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lla★Ciao!
@angel508102006
Tue, Apr 22, 2025 6:00 AM
14
1
讀嘛讀嘛
人文史地
美國史
【閱讀心得:《女巫末日》】
女巫末日:新世界的生死審判 - 莫爾肯.蓋斯吉爾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全文雷)
「毒蛇最狡猾之處,正是在於他總試圖讓我們的眼珠向外轉,望著他人。如此一來,我們便看不見自己的內心有著什麼。」—p.261
因為參加讀書會的緣故,跟大家一起讀了這本書,美國地理跟美國歷史我幾乎完全還給老師,對「新英格蘭」這個地方,我一開始只知道鱈魚角有達菲熊(?),還感謝讀書會夥伴們不嫌棄我的加入了。
第一次讀美國史,坦白說,這是一次相當不舒服的閱讀經驗,不是因為這本書寫得不好,相反的,正是因為作者透過細緻的史料爬梳,將歷史事件當下還原得實在太真實了,讓我不由得有帶入感。
(下收)
Stella★Ciao!
@angel508102006
Tue, Apr 22, 2025 6:01 AM
本書描述17世紀中葉,一對春田鎮上的移民夫婦休和瑪麗,因為各種大環境和性格因素,加上一連串的偶然、惡性循環,以及逐漸加深的惡意,被捲入了女巫事件,人生走向崩壞的過程。
生性敏感的瑪麗,為了擺脫前一段婚姻的陰影隻身前往美洲,愛上了寡言的製磚工人休,兩人共組家庭,原本一切看似順利美好,但是因為休不擅於表達,埋頭工作而疏於跟鄰居「搏感情」,漸漸的和鄰居有嫌隙,和鄰居的衝突使休越發暴躁,進而加深鄰居以及妻子對他的懷疑,也讓瑪麗的情緒越來越不穩定。
在艱辛的移民社會,人們對於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幸事件都想要找個理由與發洩的出口,於是最後,從小孩夭折、作物歉收、牛奶變色甚至布丁裂開,都成了指證他人是巫師的理由。
Stella★Ciao!
@angel508102006
Tue, Apr 22, 2025 6:02 AM
一想到在過去,僅僅只是較為敏感、處世不夠圓融的人,要面對的是多麼可怕的對待,就令我感到噁心不已,閱讀過程中,先是噁心,再來是憤怒,最後只剩下無奈的淡淡悲傷。
Stella★Ciao!
@angel508102006
Tue, Apr 22, 2025 6:03 AM
休和瑪麗並非沒有缺點,但若要說一切都是他們「咎由自取」也太過分了些。書中,讓我真的憤怒起來的段落,是眾人質問休,為什麼自己的兒子山謬夭折時,他看起來為何一臉平靜,沒有表現出大家認為「應該」要有的悲傷情緒呢?或者,根本就是「你」親手殺了自己的兒子呢?
雖不知道休的內心真正所想為何,但依據後來他好好的把僅存的女兒扶養長大來看,我相信他不至於傷害自己的孩子,只是,當一個人的形象在眾人的心中已經徹底妖魔化,再怎麼解釋也是徒然。
而瑪麗最後親口承認殺了自己另一個兒子,以「女巫」之名憂鬱又絕望的死在獄中,這又是真的嗎?或者,只是她在萬念俱灰下的說詞?而今我們已經不得而知,但,彷彿是在眾人的想像、恐懼和憎恨之下,真的讓人成為了「女巫」,這就是這本書最令人感到毛骨悚然的地方了。
Stella★Ciao!
@angel508102006
Tue, Apr 22, 2025 6:04 AM
無論是移民時代的美國、早期的台灣或其他進入資訊社會以前的地區,我們總說過去的社會很有「人情味」,鄰里之間連結緊密,會互相幫助,但是,這種人情味的黑暗面是各種口舌、互相覬覦,或是聯合起來排擠抹黑格格不入的人,相似的場面,在義大利小說《那不勒斯故事》、台灣小說《真相拼圖》甚至描述現代美國的影集《慾望師奶》都有出現過,我相對慶幸所處的時代沒有如此強烈的社區關係,而雖然成人世界的「獵巫」從不因時代而停止,只是轉換了面貌,但,願我們選擇「抽離」的底氣也比過去的人多上一些。
Stella★Ciao!
@angel508102006
Tue, Apr 22, 2025 6:05 AM
而本書作者,願意讓這個故事被看見,幫休與瑪麗的幽靈平反,也在最後給予讀者一絲苦澀的慰藉,而作者不忘表達,即使是事件的加害人,說穿了也只是追求更好生活的普通人,這樣說起來,似乎也能以寬容的心,照亮這段灰暗又殘酷的歷史了。
Stella★Ciao!
@angel508102006
Tue, Apr 22, 2025 6:05 AM
----
載入新的回覆
人文史地
美國史
【閱讀心得:《女巫末日》】
「毒蛇最狡猾之處,正是在於他總試圖讓我們的眼珠向外轉,望著他人。如此一來,我們便看不見自己的內心有著什麼。」—p.261
因為參加讀書會的緣故,跟大家一起讀了這本書,美國地理跟美國歷史我幾乎完全還給老師,對「新英格蘭」這個地方,我一開始只知道鱈魚角有達菲熊(?),還感謝讀書會夥伴們不嫌棄我的加入了。
第一次讀美國史,坦白說,這是一次相當不舒服的閱讀經驗,不是因為這本書寫得不好,相反的,正是因為作者透過細緻的史料爬梳,將歷史事件當下還原得實在太真實了,讓我不由得有帶入感。
(下收)
生性敏感的瑪麗,為了擺脫前一段婚姻的陰影隻身前往美洲,愛上了寡言的製磚工人休,兩人共組家庭,原本一切看似順利美好,但是因為休不擅於表達,埋頭工作而疏於跟鄰居「搏感情」,漸漸的和鄰居有嫌隙,和鄰居的衝突使休越發暴躁,進而加深鄰居以及妻子對他的懷疑,也讓瑪麗的情緒越來越不穩定。
在艱辛的移民社會,人們對於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幸事件都想要找個理由與發洩的出口,於是最後,從小孩夭折、作物歉收、牛奶變色甚至布丁裂開,都成了指證他人是巫師的理由。
雖不知道休的內心真正所想為何,但依據後來他好好的把僅存的女兒扶養長大來看,我相信他不至於傷害自己的孩子,只是,當一個人的形象在眾人的心中已經徹底妖魔化,再怎麼解釋也是徒然。
而瑪麗最後親口承認殺了自己另一個兒子,以「女巫」之名憂鬱又絕望的死在獄中,這又是真的嗎?或者,只是她在萬念俱灰下的說詞?而今我們已經不得而知,但,彷彿是在眾人的想像、恐懼和憎恨之下,真的讓人成為了「女巫」,這就是這本書最令人感到毛骨悚然的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