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
迎接「福爾摩沙時代」: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揭牌,近現代臺灣美術經典作品亮相 (典藏ARTouch)
迎接「福爾摩沙時代」: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揭牌,近現代臺灣美術經典作品亮相 | 典藏ARTouch.co...

展覽「福爾摩沙時代」,由白適銘擔任策展人,南國美希望透過展覽,展現臺灣近現代美術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的發展與變遷。
展覽長達一年,將分三階段接力展出,並從臺北市立美術館、國立臺灣美術館、故宮、嘉義市立美術館等公立美術館出借不少藏品。首段就有多達216件、上百位臺灣藝術家作品。

--
為了看這個展覽,決定要和同學去台南玩了
~葵~
--
展覽以臺灣前輩藝術家黃土水經典作品《甘露水》(1919)拉開序幕別具意義。
策展人白適銘表示,黃土水在一百年前,以故鄉為題材參加帝展,屢次入選,他當時就曾呼籲臺灣青年要共同創造「藝術上的福爾摩沙時代」,鼓勵臺灣人基於故鄉意識創作作品,也間接促成「臺灣美術」命題的成立。
而這也正是南國美現在所要追求的臺灣主體意識以及臺灣藝術史。這次的展覽,就是重新回看臺灣超過百年的美術發展歷程,是臺灣近現代美術的成果,這也是南國美繼承黃土水的遺志,對自我願景的期許。
~葵~
1.展覽第一展間「發現福爾摩沙」展出世界各地的探險家、學者、人類學家所留下的「福爾摩沙」現代化前最初的樣貌,包含地圖、照片、手稿的資料。
2.「地方色彩/城鄉記憶」探討戰前至戰後,臺灣藝術家在面臨不同文化、族裔、政治現實的情況下,所繪製的日常生活、鄉野風俗,如何成為建構自身文化記憶的文本。
~葵~
3.「身體意象/時代記憶」展出蒲添生系列雕塑作品、李梅樹《小憩之女》(1935)、陳植棋《夫人像》(1927)、張照堂《在與不在系列-板橋》(1962)、李小鏡《十二生肖》(2001)等,顯現身體隨著時代轉移,展現不同的審美與符號意義。
4.「從南國到民國」則以書法、水墨作品為主,呈現藝術家對於「地方」與「國族」意識的對話。其中臺灣前輩藝術家盧雲生1967年任教於靜修女中時,接受羅馬教會道明修女院委託所繪的《漁樵耕讀樂堯天》(1967),更是輾轉從羅馬、西班牙,近期才回到臺灣家屬手上,這也是首次在臺公開亮相。
~葵~
5.「現代性的內在轉向」仔細推敲隱藏在藝術家作品中的個人意識和對現代性的追求,席德進《抽象畫(編號56)》(1967)利用臺灣廟宇常見的顏色,以方塊造型疊加成一幅抽象畫,可謂結合傳統色彩與現代藝術潮流的代表作之一;劉國松《五個太陽》(2014)則受美國登陸月球的新聞事件影響,在傳統的水墨媒材上,嘗試新的技法,對後世水墨的繪畫發展影響深遠。
~葵~
6.「世界美術藍圖」則是展現臺灣歷經多重外來殖民經驗,與世界藝術對話的成果,包含印象、野獸、超現實、抽象普普等畫派,都融入在臺灣美術的發展進程中,像是李再鈐《低限的無限 》(1986)、李仲生《作品037》(1978)、霍剛《無題》(2001)、朱為白《旺》(1995)等都是經典代表;
7.「寶島長春/重啟在地提問」回到我們對於自身自我定位的提問,我們究竟是誰?又該往何處去?雕刻大師朱銘作品《太極對招-左/右》(1991),兩人正在以太極對招,在動態中找尋平衡,似乎也象徵著南國美希望能在臺灣多元族群間,找到平衡,成爲開啟彼此對話與交流的橋樑。
~葵~
文化部長李遠表示,去年(2024)他曾陪伴黃土水作品《甘露水》前往母校東京藝術大學展覽,和這件作品同時展出的還有陳澄波、李梅樹、李石樵、郭柏川、顏水龍、陳植棋等曾留學東京藝術大學的臺灣藝術家的自畫像。
最近讀到玉山社出版的《曙光來臨之前》的序文有這樣一段話:「黃土水、陳澄波、陳植棋等人入選帝展時的心情,其實就像是陳傑憲在胸前比出框框的感覺:我們只是還沒有自己的名字,但絕不會低人一等。」當時臺灣年輕的藝術家們彼此扶持彼此鼓勵,希望在被日本殖民統治的時代,走出自己的路。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