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達鴨
日本汽车厂应对美国关税策略
日本汽車大廠有在美國設廠嗎? 日本汽車業如何應對美國25%關稅? 一、日本汽車大廠在美國的生產布局
豐田(Toyota)

在美國擁有超過10座工廠,主要分布於肯塔基州(生產凱美瑞)、印第安納州(生產漢蘭達)、德克薩斯州(生產全尺寸皮卡Tundra)等地。

2021年宣布投資34億美元在北美建廠,重點發展電動車和電池生產。

本田(Honda)

俄亥俄州是其主要生產基地,生產雅閣(Accord)、CR-V等車型。

在阿拉巴馬州和喬治亞州也有工廠,並與通用汽車合作開發電動車。
可達鴨
日產(Nissan)

田納西州工廠生產Altima、Leaf電動車等,密西西比州工廠主要生產卡車和SUV。

斯巴魯(Subaru)

印第安納州工廠是其在美國的唯一生產基地,生產Outback、Ascent等車型。

馬自達(Mazda)

與豐田合資在阿拉巴馬州設廠(2021年投產),生產跨界SUV等車型。

二、美國25%關稅的背景與影響
關稅適用範圍:
美國曾威脅對進口汽車及零部件加徵25%關稅(主要針對特定國家或特定類型車輛,如商用車或中國製造的電動車),但目前未全面實施。若未來此類關稅生效,將直接衝擊非本地生產的進口車。

日本車廠的風險:
由於日本品牌在美銷售的車輛中,約75%為美國本土生產(如豐田在美生產比例超過70%),因此受關稅影響較小。但部分進口車型
可達鴨
但部分進口車型(如高階Lexus、斯巴魯BRZ等)或關鍵零部件可能面臨成本上升。

三、日本汽車業的應對策略
擴大本土化生產

加速在美建廠或擴產,例如豐田投資電池工廠以支持電動車本地化。

將更多高銷量車型(如RAV4、CR-V)轉移至美國生產,減少進口依賴。

供應鏈在地化

增加美國本土零部件採購比例,例如本田在俄亥俄州建立電池合資企業。

與美國供應商合作開發關鍵部件(如半導體、電機),降低進口風險。

產品策略調整

優先生產利潤較高且受關稅影響小的車型(如皮卡、SUV)。

推動電動車轉型,利用美國政府對新能源車的補貼政策(如《通脹削減法案》)
可達鴨
政治與行業游說

通過汽車行業協會(如日本汽車製造商協會,JAMA)與美國政府溝通,反對高關稅政策。

強調日本車廠對美國就業的貢獻(直接僱傭超15萬人,間接支持數百萬崗位)。

價格與成本轉嫁

若關稅導致成本上升,可能對進口車型小幅漲價,同時透過提升生產效率抵消部分成本。

四、總結
日本汽車製造商通過高度本土化生產和靈活的供應鏈管理,已大幅降低美國潛在關稅的衝擊。未來將持續投資美國市場,並結合電動化轉型鞏固競爭力。即使關稅政策實施,其影響也將集中在少數進口車型,整體產業韌性較強。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