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苓膏~
@Turtle56
Mon, May 12, 2025 6:21 AM
10
16
Facebook
從今天開始,六都中的四都(臺北、新北、桃園、臺中)都進入了大罷免三階投票的備戰期(四都合計23位藍委)。
「三階投票」這個詞聽來冷峻,像某種法條中的技術名詞。但走到這一步的人都知道,這不是終局,也不是單純的程序收尾。它是一場由下而上的民主叩問,是人民再次用手中的選票,回應政治責任的時刻。
罷免走到第三階段,最難的其實不是制度設計本身,而是人心。前面兩階的行動熱度,常在進入冷卻期後漸漸冷卻,最初那種「非罷不可」的憤怒與焦慮,可能被「好像也還好」的模稜兩可所取代。這不一定是因為對象真的改變了,而是群體動員的能量難以長期維持,一旦沒有外力催化,就容易退燒。
但我們不能怪選民懷疑自己一票的意義。
掰噗~
@baipu
好奇
Mon, May 12, 2025 6:21 AM
真的假的!?
~龜苓膏~
@Turtle56
Mon, May 12, 2025 6:22 AM
這個社會太久沒被提醒:我們並不是只能四年做一次選擇。大罷免之所以重要,不是因為它針對一位立委,而是它召喚出我們整個社會對「代議政治責任」的再想像。我們問的不只是這個人還適不適任,而是:在他們表現出這樣的行為與態度後,我們是否還願意繼續信任他們?
對政黨而言,三階也是最微妙的時機。
尤其是對被罷免者的所屬政黨來說,他們最怕這場戰役升高成全國焦點,一旦出現政黨對決氛圍,反而有可能激化原本沉默的中間選民。因此我們經常看到:明面上不碰,暗地裡卻動得很深。他們會派出地方系統的人緩步接觸,也會利用社群輿論、Line群轉傳各種質疑、冷處理的話術,讓原本要去投票的人開始自我懷疑。
~龜苓膏~
@Turtle56
Mon, May 12, 2025 6:22 AM
但也正是這種操作方式,讓我們有一個破口。因為只要能讓選民重新理解這場投票是「我們對上我們當初選出的人」,而不是政黨對政黨,那麼罷免動能就能再次被點燃。這是一次「我們自己的反省」,不是外部力量操控的政治鬧劇。
更重要的是,三階其實也是我們這個社會重新理解制度邏輯的過程。每一次經驗都是一次民主的練習題:我們是否可以在平穩但堅定的公共討論中,把一個不適任者請出國會?我們是否能藉這個過程,思考要不要修改制度,例如縮短冷卻期、明確公開罷免理由,甚至導入「期中評鑑」制度,讓我們對選出的代表有更多元的監督工具?
我們不需要一場只為發洩情緒的罷免,我們也不是只為了一次小勝就心滿意足。我們要的,是一場真正讓人民感受到「我有權,也有責」的罷免實踐。讓這場投票成為政治記憶的一部分,也成為選區自我治理的新標準。
~龜苓膏~
@Turtle56
Mon, May 12, 2025 6:22 AM
三階不是終點,是一個關鍵的轉捩點。我們投下的,不只是罷免某人,更是投下一張告訴制度「我們還醒著」的選票。
這不是終局。
這是我們重新開始對政治要求的起點。
載入新的回覆
「三階投票」這個詞聽來冷峻,像某種法條中的技術名詞。但走到這一步的人都知道,這不是終局,也不是單純的程序收尾。它是一場由下而上的民主叩問,是人民再次用手中的選票,回應政治責任的時刻。
罷免走到第三階段,最難的其實不是制度設計本身,而是人心。前面兩階的行動熱度,常在進入冷卻期後漸漸冷卻,最初那種「非罷不可」的憤怒與焦慮,可能被「好像也還好」的模稜兩可所取代。這不一定是因為對象真的改變了,而是群體動員的能量難以長期維持,一旦沒有外力催化,就容易退燒。
但我們不能怪選民懷疑自己一票的意義。
對政黨而言,三階也是最微妙的時機。
尤其是對被罷免者的所屬政黨來說,他們最怕這場戰役升高成全國焦點,一旦出現政黨對決氛圍,反而有可能激化原本沉默的中間選民。因此我們經常看到:明面上不碰,暗地裡卻動得很深。他們會派出地方系統的人緩步接觸,也會利用社群輿論、Line群轉傳各種質疑、冷處理的話術,讓原本要去投票的人開始自我懷疑。
更重要的是,三階其實也是我們這個社會重新理解制度邏輯的過程。每一次經驗都是一次民主的練習題:我們是否可以在平穩但堅定的公共討論中,把一個不適任者請出國會?我們是否能藉這個過程,思考要不要修改制度,例如縮短冷卻期、明確公開罷免理由,甚至導入「期中評鑑」制度,讓我們對選出的代表有更多元的監督工具?
我們不需要一場只為發洩情緒的罷免,我們也不是只為了一次小勝就心滿意足。我們要的,是一場真正讓人民感受到「我有權,也有責」的罷免實踐。讓這場投票成為政治記憶的一部分,也成為選區自我治理的新標準。
這不是終局。
這是我們重新開始對政治要求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