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ven
Laven
上一次去日本已經是疫情前的事了,才幾年過去,這次旅行卻明顯感覺到這幾年來日本的改變。
Laven
首先是付款方式。從前去日本一定要先換好足夠的現金,因為許多店家只接受現金,不接受信用卡付款。這次去卻發現這樣的店家明顯變少了,從餐廳、便利超商到松本清、唐吉訶德,都有多種付款方式可以選擇,甚至可以用微信和支付寶。這是幾年前的我完全意想不到的。
Laven
當然,也有商家只接受現金付款,尤其是經營方式偏老派的小店和主要服務本國客人的餐廳或居酒屋。然而為此先換好日幣也並非必要,因為在旅遊景點甚至便利商店,只要稍微找一下,都有可以讓你從卡片提領現金的機臺,有的地方還設有外幣換現金的機臺,可接受的外幣有十多種之多,服務臨時需要日幣的外國旅客。我錢包裡的臺幣就是這樣派上用場的,不過匯率就不那麼好了。我有看到3.84的,也有看到4.02的,算是用錢買個方便。除非你很在乎匯差,不想用錢換方便,否則到日本旅遊,現金已不那麼必要了。旅程中已註定會越來越多且越來越煩人的硬幣們(五百元、一百元、五十元、十元、五元和一元)現在也有了去處,只要叮鈴噹啷倒進付錢的機臺裡,機臺就會自動算好、找零,既不用隨身攜帶然後越來越重,也不需要為了減重心算加手算弄半天還被排隊等結帳的人白眼。
Laven
第二點注意到的,是遊客的數量和日本人們外語的進化。上次去日本,要用英文和日本人溝通時還是挺困難的,除了相關從業人員或常接觸外國客的人士(如機場或旅館櫃檯、知名觀光區商家),多數人在聽到英文時都還是會有想逃走的情緒反應或是真的逃走。這次明顯感覺到日本政府在努力推國際觀光,新一代日本人對外語的增進,以及暴增的外國遊客數量,使語言和溝通問題改善非常多。即使你完全不懂日文,對方完全不懂英文,在問題不複雜的情況下,大致也能了解對方的意思。
Laven
第三點注意到的是,日本的經濟情況和痛苦感。因為匯率的關係,日幣雖然最近略升,但也還是在一百四十日圓兌一美元上下。(據說前陣子最低的時候是一百六十日圓兌一美元。)習慣了美國價位與品質後,遇到日本的價位和品質,說實話已經不是感到驚喜,而是替他們感到擔憂了。舉個例子,我在美國找牛仔長裙時,看到的價位幾乎都從一百美元起跳,令我心動的款式要價一百五美金,我必須付這一百五,也許再加運費,才可能可以真的見到它並且試穿,如果試穿結果不行,還要想辦法退。在日本,我偶然走進GU,正逢牛仔長裙特價,原價一條2990日圓,現在只要2490日圓,現場可以看到實品並試穿,滿五千五還可憑護照免稅,等於再打九折。從美國來的朋友說日本的一切令她欲罷不能,我完全可以理解。賺美金的人覺得這裡簡直天堂,相對來說,賺日幣的人可能就覺得這裡近乎地獄了。
Laven
第四點注意到的是,日本人非常注意自己給他人的印象,包含外觀和氣味。女性穿裙子、化妝的比例非常高,身材也以纖瘦居多。多數男性也在乎打理外觀,上班日遇到的幾乎都穿西裝,連計程車司機也是襯衫西裝褲。不誇張,離開機場後,我在日本聞到的味道都是香的,走在街上也是香的,彷彿有人在日本的空氣中加上了花草香──我在美國只聞得到大麻味。(題外,在臺灣則是處處有食物的味道。)從前日本吸菸猖獗,所謂吸菸區和非吸菸區只有座位而沒有空間的區隔,現在也改善超級多了,這一趟幾乎不曾聞到菸味,少數會聞到的菸味,都是該區域以前累積下來的三手菸,但味道也極淡,很可能已被無數次的除臭噴霧洗滌過。日本非常熱衷除臭噴霧,因此相關商品的效果也是一等一的好。這一趟可說滿路都是香的,只有在某宅店裡聞到一次汗臭。
Laven
第五點注意到的是,中國人驚人的多,且人品標準差頗大。他們的特性有三,第一,說話音量和動作偏大,第二,會有旁若無人的舉止,第三,則是有所謂的迷惑行為。在便利商店化妝品陳列架上會貼著中文紙條寫著「不要打開!」,在路上只要聽到小孩撒潑吵嚷、大人插隊或喧鬧,多半伴隨著中國口音。他們還熱愛拍照,完全不在乎拍到路人。這一趟在排某間拉麵店時我就遇到兩組中國人,一組是個瘋狂拍照的家庭,似乎極需把排隊的人也拍進去,以證明這家店有多熱門、即將吃到這家店的自己又有多幸運;一組則是一群二三十歲的年輕人,看到排隊隊伍超級長,其中一人竟趁著外場不在,衝到店門前對著店門比中指,引來他的同伴們一陣鬨笑。每一次遇到類似的事,再聽到他們的口音,明知不關我的事,不知道為什麼還是會對於自己聽得懂他們的語言感到厭惡和慚愧。
Laven
不過日本人區分臺灣人和中國人的能力,顯然比美國人要高明許多。在美國被銀行櫃檯問過「你這Republic of China到底是臺灣還是中國」的我,在拿出護照要免稅時聽到店員很溫柔的說「是臺灣啊」,或是在旅遊區被詢問、說出自己是臺灣人時看到志工老太太燦爛的笑容,都覺得日本人分得出來真是太好了。(要補充一下,理論上,問他人「你是哪裡來的」這件事在美國幾乎不會發生,因為美國人不在乎,問這問題也有點失禮,還可能有種族歧視的問題。我推論老太太之所以這麼問,可能是因為她覺得我是臺灣人,想要對答案。我自己是不覺得被冒犯,反倒滿開心的,如果不是臺灣人卻被這樣問,應該不會有類似的感受。)
沐murin
大約一年半前去了京都,自己體感店員會說英文的比例比疫情前去的時候多蠻多的,聽到英文就呆愣住的反應感覺也少很多,雖然也有年紀稍長的店員就表示說完全不會英文,但我用破爛的日文和友人的N1輔助,也是聊得很開心wwww(N1但不喜歡跟陌生人講話的友人表示不解)
還有自己覺得中國人的店員體感沒有疫情前多,不知道是不是剛好遇到的少,又或者是我上次都待在京都,沒有在大阪停留也不一定。
Laven
沐murin : 感覺日本店員和外國客人交流的意願也比以前要高許多,在車站和店家聽到外文廣播(通常是日文後加上英、中、韓語)的次數也變多。至於日本的中國人店員我就不清楚了,印象中2014年並不多,2019年的時候較為常見,這一趟好像又少一點?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