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菀 ❦ 是一種植物
《朝聖台灣: 燒王船、迎媽祖, 一位攝影記者的三十年祭典行腳》
陳逸宏/攝影、口述 沈維巖/文字撰述 一葦文思 2021/05/05

三十歲以前,覺得拍時尚才是王道;三十歲以後,覺得拍fashion變得無趣。突然有一天,我就回過頭來拍自己耳熟能詳的廟會。大概是年紀的關係吧,或是神明的召喚,我的鏡頭開始對準廟會和祭典,所有休假都在廟會或祭典現場。台灣有一些專門跑廟會祭典的朋友們,他們對於科儀、流程等非常瞭解,我沒有到那麼專精,就是單純以一個攝影記者的角度。如果不是工作需求的報導,就只會拍我想記錄的畫面。
https://images.plurk.com/1BmyShIz11mpVxNaQdxKcQ.jpg

關鍵字:宗教民俗 臺灣民間信仰 攝影 王爺 媽祖

讀嘛讀嘛 |#攝影集
黃菀 ❦ 是一種植物
東港王爺的轎班子弟到白沙屯拱天宮的文化組志工、身兼攝影記者的陳逸宏,用三十年的光陰記錄下最珍貴的影像!從三年一科的王船祭典,到徒步超過三百公里的媽祖遶境(進香),他不只拍攝人潮湧動,也拍巷弄之間一期一會的虔誠守候……。

在我的印象中,「文化」一直都是社會學裡特別難以令大眾信服的領域之一,而「民俗」又是其中處境格外艱難的一塊,因為它並不像科學、化學或數學,能以炫目的效果或艱深的公式來展示並量化它的貢獻與重要性。
黃菀 ❦ 是一種植物
多數關於「民俗文化」的研究都只是忠實的記錄著一群人的生活方式,他們的穿著打扮、信仰、儀式、看待與處理事物的方式、感情、家庭甚至生死觀等等,很少去振臂急呼提出什麼「具有建設性」或「足以影響世界」的偉大發現。有時甚至就連研究者本身也很難做到最基本的「中立」,因為我們所受的教育會一直敦促著我們去思考、去分辨什麼是「好」什麼是「壞」。

但這本書卻讓我看到了一個學者不偏不倚、不卑不亢的精神,雖然作者說他博士論文沒寫完,雖然這實際上是本攝影集……
黃菀 ❦ 是一種植物
從我小時候有記憶以來,一旦講到三年一次的迎王,就是東港全鎮比過年還重要的事,所有魚船回港停泊八天,東港人大大小小都有神職在身。
我們家是七角頭的下中街,一旦落籍,即使搬家,名籍依然歸於此。父親是下中街轎班,我從小就是拿著馬鞭,穿著馬伕的衣服,跟在王馬後面。
……
東港人從出生開始接觸迎王平安祭的工作,就是一輩子的事。我爸爸在上一科就退休了,照理說應該傳給我(我是長子兼長孫),但我因為工作關係無法接手,於是先跟王爺擲筊,和弟弟講好,由他傳承魯笠。之後一路傳承不會因此中斷。
黃菀 ❦ 是一種植物
https://images.plurk.com/3iIQwEji6IDr9GOdS1nq8Y.jpg https://images.plurk.com/36OruIw4XjEJpuP9Enz75U.jpg

(看他談起自己的家鄉、談起那些神秘的傳承,你會發現他是自豪的,不是那種靠著穿著打扮、食衣住行硬撐出來的「虛胖」而是實打實根植於靈魂深處,因豐富的見聞與靈魂的富足而散發出來的自豪與驕傲。)
黃菀 ❦ 是一種植物
二00六年金枝演社的「祭特洛伊」暗喻台灣與中國的關係,我當時擔任劇團影像記錄。導演王榮裕出身雲門、優劇場,他和許多劇場人士,都以參與白沙屯媽祖進香為修練場,也開啟了我與白沙屯媽祖的淵源。
王榮裕建議:「如果要體會臺灣最原始的媽祖信仰,你應該去走一趟白沙屯。」
https://images.plurk.com/4iLJ4qpMoZWV1VkpYI8fE5.jpg

(「現代劇場」與「傳統祭典科儀」間的結合與關聯性,可以說是這整本書裡最讓我意外(但仔細想想又覺得最不意外)的部分,因為舞台和祭典行徑其實是一樣的都是「從吵雜之中尋找自我」,如果太過在意外界的聲音,那麼無論在何種狀況下都將無法投入在作品中。)
黃菀 ❦ 是一種植物
信仰是什麼?就是根植於生活,不論信仰什麼宗教,要能支撐你正面地、愉快地活下去。你相信的,就是信仰所在。
https://images.plurk.com/7ugJhYlZHR2I8XkUuNNn27.jpg https://images.plurk.com/31m8Bb70Ieu7L4pxkF7u0F.jpg

(只要是「勸人向善」的宗教就是好的,這是我一直以來看待各大信仰的唯一指標,不是浮濫空泛的「孝順」、「友愛」之類,而是一種理性與感性並存的同理,一種不強迫、不威脅、不侵犯也不道德綁架的尊重與包容。)
黃菀 ❦ 是一種植物
逸宏是王爺的子弟、媽祖的志工、廟會的參與者,我認為他是神明欽點、指定的「駕前攝影師」。我經常會碰到自稱「帶天命」、「奉神諭」因而投入救人濟世的神職人員,此說如果成立,那逸宏東港王爺子弟、媒體攝影記者、廟會觀察者的背景,或許不僅是他自己的選擇,而是神明賦予的使命。

不知道是在書中的哪裡看過一句相似的話,讓我有了下面這一段體悟(可惜的是,我忘了是在第幾頁第幾段了):懂得遵守跟「無形」(神明)的約定,就不會遺忘其他與「有形」(人事物)定下的約定,換句話說整個神職和傳統的傳承(包含服裝、科儀、動作和執行方式等等)都是在培養、教導下一代「信守承諾」的一個過程。
黃菀 ❦ 是一種植物
因為像這種民俗活動,它對於個人的行為模式與道德標準的要求其實是「無形」的,僅具有類似於「道德勸說」(甚至稱不上「規範」……)程度的效力。向神明許下的願望、發下的誓言,即便不答謝不遵守,到頭來也只是「僅限於」個人和神明間的虛無飄渺的約定,就某方面而言甚至可以說關於「遵守承諾於否」的監督者其實就是許願者自己,而這整個實踐的過程其實就是考驗個人道德操守的過程,所以這整個文化的形成,其實是非常奇妙的,不是嗎?

書影來源取自網路書店,並非翻攝作品!
黃菀 ❦ 是一種植物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