被他人了解。我們分享自己的濾鏡、觀看的方式,以期待在他人身上激起迴響;藝術是無常生命的迴響。
身為人類,我們來去匆匆,而我們能夠創造作品,使之成為我們這個時空的紀念碑。這些作品是對存在歷久不衰的肯定。米開朗基羅的大衛、最早的洞窟壁畫、兒童的風景手指畫——都呼應著人類的同聲吶喊,就像廁所隔板上的塗鴉:
我來過這裡。
當你把自己的觀點獻給世界,其他人就能看見它。它通過其他人的濾鏡折射出來,再次發散,這個過程持續不斷。將這一切集中,它創造了我們所體驗到的現實。
藝術作品是所有元素匯集之處:宇宙、自我的稜鏡、將思想轉化為實體的魔法與鍛鍊。就算這一切帶給你矛盾,帶你進入看似無法逾越或不可知的領域,也不表示這一切是不和諧的。
作者說到的概念蠻多讓我有種「原來如此」的感覺,他看事情的觀點有描述出創作當中偏精神層面的東西。他在描述比喻的方式蠻能幫助理解的。
原諒我現在睏到看不完了,但隨便看都很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