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影一方
葛林伯雷在〈通向一種文化詩學〉中舉了一個例子:在去國家森林公園旅行的過程,需要經過一條路,而這條路因走過的人太多,於是公園管理處便只好為道路鋪上柏油,並在柏油中斷的地方立了個牌子,告訴你已經進入荒野,這個荒野與國家森林公園沒有明顯的區別,但是官方卻透過牌子與人工畫上的界線區別了它們。

「由於官方確定了荒野的界域,荒野在被保護的同時又被抹除了」

這句話本意大概是指,文學的文化行為(如保存、命名、記錄)並非中立、無害的,其背後暗藏著社會權力的操作,將對方收編、消除差異性。當你試圖界定,它就被你沾染、不再純粹。

若將這種隱喻落到生活裡,稍微偏移一下,它似乎揭示了這樣一種獨特的瞬間:當你試圖透過文字為某種感受、體驗、 價值命名定義時,它便會在瞬間消失。

心得
文影一方
它不穩定豐富的意涵,會在你說出口的瞬間,因權力的重量徹底傾向一側,落入一個僵固的、穩定的標本分類盒。

這是多麼美麗而殘酷傷感的道理。越是描述,越是無法抵達,越是在消除它原本純粹的光澤。它們在我們意識到的瞬間誕生,也在我們意識到的瞬間消亡。

那短暫的火花性質,令我著迷。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