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支筆
時年謙郡王年逾四十,然風姿翩然,肌理如玉,宛若年少公子;再襯以他一貫的謙和沉穩,更添幾分超然世外之感,令人難辨年歲,亦難移目光。

此時他端坐琴前,修長指節輕撫琴弦,大殿之中,頓時鴉雀無聲,連呼吸亦小心翼翼,唯恐驚擾了這靜謐的序章。

琴音初起,宛如高山之巔潺潺流泉,清冽澄澈,意境深遠;忽而一變,如雷霆乍現、萬馬奔騰,氣勢磅礡,直擊人心。

殿中王公大臣、高門貴胄皆如雕塑般怔然凝視,神魂蕩漾,沉醉其中。一曲既終,良久竟無人言語,彷彿仍困於曲境難以自拔。直到有人低聲驚歎,瞬時喝彩之聲四起,如潮湧般雷動。
謙郡王
這是一支筆
謙郡王雖非正統皇室嫡脈,卻也出身高貴,擁有一線皇家血統,故而得封郡王之號。前朝時未曾身居顯位,既無實權,又不涉政事,表面上宛如一介閒散王族,然在京城貴族圈中,卻無人敢視之為等閒。

因世人皆知,聖上情緒陰晴不定,唯有謙郡王能一言解頤、一笑安撫。只要他在殿中輕言細語,原本焦躁難馴的君主便能心平氣和,甚至展顏而笑。此等本事,非外人能學,亦無人可比。

郡王本人行事低調,性情溫雅隨和,與人相交常不拘小節,從不倚寵自矜。然正因如此,一旦有人錯將他的謙和當作可欺,或因其無官職而輕慢冒犯——那便是在刀鋒上起舞。一旦風聲傳入聖聽,轉瞬便可釀成災禍,榮寵之下,竟也潛伏殺機。
這是一支筆
世人皆驚於當今聖上與謙郡王之親近,卻少有人知,兩人之情誼,早於年少時便已結下。

當年先帝猶在,聖上尚為一名閒散王爺,風流俊逸,喜音律、好美色,常流連市井之間,宛如無憂紈褲,對朝政毫無所圖。謙郡王彼時亦年輕,體弱多病,雖懷文采風華,卻無力步入仕途,只得寄情於琴書丹青之中。恰與王爺性情相投,兩人意氣相投、琴瑟相知,攜手遍遊山水,詩酒為伴,一時傳為佳話。

然朝堂之上暗潮洶湧,諸皇子爭權奪勢,鬥爭之烈宛如深宮血戰。即便一向置身事外的王爺,也難免被牽連其間,幾陷囹圄。幸賴謙郡王機敏過人,暗中設策應對,終使王爺雖受申飭,卻保得周全。
這是一支筆
此事之後,王爺痛定思痛,心境大變,不願再為人擺布、任人欺侮。遂潛心修習政事,凝聚人心,終於在兄長爭鬥自毀之際,以過人心胸與才智脫穎而出,得登大位,一統朝局。

而那位曾與他共遊山水、共歷風波的舊日故人,如今坐於他身側,不執政、不封相,卻無人敢輕視分毫。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