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rkAsk
@DarkAsk
Wed, Apr 9, 2025 6:54 AM
Wed, Apr 9, 2025 7:03 AM
81
28
[閱讀]《日本現場觀察》系列套書,主題是關於日本社會問題的專題報導,事實上,這些問題不僅僅存在於日本,也泛見於亞洲各國,甚至是全世界。
第一輯五冊分別是《無緣社會》、《女性貧困》、《工作漂流》、《看護殺人》、《不讓生育的社會》。
第二輯五冊分別是《老後破產》、《老後兩代破產》、《安樂死現場》、《高中生窮忙族》、《東大女子》。
之後陸續出版的《三十不立》、《失智失蹤》、《老人漂泊社會》、《中年危機觀察》、《手機廢人》等。
每一本都有著大量的當事人親身訪談。
Book
DarkAsk
@DarkAsk
Wed, Apr 9, 2025 6:54 AM
Wed, Apr 9, 2025 9:24 AM
《無緣社會》是由NHK特別節目錄製組編撰,日本將屍體無人認領的孤獨終老稱為「無緣死」,所謂的「緣」是指人與人之間的聯繫,現代社會逐漸變成沒有關聯、互不相干的社會,於是成為了這本的發想與標題。
錄製組由七名記者、一位主持人、兩名攝影師所組成,經過了全面性的全國探訪,節目在2010年播出,題目為《無緣社會─三萬兩千人「無緣死」的震撼》。
一個人為什麼會失去「緣」,活在這個社會中卻又像是與整個社會脫節,而在「無緣」的情況下又是過著怎樣的生活?這本書就是在講這樣的事情。
DarkAsk
@DarkAsk
Wed, Apr 9, 2025 6:55 AM
Wed, Apr 9, 2025 9:34 AM
《女性貧困》在討論年輕女性終日益嚴重的經濟貧困,在2014年以《看不見明天─越來越嚴重的年輕女性之貧困》為題播出。有些雖然正值青春年華,但因為貧困而不敢想未來,有的則是獨自扶養兩個孩子的單親媽媽,在精神上與金錢上都孤立無援,不過,當中的大多數人雖然經濟拮据,但在外表都還是下了功夫打扮,因此看上去與其他女性並無二致,完全想不到她們生活貧困。
雖然隨著社會風氣的改變,高學歷的女性就業範圍變得擴大,但由於產業外移與經濟不景氣而縮減等因素,不具備高學歷與技能的女性反而更陷困境,難以找到適合的工作。
而這樣的貧困會傳遞下去,2012年日本兒童的貧困率是16.3%,單親家庭的貧困率達到54.6%。
DarkAsk
@DarkAsk
Wed, Apr 9, 2025 6:55 AM
《工作漂流》是以「跳槽」為切入點,對八名「工薪族」進行追蹤採訪的紀實報導,他們成功的踏入了企業社會,卻又陷入迷惘,這個工作適合我嗎?我能勝任這個工作嗎?這個工作不是我想要的?與上司相處不來怎麼辦?要追求理想中的工作嗎?薪水太低怎麼辦?種種的不安讓他們選擇換工作。
DarkAsk
@DarkAsk
Wed, Apr 9, 2025 6:55 AM
《看護殺人》的副標題是「走投無路的家人的自白」,俗語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對一直以來不畏艱辛、無私照料著的家人痛下殺手的人們,他們究竟曾過著怎樣的看護生活呢?
許多加害者都曾看護著「無法入睡的家人」。結果是,看護者自身飽受慢性睡眠不足之苦,逐漸陷入身心俱疲的境遇。嚴重的失眠情況若持續不斷,很有可能演變成抑鬱症。晝夜無休的看護會造成看護者嚴重睡眠不足,很有可能成為看護殺人案件的誘因。
悲劇能預防嗎?社會能給予什麼協助?
DarkAsk
@DarkAsk
Wed, Apr 9, 2025 6:55 AM
Wed, Apr 9, 2025 6:58 AM
《不讓生育的社會》,少子化的狀況越來越嚴重,為什麼許多夫妻不想生育孩子?書中在第一章「為何無法成為父母」,列出了非常多理由,包括女性的懷孕即失業、不願接受開始育兒後的生活品質下降等,第二章「流水線化的分娩」則是討論醫療體系中婦產科所面對的狀況,第三章「被剝奪的孩子的幸福」則是講孩子出生後所面對的社會待遇,最後第四章的「創造良好的生育環境」則是討論該如何改變才能扭轉現在的狀況,以及幾個現在正在推行的政策。
DarkAsk
@DarkAsk
Wed, Apr 9, 2025 7:02 AM
其他的我累了(喂),有空再寫。看標題大概能知道主題。
ammonchen
@ammonchen
Wed, Apr 9, 2025 8:08 AM
社會安全網,期望能夠接得住....
DarkAsk
@DarkAsk
Thu, Apr 10, 2025 2:52 AM
《老後破產》,副標題是「名為『長壽』的噩夢」。
人總有一死,那還不如早點死死乾淨,我根本不想要什麼長命百歲。
在2013年取材時,日本孤身生活的老齡人口已經逼近600萬人,其中接受生活保護(註)的有70萬人,剩下的除有足夠積蓄的老人外,粗估約有200多萬獨居老人沒有接受生活保護,只靠養老金生活,日子過得非常拮据,一旦生病或發生意外,就會破產。
雖然接受「最低生活保障」,能免除醫療費、護理費等,但其前提必須沒有財產,有的老人保有為了臥病老伴所存的喪葬費,有的是持有自住充滿回憶的房子,有的則是為了自尊,因此只靠自己的收入、積蓄或是極少的養老金勉強過活,極度的縮減餐費、生活費,就算身體不舒服也忍著不去醫院。
長壽了存款會見底,還是在此之前死了的好。
DarkAsk
@DarkAsk
Thu, Apr 10, 2025 3:04 AM
Thu, Apr 10, 2025 6:08 AM
《老後兩代破產》,最初認為,僅依靠養老金生活的「單身老人」才會面臨「老後破產」這一問題。對於獨居老人而言,養老金收入是他們維持生計的唯一來源。然而,隨后在續篇的取材過程中,才獲悉,即使有家人在身邊,老人們也無法避免「老後破產」,目前這一嚴峻的現實正愈發普遍。
老年人並不會「因為有家人在而感到安心」,相反「正因為有家人在而感到痛苦」。當子女回到了父母身邊開始同住生活,最終一家人卻面臨「兩代人兩敗俱傷」的危機。
狀況有很多種,一為老人有沉重的醫療費負擔,子女必須辭掉工作來看護,或是子女本身工作出了狀況,在失業失去收入卻又有沉重支出的狀況下,往往會一起倒下。
DarkAsk
@DarkAsk
Thu, Apr 10, 2025 8:00 AM
《安樂死現場》,明明可以活著,卻選擇死亡的理由?作者訪談了執行安樂死的人、選擇安樂死的人、死者的家屬等,並且走訪合法安樂死的各國,瞭解在制度與精神上有何異同。
安樂死不僅僅給病痛纏身即將走向終點的人,還有許多不同理由選擇安樂死的人。
DarkAsk
@DarkAsk
Thu, Apr 10, 2025 8:16 AM
《高中生窮忙族》,在2006年節目播出時,副標題是「賣力工作也富不起來」,許多人努力工作,過的日子卻依舊低於生活保障標準,有些人僅從外表來看,很難發現他們已然一貧如洗。
在外人的眼中,不以為他們真的貧窮。「哪裡窮了!這不是還用得起智慧型手機嗎?」「衣服不也是乾乾淨淨嗎?」
然而在看不到的地方,他們住在網咖內,或是夜晚在街上遊蕩,尋找能收留過夜的人。
不工作上不了學,乍看不覺得為生活所迫,實際上卻在打工補貼著僅靠父母收入難以為繼的家計,完全沒有發展興趣或愛好的空間。貧困就像是永遠填不滿的無底洞,再怎麼努力工作也無法平衡,因為貧困,背著獎學金為名的負債、試著取得更漂亮的學歷成績,難以用更好條件取得更高收入的工作,於是陷入了貧困螺旋。
DarkAsk
@DarkAsk
Thu, Apr 10, 2025 8:27 AM
Thu, Apr 10, 2025 12:31 PM
《東大女子》在日本社會中是一個帶有特殊意義的標籤,一方面意味著這些擁有日本最高學歷的精英女性在智商、能力上的出類拔萃,另一方面也意味著高冷、強硬、缺少女性魅力等固化形象,暗示著她們背離了日本女性相夫教子的傳統道路,闖入男性主宰的社會不得不付出的沉重代價。本書將揭開在以男性為主的社會中,這些高學歷的女性精英,在求學過程,工作,生活與家庭所面臨的進退兩難的真實情況。
站在偏差值金字塔層級的頂端,擁有開闊的視野和眾多人生選項的女性。她們可以選擇在強手如林的競爭社會打拼,也可以選擇成為一名家庭主婦。如果就連這樣的她們也有著各種掙扎、覺得生活艱難的話,那整個社會就更不必說了。
在懷孕、生育的人生階段,高學曆男性在成家之後理所當然地繼續著以工作為中心的生活,而同樣一路奮鬥過來的女性則在家庭和工作之間疲憊不堪。
DarkAsk
@DarkAsk
Fri, Apr 11, 2025 11:36 AM
說起來,讀這樣的紀實文學,尤其是這類題材,還蠻損耗心神的,如果共情能力高一點的,可能閱讀途中需要多保留避免過度投入。
DarkAsk
@DarkAsk
Mon, Apr 14, 2025 7:25 AM
《三十不立》,副標題是「無法開口求助的青年人」。孤獨死並不是獨居老人的專利,處於景氣下行的三十代,看似正值壯年還大有可為,然而在就業冰河期,即使用上了全力,也僅僅能拿到派遣契約(約聘),掛著「非正式勞動者」的身分,在各個打工間飄泊。
三十多歲的青年人在每個人都必須自立更生的「自我責任」風氣中成長,因此會用所謂的「自我責任」來苛責自己,不與任何人溝通,斷絕了與家人、朋友和地域的聯系,孤立無助。是因為不夠努力嗎?嚴苛環境下的容錯率太低,有的時候僅僅是一次失敗或某種意外,人生就變得一塌糊塗,難以從跌倒的地方重新站起。
DarkAsk
@DarkAsk
Mon, Apr 14, 2025 7:50 AM
《老人漂泊社會》,獨居者終有一天無法一個人生活下去,不得不在醫院與短期設施間漂泊,在漂泊中死去。現實中,很多人無法如願選擇老後生活,無論是經濟因素或是家庭因素,一旦無法自理生活,他們就被迫走出家人,無條件地通從別人的安排,輾轉於各個養老設施之間。
原本以為老年人是抱持著「不想給別人添麻煩」的想法,但探究後發現,其真實想法是「不想成為給別人添麻煩之人」,而且「要做有益於他人之人」,說穿了是對「自己將成為社會累贅」的不安之一種反抗。
而這種心態並不是單純的資源上或心理上援助能夠處理的。
DarkAsk
@DarkAsk
Thu, Apr 17, 2025 12:32 AM
日本警察廳首次發表孤獨死的統計報告 其中七成為男性!? | 宅宅新聞
載入新的回覆
第一輯五冊分別是《無緣社會》、《女性貧困》、《工作漂流》、《看護殺人》、《不讓生育的社會》。
第二輯五冊分別是《老後破產》、《老後兩代破產》、《安樂死現場》、《高中生窮忙族》、《東大女子》。
之後陸續出版的《三十不立》、《失智失蹤》、《老人漂泊社會》、《中年危機觀察》、《手機廢人》等。
每一本都有著大量的當事人親身訪談。
Book
錄製組由七名記者、一位主持人、兩名攝影師所組成,經過了全面性的全國探訪,節目在2010年播出,題目為《無緣社會─三萬兩千人「無緣死」的震撼》。
一個人為什麼會失去「緣」,活在這個社會中卻又像是與整個社會脫節,而在「無緣」的情況下又是過著怎樣的生活?這本書就是在講這樣的事情。
雖然隨著社會風氣的改變,高學歷的女性就業範圍變得擴大,但由於產業外移與經濟不景氣而縮減等因素,不具備高學歷與技能的女性反而更陷困境,難以找到適合的工作。
而這樣的貧困會傳遞下去,2012年日本兒童的貧困率是16.3%,單親家庭的貧困率達到54.6%。
許多加害者都曾看護著「無法入睡的家人」。結果是,看護者自身飽受慢性睡眠不足之苦,逐漸陷入身心俱疲的境遇。嚴重的失眠情況若持續不斷,很有可能演變成抑鬱症。晝夜無休的看護會造成看護者嚴重睡眠不足,很有可能成為看護殺人案件的誘因。
悲劇能預防嗎?社會能給予什麼協助?
人總有一死,那還不如早點死死乾淨,我根本不想要什麼長命百歲。
在2013年取材時,日本孤身生活的老齡人口已經逼近600萬人,其中接受生活保護(註)的有70萬人,剩下的除有足夠積蓄的老人外,粗估約有200多萬獨居老人沒有接受生活保護,只靠養老金生活,日子過得非常拮据,一旦生病或發生意外,就會破產。
雖然接受「最低生活保障」,能免除醫療費、護理費等,但其前提必須沒有財產,有的老人保有為了臥病老伴所存的喪葬費,有的是持有自住充滿回憶的房子,有的則是為了自尊,因此只靠自己的收入、積蓄或是極少的養老金勉強過活,極度的縮減餐費、生活費,就算身體不舒服也忍著不去醫院。
長壽了存款會見底,還是在此之前死了的好。
老年人並不會「因為有家人在而感到安心」,相反「正因為有家人在而感到痛苦」。當子女回到了父母身邊開始同住生活,最終一家人卻面臨「兩代人兩敗俱傷」的危機。
狀況有很多種,一為老人有沉重的醫療費負擔,子女必須辭掉工作來看護,或是子女本身工作出了狀況,在失業失去收入卻又有沉重支出的狀況下,往往會一起倒下。
安樂死不僅僅給病痛纏身即將走向終點的人,還有許多不同理由選擇安樂死的人。
在外人的眼中,不以為他們真的貧窮。「哪裡窮了!這不是還用得起智慧型手機嗎?」「衣服不也是乾乾淨淨嗎?」
然而在看不到的地方,他們住在網咖內,或是夜晚在街上遊蕩,尋找能收留過夜的人。
不工作上不了學,乍看不覺得為生活所迫,實際上卻在打工補貼著僅靠父母收入難以為繼的家計,完全沒有發展興趣或愛好的空間。貧困就像是永遠填不滿的無底洞,再怎麼努力工作也無法平衡,因為貧困,背著獎學金為名的負債、試著取得更漂亮的學歷成績,難以用更好條件取得更高收入的工作,於是陷入了貧困螺旋。
站在偏差值金字塔層級的頂端,擁有開闊的視野和眾多人生選項的女性。她們可以選擇在強手如林的競爭社會打拼,也可以選擇成為一名家庭主婦。如果就連這樣的她們也有著各種掙扎、覺得生活艱難的話,那整個社會就更不必說了。
在懷孕、生育的人生階段,高學曆男性在成家之後理所當然地繼續著以工作為中心的生活,而同樣一路奮鬥過來的女性則在家庭和工作之間疲憊不堪。
三十多歲的青年人在每個人都必須自立更生的「自我責任」風氣中成長,因此會用所謂的「自我責任」來苛責自己,不與任何人溝通,斷絕了與家人、朋友和地域的聯系,孤立無助。是因為不夠努力嗎?嚴苛環境下的容錯率太低,有的時候僅僅是一次失敗或某種意外,人生就變得一塌糊塗,難以從跌倒的地方重新站起。
原本以為老年人是抱持著「不想給別人添麻煩」的想法,但探究後發現,其真實想法是「不想成為給別人添麻煩之人」,而且「要做有益於他人之人」,說穿了是對「自己將成為社會累贅」的不安之一種反抗。
而這種心態並不是單純的資源上或心理上援助能夠處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