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eantia M.
【最近的思考】
https://images.plurk.com/7iGwXgEEM9rwcp6NBhvVta.jpg
原本以為可以很順地「說」出來了,但臨時遇到挑戰還是卡了一下XD 比較簡單說明的話,大概是G中心空白 v.s. G中心有定義的狀態!

轉譯成議題則是:在這一個月期間,再次梳理了與原生家庭的關係、與伴侶的關係、與伴侶的原生家庭以及伴侶的原生家庭的原生家庭的關係(?),再透過與自己的關係去濃縮起來的,與他人以及臺灣、巴西的關係。
Cleantia M.
La Promessa
Non mi fermerò, per sempre cercherò

很久「沒辦法」聽IL DIVO。前幾天搖籃曲突然哼起La Promessa,才想起來這句詞的意義XD
Cleantia M.
這一堆有的沒的的起頭,源自於困擾一陣的媽媽手。不僅是生理上的疼痛,也包含了晨時涼意帶來的,從臂膀至腕部、手指的不適,導致睡眠品質不佳,尤其握力逐漸下降,到今天凌晨整條手臂無力,中間的心理狀態一直沒有太穩定。

收到不少長輩們的分享,是帶著當年體驗的陰影,在所謂「教育伴侶」這塊連動到了肉眼可見的現在:相互指責看不慣的、這麼多年來尚未磨合的,做出彼此的選擇再回來重複這個循環,在表達上難以靠近對方。
起初稍微受到影響,但仔細想想,在這麼多個不同背景、脈絡的邏輯中,有很多並不是「說」了便能產生立即性的調整效益的。「改變他人」是對方的想法,還是我的想法,還是對方認為我應該要有的想法呢?比起這些,更能做到的是自己可以執行的範圍吧。
Cleantia M.
洋芋片也恰巧滿四個月,於生理發展上到所謂的矯正年齡了,於是循序漸進地嘗試了↓
1. 讓洋芋片習慣關燈睡覺
2. 將長睡時間調整至晚上20h ~ 隔日07h左右
3. 讓洋芋片在哄睡後能自己睡在固定枕範圍內(較不容易因翻動而影響睡眠品質)

同時擴展伸展、瑜伽範圍,從原先有些倦怠的兩三天一次到一天一次至兩次,柔軟度與肌力、肌耐力有一定增加。
Cleantia M.
反正怎麼做都是我自己做,礙不到其他人,反過來說也不被其他人干涉,相對的,那些「建議們」就不那麼重要了。
Cleantia M.
然而除了寶寶睡眠、自身生理不適與時間分配的問題,同時還有學習新領域的問題產生。是我相當不上手的投資XD

葡文有個字叫Conscientização,大概的意思是讓他人意識到某一件事的重要性。於這個領域而言,我算是沒什麼這方面的概念的,並不是我目前的認知裡能很明確認知到的需求,更困難於如何接觸、理解起,被催了許久才拖著拖著碰了一點。
其中發現:我太執著於貼近他人的思考,但那個方式、或是被表達的狀態與資訊量並不適合我,對自己而言便是「取巧」的。在傾向「求穩」的狀態中,兩個方式相違背了,越來越萎靡便是正常。

尤其有一些邏輯會強調「知識」,以知識至上的角度去互動,在沒接觸過的領域裡我就也說不了什麼,連提問都不知從何下手……但又被要求要達到那樣的狀態。回到以往一直循環的,只能自己努力找資源補到對方認知的平均值的狀態。
Cleantia M.
太不舒服了,而且是唯二的G中心、直覺中心空白都已經意識到的不舒服。覺得這個情況可能有點複雜,反思多日,才發現了「逃避許久」的問題……其中很重要的影響因素在原生家庭,這樣的互動模式,和蕾爸的互動方式是雷同的。

我太討厭那樣了,會變得很想「直接脫離現場」、想要所謂快狠準又明確地割捨掉。畢竟一直以來也是這麼做的。
後來想想,這份「戰或逃是我自己的,於問題本身而言,應該是「為什麼自己要執著知識?」這件事。

發現是我很討厭蕾爸這樣,只有知識能超脫他的框架,慢慢便越來越往這個方向去了。(身為一爻身的5/1,擅長如此學習也確實是一點,可以明確地獲得效益反饋)
Cleantia M.
可是我忘記一件事是,其實不管什麼領域啦,不管在不在蕾爸的思考框架內,在外也是:他也只是以自己認定的價值去回應而已,不符合那個項目他就否決。

所以本質上我對知識的追求是沒有(辦法在他身上獲取)意義的XDDDDDDD!!
Cleantia M.
於是又run了一遍自己在遇到這類型情況的循環反應↓
1. 有時候想得差不多,嗯嗯嗯,大概有概念什麼跟什麼有關。
2. 但具體的實行!其他東西一來,可能就被沖走了。不是單純的堅持與否的問題,是思考有沒有更適合的方案,然後發現不只是原先考量的那麼簡單,接著為了完善、回到他人的「標準」上,只好繼續讓腦袋工作,少去了很多練習的機會。
3. 可是!還是!需要回來整理XDDDDDDD
4. 然後整理整理會發現,ㄚ還是需要中間的過程XDDDD!!

變成對內對外壓力都很大,但又是熟到不能再熟的壓力感。
於是乎繞回大學時期相對獨處,比較不那麼受他人的認同影響的做法,注意到,得出的其實也是差不多。
Cleantia M.
想的東西會因為認為不具效益而忘記
→記錄下來需要整理但要整理會感到(心理)疲累
→做著比較快速能達到的事可是感到(生理)疲累
→不清楚跟自己的出發點是否那麼相關了,忘記、身心理上都懶得整理、在隨手可得的地方看不到也想不起來,更感疲累了

這樣感覺的負循環。
Cleantia M.
可是,為什麼會認為「不具效益」呢?為什麼很多事情是用效益去判斷呢?
各種在自己的認知中峰迴路轉,但都在同一座山裡面。(??)

然後又回到跟蕾爸的溝通裡面,理出了幾個層面的問題↓
1. 不管是不是「專家」,只要不在其認知範圍內,皆全盤否決,是為了鞏固自身的「面子」、「不容質疑性」(另,其認知範圍內僅有「認可」的一群人是判斷標的)
2. 只要動起來,無論是與人對談,又或其他,便符合其價值觀內之「價值」;四處跑、四處有朋友接洽是受人歡迎的典範
3. 在「朋友」和家庭之間,前者是首要
Cleantia M.
我很容易覺得,一定要一直產出,要夠快、品質夠好,能夠應用的範圍與市場以及與哪些族群交好,都是「必要」達到的。只有所謂「更全盤」地「達標」,才能收到至少不是否定與不關注的互動

前陣子突然想起來,二十年來最大的願望都是「『全家人』能在桌上好好吃一頓飯」,但最近一年半吧,尤其是處理了蕾媽的家庭和解後,沒什麼再想到這件事了。(就像噩夢一樣,不時會突然冒出來一下,你會知道他一直在那裡,能調整的只有自己)
現在是我主動安排這樣的機會,連蕾妹這樣不太說自己感受的人都會回饋,要不是姐姐,才不會參加這樣的活動。那麼有沒有「全家人」,都不是問題了。
Cleantia M.
我們下週可是約回臺中和蕾媽&蕾媽伴侶母親節聚餐呢。(挺)
金髮寶寶
母親節聚餐
Cleantia M.
意識到,蕾爸認知的對於一些詞彙們的概念,始終還是和我不一樣的……也不只和我不一樣,和蕾媽也不一樣,難怪他們離婚。(靠

那麼相同的,當理解了他人的認知與自己也不同,對方的建議們是否適用於自身,便是自己的課題了。
對於左角度面具這樣人生體驗的詮釋,目前理解挺好玩的,在「自己展現1之後」……
→ 也許收到了2的反饋
→ 但2是自己需要的嗎?還是是對方的需要,或者對方的想要?
→ 也不是很確定,先前進0.5,站在1.5上去望望2的世界
→ 不管想再移動到2或者繼續待在1.5,又或者退回1、往相反的0.5移動看看,都很好

延展了彈性的感覺
Cleantia M.
牽扯到伴侶是因為,很多時候身邊近近的人會是自己第一時間的「鏡子」。但這面鏡子照的真的只是自己嗎?還是也映照對方的想法,或者不只是想法?

在更細膩地探索、咀嚼時會發現,啊,跟自己一樣,我家有蕾爸蕾媽、他們各自的伴侶、收養我的家庭跟借住的家庭等等等,這些是我的脈絡,那伴侶也會有伴侶的脈絡。有些坎是那時候哪項能力值相對高些的人去拉一把的,才能維持平衡。
畢竟是不同的個體,除了原生家庭外,也有自己的特質、自己的旅程、自己的選擇。

原本超級討厭「整理」這件事的伴侶,前幾天突然大整理了起來。雖然之前這麼做的時候即使是我自己動手也會收到不太開心的反饋,這次基本上6/7左右同樣是我處理的,但光是開頭這點,就有很多很多日常練習的成長了。
Cleantia M.
馬雅曆的主印記在黃種子,真的超討厭被催長大的XD
可能是這樣的不適,更不喜歡要求他人一夕之間從A長到B。但具體要如何推行呢?除了澆水施肥,還可以做些什麼呢?也是自己的一個課題。

這次的大整理,理出了伴侶(我想是有生以來的第一次的)自己的衣櫃,也理出了寶寶學爬、翻身、自己玩耍與嘗試獨立睡眠的空間。雖然整理完累到恢復了幾天,但過程中不少的累積,應該都是可以再現的經驗參考
Cleantia M.
ㄚ那個蝦米挖哥內在女神力(拍謝,我暫時看不懂,先稱呼它為挖哥……),主印記是白鏡,感覺跟面具有連結但連不太起來一個對自己而言合理的邏輯。

最最最近的思考是:除了對照自己、照映他人、反映他人,在穿越他人、回到自己身上後,他人也能從「我」身上順利回到原本的他自己嗎?
Cleantia M.
雖然還不太清楚,但是Non mi fermerò, per sempre cercherò! 呢
Cleantia M.
不認為自己選擇的旅程是「和解」,和解只是這趟旅程的其中一個副產品。

以英雄旅程探索,談話的他人的人生階段、需求、想要和需要,等等等, 不一定和自己對得上的,但不代表對上了、接近了、靠過去得像是對方了,才是「正確」的吧
Cleantia M.
「從心所行之路即是正路。」

當你身邊沒人,「孤兒」幫你找回歸屬感?|復甦11-3|【第二人生#33】

剛好啟點分享到了「孤獨」這塊,覺得蠻貼切。孤獨是選擇來的,選擇了也是孤獨呢。
Cleantia M.
大概是這樣!嘗試濃縮但還是講了一大串哈哈哈 (G空的冒險)
Cleantia M.
金髮寶寶 : 我居然也成為可以享有優惠的人類了……
▶雪凜
好喜歡蕾蕾的分享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