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fredo
《白衣蒼狗》算喜歡這部片,看到letterboxd上評價兩極覺得很有趣。
alfredo
其實做為一部「緩慢電影」,或是類「蔡明亮電影」,我的直覺是他的影像確實缺了一點空間感,大部份的構圖都很平面很窄,一部份可能是製作條件造成的,另一部份我猜也許他利用某種拍攝上的簡便性去創造某種剪輯和構圖上的美學。比如很多車上的鏡頭,但就是缺乏兩人從車窗前的正拍(還是我忘了),頂多就是停車時的側拍。然後你也不清楚角色住的宿舍的空間樣貌,所有對人的鏡頭幾乎都中近景,沒有太多的場景調度,到一個程度,你不知道主角工作的每個不同的住家,到底有什麼差別。
alfredo
不管是4:3,或是近距跟拍,或是緩慢電影,或是什麼其他的技術風格分類的稱呼,我覺得好像都不好說導演做的多特出,就是各種珠玉在前。但我特別有想到pedro costa的印象,不知道準不準確。應該是氣氛有點像,但時間力度就不同了。
alfredo
然後主角就這題材來說真的長得很帥,他的臉有一種作用,就是讓觀眾喜歡上這個角色,然後可以投入並共情這整個苦難的情境,如果不是這位演員,可能效果就會差很多。甚至到了一個程度,主角不像是真人,倒像是個肉身菩薩般的存在。
alfredo
但很有趣的點就在於,主角和他老闆之間的奇妙關係,這可能是全片最有趣的地方。也就是這部片好像不容易「政治化」,比如要談到什麼社會批判或是人道主義之類的,元素都有,但劇作的切入角度反而是專注在一個割捨不下別人的苦難與難處的超現實角色。所以一些「過度」的情節設計,比如幫人手淫或是最後幫人走,都超出了一種政治訴求的程度,可能就會不少人覺得就是在玩苦難美感影像,是在剝削。
alfredo
但我算暫時可以接受這角色的空洞性,就是作者把一種狀態極端化,安置在一種情境裏面。加上導演說他自己有照護的經驗,剛好最近有碰到家人長期住院的狀況,就可以理解裏面某些被病人拖磨的痛苦,是可以在情緒上被無限放大成一種末日情境。後導演的選擇是,讓一個外藉看護工去承担這種情緒的出口,通常這樣的人物是滿可能想辦法讓自己抽離的。
alfredo
奇怪的地方,就是他一整部片都在戴耳機,但電影從來沒有暗示他在聽什麼音樂或其他的聲音,就是他如果有私人的情緒空間,導演也選擇不讓它被觀眾感知到。但他好像只戴一隻耳朵。這種設計的矛盾性,其實還滿有趣的,對我來說還沒有到垮掉的地步,我可能要再想一下這部片對我的作用是什麼。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