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fredo
《我依然在此》好像沒有說特別感人或哀傷或動人,不確定是我自己的問題還是怎樣,但還是有很多其他的感想,要沉澱一下。

alfredo
看到後來才比較清楚這是改編自真人真事,尤其片尾上了那麼多的傳主本人的照片後,想想可能導演就是依著這些照片、媒體報導的形像去發想整部電影的。所以電影裏面就一堆照片、書信、影片,還有整棟房子的物質空間,甚至最後還留了好多空鏡給那間房子。

alfredo
但這些除了展示某種時代還原的製作技藝外,關於這個家庭內部的動力好像沒太多可說的。可能就因為是真人實事,所以就少了虛構和再創作的空間,定義這個家庭的主要概念就是他們是很乾淨的受害者,都是關於外部力量侵入這個家庭,所以他們只能停格,就像那些照片一樣。

alfredo
結尾有帶到女主角老年的狀態,我突然想到山田洋次的《母親》也是類似的故事,也是在談軍國時期失去丈夫的妻子的故事,最後也把時間拉到近現代。差別在於山田洋次處理角色的情感狀態是有他一套日本文化的脈絡,以及其批判性仍讓憤怒隨著時間留了下來。但Walter Salles 拍的白色恐怖感覺有點太標本化太急著展示某種超越性,或者就只是我對巴西政治歷史比較陌生。

alfredo
但有些疏離性可能值得玩味,比如她面對丈夫的那些朋友們,她才知道她被排除在外,但這部分劇本沒再花多時間著墨,甚至後來她去讀大學當人權法律專家等等的,都只是被片尾字卡一下帶過。那她身為妻子和母親,和做為政治迫害的受難者的意義是什麼?要如何重新定義她的生活和她的目標?我只覺得她可能還是有很多資本,去創造她的受難者的救贖敘事,但這些東西好像也不是電影有空間去說。

alfredo
最後我最深的感想,竟然是「這家庭有這麼多相片,感覺真的很幸福」這種類IG的感想,好像有點不對勁。

alfredo
剛才想到阿莫多瓦的平行母親,那真是只有他才能走的險棋,相比之下《我依然在此》就只能平鋪直述,但要抱怨電影拍得不夠戲劇或刺激好像也不是很政確的感想。

alfredo
想起大學時看了兩部法國片,改編自普羅斯旺四部曲的《父親的榮耀》《母親的城堡》,講述十九世紀時主角的童年記事,那時覺得非常感人。感覺《我依然在此》好像也是走相似的路數,把一種童年的鄉愁拿來加強失去父親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