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il__
Tue, Apr 1, 2025 3:48 AM
3
ㄏㄐ閱讀心得
《人們為什麼想要被認可?:如果這樣在意人,你會累的!》
博客來連結
推薦程度5/10
※個人小小看法,還是建議自己買來看看
下收
⚡️
@liil__
Tue, Apr 1, 2025 3:48 AM
先一句話總結我對這本書的看法:很難說。
!!!並且注意!!!這次會有很多講述我自身相關的問題不想看不要繼續看了
⚡️
@liil__
Tue, Apr 1, 2025 3:49 AM
這次分前、中、後三個階段講述我對這本書的購買理由跟閱讀心得。
⚡️
@liil__
Tue, Apr 1, 2025 3:49 AM
Tue, Apr 1, 2025 3:49 AM
前。
這本書是在24/6月購買的,當時被自己太過在意社群的曝光度不高、總覺得做不到想要的認同感等問題所困擾心裡很難受。
所以想尋找一本書為開導自己,但拿時又有更嚴重的事情發生(做出了傷害的是)所以我刪除並消失在社群每天專心在自己或是處理事情上。
因為如此所以沒有立即觀看這本書,等到我要看的時候已經是25/3月......
⚡️
@liil__
Tue, Apr 1, 2025 3:49 AM
但其實在這段期間我自己已經捨棄並且習慣了沒有社群的生活,不會有種社群上癮、迫切想要認同的感覺。
所以現在我看這本書可能會跟當初我購買這本書的觀看心情上完全不一樣(事實上真的是)
⚡️
@liil__
Tue, Apr 1, 2025 3:49 AM
所以再次提醒,此心得只是單純心得每個人看的心得不一樣,或許你正需要。
⚡️
@liil__
Tue, Apr 1, 2025 3:49 AM
中。
第一章 是否應該滿足「認同渴望」?
第二章 因「認同渴望」飽受折磨的人們
第三章 社群網路助長了「認同渴望」
第四章 「認同渴望」的真面目
第五章 如何妥善掌控「認同渴望」?
⚡️
@liil__
Tue, Apr 1, 2025 3:49 AM
Tue, Apr 1, 2025 3:50 AM
我在前期閱讀時讀得很累,因為這本書的作者是日本人的關係所以很多例子都是由日本人的角度與文化去舉例、解釋的。
並且前期為了介紹相關問題使用了較多專業用詞所以閱讀起來比較辛苦也很慢。
⚡️
@liil__
Tue, Apr 1, 2025 3:50 AM
Tue, Apr 1, 2025 3:50 AM
就像前面說的都是以日本人為舉例探討著初期的『認同渴望』,有時我會認為作者所舉例的並不是人們真正的主因(個人想法)
作者不斷的重複類似的言論
(A言論常以B的方式去再次講述)導致閱讀時感覺一直在看重複的東西。
或許他是想要讓讀者更加了解,但我認為這不是一段好的章節。(第一章~第三章)
⚡️
@liil__
Tue, Apr 1, 2025 3:50 AM
但,也不是我所述的那麼糟糕,在小部分的主題中還是可以利用它的內容來省視自己判斷自己的狀態等等。
⚡️
@liil__
Tue, Apr 1, 2025 3:51 AM
Tue, Apr 1, 2025 3:51 AM
後。
到了第四章,明顯的感受到『這才是我想看的』。
(心理狀態不一樣想看的不一樣)
【你以為的個性是別人告訴你的】
這段讓我十分有感,在購書到我實際看書的這段期間我發生了很多不好的事(主要是心理上)以至於我去看醫生,在醫生的評斷中說到了可能導致我這樣的最根本問題但當時我嗤之以鼻(真的)
⚡️
@liil__
Tue, Apr 1, 2025 3:51 AM
Tue, Apr 1, 2025 3:54 AM
但看到這一段時,我想到從小到大的經歷、老師,媽媽,朋友等對我說過的話。這時才驚覺,我的個性真的是別人說出來的而不是我認為的我自己創造出來的。
/老師在我國小時對著我的家人說我做事虎頭蛇尾,自此至今我都認為我做事會變成這樣都是因為我做事虎頭蛇尾。
/媽媽常把我跟姊姊比較,她一面說姐姐哪裡不好不像我獨立、有個性、說她的悲傷情緒讓我無法消化這些都是她在操控著我。
⚡️
@liil__
Tue, Apr 1, 2025 3:51 AM
看到書中寫道就是因為如此我們才會變得如此敏感,渴望認同。而那些無形中被融進我個性的一部份則很難剃除。
⚡️
@liil__
Sun, Apr 6, 2025 3:28 AM
Sun, Apr 6, 2025 3:30 AM
【
過度解讀沒必要,只會讓誤會更深
】
這段講述了亞洲社會通常會出現的大家的心理過度解讀,有時我們會擔心一起的友人忽然在逛街的途中露出疲憊的神態,我們會開始過度解讀『一定是跟我待在一起很無聊』『果然是跟我聊天不開心』等等。
這段讓我超級感受深刻,我時常都會觀察同行人的表情想著他是不是累了,想回家了?我剛剛說的話是不是無聊了。
因此開始關心對方或逐漸不敢發言,為類似這種事我煩惱了很久,時常搞得自己不開心很勞累。
⚡️
@liil__
Sun, Apr 6, 2025 3:28 AM
但近年來我發現有些事情不是我想的那樣,是我自己過度解讀了。
而主要的突破方式就是直接問,雖然可能忽然一問會有些怪怪的(?)
但這樣才知道朋友真正內心再想些什麼,而我自己也跟朋友的關係更深了一些(在詢問的過程中了解他心裡在想些什麼煩惱什麼。)
⚡️
@liil__
Sun, Apr 6, 2025 3:36 AM
【
適時下線,逃出社群的循環
】
認同渴望與社群網路息息相關,雖然能在網路上認識許多不同的人但時常會擔心網路他人的想法看法。
這段講到被讚數跟回應數給綁架,以前很長一段時間我就是這樣第一次發印量調查還緊張到吐了把網路都關了哈哈
因為我太過在意他人的回應跟想法,我的作品不再是為了我自己而誕生而是為了他人的目光而誕生。
等到意識到這裡我已經被噗浪上的喜歡綁架了很久,再沒有了當初畫圖時的快樂跟想法。
⚡️
@liil__
Sun, Apr 6, 2025 3:42 AM
在最近的重新思考人生跟治療後我才逐漸放下追逐被喜歡的渴望,比起創造出其他人喜歡的成品我更沉浸在我自己的畫裡。
畫畫時不再被追趕不再莫名著急,而是靜下心想著怎麼樣可以畫的更好為我自己而畫。
雖然有時在社群的洪流中還是時不時的會迷失,但我已經知道怎麼走回去所以也不再迷茫,希望未來我能繼續保持這個對我非常重要的這件事。
⚡️
@liil__
Sun, Apr 6, 2025 3:51 AM
【
網路時代的重要課題,與認同渴望共處
】
最後書中的結語反而讓我最看到重點(畢竟是結語)
每個都會有認同渴望不是壞事,但在近年來的網路社群發展下認同渴望被放大。
不知道如何滿足內心的認同渴望不知不覺人們就被牽著走了,然而在這條路上不如意的事情太多,有人變得每日鬱鬱寡歡、甚至做出匪夷所思的事情。
我認為或許可以變成簡單的一句話,放下網路帶上你喜歡的音樂去戶外走走,抬起頭看看天空看看不曾仔細看過的這些街道向弄,放空自己的腦袋在著個快節奏的時代市著慢下來。
⚡️
@liil__
Sun, Apr 6, 2025 3:52 AM
_
⚡️
@liil__
Sun, Apr 6, 2025 3:55 AM
明明自己說對這本書沒什麼好說的但卻說了這麼多
後期某些章節的確引起了我內心的共鳴與思考,所以才導致我這本看得這麼這麼慢吧(心得也是)
有需要的話我覺得還可以購買來看看,前期可以當作了解日本可怕壓抑的文化(救命)
⚡️
@liil__
Sun, Apr 6, 2025 3:56 AM
這本我會放上讀冊販售到時候再來分享我的二手書店
載入新的回覆
《人們為什麼想要被認可?:如果這樣在意人,你會累的!》
博客來連結
※個人小小看法,還是建議自己買來看看
下收
!!!並且注意!!!這次會有很多講述我自身相關的問題不想看不要繼續看了
這本書是在24/6月購買的,當時被自己太過在意社群的曝光度不高、總覺得做不到想要的認同感等問題所困擾心裡很難受。
所以想尋找一本書為開導自己,但拿時又有更嚴重的事情發生(做出了傷害的是)所以我刪除並消失在社群每天專心在自己或是處理事情上。
因為如此所以沒有立即觀看這本書,等到我要看的時候已經是25/3月......
所以現在我看這本書可能會跟當初我購買這本書的觀看心情上完全不一樣(事實上真的是)
第一章 是否應該滿足「認同渴望」?
第二章 因「認同渴望」飽受折磨的人們
第三章 社群網路助長了「認同渴望」
第四章 「認同渴望」的真面目
第五章 如何妥善掌控「認同渴望」?
並且前期為了介紹相關問題使用了較多專業用詞所以閱讀起來比較辛苦也很慢。
作者不斷的重複類似的言論
(A言論常以B的方式去再次講述)導致閱讀時感覺一直在看重複的東西。
或許他是想要讓讀者更加了解,但我認為這不是一段好的章節。(第一章~第三章)
到了第四章,明顯的感受到『這才是我想看的』。
(心理狀態不一樣想看的不一樣)
【你以為的個性是別人告訴你的】
這段讓我十分有感,在購書到我實際看書的這段期間我發生了很多不好的事(主要是心理上)以至於我去看醫生,在醫生的評斷中說到了可能導致我這樣的最根本問題但當時我嗤之以鼻(真的)
/老師在我國小時對著我的家人說我做事虎頭蛇尾,自此至今我都認為我做事會變成這樣都是因為我做事虎頭蛇尾。
/媽媽常把我跟姊姊比較,她一面說姐姐哪裡不好不像我獨立、有個性、說她的悲傷情緒讓我無法消化這些都是她在操控著我。
這段講述了亞洲社會通常會出現的大家的心理過度解讀,有時我們會擔心一起的友人忽然在逛街的途中露出疲憊的神態,我們會開始過度解讀『一定是跟我待在一起很無聊』『果然是跟我聊天不開心』等等。
這段讓我超級感受深刻,我時常都會觀察同行人的表情想著他是不是累了,想回家了?我剛剛說的話是不是無聊了。
因此開始關心對方或逐漸不敢發言,為類似這種事我煩惱了很久,時常搞得自己不開心很勞累。
而主要的突破方式就是直接問,雖然可能忽然一問會有些怪怪的(?)
但這樣才知道朋友真正內心再想些什麼,而我自己也跟朋友的關係更深了一些(在詢問的過程中了解他心裡在想些什麼煩惱什麼。)
認同渴望與社群網路息息相關,雖然能在網路上認識許多不同的人但時常會擔心網路他人的想法看法。
這段講到被讚數跟回應數給綁架,以前很長一段時間我就是這樣第一次發印量調查還緊張到吐了把網路都關了哈哈
因為我太過在意他人的回應跟想法,我的作品不再是為了我自己而誕生而是為了他人的目光而誕生。
等到意識到這裡我已經被噗浪上的喜歡綁架了很久,再沒有了當初畫圖時的快樂跟想法。
畫畫時不再被追趕不再莫名著急,而是靜下心想著怎麼樣可以畫的更好為我自己而畫。
雖然有時在社群的洪流中還是時不時的會迷失,但我已經知道怎麼走回去所以也不再迷茫,希望未來我能繼續保持這個對我非常重要的這件事。
最後書中的結語反而讓我最看到重點(畢竟是結語)
每個都會有認同渴望不是壞事,但在近年來的網路社群發展下認同渴望被放大。
不知道如何滿足內心的認同渴望不知不覺人們就被牽著走了,然而在這條路上不如意的事情太多,有人變得每日鬱鬱寡歡、甚至做出匪夷所思的事情。
我認為或許可以變成簡單的一句話,放下網路帶上你喜歡的音樂去戶外走走,抬起頭看看天空看看不曾仔細看過的這些街道向弄,放空自己的腦袋在著個快節奏的時代市著慢下來。
後期某些章節的確引起了我內心的共鳴與思考,所以才導致我這本看得這麼這麼慢吧(心得也是)
有需要的話我覺得還可以購買來看看,前期可以當作了解日本可怕壓抑的文化(救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