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星
【台漫閱讀實況】(含劇透)
愛莫&啞忑《杯底不養金魚:美酒環島日記》(1)
https://images.plurk.com/331LUj0hLlwivCUpkx8tL6.jpg
旅星
開喝&第一杯
旅星
- 這兩話是類似的結構,以金魚為主角,頻繁插入回想,以描述三人踏上旅途的契機

- 我覺得分鏡大致上是成熟的,但回想畫面我會喜歡有更明顯的標示,例如日漫常用的框格外全黑

- 我明白作者已經盡力替回想場景的切換做好標示了,例如回想場景多用黑色背景,36、38頁用旁白開啟回想,15、17頁用左下對話框、37、39頁用全黑畫格來中斷回想等等

- 但這兩話的回想實在太頻繁了,這些操作並不能涵蓋全部的回想,也無法保證讀者能夠最直觀理解到哪些是回想片段;例如16頁小熊潑金魚水,我初看時根本無法分辨這究竟是發生在昨晚酒吧的回憶內容,還是現在正在海邊發生的新事件──更何況從17頁又要再次進入回想,且這裡根本沒有給任何提示──進出回想缺乏提示讓15-17頁成為這兩話中最難讀懂的一段,明明分鏡本身是很好的
旅星
- 〈開喝〉最大的問題是,抒情獨白與空鏡頭用得太多了,24頁(比各話多8頁)裡的頭3頁、尾3頁都是此類,佔去了四分之一

- 抒情獨白不是不能用,但頭3頁的獨白跟空鏡頭我看起來完全無效,就只是排比三項海浪聲的譬喻而已,跟後續劇情也無關吧?濃縮成1頁就該夠了

- 尾3頁則是我不喜歡那個獨白腔調……獨白也是一種對白,這裡卻揉雜了書面體的用字與格式,我自己念起來是覺得很彆扭啦

- 也就是說,作者在這裡想放入自己喜歡的意象或譬喻,但問題甚至不只是意象或譬喻本身,而是放進去的方式,我會更傾向不要做得像插入格言字卡(台劇慣見的風格),而是讓角色用更自然的口吻吐露出來
旅星
- 另一個問題是伏筆的鋪法

- 12頁金魚的回想獨白是這樣的:「昨天晚上,在發生那件事之後,心情實在太糟了……」(粗體為筆者所加)

- 我一看到這個用詞,瞬間就有種冷掉的感覺,對我來說這句話已經不是金魚的獨白了,是作者跳出來用身體擋住資訊,在跟我說:這裡有件事還不能讓各位讀者知道喔!但我只見滿眼作者的身體,就出了戲

- 我更喜歡的作法是,不要讓伏筆看起來臉上就寫著「我是伏筆」;這句獨白只需要用屬於金魚自己的語氣來交代「昨天心情實在差到谷底」就夠了──反正第一話的最後不就會揭露了嗎

- 不如說用不刻意埋伏筆的方式來揭露,讀者才會驚訝說:「哇原來是這樣啊!」而不是鬆一口氣:「好你終於跟我說到底是什麼事了」
旅星
第二杯-第五杯(第一集 完)
旅星
- 這部漫畫要形容的話,大概就是單車環島+美酒版的《鐵路便當之旅》,介紹沿途人文美景、單車行旅知識,與最重要的美食與美酒

- 我自己是不喝酒的,所以無法以酒痴之道來評鑑這部漫畫做得如何,以下純粹以個人漫畫閱讀經驗來比較

- 大家都知道日本漫畫很重視呈現吃喝後的反應;這部漫畫雖然以美酒為名,但相較之下呈現喝酒的姿態→喝之後的反應的鏡頭,反而並不怎麼讓人印象深刻,甚至可以說是有些可惜
旅星
- 我覺得直到〈第二杯〉為止,旅遊資訊、補充知識、享受美酒美食與主線劇情,都還在一個剛剛好的平衡狀態;但從〈第三杯〉開始,補充知識的資訊量明顯過載,尤其一話16頁本來就不夠,這讓分鏡幾乎只能勉強交代完發生的事件,無暇顧及演出甚至情緒渲染了

- 美食美酒漫畫最重要的,應該還是讓讀者看到劇中人物「好好吃」「好好喝」的模樣──例如85頁吃了水煙腸之後的反應,居然只有對話框一個「香」字與眾人用餐中景鏡頭,看不到角色吃食物時的表情反應;之後87頁吃柿餅的反應也一樣,沒有感染力
旅星
- 還有這部漫畫的乾杯鏡頭,許多都沒有在後頭銜接上各角色實際喝酒的畫面,而是乾杯→直接空杯+角色台詞描述口感,也就缺失了喝酒時的風味

- 或是酒倒出來時候的顏色、泡沫等姿態,明明在〈第二杯〉時還有細緻地描繪出來的,之後也都通通省略掉了,酒瓶的畫面佔比也很小,甚至比食物畫面還小

- 仔細一想,跟酒相關的各種細節,例如從冰箱拿酒、開酒瓶與倒酒時的聲音動態,喝酒時咕嚕咕嚕的聲音或喉頭的動作,清涼的身體感受,都沒有充分地描寫到(後半本幾乎都省略了)
旅星
- 我認為這部漫畫陷入一個誤區,太想介紹這些台灣的美好事物給讀者,資訊越整理越多,明明每話之後都有整整6頁的說明專欄,卻還要繼續在漫畫內填滿文字資訊──漫畫是圖文並重的媒體,如果過於倚賴文字來傳達,就失去漫畫的平衡了

- 尤其我相信作者也會希望將作品推廣到海外,讓外國人也能認識台灣的旅遊資訊,那就更需要注意文字不可以過多

- 我之前聽日本「書肆喫茶mori」介紹海外漫畫的podcast,談到星期一回收日跟楊双子合作的《綺譚花物語》,主持人原正人(漫畫研究者)說這本漫畫就是有一點很可惜:第四話的文字太多了

- 該書第四話是現代背景(台中虎爺巡禮),作者很用心在裡面填滿了台中史地的背景介紹,其中最過火的是216頁,居然把台中日治時期的31個町名全放進對話框裡,這已經完全超出了劇情需要的資訊量(與台詞的合理性)
旅星
- 回過頭看《鐵路便當之旅》(一話20頁),其實也常常有資訊過載的毛病(一碰到鐵路相關就會出現超長說明框);不過除此之外的資訊量,不論是旅遊景點介紹或便當介紹,都還能控制在剛剛好的範圍內

- 但這部漫畫的情況是,每話(16頁)後面都已經會再附文字專欄(6頁)了,卻還會在內頁出現長長的說明框或對話框,這麼一來文字當然超載

- 另外,除了調整呈獻給讀者的資訊量、挑重點講以外,當務之急還有將許多冗贅的文字表達或資訊枝枒給一併剪除掉

- 只舉一例,129頁左上角的對話框(回應大湖為何看得到雲海):「沒錯,一般要到1500公尺。不過大湖雖然只有900,但入秋時水氣凝結的高度比較低。」──這裡根本只需要說「秋天水氣凝結高度比較低」就好了吧?讀者有需要知道具體的海拔高度嗎?甚至連這一畫格的存在本身都是不必要的
旅星
- 需要精煉的文字除了資訊量以外,還有口語表達的語氣,我總覺得這部漫畫的台詞時不時就會讓我看到作者現身寫說明文字,那個語氣就很不像一般人口語表達時的感覺

- 其實在走主線劇情時的口語感都是順的,只有在兩種地方會讓我一直出戲:1. 台詞在照本宣科介紹史地資訊的時候,2. 作者在藉角色之口傳遞自己的個人感悟的時候

- 後者例如113頁左下角的對話框:「不過相對於語言,美食的傳承是最不容易斷層的。因為我們的舌頭一直在學習上一代的美味。」──這看起來不像是三個好友邊吃飯邊聊家庭背景時的台詞,比較像是某本歷史普及讀物的節錄──問題不在內容,而在形式,這整段文字完全是書面語的寫法
旅星
- 總結而言,我覺得作者為這部作品下了很多功夫,資料整理得完備,畫得也很好,劇情雖然還沒怎麼發展──此類美食漫畫的主線劇情總是徐徐展開的,所以這點不是什麼問題──但看起來命題(三位主角面臨各自的人生瓶頸)有魅力,第一集結尾丟出的新方向也有些意思

- 但最大最大的問題大概還是:畫面的說服力不夠,這部漫畫最想描繪的「台灣酒」的美味,我並沒能透過漫畫「感受」到──讀者只會對漫畫人物呈現的情緒、感官體驗產生共感,而不會對說明資料的文字產生共感
旅星
忘了補充,這部漫畫有個我喜歡的地方:台詞適當斷行以維持易讀──這樣看起來才清爽好看啊!太多中文漫畫對話框內的台詞排版都太醜了!一整坨字貼上去也不編修!好像鍵盤沒有Enter一樣!
旅星
忍不住再添一例,133頁金魚穿過大湖圳道後的腦中獨白:「隧道另一側是更幽靜的森林,腳下的溪水來自森林的深處。」

這是小說的敘述性文字(地の文)的寫法,不是對白的口吻,不是人講話時的自然語氣(再次強調,獨白也是一種對白)

尤其132頁漫畫花了一整頁仔細描繪穿越圳道的過程,133頁又花了半頁來描繪出了圳道後柳暗花明的視覺體驗,都畫得很好啊!那為什麼還需要用文字來特意交代「隧道的另一側是更幽靜的森林」呢?畫面講得更好的東西,就不要再用文字重寫一次了
旅星
ps.
在滿滿漫畫節翻過愛莫跟啞忑的兩冊流域Zine(與其他小誌)後,更加確定:啞忑非常會畫
這組作家應該要把啞忑的畫力放在最前面,不能讓他白白淹沒在文字資料海裡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