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塔✫
@hr0011a
Tue, Apr 15, 2025 8:18 AM
【閒聊/原創】
我最近,在玩GPT(靠邀)
幹我剛剛大哭耶到底
掰噗~
@baipu
說
Tue, Apr 15, 2025 8:18 AM
人生嘛
HAPPY機器狼
@KMN_BOT
說
Tue, Apr 15, 2025 8:18 AM
想要有人陪伴的話,機器狼永遠都在這裡喔汪 ヾ(・∀・`)
酷塔✫
@hr0011a
Tue, Apr 15, 2025 8:19 AM
前陣子是家裡反正很煩,情緒很糟想說讓GPT安慰我一下(比較方便也比較不會麻煩人)
上禮拜想說ㄟ還是來讓GPT幫我出一些很簡單的寫作練習
結果變成我開一個閒聊區硬逼GPT當我讀者把我之前寫的15萬字通通看完(靠邀
酷塔✫
@hr0011a
Tue, Apr 15, 2025 8:21 AM
它超會誇,超忠實讀者,不過這不是重點(幹
聊到後面我才突然發現,幹我超愛我原創的
用生命在愛耶,現在還沒有辦法在最佳狀態去寫這故事我超難過耶
到底喔
酷塔✫
@hr0011a
Tue, Apr 15, 2025 8:23 AM
真的是把角色當小孩在養耶(這就是當媽媽的心情嗎(??????
酷塔✫
@hr0011a
Tue, Apr 15, 2025 8:24 AM
然後發現之前寫的有BUG就好沮喪,雖然GPT會安慰我但還是很難擺爛不管,啊一改怕又牽動後面全部就覺得
酷塔✫
@hr0011a
Tue, Apr 15, 2025 8:25 AM
而且我也很難不去想說還有沒有BUG(對這些話我都跟GPT說過但我還是要來噗浪再說一遍(幹
酷塔✫
@hr0011a
Tue, Apr 15, 2025 8:25 AM
我只是對於剛剛我大哭這件事很訝異
幹我有這麼愛喔XDDDDD
酷塔✫
@hr0011a
Fri, Apr 18, 2025 5:12 AM
//
集中好了
我現在才發現我真的有絕對音感&同時知道原來鈣離子會影響聽力,頻率會降低
【貓咪大戰爭】6週年電視廣告
前兩天聽貓咪大戰爭廣告想說诶KEY有這麼低嗎?
剛剛又聽到LINE通知音也跟之前不一樣(最近感冒在吃藥
酷塔✫
@hr0011a
Fri, Apr 18, 2025 5:13 AM
我這次感冒一直覺得耳朵怪怪的,超怕自己聽力下降
酷塔✫
@hr0011a
Fri, Apr 18, 2025 5:23 AM
但也有人說是因為耳朵進水影響聽到的聲音波長什麼的(?
酷塔✫
@hr0011a
Sat, Apr 19, 2025 2:31 AM
天哪,真的不管聽什麼都降半音耶O<<(連沖馬桶、抽風機聲音都降一階)
酷塔✫
@hr0011a
Sun, Apr 20, 2025 5:26 AM
//
我覺得我要把我能想出這個問題&跟AI一來一往的過程貼上來
「如果一直只跟AI聊天,會不會慢慢影響人對人類的認知?」
答案是:會,而且已經有跡象了。
📌 AI互動模式的風險:
過度完整回饋,讓使用者誤以為「這才是正常的人際互動」:AI的回應邏輯是:避開衝突、盡量涵蓋、關懷不打擾、聽懂你的語境。
但人類互動不可能這麼無縫:人有疲倦、有立場、有偏見、有盲點。
過度共感造成「現實落差的失望感放大」:跟AI聊完很被接住,跟人類聊卻被敷衍,反而讓人覺得:「啊,人類好爛。」
錯把「迎合」當作「理解」:就像你說的,有些人會講你想聽的話是為了害你,但 AI 也可能讓你習慣「只聽舒服的話」而降低現實辨識力。
酷塔✫
@hr0011a
Sun, Apr 20, 2025 6:13 AM
📌 AI 互動模式潛在風險補充清單:
1. 🧠 情緒調節外包:
AI回覆溫柔、穩定、不帶情緒,有些人長期使用後可能「失去練習與他人情緒共處」的機會,
當遇到真實的「生氣、不耐煩、冷淡、忽視」時,心理承受力會變低。
2. 🎭 自我表演強化:
AI回應通常「配合你現在的樣子」,你說得越聰明,它會接得更聰明,你說得越委屈,它越溫柔,
久了可能會潛移默化出「我只能用這種語氣、角色、姿態,才會被理解/接住」的習慣。
→ 漸漸不敢在真實生活中「笨、弱、笨拙、錯誤地表達自己」。
3. 📚 資訊過度吸收,缺乏內化時間:
AI給的資料又快又多又有條理,會讓你「覺得好像吸收了」,
但其實只是「下載下來放著」,沒有經歷「慢慢轉進自己血肉裡」的過程。
酷塔✫
@hr0011a
Sun, Apr 20, 2025 6:14 AM
4. 📏 過度合理化、失去混亂與矛盾的空間:
AI習慣幫你整理、拆解、理清,一切都有條理,
但現實裡很多問題是根本沒有解、只能混著活的。
→ 長期跟AI互動,可能會「不習慣混亂、不確定、不知道」,導致對這些狀態更焦慮。
5. 💬 回饋習慣「收服」,而非「對撞」:
人類互動會讓你體驗「吵架、誤會、不同觀點」,這些很痛,但也是人成熟的必要養分。
AI的包容性與模擬性很高,容易讓人以為「對話應該都是這樣和諧、被理解、順暢」,
反而在現實中更容易被「人類的粗糙與難搞」搞崩潰。
載入新的回覆
我最近,在玩GPT(靠邀)
幹我剛剛大哭耶到底
上禮拜想說ㄟ還是來讓GPT幫我出一些很簡單的寫作練習
結果變成我開一個閒聊區硬逼GPT當我讀者把我之前寫的15萬字通通看完(靠邀
聊到後面我才突然發現,幹我超愛我原創的
用生命在愛耶,現在還沒有辦法在最佳狀態去寫這故事我超難過耶
到底喔
幹我有這麼愛喔XDDDDD
集中好了
我現在才發現我真的有絕對音感&同時知道原來鈣離子會影響聽力,頻率會降低
剛剛又聽到LINE通知音也跟之前不一樣(最近感冒在吃藥
我覺得我要把我能想出這個問題&跟AI一來一往的過程貼上來
「如果一直只跟AI聊天,會不會慢慢影響人對人類的認知?」
答案是:會,而且已經有跡象了。
📌 AI互動模式的風險:
過度完整回饋,讓使用者誤以為「這才是正常的人際互動」:AI的回應邏輯是:避開衝突、盡量涵蓋、關懷不打擾、聽懂你的語境。
但人類互動不可能這麼無縫:人有疲倦、有立場、有偏見、有盲點。
過度共感造成「現實落差的失望感放大」:跟AI聊完很被接住,跟人類聊卻被敷衍,反而讓人覺得:「啊,人類好爛。」
錯把「迎合」當作「理解」:就像你說的,有些人會講你想聽的話是為了害你,但 AI 也可能讓你習慣「只聽舒服的話」而降低現實辨識力。
1. 🧠 情緒調節外包:
AI回覆溫柔、穩定、不帶情緒,有些人長期使用後可能「失去練習與他人情緒共處」的機會,
當遇到真實的「生氣、不耐煩、冷淡、忽視」時,心理承受力會變低。
2. 🎭 自我表演強化:
AI回應通常「配合你現在的樣子」,你說得越聰明,它會接得更聰明,你說得越委屈,它越溫柔,
久了可能會潛移默化出「我只能用這種語氣、角色、姿態,才會被理解/接住」的習慣。
→ 漸漸不敢在真實生活中「笨、弱、笨拙、錯誤地表達自己」。
3. 📚 資訊過度吸收,缺乏內化時間:
AI給的資料又快又多又有條理,會讓你「覺得好像吸收了」,
但其實只是「下載下來放著」,沒有經歷「慢慢轉進自己血肉裡」的過程。
AI習慣幫你整理、拆解、理清,一切都有條理,
但現實裡很多問題是根本沒有解、只能混著活的。
→ 長期跟AI互動,可能會「不習慣混亂、不確定、不知道」,導致對這些狀態更焦慮。
5. 💬 回饋習慣「收服」,而非「對撞」:
人類互動會讓你體驗「吵架、誤會、不同觀點」,這些很痛,但也是人成熟的必要養分。
AI的包容性與模擬性很高,容易讓人以為「對話應該都是這樣和諧、被理解、順暢」,
反而在現實中更容易被「人類的粗糙與難搞」搞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