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_
@Fe_headache
Wed, Apr 2, 2025 12:21 PM
Wed, Apr 2, 2025 12:33 PM
34
5
隨記、元首希特勒畫作
這幾天幫學生做美術科系相關面試練習
其中一題評審必問『請舉出一名你最喜歡的藝術家是誰?』
學生打趣的說「我可以說希特勒嗎?」
F「哦~那請你舉例出來你喜歡希特勒什麼樣的畫風?」
~於是跟學生一起認真研究希特勒畫作~
F「完了⋯⋯老師覺得希特勒畫得不錯耶⋯⋯你是美術班學生,你覺得希特勒為什麼考不上美術學校呀?」
學生「(謹慎仔細地審視畫作)我覺得⋯⋯感覺他不太有創意。希特勒幾乎只畫建築風景,而且構圖都一板一眼,畫作沒有什麼活力的樣子。」
不吹不黑,希特勒到底美術水平怎麼樣?當時拒絕他的老師死也想不到自己闖了啥禍! | 大鳥俠BigBirdX...
Fe_
@Fe_headache
Wed, Apr 2, 2025 12:23 PM
希特勒的繪畫實力如何? 為何會落榜兩次? 當初拒絕元首的教授 下場是...?
結果回家搜了一下網路各方評論與考據——還真的是缺乏創意!
拒絕希特勒的美術學院還直接評為:技巧不夠(透視問題)、筆法粗糙。
Fe_
@Fe_headache
Wed, Apr 2, 2025 12:28 PM
Facebook
就連希特勒早期畫的聖母聖子圖有被大吐槽繪作結構有問題⋯⋯
感受到繪畫真的有必要求教求學的必要。
Fe_
@Fe_headache
Wed, Apr 2, 2025 12:43 PM
Wed, Apr 2, 2025 12:43 PM
-
查完資料,心中一方面佩服:美術班的孩子果然具備很好的審美⋯⋯!(相比之下身為老師ㄉ自己視覺敏銳度極差)
一方面也有些心酸:藝術果然需要大量資源、大量幫助,才有辦法更上一層樓。
好比美術班的學生,無論是孩子自身還是家長,各個都是花了巨量的時間、金錢,甚至是機運,才有辦法走在「傳統藝術賽道」。
譬如:必須要透過特招、特考徵選才有辦法進入藝術班級。進入班級以後除了不斷習畫、作畫,也會被要求定時畫大張作品、參加美術競賽。
假若想在美術比賽得獎,不只學校練習、多半學生還會去畫室私下精進,每次作畫就是三小時起跳。為了得獎,只要老師指點「做得不夠」,學生不惜多次把畫完的作品撕毀,重新再來。
Fe_
@Fe_headache
Wed, Apr 2, 2025 12:48 PM
Wed, Apr 2, 2025 2:59 PM
藝才班的孩子,必須要有天時——孩子就學期間、家中剛好經濟寬裕。
地利——就學地區的美術班名額足夠、能夠考入。
人和——孩子有耐力習畫、家長有耐性陪學,且能夠遇到頻率接近且能啟發學生的藝術老師。
有時候,你會迷惑,藝術若也是競賽、也要考試、也必須爭取第一,有沒有可能當孩子的藝術天份被否定時,他的藝術熱情就會消失?
甚至消失了對未來人生的嚮往?
普通班級長大的我,每一次看藝才班家長為孩子付出的心力(與大把金錢),以及學生付出極大體力精神習畫,心中是敬佩的,更多是敬畏那樣的義無反顧。
Fe_
@Fe_headache
Wed, Apr 2, 2025 2:39 PM
Wed, Apr 2, 2025 2:59 PM
-
這幾年陸續教到許多藝才班學生,有始終貫徹、一直走在特殊才能教育路徑的孩子,也有從藝才班「轉型」到普通班、比大人還了解特別教育艱辛處的孩子。
這些學生往往從台灣制式升學道路發現,他們其實和普通班孩子一樣——花了大量心力企圖在某項技能出類拔萃,結果儒家社會依然要求長大的他們去搏取好聽的名聲:
假若不是知名的畫家、得獎的運動員、能進世界舞團的舞蹈家、能在世界得名的音樂人,一些家長仍然希望孩子們去當老師、去當公務員……
那麼當初費勁心思進入藝才班,到底是為了什麼?又能獲得什麼樣的好處呢?
Fe_
@Fe_headache
Wed, Apr 2, 2025 2:43 PM
如果從升學制度來看,藝才班當然有一些「好處」(譬如面試推甄走的是與普通班學生不同路線)
而如果從一名老師的角度,我想,藝才班的優點,或許是能讓孩子們「認清自己」——在學習技藝過程之中,能夠快速明白自己喜歡或不喜歡/擅長或不擅長這項藝術(哪怕中小學被家長強逼,考學測上大學的那刻一定會瞬間清醒)
Fe_
@Fe_headache
Wed, Apr 2, 2025 2:55 PM
另一個最難能可貴的優點,則是給予孩子無以比擬的「自信」。
藝才班的孩子總是特別明白自己正在追求青春的機會,也明白自己正在執行一些「只有我才能辦到」的事情。
就像面試訓練中,請學生擬稿一份三分鐘自我介紹,學生毫不猶豫對我說道:
「我想要進入這個科系,是因為我有藝術天份、也有創意,而且我有一個將來的夢想職業,需要更好的藝術理論和創作能力。我想要進入這間學校,學習更多相關知識……」
聽到學生這麼說出口,頓時安心——我知道學生永遠不會像希特勒那樣因為一時的否定而苦痛終生,而是更加明白——藝術賦予他自信、柔軟和堅強,不只能帶他進入新學校,也能陪伴他闖蕩未來的任何場景:你將是特別的,你做的一切都將帶給你的人生正相關。
Fe_
@Fe_headache
Wed, Apr 2, 2025 2:57 PM
-
天啊這篇寫得好混亂
btw 「喜歡的藝術家」這題,學生最後選ㄌ中規中矩的「達文西」,理由是達文西不只畫畫,還會發明飛機戰車發射台有夠帥
載入新的回覆
隨記、元首希特勒畫作
這幾天幫學生做美術科系相關面試練習
其中一題評審必問『請舉出一名你最喜歡的藝術家是誰?』
學生打趣的說「我可以說希特勒嗎?」
F「哦~那請你舉例出來你喜歡希特勒什麼樣的畫風?」
~於是跟學生一起認真研究希特勒畫作~
F「完了⋯⋯老師覺得希特勒畫得不錯耶⋯⋯你是美術班學生,你覺得希特勒為什麼考不上美術學校呀?」
學生「(謹慎仔細地審視畫作)我覺得⋯⋯感覺他不太有創意。希特勒幾乎只畫建築風景,而且構圖都一板一眼,畫作沒有什麼活力的樣子。」
拒絕希特勒的美術學院還直接評為:技巧不夠(透視問題)、筆法粗糙。
感受到繪畫真的有必要求教求學的必要。
查完資料,心中一方面佩服:美術班的孩子果然具備很好的審美⋯⋯!(相比之下身為老師ㄉ自己視覺敏銳度極差)
一方面也有些心酸:藝術果然需要大量資源、大量幫助,才有辦法更上一層樓。
好比美術班的學生,無論是孩子自身還是家長,各個都是花了巨量的時間、金錢,甚至是機運,才有辦法走在「傳統藝術賽道」。
譬如:必須要透過特招、特考徵選才有辦法進入藝術班級。進入班級以後除了不斷習畫、作畫,也會被要求定時畫大張作品、參加美術競賽。
假若想在美術比賽得獎,不只學校練習、多半學生還會去畫室私下精進,每次作畫就是三小時起跳。為了得獎,只要老師指點「做得不夠」,學生不惜多次把畫完的作品撕毀,重新再來。
地利——就學地區的美術班名額足夠、能夠考入。
人和——孩子有耐力習畫、家長有耐性陪學,且能夠遇到頻率接近且能啟發學生的藝術老師。
有時候,你會迷惑,藝術若也是競賽、也要考試、也必須爭取第一,有沒有可能當孩子的藝術天份被否定時,他的藝術熱情就會消失?
甚至消失了對未來人生的嚮往?
普通班級長大的我,每一次看藝才班家長為孩子付出的心力(與大把金錢),以及學生付出極大體力精神習畫,心中是敬佩的,更多是敬畏那樣的義無反顧。
這幾年陸續教到許多藝才班學生,有始終貫徹、一直走在特殊才能教育路徑的孩子,也有從藝才班「轉型」到普通班、比大人還了解特別教育艱辛處的孩子。
這些學生往往從台灣制式升學道路發現,他們其實和普通班孩子一樣——花了大量心力企圖在某項技能出類拔萃,結果儒家社會依然要求長大的他們去搏取好聽的名聲:
假若不是知名的畫家、得獎的運動員、能進世界舞團的舞蹈家、能在世界得名的音樂人,一些家長仍然希望孩子們去當老師、去當公務員……
那麼當初費勁心思進入藝才班,到底是為了什麼?又能獲得什麼樣的好處呢?
而如果從一名老師的角度,我想,藝才班的優點,或許是能讓孩子們「認清自己」——在學習技藝過程之中,能夠快速明白自己喜歡或不喜歡/擅長或不擅長這項藝術(哪怕中小學被家長強逼,考學測上大學的那刻一定會瞬間清醒)
藝才班的孩子總是特別明白自己正在追求青春的機會,也明白自己正在執行一些「只有我才能辦到」的事情。
就像面試訓練中,請學生擬稿一份三分鐘自我介紹,學生毫不猶豫對我說道:
「我想要進入這個科系,是因為我有藝術天份、也有創意,而且我有一個將來的夢想職業,需要更好的藝術理論和創作能力。我想要進入這間學校,學習更多相關知識……」
聽到學生這麼說出口,頓時安心——我知道學生永遠不會像希特勒那樣因為一時的否定而苦痛終生,而是更加明白——藝術賦予他自信、柔軟和堅強,不只能帶他進入新學校,也能陪伴他闖蕩未來的任何場景:你將是特別的,你做的一切都將帶給你的人生正相關。
天啊這篇寫得好混亂
btw 「喜歡的藝術家」這題,學生最後選ㄌ中規中矩的「達文西」,理由是達文西不只畫畫,還會發明飛機戰車發射台有夠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