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temark
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後,首當解決就是供電問題,因此政府的供電策略是水力發電,將日治時期所有的發電設施修復運轉,之後在美國政府資金援助之下,將臺灣東部的水力發電,透過能高越嶺古道做為架設高壓輸電線的路徑,自花蓮縣秀林鄉銅門村的龍澗發電廠開始向西輸送,由奇萊山與能高山之間的能高埡口翻越中央山脈,再到南投縣仁愛鄉親愛村的萬大發電廠連結,將電力輸送至臺灣西部。1950年,台灣電力公司獲得美援,開始興建東西聯絡輸電線,自東部的立霧發電廠起,經原台14線東段橫越中央山脈至萬大發電廠,全長44公里。第一回木桿甲線於1951年完成,第二回乙線於1953年完成。後來為了配合天輪發電廠之興建,開始建立天冷至霧峰變電所間輸電線路,於1952年8月完成。全線於1953年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