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eantia M.
【塗鴉/洋芋片】
https://images.plurk.com/7eg8mjGaBPISLaSiC2ctPc.jpg
最近的老爸老媽練起了腹肌跟手臂肌肉…… (絕讚媽媽手障礙中)
https://images.plurk.com/20KCreYQnah9ez5sML3Iws.jpg https://images.plurk.com/6xknxi9OWfMoLPA0jk9psa.jpg
因此跑去研究寶寶肌肉,赫然發現!原來是對於不同類型的身體認知太少了!
自己的沒什麼肌肉就沒什麼感覺XDD看到其他人的動起來比較能理解大概是什麼情況 ~~
Cleantia M.
https://images.plurk.com/29eN11hvHFIv1z3j2bbXx1.jpg
洋芋片每天都要跟他的好朋友們(玩偶們)說早安。沒有說早安會生氣。
Cleantia M.
https://images.plurk.com/AZ81XuRAZ1vGVL2tKS1XZ.jpg
到處抽紙撇撇抓感覺……這一生沒想過會畫到人類幼體 https://images.plurk.com/3wKKRWKkdiIORMQlLkdxe6.jpg https://images.plurk.com/1gg9yL9nXt8ktj5yqXHq0X.jpg https://images.plurk.com/12cbLQYivN8eF2om4QYshB.jpg https://images.plurk.com/3e6ZUjClrShKR2AbMbRR20.jpg
途中:畫寶寶太無聊了,摸一下。(感謝蕾妹與四方好友贊助美拍畫面)
https://images.plurk.com/6QJu387EHBIP7QALx7zxjl.jpg
於是又回來的肉肉研究中!脖子、手臂、手腕跟大腿等等等都會有皺摺,每天洗澡每天觀察ㄟ
Cleantia M.
https://images.plurk.com/2k2FbLQscXBpJPzCvMPyy0.jpg https://images.plurk.com/2qysz31sZ0bnmdabJaB4H9.jpg
&我好震驚薑餅居然……跟萌可合作……
Cleantia M.
剩下的慢慢寫。現在的時間以兩三個小時一個單位XDD(寶寶睡覺的時間)
夏►NiCE_G21
寶寶搓腳也太可愛
栞|地鼠騎士第六團長
好久沒開薑餅原來他在合作ㄇ??現在只想蹲愚人節活動(
Cleantia M.
夏►NiCE_G21 : 搓腳時腳趾縮起來,然後再張很開,也很有趣 ~~

最近趴趴時練習用臉跟下巴走路(?),那個腳施力的點我一直在觀察XDD
有時候是腳趾(無論是縮起來往後滑,或者張很開嘗試踢)、有時候是腳掌側面、有時候只有腳跟,感覺看久了比較有概念是說,到底「如何從0開始一項學習?」,也相對更有耐心去理解自己和寶寶的相處,有很多事情也是第一次xd
Cleantia M.
我之前真的不會去Outlet,也不會推著什麼東西(嬰兒車)在臺中文心路上膽戰心驚,八九點陪睡跟瑜伽按摩、各種說故事也不可能這麼頻繁

不過也是要有相似的經驗,語言才能磨合呢!
Cleantia M.
栞|地鼠騎士第六團長 : 嘿呀,昨天還是前天的更新 ~~ 我之前意外在Netflix看起來,才想到「ㄟ,對,就是那隻!」

我的帳號是挺久了,一些活動啦挑戰啦每天固定登入領獎勵、看廣告,就累積很多資源。目前呈現看到喜歡的抽抽抽,沒有特別喜歡放置放置,這樣的遊玩狀態XDD
Cleantia M.
想了一下要怎麼講,還是想到什麼說什麼好了 ~~

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做梳理,讓一些該成為過去的事物歸屬過去(的抽屜),現在和未來的看如何調配,有時候也會有過去的事物理出新的詮釋,再放到現在或者未來裡成為一個暫時在那的命題。
不管是孕前後、產前後,從原先比較短的時間線,到最近Baby要滿4個月了,有更多的落差認知了 ~~
Cleantia M.
覺得蠻妙的是,想很久自己跟周邊的不同,嘗試理解5爻腦到底實踐起來是怎麼樣……這陣子猛然意識到,啊!好像是這個「去思考差異」的部分,在傳統價值觀裡似乎是不雅的 (ㄟ

很常聽到「不要比較」這樣的話語。之前會很在意,可是對我來說,這是去釐清自己跟他人最好的方法耶……用不同的角度一再跟自己辯論,都還是得出這樣的(階段性)結論。

親友前陣子有提到嬰兒的依附狀態,是會從認為他人與自己是一體的、自己生氣他人應該也生氣,慢慢轉往獨立個體的過程。
那時候聽起來有點模糊,知道有這樣的東西,但不知道於自己而言的細節拆分是什麼。後來意外聽到「英雄旅程」的概念,在拉長時間軸,以「人的一生的」的切入點思考,好像相對清楚了一些。反正怎麼樣都還是得過完這一生嘛(?),如果是「大家都會經歷的」,那麼作為參考就不為過了XD
Cleantia M.
綜合收集到的資訊(包含自己與他人的反饋)來看,突然意識到!

原來自己的G空白不是指沒有方向,也不是需要他人才能有方向,而是「匯聚了周邊的方向,以其他特質去輔助這些自己認同的方向」,那才是真的認同。(也有可能跟身體1爻有關,在做出來之前會先讓你知道正在準備做出來XDDDD)
Cleantia M.
所以說 ~!自己琢磨的並不是從0→1,自己長出來的狀態,而是1→2,建立在某些基礎上調修的。那麼這個「基礎」無論在當下給予的評價是好是壞,都不是重點了,重要的是接下來要如何選擇……要種下什麼樣的種子,以及怎麼種?那才是需要煩惱的。

原生的體質那樣就那樣,負責的是後天的事=如果這個轉化無法自體形成,那對我來說也沒有意義了。(目前都在人類圖+馬雅曆的框架裡面去嘗試理解)
Cleantia M.
回到個體化的前提裡來,一點是自己的認知:假若認為個體化的深化應當自體形成,那麼應該適時地把課題還給對方,讓主客關係明確是首要,才有辦法進到下一步。

二是對方的角度:協助釐清自身與他人的不同,讓議題回到各自歸屬,其中的憤怒、痛苦或者其他也是成長的必須(於我自己也一樣……),有些東西是只有自身才能體會的。
Cleantia M.
最近跟家人討論東西,特別有感……
Cleantia M.
中途和親友+親友的伴侶碰面。產後第一次!和朋友出門!上一次自己出去(範圍:彰化)是去開會,開會不算,哈哈哈XDD

理了蠻多原先不知道怎麼講,或者如何開頭才好的東西 ~~~ 尤其是在所謂的媳婦關係、與伴侶的分工調配上,主要是我覺得自己的思考比較不同,不知道怎麼講才能講得清楚一點,有適合的人跟適合的情況去做這份梳理真是太好了XD
Cleantia M.
想想自己可能不是特別想提「關於『困難』的『命題』」這件事,對我來說重要的應該還是「思考上的轉折點」,並且這樣的轉折是需要耐心去跟自身的實踐經驗磨合出真正想要的,中間產出的只是剛好而已,如何達到下一個階段的成長才是在意的呢 (好像也能理解,不管怎樣,種子就是會長大;去養分少的地方也好、在可以吸收的東西多的環境裡頭也好,長得快跟長得慢都是成長,那麼那樣就好了,總歸還是長?)

從這裡回來談「比較」這件事。以目前的探索而言,「比較」只是讓自己去做進度的追蹤(?)而已?具體的進程有哪些,可能在某些議題裡不是很清楚,但只要累積多了,能整理出過去,然後有著什麼樣的現在、以及也許可以發展如何如何的未來,這樣就好了XDD
Cleantia M.
ㄚ捏共 可能也不是符合「與他人比較」,還是回到「和自己比較」的部分吧!幫其他人re這塊也是告訴對方,在自己的視角裡現階段是成長了哪些、以原目標來說接下來可如何達成。好像這樣的邏輯差異同樣是這些媳婦關係啦、照護嬰兒的分工調配啦,或者其他其他有的沒的問題的一個回應。

有一段時間,一直很困惑主印記跟支持印記之間的交互關係。理出「主印記周邊四個應當個人全數具備」是一個大約的概括方向,可是細節呢?還有跟那個什麼內在力量的關係呢?好好奇喔,太好奇了……!
這樣想似乎可以更理解一些了,做的還是同樣的事嘛,只是一些角色置換跟互動不太一樣了。媳婦關係也不一定限定媳婦,到很多新的地方、有了新的身分後也是,只是轉為家庭的情況這個延續的時間會更長而已,那還可以怎麼做呢?一定要黏在一起嗎?那就回到如何選擇上了?(想)
Cleantia M.
也聊到所謂的楷模有哪些,會這樣思考其實只是想更接近喜歡的人們而已。不好意思地表示很多東西是參考蘭吉艾、賈法爾、菅原等等的二次元角色……XD

有更多樣的參考點去回到相似的狀態,才是自己更喜歡的吧。希望將這些提供給任何人,但也必須明白那樣的限制,以及是否要堅持?能不能跳脫自身賦予自身的限制?
一個一直內外內外互動的狀態,我也認為這對於個人成長是必要的……假設能留下什麼給長大的寶寶看,或許是可以做到什麼的吧。雖然可能不是很好的媽媽,但有努力過程為好一些的媽媽喔!(握拳)
Cleantia M.
看我什麼時候能講好臺語 救命 哈哈哈
Cleantia M.
呼呼輸出一些東東之後好一點 晚一些再來講四個月來寶寶的成長進程對於父母適應情況與周邊他人互動交互關係的一個反饋 (感覺腦袋-喉嚨塞滿滿)
Cleantia M.
-
Cleantia M.
Baby這兩週的近況是:

1. 開始嘗試自己翻身
2. 開始嘗試(用臉頰跟下巴)爬行

有蠻多東西我們發現,跟收集到的資訊是很難對上的……其中的變因又很多,基本上沒辦法特別貼近哪個極端,連在光譜上可能位於哪裡的判定都不是很清楚,前兩個月緊張地各種搜尋,第三個月就let it go了……OTZ
Cleantia M.
於是跟前陣子提到的狀態不大一樣,現在的作息固定多了:一天吃6餐左右,早上下午晚上各2餐,量視是否外出與睡眠品質、天氣變化情況會落在130~170ml之間,真的睡不著、需要奶睡再補,總奶量大約是800~850ml上下,吃得多的時候會到900ml。

可能是厭奶期暫告一段落,進食量除了回來之外也有增加,便便至少1天1次了。天氣轉冷之前也是差不多一兩天洗一次澡,轉冷就到兩三天一次了。

沒吃很飽但玩累想睡的小睡一次40 min,有吃飽的想睡會睡到1h~2h,晚上順利的話八九點入睡可以睡到隔日五六點,晚則十一二點入睡,七八點醒,通常玩個沒幾分鐘就要睡回籠覺了。餐與餐間隔約3h,算上吃飯、陪玩跟哄睡,其實能運用的只有大概1~2h。
Cleantia M.
(0402)起床時寶寶還在睡,去樓下,比較晚上來。

一回來遠遠地就聽到哭聲↓
寶寶:ㄠˋㄠˋ ~~~ ㄠˋ~~~ ㄠˋㄠˋ ~~~~~(翻譯:抱抱抱 ~~~ )
:你起床了喔!媽咪剛剛去準備早餐,比較晚回來。現在泡ㄋㄟㄋㄟ 給洋芋片喔,泡ㄋㄟㄋㄟ!
寶寶:ㄠˋ°£^€-#&&+(六親不認的哭聲(?)
:(拿著奶到旁邊)洋芋片 ~~
寶寶:(停了一下)
寶寶:(繼續哭)ㄇㄚˊ ~~~

???XDD
Cleantia M.
這個語言學習的情況太有趣了 ~ 原本是想再思考一下,看能不能更系統地去講述這段時間的成長進程,但想來想去(還有實踐來實踐去),還是不得不回歸到照護者本身的特質吧,跟小朋友互動時的引導方向是必須也只能建立在這樣的框架中去篩選的XD

趁伴侶睡回籠覺,洋芋片在健力架,偷偷把存了三個月的椹果牛奶巧克力吃完,嘿嘿嘿。(欸
Cleantia M.
洋芋片剛滿三個月的時候,搭配著開始想翻身的視野,詞彙量儲備了:抱抱(ㄠˋㄠˋ)、早安(ㄠˇ安)、哇喔!

聽嬰兒哭聲,get到寶寶需求,帶小孩變得更加輕鬆! - mamaway
7種新生兒需求判斷|寶寶哭聲辨別|如何滿足新生兒需求
這個緣起和「辨識嬰兒哭聲」有關。在觀察中發現,好像會有特定的一些情境,是搭配著特定的聲音,但實際上到底跟找到的資訊相不相符、貼不貼近呢呢?似乎跟周邊照護環境的回應是連在一起的,形成了一個「自己的語言→照護者的語言→身處環境的語言」的初步建構
Cleantia M.
新手照護者要學習的事情太多XD 再加上睡眠不足等等等的buff條件,比較能辨識時,寶寶不知不覺就一兩個月大了!

成長階段開始會嘗試發出各式各樣的聲音……XD 如果照護者還是用前面的狀態互動,相對跟不上寶寶學習的速度,沒辦法那麼快速地透過寶寶擴展的語言系統去溝通。這個適應性真的要很強……OTZ
Cleantia M.
於是到現在,多長了一些語彙:媽媽(ㄇㄚˊ、ㄇㄚㄇㄚ)、阿嬤(ㄚ ㄇㄚ)、爸(ㄅㄚ),之類的,跟各式各樣高低還有音量大小的聲音。
(還沒開始尖叫,不確定其他同期在三四個月大的時候會不會?也有可能洋芋片的尖叫被我轉化掉了……XDD(很愛變來變去的媽媽)

我們初始的語言環境設定是:
1. 日常生活:中文、葡文、臺語、一些英文。
2. 音樂:++西義日,還有各種樂器,尤其是交響樂。
Cleantia M.
可能因為還是會每天講葡文……??(雖然有一段都是重複的內容,早上講晚上也講,好像都很喜歡,就繼續了)發現到,比起說中文的時候,洋芋片更喜歡我說葡文耶。

這裡又回到我個人的語言認同問題了。每個語言的角色狀態(?)不大一樣,葡文聽起來是個Hyper的外向人類,高低起伏比較大、聲音又相對多元,不知道是不是這樣影響,洋芋片覺得比較好玩。
延伸到說:等等,洋芋片講的東西,怎麼好像有些是母音,或者有點相像……?!?!
Cleantia M.
於是開始嘗試模仿洋芋片的聲音,再滑到有點相似的音,然後去組他已知範圍的聲音組合(至少有發出來的啦,應該也還有很多音是他知道但不清楚怎麼發出來的,或者他認為他在發那個音,可是其實不是……?),回到照護者們能辨認、進而認知的字彙上。例如↓
洋芋片:咕!(笑)
:咕!咕咕!ㄨ!
洋芋片:ㄚ ~~~ ㄟ咕!
:ㄨ!ㄨ!ㄟㄨ?ㄟ咕?
:ㄨ ~~~ ㄚ!
洋芋片:ㄟㄨㄟ!ㄟ!
:ㄨ咕 ㄨ咕 ㄨ!咕ㄨ!ㄨㄟ!ㄟㄨㄟ!
→最近正在嘗試變成:咕+ㄨㄟ=ㄍㄨㄟ

洋芋片的好朋友之一是有很多東西可以拉拉的烏龜。剛好這個月比較能控制抓握了,看著爸爸把A跟B的抓握玩具卡在一起(?),開始嘗試自己能不能做到。抓得順了之後就變成吃烏龜身上的玩具了。
Cleantia M.
很剛好是,葡文的母音a、e、i、o、u,唸法跟日文是一樣的,長輩接受度比較高(原本有日文夢?的樣子,再上去的話阿祖是日本教育出身,自然覺得日文最棒)。

有大概兩個禮拜吧,洋芋片不知為啥,六親不認(??),小人得志(???)地堅持要自己做各式各樣的事情,不吃奶就是不吃奶,自己玩玩具就自己玩玩具,別人去控制玩具動作會生氣,還會望奶止渴。
整個不給阿公阿嬤抱,但給陌生人抱,非常奇葩。
Cleantia M.
阿公阿嬤也沒辦法,拒顧(顧不得XDD有一次抱了整整兩個小時還一直哭,阿公快瘋掉),也怕跟洋芋片玩他會哭。分享了這個新發現之後雙方終於達成共識,阿公阿嬤開心,洋芋片也開心。

雖然我覺得可能雙方想講的東西不太一樣,但傳達出來是類似的,能銜接起來就好了,哈哈哈。(ㄟ
Cleantia M.
「阿嬤」這個狀態也是拼出來的,目前只說過一次:ㄚ ~~~ ㄇ ~ ㄚ ~~~

阿公應該就比較難念了,有三個音節耶。但我想只要會講「龜」,大概就有機率講「公」了。不過ㄥ也是蠻難發的啦。
Cleantia M.
上週日久違跟親友出門,被問到和伴侶的分工這塊,我覺得我有比較理解生理男女性在嬰兒照護上的先天性差異了!

缺乏互動,自然不會有更了解彼此、去磨合的機會嘛。「母親」在懷孕時,「寶寶即將出生」的體感是相對高很多的,那麼寶寶出生後 ~~~ 第一個月其實是很呆滯的啦。
ㄚ就看謀,看謀也對環境不熟悉,連他家是他家都不知道,當然怎麼樣都皺眉或者哭。

跟朋友的解釋是:這個時期只認奶頭,那就是該死的給予一切的源頭。
Cleantia M.
連他媽長怎樣都不知道,就是那顆ㄋㄟry(不過看久還是會知道這兩個東西,媽媽的臉跟ㄋㄟ,好像會同時出現?之類的)
Cleantia M.
第二個月的時候,稍微知道ㄋㄟ跟媽的臉旁邊還會有什麼了,開始有一些小小小的互動。

這時候老爸才比較有感是合理的!!長輩們的反應也差不多,難怪有些媽媽分享會覺得自己很孤獨。勞累的部分有個70%吧,身體恢復20%好了,剩下那個10%才是真正能去銜接寶寶外界溝通的情況,假設這個10%沒有被catch到,那就好累好累好累了。
Cleantia M.
三個月的互動會更明顯,除了出生自帶的抓握反射buff之外,微笑反射開始不只是反射,有時候也會有辨認出來周遭的人類能帶來什麼功能(?)的微笑。同時發出更多不同的聲音、脖頸支撐跟肌肉控制比起先前要更順暢了,具備「遊戲」功能的老爸,出場得到的回饋比較多,從中再回饋想法跟動手調修「不僅是『伴侶』所在的環境」,是可以更快速進入下一個回饋循環的。

釐清這點後,會感到好一些了,哈哈哈。伴侶還很生氣地說過「我真希望自己有奶!」,當下我覺得真的太好笑了,很痛ㄟ!!!又不是我自願疼痛的??你想痛也不定能接收到一樣的痛哇,有奶也只是前期寶寶需求就那麼多的問題而已。時間拉長一點,原本是問題的問題也沒那麼問題了,真要說的話會是「困難」吧
Cleantia M.
真的蠻慶幸自加上升照常發揮,不然有時候我真的會氣死 (回來想辦法擴大10%溝通的影響範圍)
Cleantia M.
蠻有趣的啦。因為更體感的改變對周邊環境來說是在差不多三個月的時候「突然發生」,便「不得不適應」了。蠻多轉變都發生在這個節點上的。

也很感謝自己有遵從一些感到奇怪的觀察,去探索再推敲可能性、以自己的想法去做選擇,更在之後不斷回頭反思、驗證。包含原生家庭的溝通這塊,到去年七八月才比較肯定,但前面投注的心力跟回過頭來收到的反饋,速率是完全不同的。
比起年少時執傲的辯駁,花費這麼長的時間去梳理不僅是自身、也還有環境的議題,將屬於自己的與對方的慢慢分開來,劃清界線,交還予彼此,所謂的做這些事情的起心動念,希望是往後的自己也不斷回顧的。
Cleantia M.
Hey Jude - The Beatles (Piano cover by Emily Linge)
用伴侶介紹給寶寶的歌做結尾 ~~ 我好喜歡這首喔!到現在也還是洋芋片的定番催眠曲XDD

Take a sad song and make it better / The minute you let her under your skin / Then you begin to make it better
Cleantia M.
累積了半年的困難終於在這三個月劃下一個標點!呼!
Cleantia M.
先這樣啦 ~ 有整理日常紀錄再搬過來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