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讀書寫字讀書寫字
(隨手記)經典的《十二怒漢》
本來只想看個大概,補個片,沒想到大受震撼
✧玻璃✦讀書寫字讀書寫字
好厲害,不愧是經典。場景很簡單,整體形式很適合舞台劇演出(還是其實是舞台劇改編?)另一方面來說就是只靠台詞跟角色互動(以及演技),擔起一部片好不好看的生死。
結果劇本真的很稱職,像是開場短短幾句話和行為,就讓觀眾在即使不知道名字的情況下也辨識出十二位角色的特色和個性,處理得好漂亮。
✧玻璃✦讀書寫字讀書寫字
本來以為是毫無懸念的案子,卻在重新檢視證人、證詞跟證據細節後出現翻轉和不合理處。場景如此限制但還是給人一種抽絲剝繭,逐步揭開謎底的感覺。
然而謎底其實也沒有被揭開,到最後還是不能確定案發現場究竟發生什麼事情。他們做到的僅只是拆掉一個會把被告送上電椅的敘事,指出「也許」、「有可能」,事情不是這樣。
而這樣就夠了,「不能確定」就是判無罪的理由。
✧玻璃✦讀書寫字讀書寫字
(看來這種抽絲剝繭、探明真相的反轉感在法庭劇中還是很重要,不然法庭劇一不小心就會無聊起來
✧玻璃✦讀書寫字讀書寫字
以陪審團作為主角本身已經是有趣的設定。往往故事會著重在案件與犯人身上,但這部片卻是關於「陪審員」的故事。
關於「陪審員」,而不只是「審判過程」。
重點不是案件發生了什麼事,而是陪審員為什麼「這樣做決定」。當證詞的漏洞越來越明顯時,理性的判決是什麼也開始明顯,但劇本卻很有耐心地,花很多時間引導我們觀察那些不能被理性說服,堅持要判「有罪」的人。
他們心裡有東西卡住,所以道理進不來。
✧玻璃✦讀書寫字讀書寫字
而因為「陪審討論」這樣的環境,這樣的設定,所以那些人也許是人生中頭一次,被逼著面對卡住的東西、逼著承認自己的錯誤。
但審判過後,真正獲得成長的也是他們。這部電影的角色成長曲線正落在那些當初看起來最「無理」的人身上。
✧玻璃✦讀書寫字讀書寫字
表面上是陪審團在判案子,但真正被審判的是陪審團自己。
一個人的思辯能力、情緒管理能力、做決定的基準、責任感,以及信以為真的價值體系,在審判別人的過程中,同時也在遭受考驗與挑戰。
✧玻璃✦讀書寫字讀書寫字
只是隨手補片,但意外發現這部片好適合最近的台灣人參考
陪審團的討論過程是一個「強制溝通」的狀況。每個人都必須好好說出自己的理由、聆聽別人的意見,然後討論,直到大家都能為自己的理由提供一個有道理的說法,然後接受自己不能「不為什麼,就只是想這樣做」。
最後,最理想的是,再進一步了解自己「不為什麼」的情緒到底源自何處。就算不能與之和解,至少也要意識到它。
自己覺得我們的環境很缺乏這樣的溝通品質和機會QQQ
✧玻璃✦讀書寫字讀書寫字
論「溝通」到底有多難,以及難在哪裡⋯⋯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