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任天堂遊戲多以遊戲概念的創新而非硬件效能為其商品的賣點,因此模擬這些遊戲所需要的硬件門檻也較其他主機為低。單純以遊戲主機中央處理器的速度而言,1989年的初代Game Boy約4 MHz、1998年的Game Boy Color(GBC)約8MHz、2001年的Game Boy Advance(GBA)約17MHz、2004年的任天堂DS(NDS)約67MHz。
目前已知最初的Game Boy模擬器Virtual Game Boy於1995年出現,2006年和2013年發表的GBA模擬器Visual Boy Advance和mGBA至今仍在更新。這些模擬器運用虛擬化(Virtualization)的技術在軟體上重現遊戲機硬體,令玩家可以在遊戲主機以外的平台打開遊戲卡帶的檔案。
「改造版卡帶」與ROM hacking:從兔田佩克拉《Pokémon 綠寶石》直播事件說起
事件緣起是這樣的:hololive旗下VTuber兔田佩克拉在3月一次直播中,以「抽卡」方式遊玩二手購入的《Pokémon 綠寶石》卡帶,希望藉此獲得色違版夢幻。
事後有觀眾及網民質疑,上述的二手卡帶有可能是改造版ROM,內含的遊戲數據並不自然。佩克拉於4月3日回應,她無法判斷卡帶是否被改造,考慮到可能損害觀眾信任,決定中止企劃。
4月9日,hololive母公司發表聲明,聽取任天堂意見並與對方協議後,決定將相關影片設為非公開,並將對旗下藝人宣導遵守任天堂規定的重要性。任天堂明文規定,禁止於直播及影片使用數據被篡改的遊戲。
《Litmus 試紙》作者思兼於創刊號撰〈Pokémon ROM hacking社群觀察報告〉一文,為我們解構「Pokémon ROM hacking」文化。
以下正文開始👇
▎什麼是ROM hacking?
在眾多同人活動的文化實踐中,ROM hacking(遊戲程式碼破解)可能比較少人討論。ROM是一種記錄形態,即唯讀記憶(Read-Only Memory),用於靜態保存遊戲內容,例如遊戲卡帶或者光碟中。
將ROM的內容完全複製過來的過程稱為ROM轉存(ROM dumping)。而將這些ROM的破解及再創作的行為就是ROM hacking。
ROM hacking並不等於「Fan Game」(即同人遊戲)。在任天堂著名遊戲系列Pokémon的愛好者社群中就同時存在著這兩種遊戲。
ROM hacking則是將原作複製、破解及再創作,僭越文化傳統上屬於「作者」的領域,也就是修改自版權屬於任天堂的程式碼。例如在早20多年前,由於世界各國廠商並未開發多語言版本,當時的所謂「漢化補丁」就屬於這類。
不過,在具體修改內容而言,Pokémon ROM hacking卻相當大程度超出了單純翻譯文字,而是不同程度地改寫了遊戲系統和內容。
種種的「假如」想像所引致的欲望衝動,使舊遊戲得到了新的生命。
▎棲居於虛擬世界的ROM hacking的社群
現在的ROM hacking社群興起於2000年代前期,建基於家用個人電腦硬件與網絡基建的飛速發展。
由於任天堂遊戲多以遊戲概念的創新而非硬件效能為其商品的賣點,因此模擬這些遊戲所需要的硬件門檻也較其他主機為低。單純以遊戲主機中央處理器的速度而言,1989年的初代Game Boy約4 MHz、1998年的Game Boy Color(GBC)約8MHz、2001年的Game Boy Advance(GBA)約17MHz、2004年的任天堂DS(NDS)約67MHz。
目前已知最初的Game Boy模擬器Virtual Game Boy於1995年出現,2006年和2013年發表的GBA模擬器Visual Boy Advance和mGBA至今仍在更新。這些模擬器運用虛擬化(Virtualization)的技術在軟體上重現遊戲機硬體,令玩家可以在遊戲主機以外的平台打開遊戲卡帶的檔案。
▎「遊戲模擬」作為一種文化
如果沒有網路的推波助瀾,我們見到的只會是每個人把自己已有的遊戲軟體轉存成電子檔案。轉存自用本身並不違反著作權法。不過,我們今時今日談「遊戲模擬」,通常都包含將遊戲分享給其他玩家,成為文化。
由於分發本身是違法,因此它也幾乎沒有可能被任何公開的同人活動所吸收,成為一般御宅族所熟知的「產消合一市場」(prosumer market),也就是早幾年動漫作品中,例如《不起眼女主角育成法》中所提及的同人遊戲社團與業界的共生市場。
不過,如果將其視為文化現象,盜版分享遊戲及使用模擬器玩遊戲卻是現在遊玩復古遊戲(Retrogaming)的主要分支。
復古遊戲只是開了封也已經降價,只要啟動過就會開始消耗壽命,因此收藏家往往都只買不玩。
這類遊戲的流通本身趨近利基市場(niche market),成為收藏品的遊戲意味住不會再進入市場流通,買少見少,因此大部分國家的玩家要重玩這些遊戲主要依靠遊戲機模擬器,從網路上將舊遊戲下載至個人電腦上面遊玩。
而網路的功用遠遠不止加速了ROM hacking遊戲的分發以及社群的形成,還有由以GitHub為中心的ROM hacking技術開發者社群。
▎DIY的誘惑:我把遊戲修改得比原版更好
遊戲的程式碼邏輯預設了獲得最佳體驗(或通關)方法。與現在手機遊戲,以及網路聯通遊玩環境不同,Pokémon遊戲卡帶這種「套裝軟體」並不能透過不斷更新去不斷修改平衡性,或者透過發布補丁(Patch)增刪遊戲內容。
「預設遊玩方式」既未必能夠透過更新應付廣大玩家的需要,更不要提滿足個別狂熱玩家所渴求的挑戰。
Pokémon是全年齡向IP,其「預設遊玩方式」必然包括不太需要思考背後邏輯例如透過等級輾壓(overlevelling,即把小精靈的等級提升至遠超過對手)或者用招式或道具不斷回血就能過關的選項。
歷代Pokémon遊戲中,就有著不少需要與其他玩家交換才能進化的小精靈(例如初代就存在的鬼斯通->耿鬼),就算模擬器初期也不能聯機通訊,因此沒有交換進化的選項。
此外,當時不少隱藏小精靈(例如雪拉比)需要親身到日本觀看劇場版動畫才可以獲得觸發劇情所需的序號卡匣,或是該版本的遊戲沒有任何取得該精靈的方法(例如《火紅/葉錄》沒有除通訊交換以外自行獲得同為第三代的《紅寶石/藍寶石/綠寶石》的小精靈的途徑)。
這也就是ROM hacking。而在ROM hacking社群裡面數量最為龐大的,即「Enhancement Hack」(改良破解)。改良破解裡面可再細分成「難度改造」以及「QoL改良」兩種。
本文未完,〈Pokémon ROM hacking社群觀察報告〉亦論及:
🎮 什麼是「QoL」——遊戲中的「生活品質」?
🎮 如何透過ROM hacking作難度與平衡性的取捨?
🎮 ROM hacking裡的「難度改造類hacks」
🎮 Fakemon與遊戲裡的Fakemon:ROM hacking的同人幻想多重性
🎮 ROM hacking社群 vs. 「最強法務部」:社群的現在與未來
全文見《Litmus 試紙》創刊號,購買連結:
- GBA時代並沒有Pokémon HOME這種官方的小精靈雲端儲存空間,因此確實有玩家將遊戲放售,而遊戲卡帶裡內藏珍貴、特典版小精靈的可能性。
- 《Pokémon 綠寶石》開始引入聯盟獎章系統,記錄該隻小精靈是某個地區或世代的冠軍(亦即於該遊戲版本戰勝四天王及冠軍等NPC),由於早期的《Pokémon》遊戲並不支援逆向傳送,所以如果有一隻綠寶石版的冠軍小精靈,就成為了一種成就。
關於Vann就「Pokémon ROM hacking」題目的補充及評論,可閱讀以下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