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eantia M.
@cleantia_m
Sun, Apr 20, 2025 5:43 AM
5
【日常】
參加活動,寶寶幫抽獎,提早送了母親節禮物。(哈哈哈太荒謬了我居然會有過母親節的一天XD)
Cleantia M.
@cleantia_m
Sun, Apr 20, 2025 5:47 AM
二手衣相關!臺中中終於也有這樣的活動可以參與了 ~~~ 好感動
親眼見到衣櫥醫生的賴老師本人>///<在巴西的時候常常讀到他的分享,算是被潛移默化了許多XD 這次帶了一件洋裝、一件短毛衣去交換,邀請一件白色上衣朋友回來
Cleantia M.
@cleantia_m
Sun, Apr 20, 2025 5:49 AM
寶寶從昨天開始嘗試吃副食品了,先給了很稀很稀的米精。非常好奇!
伴侶奶爸任務ing中:大人一週間備餐→寶寶洗澡→(等等穿完衣服要換我去餵食了 ~~)
Cleantia M.
@cleantia_m
Sun, Apr 20, 2025 5:50 AM
折一下布尿布。在所謂任務分配上有一些新的觀察,晚點來分享。
金髮寶寶
@CHENROCK33
Sun, Apr 20, 2025 6:31 AM
母親節
Cleantia M.
@cleantia_m
Sun, Apr 20, 2025 11:50 AM
金髮寶寶
: 我們家其實不太有過這樣節日的習慣,更多的是蕾媽生日剛好很接近,『與其慶祝「本來就該慶祝的」……』,自然就沒想到了XD
Cleantia M.
@cleantia_m
Sun, Apr 20, 2025 11:58 AM
這一週有很多算是深刻的思考。觸動這些的其實只有一個大概一分鐘?一分半鐘?左右的「小事件」。這般的前情提要是,一位長輩針對
社會母親→女性→個體
的角色提出對於
照護→教養
上的想法,恰巧我能給出的回應無法貼近對方的期待。
隔天突然收到私底下的道歉。後來想想為什麼會多思考一些,主要是因為回應的做法即使相似,大部分時候收到的反饋是相當負向的。算是難能可貴吧,便多想了一些。
這番對話於我這邊,重複了2~3次同樣的內容。對方提什麼在想要分享的面向裡是不那麼重要的,提出各式想法的人不只一個,我認為那是一份所謂的「時代的縮影」。
Cleantia M.
@cleantia_m
Sun, Apr 20, 2025 12:13 PM
回到「伴侶之間於幼兒照護的任務分配」議題上。我在產後很常跟伴侶提的一句是,女人何苦為難女人XDD
為什麼是產後呢?這個時間點超重要的:因為那是只有生理女性能完整體會到,但每個個體之間又有其經驗差異,的一個深刻體驗。
月子或者各式各樣的習俗先不管,單純回歸母體去談,真的是一塊肉掉出來ㄚㄚㄚ!!!!!
Cleantia M.
@cleantia_m
Sun, Apr 20, 2025 12:21 PM
更別提每個家庭都有背景差異了,不是「傳統」這個字這麼簡單就能說明的。價值觀就像餅乾調味粉(?),吃起來有一番滋味,可是拆開來看有很多組成。
在「很多人組成的環境」與「伴侶兩人(或三人,四人可能就算多了?)」中,扮演的角色絕對不會一直都是相同的。自己的特質有哪些、專業有哪些是能把持的東西,可是放到群體之中必須成就有效溝通,其他東西能不能對上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和伴侶在一個狀態中處得不錯,不代表到了其他面向是也必定不錯的。去年年中的樣子,又回去探索自己對於「愛」的定義,想想目前的答案應該是一句「陪伴」吧。
Cleantia M.
@cleantia_m
Sun, Apr 20, 2025 12:25 PM
其實當下伴侶和我的回應是兩個極端。我說A,他說B。伴侶還很困惑為什麼我要那樣回應,我只是解釋了,要把對方的議題還給對方。
照護是生理感更多的,也明顯可以觀察到變化的。教養比較看不到,花費的時間與心力長。我認為溝通是相對偏向後者的。
Cleantia M.
@cleantia_m
Sun, Apr 20, 2025 12:30 PM
原生家庭、原生環境的議題於所有人都是複雜。不僅是伴侶之間,也不僅是世代之間。複雜的問題只能複雜解,不是說要改變就能立刻現在馬上全盤覆蓋的。
重複的回應便是如此。當下沒有想太多,回來思考了一整個禮拜,現在覺得確實也是吧,也就只是這樣而已。身為一個個體,我可以在被提出想法的那刻改變做法,但又為什麼要?是給對方看、是真的能調適習慣(或者其他什麼)嗎?假使OK,那麼離開現場後呢?只有自己調整了的話,去到的其他地方的其他人們、其他環境們可以接受嗎?還是「應該」隨著大家的想法改變?
Cleantia M.
@cleantia_m
Sun, Apr 20, 2025 12:32 PM
今天牽扯到的如果只是自己一人,好像也還蠻簡單。可是憑什麼要讓不用負往後照護責任的人們,去左右小朋友的「穩定」呢?
Cleantia M.
@cleantia_m
Sun, Apr 20, 2025 12:36 PM
一開始的邏輯是「照護→教養」,現在必須多出幾個與照護者相關的環節是「……→照護者的支持系統→照護環境的穩定→照護→……→教養」。
只是去質疑這件事而已,並不是在質疑分享了這麼多經驗、看法以及建議的生理女性長輩們。在做到照護者之前,目前的自己終究還是個「個體」……如何驗證自己是個個體呢?也是必須透過個體與個體之間的互動去表現吧。
Cleantia M.
@cleantia_m
Sun, Apr 20, 2025 12:39 PM
起點就是終點,人生如何凱旋而歸?|回歸之路10-2|【第二人生#29】
為什麼與「陰影」同行,才能「好好活」?|回歸之路10-3|【第二人生#30】
「凡抗拒必有陰影,凡關注必有情結。」
這句話我蠻受用的XDD 於自己也好,於他人也好。去辨識自己對他人的投射,才有辦法釐清他人對自己的投射。
Cleantia M.
@cleantia_m
Sun, Apr 20, 2025 12:43 PM
與伴侶的互動也是啦。尤其是生活形態有所變化時,會超級明顯的。舉一個小小的例子:
在幾個家裡的習慣都是穿拖鞋/赤腳走磁磚地板。對當時的自己還有環境來說都相當合理,平常便有清潔習慣。
到伴侶家後,一入門就要換拖鞋,明明也是磁磚地板,赤腳卻會被伴侶念。我就覺得很奇怪(???),可能也可以說是不適應:為什麼也可以穿拖鞋,可是不能赤腳呢?這樣XD
Cleantia M.
@cleantia_m
Sun, Apr 20, 2025 12:46 PM
後來一直收到「地板很髒」、「會踩到床上」的回應,想說不是整理整理就好了嗎?實踐了幾次,發現問題來了,有很多在住過的幾個家裡都能由自己主持或者自發性找到規律的物品定位歸屬,在這裡是不成立的。
但問題不是只有「穿拖鞋走路就好了」這麼簡單,會發現到,只要跟整理有關的,伴侶一律不碰,跟各式各樣的陰影有非常直接的關係。
起初我踩得蠻硬的,畢竟有習慣的喜歡的生活方式,後來漸漸融入,好像也能理解了,那不是一個人的心理狀態梳理梳理便能優化的事情……
Cleantia M.
@cleantia_m
Sun, Apr 20, 2025 12:47 PM
要處理根深蒂固的問題,你只能跟著跳下去XDDDDD(在去年下半的一個閱讀中也讀到了類似的概念,終於在生活中體現……XD)
Cleantia M.
@cleantia_m
Sun, Apr 20, 2025 12:50 PM
去想「愛」這個概念吧。在開頭事件中,回應的文字雖然簡單,可是裡頭自己繞過的想法之一,也是「會陪伴小朋友去與這樣我自己也無奈的狀態互動」。
但無奈不是無可奈何。無可奈何聽起來太沒有選擇了,就是無奈而已,不是無可奈何。
Cleantia M.
@cleantia_m
Sun, Apr 20, 2025 12:53 PM
自己接受了,互動了,承擔了,實踐著如何調適了。能做的其實沒有很多,就像為了經濟聚少離多之類的情況一樣,小朋友會看到的只是「結果」而已,以照護者們的結果去評論也是合情合理。
(畢竟我自己是這樣過來的哈哈哈)
可是我想,重要的那個過程,才是身為照護者自己的路、自己的選擇。「做到當下最好的選擇」,也不過是那樣吧。
Cleantia M.
@cleantia_m
Sun, Apr 20, 2025 12:56 PM
還是很慶幸去年年中有卯起來處理家庭議題。當然前面的累積是必須,也不是一夕之間就可以大改變而以不同角色一起經歷過什麼的大家都能接受的。
自己梳理出來的已經不只是梳理了,開始走到實踐,現在要再反饋回來去做一份驗證,接著大概還是不斷吧。知道在往更舒適的狀態前進,那就好了
Cleantia M.
@cleantia_m
Sun, Apr 20, 2025 12:59 PM
總結一下:任務分配有時候處理的不只是任務分配的問題。只是問題還好處理,議題就難了。
能不能更包容一些呢?大多數時候是落到社會女性身上,並且會被強求,會收到各式各樣的「建議」的。但這實在沒辦法,已經是已知的限制了。
在這般環境中長大的男孩們成了男人,然後成為父親。那麼在現在的環境中準備長大的男孩們呢?
Cleantia M.
@cleantia_m
Sun, Apr 20, 2025 1:01 PM
為什麼現代「男性」容易搞不懂自己?~《爸道》嘉玲和凱宇的對談|【有聲書評】
當親密關係有「性別雙標」,伴侶如何說需求?|【心理敲敲門#270】
很適合反芻的兩支影片。ㄚ不過簡單來說,我只是做的比說的多啦XDDDDD特別展現出自己「很累」也是一個重點。(???)
Cleantia M.
@cleantia_m
Sun, Apr 20, 2025 10:17 PM
期望只會導致不滿。希望你懂我、順我、填補我內心缺口。期待愛,還是學會愛?《親密關係》成年人的愛情|哇賽讀...
「面對事件」我覺得也蠻重要的 ~~ 最近比較會製造一點小事件了(當然,盡量不是以我自己為出發點,哈哈)XD
在事件中,面對熟悉的相對得心應手,但不熟悉的就難說了。之前會覺得,出席不了解的場合、感受到不適,那是邀請的人沒有盡到賓主盡歡的責任吧!就「只挑自己擅長的去了」。
後來發現,也不完全是那樣的。就像生產經驗一樣,隔了一些東西,彷彿隔山哇!人家再怎麼努力介紹或者拉話題,如果邀請者希望撮合的是3,自己只有12的了解,但其他參與者們可能是134、345,之類的,那會感到吃力是絕對合理,其他人參與者們也會吃力吧。
Cleantia M.
@cleantia_m
Sun, Apr 20, 2025 10:20 PM
知道哪些時候自己在期待,哪些時候自己被期待,很多事情會明朗許多。
舉考駕照的例子。剛回臺灣暫且沒有那個必要,之後跨領域開始忙了,真的有空下來也是生產後的事(產前前一天還在拜訪XDD)。
被好幾位長輩說,女生要學會開車,才不會一直仰賴先生。道理很簡單我都懂ㄚ??一開始不會回應,後來發現↓
Cleantia M.
@cleantia_m
Sun, Apr 20, 2025 10:21 PM
:我懷孕的時候有想說要去考啦,比較有空
長輩:(嚇傻)怎麼可以懷孕的時候去考!
:不然也沒有時間呀……←大家都知道的忙碌程度
長輩:(沉默)
長輩:有空還是要考一下啦
???啊就事實?????
Cleantia M.
@cleantia_m
Sun, Apr 20, 2025 10:23 PM
跟這次的開頭事件其實很類似啦,只是我本來就一直有這個狀態的準備,抽不出相對舒適的狀態去執行而已,回應時相對有意識。
反覆發生了幾次,發現,其實他們的重點是,「不要依靠老公(,老公不可信任,不會照顧小孩,賺的錢也不多)」啦……
Cleantia M.
@cleantia_m
Sun, Apr 20, 2025 10:24 PM
那……你們……自己在意的問題……就去看怎麼回應哇……丟給年輕人幹嘛……
(???)
Cleantia M.
@cleantia_m
Sun, Apr 20, 2025 10:28 PM
而且一開始不直接考照也是考量各式各樣的問題。單純講個人的話,我之前的整體狀態是走路的平衡也有困難,要去抓空間感太危險了,但這種太個人的感受只有生理上出大事才會被理解哈哈哈也不是很想為了證明而證明,到時候不舒服是自己捏
(都可以各種燙傷blabla了)
大概也是在這個思考上面,去理解了對原生家庭有太多的「想像」。ㄚ他們不能做到就事實嘛,可能之後可以啦但現在不行,那一直去想要他們達到什麼什麼不是很牽強 ~~
Cleantia M.
@cleantia_m
Sun, Apr 20, 2025 10:28 PM
誰痛苦誰改變。他們不夠痛苦而已。(???)
載入新的回覆
參加活動,寶寶幫抽獎,提早送了母親節禮物。(哈哈哈太荒謬了我居然會有過母親節的一天XD)
二手衣相關!臺中中終於也有這樣的活動可以參與了 ~~~ 好感動
親眼見到衣櫥醫生的賴老師本人>///<在巴西的時候常常讀到他的分享,算是被潛移默化了許多XD 這次帶了一件洋裝、一件短毛衣去交換,邀請一件白色上衣朋友回來
伴侶奶爸任務ing中:大人一週間備餐→寶寶洗澡→(等等穿完衣服要換我去餵食了 ~~)
折一下布尿布。在所謂任務分配上有一些新的觀察,晚點來分享。
隔天突然收到私底下的道歉。後來想想為什麼會多思考一些,主要是因為回應的做法即使相似,大部分時候收到的反饋是相當負向的。算是難能可貴吧,便多想了一些。
這番對話於我這邊,重複了2~3次同樣的內容。對方提什麼在想要分享的面向裡是不那麼重要的,提出各式想法的人不只一個,我認為那是一份所謂的「時代的縮影」。
為什麼是產後呢?這個時間點超重要的:因為那是只有生理女性能完整體會到,但每個個體之間又有其經驗差異,的一個深刻體驗。
月子或者各式各樣的習俗先不管,單純回歸母體去談,真的是一塊肉掉出來ㄚㄚㄚ!!!!!
在「很多人組成的環境」與「伴侶兩人(或三人,四人可能就算多了?)」中,扮演的角色絕對不會一直都是相同的。自己的特質有哪些、專業有哪些是能把持的東西,可是放到群體之中必須成就有效溝通,其他東西能不能對上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和伴侶在一個狀態中處得不錯,不代表到了其他面向是也必定不錯的。去年年中的樣子,又回去探索自己對於「愛」的定義,想想目前的答案應該是一句「陪伴」吧。
照護是生理感更多的,也明顯可以觀察到變化的。教養比較看不到,花費的時間與心力長。我認為溝通是相對偏向後者的。
重複的回應便是如此。當下沒有想太多,回來思考了一整個禮拜,現在覺得確實也是吧,也就只是這樣而已。身為一個個體,我可以在被提出想法的那刻改變做法,但又為什麼要?是給對方看、是真的能調適習慣(或者其他什麼)嗎?假使OK,那麼離開現場後呢?只有自己調整了的話,去到的其他地方的其他人們、其他環境們可以接受嗎?還是「應該」隨著大家的想法改變?
只是去質疑這件事而已,並不是在質疑分享了這麼多經驗、看法以及建議的生理女性長輩們。在做到照護者之前,目前的自己終究還是個「個體」……如何驗證自己是個個體呢?也是必須透過個體與個體之間的互動去表現吧。
「凡抗拒必有陰影,凡關注必有情結。」
這句話我蠻受用的XDD 於自己也好,於他人也好。去辨識自己對他人的投射,才有辦法釐清他人對自己的投射。
在幾個家裡的習慣都是穿拖鞋/赤腳走磁磚地板。對當時的自己還有環境來說都相當合理,平常便有清潔習慣。
到伴侶家後,一入門就要換拖鞋,明明也是磁磚地板,赤腳卻會被伴侶念。我就覺得很奇怪(???),可能也可以說是不適應:為什麼也可以穿拖鞋,可是不能赤腳呢?這樣XD
但問題不是只有「穿拖鞋走路就好了」這麼簡單,會發現到,只要跟整理有關的,伴侶一律不碰,跟各式各樣的陰影有非常直接的關係。
起初我踩得蠻硬的,畢竟有習慣的喜歡的生活方式,後來漸漸融入,好像也能理解了,那不是一個人的心理狀態梳理梳理便能優化的事情……
但無奈不是無可奈何。無可奈何聽起來太沒有選擇了,就是無奈而已,不是無可奈何。
(畢竟我自己是這樣過來的哈哈哈)
可是我想,重要的那個過程,才是身為照護者自己的路、自己的選擇。「做到當下最好的選擇」,也不過是那樣吧。
自己梳理出來的已經不只是梳理了,開始走到實踐,現在要再反饋回來去做一份驗證,接著大概還是不斷吧。知道在往更舒適的狀態前進,那就好了
能不能更包容一些呢?大多數時候是落到社會女性身上,並且會被強求,會收到各式各樣的「建議」的。但這實在沒辦法,已經是已知的限制了。
在這般環境中長大的男孩們成了男人,然後成為父親。那麼在現在的環境中準備長大的男孩們呢?
很適合反芻的兩支影片。ㄚ不過簡單來說,我只是做的比說的多啦XDDDDD特別展現出自己「很累」也是一個重點。(???)
在事件中,面對熟悉的相對得心應手,但不熟悉的就難說了。之前會覺得,出席不了解的場合、感受到不適,那是邀請的人沒有盡到賓主盡歡的責任吧!就「只挑自己擅長的去了」。
後來發現,也不完全是那樣的。就像生產經驗一樣,隔了一些東西,彷彿隔山哇!人家再怎麼努力介紹或者拉話題,如果邀請者希望撮合的是3,自己只有12的了解,但其他參與者們可能是134、345,之類的,那會感到吃力是絕對合理,其他人參與者們也會吃力吧。
舉考駕照的例子。剛回臺灣暫且沒有那個必要,之後跨領域開始忙了,真的有空下來也是生產後的事(產前前一天還在拜訪XDD)。
被好幾位長輩說,女生要學會開車,才不會一直仰賴先生。道理很簡單我都懂ㄚ??一開始不會回應,後來發現↓
長輩:(嚇傻)怎麼可以懷孕的時候去考!
:不然也沒有時間呀……←大家都知道的忙碌程度
長輩:(沉默)
長輩:有空還是要考一下啦
???啊就事實?????
反覆發生了幾次,發現,其實他們的重點是,「不要依靠老公(,老公不可信任,不會照顧小孩,賺的錢也不多)」啦……
大概也是在這個思考上面,去理解了對原生家庭有太多的「想像」。ㄚ他們不能做到就事實嘛,可能之後可以啦但現在不行,那一直去想要他們達到什麼什麼不是很牽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