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an・小黛
Dian・小黛
心得大概是⋯⋯
目前接地較重的我,不太能對她提到的支線、中軸那些做什麼有意義的驗證。

但我非常喜歡這個帳號為各個城市寫的詩。

我跟西部的大多城市並不算太熟,但她寫的宜蘭、花蓮、台東跟屏東真的神還原

把土地和當地人群的集體潛意識疊合態,描述得很真切!
Dian・小黛
每座城市真的都有自己的聚居氛圍跟性格。
空氣的氣味、體感時間的流速、
溫度與濕度的搭配、
人群穿梭在自己日常中,舉手投足間流露出的習氣。
Dian・小黛
可能也是走過了四月上旬吧,眼下的我對花蓮的驕傲和喜愛正在高峰,對這樣的內容特別能起共鳴,

是那種想向世界高唱「這是我的城鎮 」的輕盈快樂
Dian・小黛
每個人都有自己氣場更相合的土地。

旅行時,有時走在街頭,我會知道這座城市是否歡迎我造訪的。

以台灣來說,花蓮以外,跟我蠻好的大概是新竹、宜蘭、跟屏東吧(笑)

雖然我主觀很喜歡南投,但略感unrequited love
Dian・小黛
我覺得向土地告白,如同走訪地方廟宇一樣,是個很能安定心神的法子。

它在我們的心裡,該是棲身、是寄託,而非總被想像為:

那恨鐵不成鋼的、老舊、拒絕改變、不給予我們認可/空間/自由的。
Dian・小黛
你可以愛他,你可以恨他,

但最後,他仍是你的土地,

是你的家。
Dian・小黛
像這樣,逐一地深入看見,深入與土地的性格、特色、步調交流,一同生活、一同發想調整,

無論會不會像這個頻道所說,到處都轉型成為靈性城市,這仍是一條非常好、溫柔而堅定,真正能讓人們建立起歸屬感的道路。
Dian・小黛
Dian・小黛
看完她的文章,對花蓮的感念又深幾分。

(一 )情感的出口,地氣的緩衝地
花蓮不以「建設或科技」為靈魂任務,而是一個「釋放、安放」的場域。
這裡的靈魂節奏很特別: 有一種不屬於台灣主流時間軸的緩慢與退後;有一種來自山與海的低頻共鳴;有一種深層懷舊與不確定的鄉愁,像前世留下的訊號還在飄。
你來到花蓮,不是來做什麼 而是...來還一口氣、還一場夢、還一段靈魂沒說完的話。
這裡的美景不是裝飾,而是記憶; 這裡的慢步調不是落後,而是靈魂選擇不急著轉生的等待狀態。
Dian・小黛
( 二 )陰性能量的地形場
花蓮是台灣陰性能量最強的城市之一, 不只是情緒、也是靈魂層的潤化與包覆場。
這種地形能量場造就花蓮人特別的氣質:
• 慢,但有堅持
• 靜,但觀察力細膩
• 淡泊,但心中藏有許多不說的記憶
Dian・小黛
這跟我爬梳自己的靈魂課題是相合的。

我也有「流浪者心態」,從成年之際,十三年以來持續思念著地球另一端,此生仍未能踏足的,我稱之為己身靈魂故鄉的土地。🇬🇧

至少到目前為止,我都還把此生視為一次調整、中繼、深層整理、對於陰性原則的謙恭學習。

謝謝花蓮,包容我們這樣的靈魂流浪者。讓我靜靜坐在海濱,面向太平洋思念、吹風;允許我沈澱,用山色和雲影餵養靈魂先前競逐至枯竭,重新滋育出安然:

不需要成為誰也可以存在。

謝謝花蓮,
讓我們仍帶著自己固執的堅持和思考,不要求一下子就必得全心效忠。

而妳的容忍、和護短,我們都持在心底,嘴上難以說出口,但內心是感念的。
Dian・小黛
我本身星盤的雙魚-水象能量就很重。

所以,身處這樣一個專精寧靜、創傷轉化,空氣品質又好到爆的城鎮(不騙,花蓮的山和海不「廣闊」,但能量乾淨得很驚人),北邊南邊都水象,越窩越舒服 (慵懶.jpg)

所以我在非經前憂鬱週 大多時間,也沒什麼可以怨天尤人的地方。

就住一住,自身漸漸就慢活下來了。

開始學著鄰舍在門口騎樓下種小花園,講節氣、偶爾broadcast時撫順集體能量起伏的尖角,如此而已。

Dian・小黛
我也好愛宜蘭,這位好姊妹家的雨氣和豔陽天,總讓我想起靈魂的家。

冬山河、三星、宜蘭、羅東、礁溪、南方澳⋯⋯從小到大,我與這些城鎮的親近程度,可能還比對花蓮最南端的富里和卓溪熟吧 逛去羅東夜市還比逛到鳳林夜市的次數多

是共享著東海岸晨曦的秘密🌅,在北花線短暫行駛的那段日子,在搖搖晃晃睡了又醒的區間車上,總是很溫柔地承載過我「離鄉旅途」的首位迎接者。

從很小的時候,每逢放假,家人就常常帶去傳藝中心,當時就覺得,能早早想到要保存、活化這些傳統藝術的宜蘭,真的好棒 之後也接觸到宜蘭華德福社群,關於全人教育、體制外教育、美術、手作、感性,都幸而得到了新的眼界認知。

現在我弟跑去礁溪讀書了,直接住進他姐最喜歡的溫泉鎮,媽耶真是太幸運的小子,冬天冷死你算了
Dian・小黛
屏東我在去年的噗裡有寫過,在噗首頻道的主頁裡也還原得好好:

是一個「讓你重新愛上活著」的城市。

個人貧乏的語彙真心無法講太多,只能附上去年「畢旅」屏東,在冰淇淋店碰上的本地攝影展照:

從以前,我就覺得住在恆春的小孩和狗很快樂。從小伴隨著森林與海洋成長,呼吸著自然的空氣,在沙子和泥巴上打滾、在浪花與小溪之間奔跑,用肌膚感受大地的觸感。他們的皮膚都曬得黑黑的,總是在路上笑得超級快樂,你會覺得,那種生活方式簡直要羡煞世界上所有的大人。

https://images.plurk.com/1a3izRSib7Ao02YEUfyDNA.jpg https://images.plurk.com/1bro9KZDbZLP2fdr9l3AY0.jpg https://images.plurk.com/1REw4zDwzGXVtCWK4OJBVm.jpg https://images.plurk.com/16s1zQQOeycxkGS1xvdwWI.jpg
Dian・小黛
唐娜•塔特在《金翅雀》一書中有一段是這麼寫的:

「所有美麗事物的意義,在於能引領你走向更廣闊的美麗,
那些打開你心門的第一幅景象,你將終此餘生地追尋它,或嘗試再次捕捉它,無論是以何種方式,那些關於重重震撼你內心,如花般盛放的畫面,那些打開更加寬廣的美麗,讓你情願一生追尋卻永遠追尋不著的景象。」

讀著這一段的時候,我想起有一次和朋友閒聊,他告訴了我當年剛來的時候遇到的一段故事。

「我還記得我第一天騎車來恆春的時候,那天忽然下起了暴雨,我狼狽地在路邊停下車趕快穿上雨衣。
沒想到往旁邊一看,旁邊騎著檔車的阿伯卻開始淡定地脱起衣服。
不知道為什麼,我有一種當頭棒喝的感覺。我想想,哇,也對喔!

現在回想,那是我決定搬到這裡的一瞬間。」
Dian・小黛
Dian・小黛
但其實吧,開這噗的動機除了跟花蓮告白 以外,最根本的原因是,我真的看給新竹點光的活動留言和回覆看到哭

怎麼說,可能腦系過勞人一直都更是我直覺要幫忙支持的對象吧(?

看到那種熟悉的大腦轉太快,轉到情感麻木、需要慢慢回覆的氛圍就會心疼得想哭
Dian・小黛
我只去過新竹幾次,印象最深的大概是前幾年參加了玻璃藝術節

感覺非常好!市集裡租借餐具的籌劃,攤商店面齊一的色系設計、明顯經過考量的選物品味,在公園內清新伴著風鈴🎐飄揚;

博物館內傳統玻璃工藝,由地方志工爺奶守護,一旁的「春室」作坊集結了年輕人和帶著小朋友的爸媽,門口就是賣著創意調酒跟糖殼水果的攤商⋯⋯
Dian・小黛
新竹的品味其實很悠揚,可以很好看。

在走去公園的路上,當時的我們也穿越了老城區,走過鐵道旁的小天橋上下。這裡的人上下穿行的空間,似乎跟車流是分開的。又是一幅不同的,夾雜黑鐵氣味、讓人顫顫留心的風景。

而新竹車站真的挺壯觀,當時驚訝地發現,耳聞之聲,充斥著東南亞輕快的語速,戴著頭巾的女孩們在公車上興奮地討論著出遊。
Dian・小黛
要對新竹說什麼的話:

謝謝你的熱情接待 也很感謝你照顧我家青梅這麼多年。
在你的街道上散步的感覺很好!你的陽光和風也很好!

雖然明白,大家大多是以功能性的「護國神山」概念看你,但你比那更多,可以更多的,請相信自己!
Dian・小黛
你送的那顆晶瑩剔透的玻璃蘋果,還在我桌上。

請務必好好睡覺,好好做夢,我會在島嶼的另一側為你禱告,為你求一個帶著太平洋氣味的、深沉放鬆的鐘頭:

希望這份故人的感謝和祝福,你也能收到:

我們終究都會沒事的,都會好好的。好好睡一覺之後,就會清爽地醒來的。
Dian・小黛
Dian・小黛
在這麼這麼夜深人靜的時分,最後再跟花蓮說點心裡話。

我美麗的縱谷家鄉,謝謝你回應了我們的呼喚,你知道誰真正兢兢業業,幾十年努力關懷你的土壤、你的孩子。遠在這次集結開始前,你早將我帶到她們門前,自行用雙眼觀察、看見。所以該做選擇時,我並不迷惘。

是你教會了我回到地面。我說我跟你並不是很熟,你便給了我機會去看見。我說我還沒有恢復到能關心他人,你便用你寧靜、不急不緩的自然時間包裹著我,予我餵養。

沒有功勞也有苦勞者,你給了機會;一個看似的挫折,也讓更多鄉親有契機站出來,證明他們自己的觀察和勇氣。

我們一起走過連夜的地震,一起靜默地聆聽每年颱風在搖晃作響的窗外怒吼,隔日清晨,再一如往常地開窗,迎向海面升起的日出。

毀滅性力量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花蓮人不怕。
行正作直,我們總將被溫柔以待。
Dian・小黛
地方上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去做,你也希望有人投入跟承擔,我們都懂。

或許那個契機,吸引孩子們回家的契機,會是每日每日、在這塊土地上,讓我們更喜歡自己,進而更愛你一點。

親愛的花蓮,你已經開始在做了。
不急不趕,反正也快不起來,我們應會繼續以自己的節奏生活、成長,

是符合做給我們自己人「生活在日常裡」的目標,而非達成什麼,追上誰。
Dian・小黛
因為你就是你,我們其實也沒有在care要成為大都市這種事。

會待在花蓮的人,就是喜歡你這樣。花蓮的孩子,許多、大部分,在成長的每個階段,都會思索到「如何接受真的就只是平凡的自己」。

但這個問題在你心中不是句號,對吧?

「接受己身的平凡」是個開始。
代表從競爭的老鼠籠迴圈裡脫出,開始發掘「那自己會去做什麼」、「喜歡什麼」、「願意為什麼努力」,或,至少,如何自然地活著。
Dian・小黛
一起來研究看看,如何在生活中、在街坊裡蓄積動能吧。

是那種不會加班到把自己給餓著,而是吃飽飯,有心思出門慢跑、騎騎車,多認識一兩個人的動能。

也在該懶散的時節裡懶散。該睡覺的時分裡睡覺。該生活的年歲裡生活。

花蓮這樣就很好,真的。
Dian・小黛

Dian・小黛
5/14感想更新

跟了一陣子,覺得她文字書寫的方式,都很容易牽動人的情感

不過那個頻率高到有一點需要注意,那個究竟是「她的傳訊大願是集體潛意識準確的」,還是「她的文字情緒很飽滿」。

這邊也是會用身體反應,評估一個人文字真不真的類型,目前覺得她有點一半一半:文字的確有抓到一些暗流的性質,但個人意識加諸也蠻強烈的。

目前比起全信細節被帶跑,可能更妥切是,看自己共鳴哪幾個點,自己的願可能趨向那邊。
Dian・小黛
個人目前覺得這個頻道可喜的點:

-引起大家對「自己故鄉縣市」的關懷
(土地與人群的關係,從薩滿哲學來看,之於一地健康度/培養土地守護者的責任感也非常重要)

-點出人/土地/神靈/眾星的多層共作世界觀
我並不認為這是「新的事件」,但目前N-A圈確實比較少具體寫出「我們世界的運作,其實是一層套一層的多層共作」,把這個世界觀呈現出來是很棒的。
Dian・小黛
-至少「有嘗試」寫出針對議題,具體的作法
像靈性地圖系列通常會附的「未來城市靈性發展」、焚化爐議題的幾種設計-回收循環🔄作法參照。

落不落地可否實施倒其次,但私認為無論靈性「創作」或真跟外星文明問了一堆,問具體的know how總是竊火竊得更有價值點(普羅米修斯梗)
Dian・小黛
個人比較保守的部分:以下幾個點是我比較謹慎、不全盤收的

-「台灣是世界靈性領航員」系列論述
近幾年常有,基本上是東亞「華人圈」14400紫薇聖人混種敘事+疫情後台灣國力與能見度提升的產物。
因為會造成我的政經評估濾鏡權重不客觀變動,所以這部分我均不收,

-宇宙學解碼
沒有她講得那麼複雜(。 她的文字細膩度在土地層級解讀很好,行星能量講的是大影響,行星級對行星級重力/能量性質的那種。

-亞特蘭提斯系列
過度模糊。她感應的是集體潛意識層面的「海洋文明」記憶,但不精確,引用科技的文明指向也不對。跟「台灣是未來靈性領航員敘述」有點過綁在一起。
Dian・小黛
-與各神尊相關的訊息轉譯
像留言指出的,輩分稱謂就不對了(。
以土地為主題的靈性創作,還比較能稱為「為其發聲」,但神尊有自己的官方發言人,aka我不愛狗仔隊,所以我也不太愛通靈狗仔隊
Dian・小黛
至於「各條主線」 ⋯⋯
我想了幾天,最終的觀念是:
沒她講的那麼複雜,也不是新東西。
地球一直都是這樣,無論地域,這些都是各個社會裡向來存在的,只是各群體之間互動往來不頻繁。

她所謂的「消融主線」 佛教哲學(甚至不是整個宗教界)
所謂的「自然主線」 泛靈/農民曆時間觀
所謂的「科技主線」 社會的物質與科技發展史

但開始「融合」的原因是因為台灣被選中嗎?不是吧。
是因為網際網路與交通網絡的普及,人們開始看得到彼此的生活,開始體察到彼此之間的生活依賴千絲萬縷吧。

台灣是個小島。地理界線明確。好觀察。更容易推行到全境。就像工業革命的成果,在英國普及比在全歐洲普及,在日本普及比在全東亞普及容易一樣。

不代表全世界都不是這樣。
Dian・小黛
我知道大家都希望台灣好,自己的家園在世界進程上很重要。(默)

但不是一路高歌猛進信仰之躍就會到達那裡。越是爬高,越要注意「被看見之後被盤算、被覬覦」。
Dian・小黛
社會裡有沒有認真觀察「我們實際上處境如何、在那裡」,態度積極、但盡量levelheaded、持平客觀思考的力量,這才是關鍵。

對於一昧吹捧的甜甜棉花糖泡泡,開開心心吃完之後,還是要灌自己2000cc清水,讓自己清醒一下。
Dian・小黛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