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藍青空
@aquabluebluesky
Wed, Apr 2, 2025 6:06 AM
Wed, Apr 2, 2025 3:24 PM
12
16
Lu MH (@xiaotou.l) on Threads
內文
以下資料網路書籍皆能查到:「戀童癖」不是「正常的性癖」,也絕不能與其他性傾向並列談論。
戀童傾向(Pedophilia)不是單純的「偏好」或「審美」,而是對尚未進入青春期、無性成熟能力、無同意能力的兒童產生性吸引。這在精神醫學上已被界定為一種「戀童障礙」(pedophilic disorder),當它造成個體困擾或引發實際風險時,即為臨床病症。
即使還未犯罪,戀童傾向本身就是潛在的高度風險行為預警。社會有權對這樣的傾向保持高度警戒,並設立倫理與法律防線。這不是歧視,而是為了保護兒童最基本的安全與人權。
戀童癖
性別
女性
父權復辟
海藍青空
@aquabluebluesky
Wed, Apr 2, 2025 6:07 AM
將戀童稱為「正常性癖」是一種語言操控,試圖模糊戀童與性侵的邊界。這會讓加害者更容易掩飾、逃避審查,讓受害者更難被社會理解與保護。
「不要混為一談」的說法,是把重點放在戀童者的感受,而不是受害兒童的風險。任何性傾向若指向無法同意的人(尤其是兒童),它就不是私人偏好,而是社會風險。
戀童不是被誤解的「性別光譜」的一環。戀童是違反人倫、踩踏他人尊嚴的權力幻想與心理病態。
這樣的言論若不被指出,未來受害的,可能就是我們無法保護到的孩子。
海藍青空
@aquabluebluesky
Wed, Apr 2, 2025 6:08 AM
記一下預備犯的理論:
<戀童癖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性癖,請不要跟強姦犯混為一談>
回想一下,我開始意識到性慾大約是12、13歲吧,性慾的高峰期大概是高中左右吧,所以在這個歲數就是生理上「設計」可以生育的年紀,演化上會有戀未成年審美是完全合理的事。
就算一個人的性癖是個剛出生的嬰兒,他也不應該受到任何道德撻伐,你可以覺得很噁心,但你不該說出來傷害他們,因為這不是他們可以決定的事。
一個人作為戀童癖出生,就等於被宣告他永遠不可能與他喜歡的人結婚、做愛,因為違法;也連親密的精神交流都會被道德譴責,身處這樣的境地還沒辦法跟朋友訴說,這樣的痛苦是多數人無法同理的。
所以這個社會應該更關心這種社會少數的精神健康,畢竟減少整個社會的平均痛苦是降低犯罪率最有效的方式,而不是死刑。
海藍青空
@aquabluebluesky
Wed, Apr 2, 2025 6:10 AM
我一直對性慾的滿足與性癖的展現居然這麼重要感到訝異。
Shailene
@mhcl9765
Wed, Apr 2, 2025 6:58 AM
我覺得很可怕的是,這種合理化戀童癖的知識份子(包含推動代孕、性產業合法、免術換證、跨性別相關議題etc) 總在試圖用冷靜理性、做學術的口吻,淡化其中的風險與不道德,好像指責這些少數就是沒有同理心、不了解社會邊緣人群、讀書太少、太傳統保守、充滿主流大衆的傲慢,他們刻意模糊道德良知的邊界,意圖改寫對錯的定義,認同他們才是正確。
這些知識份子學經歷都不錯,但學到的理論都變成他們扭曲是非的工具,一套套似是而非的論述容易讓人以為是經過驗證的真理、正論,但細看根本違背現實常理或是窒礙難行
想到推特上一位用戶說的,再冠冕堂皇的理論都不比我們實際經歷的現實生活和得出的生存法則高貴
Shailene
@mhcl9765
Wed, Apr 2, 2025 7:02 AM
謝謝海藍一直以來分享的各種真知灼見,包含這陣子如何辨別情感陷阱的文章,真的讓我受益良多~
海藍青空
@aquabluebluesky
Wed, Apr 2, 2025 1:23 PM
Wed, Apr 2, 2025 1:24 PM
Shailene
: 謝謝你的支持,我蒐集這些文章是我自己在生活上和寫作上都有需求。自從我意識到自己不管寫的東西點閱率再低、講的話多快被遺忘,即使是再怎麼娛樂性質的創作,都有可能影響/傷害到他人之後,在某些議題上就覺得要有很清晰的界線,尤其是對女性、兒童與青少年……
就如同你所說的,這種合理化戀童癖、代孕、性產業合法、免術換證(口頭變性)議題的知識份子,都在試圖淡化這種讓弱勢更弱勢、抹去權力不對等帶來的長久傷害,讓自己站上弱勢的位置,然後用「愛」或「同理」弱勢的轉移實際上他們始終是「復辟父權」的事實。
海藍青空
@aquabluebluesky
Wed, Apr 2, 2025 1:26 PM
代孕主要滿足的是誰?想要傳宗接代的男性;性產業合法最爽的是誰?用錢就可以滿足性慾和試驗性癖的男性;口頭變性得益的是誰?想要藉此滿足性慾與性癖的男性;主張兒童與青少年也有性慾,為的也是讓這些戀童者或者想染指少女與少年的成人可以得到滿足,巧合的是,也幾乎都是男人。
海藍青空
@aquabluebluesky
Wed, Apr 2, 2025 1:35 PM
Wed, Apr 2, 2025 2:29 PM
下面是自己的一點心得:
我一直覺得「性癖」是被生活環境培養出來的,並非天生。這種生活環境一方面是社會上的助長程度:一個會輕賤女性、性化兒少的環境,就會強化這樣的習慣和眼光(所以伊斯蘭國家的女性只要露出手臂就「好色」),而且逐漸視為理所當然--很多人都覺得這樣沒關係啊--當這個界線一再後退,就會有人覺得「找個孩子試試看也沒關係」,或者會有孩子覺得「找大人當男朋友很了不起」,然後用物質、用「愛」來哄騙孩子和青少年還不容易嗎,他們正是最脆弱、在建立自我認同、最渴愛、最好奇的年紀啊,性器官只要撫弄得當,確實就會產生性慾啊,但他們知道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麼嗎?知道會受什麼傷嗎?以後長大了會怎麼看待這件事?
但我們這個社會一直都是這樣的陽剛崇拜:男性的性慾非常重要,彷彿如果他們得不到滿足就會死掉。
海藍青空
@aquabluebluesky
Wed, Apr 2, 2025 1:44 PM
Wed, Apr 2, 2025 1:50 PM
性癖被培養出來的另一種環境是那個人的成長歷程。性是一種權力,我認為所謂的戀童癖或會對青少年下手、或選擇青少年作為交往對象的人,一種欲望是「我想成為他第一個」的處女情結,一種欲望則是來自他在現實生活中受挫,得不到同年齡層對象的青睞,所以找兒少下手:他們只要拿出一點東西,就能得到兒少的崇拜與信賴,這種優越感和前者加乘,以及禁忌感帶來的衝擊,簡直是美好的心理高潮。
海藍青空
@aquabluebluesky
Wed, Apr 2, 2025 1:58 PM
Wed, Apr 2, 2025 2:04 PM
至於這些知識份子為什麼會用理論來為自己抹粉、濫用自由(而無視自由權應該對等),我覺得是因為台灣同志運動成功的過程,這些方法是一種助力;如果沒有著意去辨別,很容易覺得這些是等同的個人自由。不過就跟用「情欲流動」(其實就是「嘴巴說不要,身體很老實」的學術說法)去扭曲性侵受害者的認知一樣,用「情欲自主」與兒少發生性關係的成人也是粉飾兒少往往無法承擔後果、甚至無法表達拒絕的事實,反正,加害者(仍然通常是男性)的性慾滿足最重要。
用這個當作進步,我覺得毛骨悚然。
海藍青空
@aquabluebluesky
Wed, Apr 2, 2025 3:20 PM
Wed, Apr 2, 2025 3:20 PM
至於情感陷阱,因為我是個戀愛腦,當我讀了女性主義,發現以前喜歡的情節其實是性侵、A片、情勒、家暴之後,無法視而不見……在我的戀愛腦還沒消失之前,應該還是會去辨識這些與愛的不同吧。畢竟作為女性,用愛來剝削的陷阱實在太多又太容易了。
海藍青空
@aquabluebluesky
Thu, Apr 3, 2025 4:14 PM
Thu, Apr 3, 2025 4:14 PM
浴巾浴巾 (@yujin1118) on Threads
這種訊息有夠噁心......
海藍青空
@aquabluebluesky
Thu, Apr 3, 2025 4:38 PM
陳仕原 (@yy_shicn) on Threads
有責任感的成人應該是這樣......
海藍青空
@aquabluebluesky
Fri, Apr 4, 2025 1:35 PM
白潔如 (@baiandyiyu) on Threads
內文:
成為一個女性主義者,意味著我會對社會上的「同理他心」(himpathy)免疫,我不會相信那些性犯罪者應該被看作是「不小心犯錯的年輕人」「還有光明的未來」,我會把那些受傷的女性當作主體去看,她們的人生才重要,我不會給男性更多的同情,我也不會原諒那些「留一口飯給人家」的說法。
因為他作為權勢男性,在各個行業裡建立的父權制兄弟會庇護下,不只是多吃了飯,而是掌握了隨時讓他人失去飯碗的巨大權力。
他們從來都知曉自己的權力,所以才會濫用權力。天下沒有無知的性犯罪者,否則他為什麼沒有對比他年長更有資力的女性下手呢。為什麼目光總是在資訊、認知、經驗、求助渠道都更少的未成年人和孩童上?
海藍青空
@aquabluebluesky
Fri, Apr 4, 2025 1:35 PM
戀童癖、對少女的覬覦,並不是一種性癖好,而是一種施展權力的男性凝視,希望女性柔弱純潔,也一脈相承,只能對手無縛雞之力的人產生性慾的,全都是戀童癖。
載入新的回覆
內文
以下資料網路書籍皆能查到:「戀童癖」不是「正常的性癖」,也絕不能與其他性傾向並列談論。
戀童傾向(Pedophilia)不是單純的「偏好」或「審美」,而是對尚未進入青春期、無性成熟能力、無同意能力的兒童產生性吸引。這在精神醫學上已被界定為一種「戀童障礙」(pedophilic disorder),當它造成個體困擾或引發實際風險時,即為臨床病症。
即使還未犯罪,戀童傾向本身就是潛在的高度風險行為預警。社會有權對這樣的傾向保持高度警戒,並設立倫理與法律防線。這不是歧視,而是為了保護兒童最基本的安全與人權。
戀童癖 性別 女性 父權復辟
「不要混為一談」的說法,是把重點放在戀童者的感受,而不是受害兒童的風險。任何性傾向若指向無法同意的人(尤其是兒童),它就不是私人偏好,而是社會風險。
戀童不是被誤解的「性別光譜」的一環。戀童是違反人倫、踩踏他人尊嚴的權力幻想與心理病態。
這樣的言論若不被指出,未來受害的,可能就是我們無法保護到的孩子。
<戀童癖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性癖,請不要跟強姦犯混為一談>
回想一下,我開始意識到性慾大約是12、13歲吧,性慾的高峰期大概是高中左右吧,所以在這個歲數就是生理上「設計」可以生育的年紀,演化上會有戀未成年審美是完全合理的事。
就算一個人的性癖是個剛出生的嬰兒,他也不應該受到任何道德撻伐,你可以覺得很噁心,但你不該說出來傷害他們,因為這不是他們可以決定的事。
一個人作為戀童癖出生,就等於被宣告他永遠不可能與他喜歡的人結婚、做愛,因為違法;也連親密的精神交流都會被道德譴責,身處這樣的境地還沒辦法跟朋友訴說,這樣的痛苦是多數人無法同理的。
所以這個社會應該更關心這種社會少數的精神健康,畢竟減少整個社會的平均痛苦是降低犯罪率最有效的方式,而不是死刑。
這些知識份子學經歷都不錯,但學到的理論都變成他們扭曲是非的工具,一套套似是而非的論述容易讓人以為是經過驗證的真理、正論,但細看根本違背現實常理或是窒礙難行
想到推特上一位用戶說的,再冠冕堂皇的理論都不比我們實際經歷的現實生活和得出的生存法則高貴
就如同你所說的,這種合理化戀童癖、代孕、性產業合法、免術換證(口頭變性)議題的知識份子,都在試圖淡化這種讓弱勢更弱勢、抹去權力不對等帶來的長久傷害,讓自己站上弱勢的位置,然後用「愛」或「同理」弱勢的轉移實際上他們始終是「復辟父權」的事實。
我一直覺得「性癖」是被生活環境培養出來的,並非天生。這種生活環境一方面是社會上的助長程度:一個會輕賤女性、性化兒少的環境,就會強化這樣的習慣和眼光(所以伊斯蘭國家的女性只要露出手臂就「好色」),而且逐漸視為理所當然--很多人都覺得這樣沒關係啊--當這個界線一再後退,就會有人覺得「找個孩子試試看也沒關係」,或者會有孩子覺得「找大人當男朋友很了不起」,然後用物質、用「愛」來哄騙孩子和青少年還不容易嗎,他們正是最脆弱、在建立自我認同、最渴愛、最好奇的年紀啊,性器官只要撫弄得當,確實就會產生性慾啊,但他們知道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麼嗎?知道會受什麼傷嗎?以後長大了會怎麼看待這件事?
但我們這個社會一直都是這樣的陽剛崇拜:男性的性慾非常重要,彷彿如果他們得不到滿足就會死掉。
用這個當作進步,我覺得毛骨悚然。
這種訊息有夠噁心......
有責任感的成人應該是這樣......
內文:
成為一個女性主義者,意味著我會對社會上的「同理他心」(himpathy)免疫,我不會相信那些性犯罪者應該被看作是「不小心犯錯的年輕人」「還有光明的未來」,我會把那些受傷的女性當作主體去看,她們的人生才重要,我不會給男性更多的同情,我也不會原諒那些「留一口飯給人家」的說法。
因為他作為權勢男性,在各個行業裡建立的父權制兄弟會庇護下,不只是多吃了飯,而是掌握了隨時讓他人失去飯碗的巨大權力。
他們從來都知曉自己的權力,所以才會濫用權力。天下沒有無知的性犯罪者,否則他為什麼沒有對比他年長更有資力的女性下手呢。為什麼目光總是在資訊、認知、經驗、求助渠道都更少的未成年人和孩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