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豌豆@7/26回家投票
攝相現象學(修訂版)|張燦輝
https://images.plurk.com/6v3aUfdYnSOtSfri0CwXOZ.png

存在與本質.拋擲與流亡:《攝.相.現象學》中的影像追索 | 龔卓軍 |

『假如一個人要對他開啟過和關閉過的每扇門,以及對他想再開啟的門進行解釋,他就必須述說一生的故事。』

── Gaston Bachelard: The Poetic of Space(《空間的詩學》)

讀嘛讀嘛
香豌豆@7/26回家投票
臺灣版前言

『《攝相現象學》 二〇一九年夏天在香港出版。之後是反送中運動開始,然後是港共政府強權打壓,不到四年,香港從自由開放法治的國際大都會淪陷成大陸一個沿海城市。學術、出版、言論等等公民社會的自由差不多完全消失。

這本談論攝相的哲學書,當然沒有政治含意,但作為作者,我已經不能再在這城市生活,二〇二〇年中離開生活了七十年的地方,自我流亡海外。離開香港,亦是和這本書的出版地分開。攝相的哲學問題,應與政治無關,但我失去再和香港的朋友面對面談論攝相及其哲學問題的機會。』
香豌豆@7/26回家投票
『二0二三年我到台灣客座教授哲學,在此其間分別在三所大學講述攝相現象學,引起一些朋友的討論,但可惜《攝相現象學》不在台灣發行,沒有文本可以進一步探討。因此之故,在台灣這自由民主的地方再出版這本書應該最合適不過。

新版加入了三篇文章:一篇是我多年前寫有關門窗的現象學,其中亦談及攝相問題。在捷克查理斯大學任教的好朋友石漢華教授 (Hans Rainer Sepp)一篇以現象學分析我在日本京都拍攝一張相片的文章,直接和我探討的問題有關,故從英文原文翻譯為中文。在捷克同一大學的古亦飛博士(Filip Gurjanov)撰文評論我提出的「攝相還原」理論,在此翻譯為中文,放在新版之中,對兩位朋友的兩篇文章致謝。亦非常感謝台南藝術大學的龔卓軍教授為台灣版寫序時,將我的流亡情懷、攝相活動和現象學的思維連結在一起。
香豌豆@7/26回家投票
最後感謝「二〇四六」出版社總編輯鄧小樺女士悉心修訂及照顧,讓這本書可以在台灣這自由地方重新刊出。』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