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苓膏~
@Turtle56
Fri, Mar 28, 2025 1:54 AM
49
61
賴寇蒂 (@koudilai) on Threads
我平常就是統戰語言心理學的自由研究者,但是昨天第一時間,其實我還沒有聽出來劉世芳部長的講出「三戰」的意涵。
結果我昨天在看我過去在研究中共的統戰策略。看到中共的「三戰」資訊,我才想起這段理論。
如下:
中共的「三戰理論」是其軍事與戰略體系中一個極為關鍵的「非軍事戰爭工具箱」,由「輿論戰」「心理戰」「法律戰」三者組成。
首次在官方文件中出現是2003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條例》,由總政治部提出,目的是在不開戰的情況下削弱敵人、控制輿論、操縱國際觀感,進而達成戰略目的。
這三戰的最大特色在於——它們不是在戰爭爆發後輔助作戰,而是在
戰爭前夕就開始布局、滲透、削弱敵意對象的抵抗意志。
掰噗~
@baipu
好奇
Fri, Mar 28, 2025 1:54 AM
哪一位聰明的人來回答一下吧?
~龜苓膏~
@Turtle56
Fri, Mar 28, 2025 1:55 AM
對台、對港、對美、對印,中共都廣泛運用這套工具,尤其對台灣的滲透與認知作戰中,「三戰」早已無孔不入。
1、輿論戰(Public Opinion Warfare)
目標:塑造有利敘事、轉移衝突責任、奪取國際與本地輿論制高點。
這是中共對外操作最常見的一環,手段包含:
控制敘事主軸:透過黨媒(央視、環球時報)、官派KOL、大外宣(CGTN、中新社)對內洗腦、對外洗白。
(1/5)
~龜苓膏~
@Turtle56
Fri, Mar 28, 2025 1:55 AM
操控平台生態:利用海量「五毛」「小粉紅」「戰狼外交」言論洗版、帶風向,消耗對方輿論能量。
假新聞與造謠散播:如在台灣總統大選時散播某候選人叛國、吸毒、親美或親中等真假參雜訊息。
鏡像攻擊法:將對自己的批評反過來用在敵人身上,例如指控「香港暴徒受境外勢力煽動」,轉移國際焦點。
冷讀國際情勢,打情緒牌:例如操作「亞亞事件」時強調她是「三個孩子的母親」,打悲情牌來削弱台灣防衛論述的正當性。
2、心理戰(Psychological Warfare)
~龜苓膏~
@Turtle56
Fri, Mar 28, 2025 1:56 AM
目標:動搖對手信念、製造恐懼、引發分裂與不信任,癱瘓其抵抗意志。
這是最深層、最危險的戰場,包含:
內部離間:例如在抗爭者與大眾間製造誤解、抹黑勇武行動,讓「自己人打自己人」。
投射絕望感:如「抗爭都沒用」、「美國不會幫你」、「全世界都怕中國」,讓人失去抗爭動機。
標靶鎖定恐嚇:公開點名異議者、抓人、關帳號、做成標本效應。
情報滲透、臥底離間:混入群體內部扮演「理性」角色勸退群眾或策動內鬥(香港即是典型)。
心理疲勞策略:如持續延長談判、不斷模糊議題邊界,讓對方心理疲乏、選擇投降或退出。
(2/5)
~龜苓膏~
@Turtle56
Fri, Mar 28, 2025 1:56 AM
3、法律戰(Legal Warfare)
目標:運用法律、條約、制度工具合法化中國行動,進行灰區擴張並癱瘓對方法制系統。
這是中共最擅長「在體制內進攻體制」的工具,常見手段包括:
制度滲透、法律利用:如利用台灣民主開放社會中「言論自由」概念來保護統戰工具與滲透代理人。
國際法律挪用:例如在南海仲裁案中否定裁決,卻又利用UNCLOS(聯合國海洋法)片面主張主權。
假借程序爭取時間:如亞亞事件中申訴、抗告、聲請停止執行,用法律拖延驅逐時程,換取社會發酵時間。
塑造法律人設:例如將自己包裝成「人權受害者」「母親」「和平主義者」,強化公眾心理同情,弱化對違法言行的反彈。
制定國安法或紅線法:如港版國安法,模糊定義之下,任何言論行為皆可被「合法鎮壓」。
~龜苓膏~
@Turtle56
Fri, Mar 28, 2025 1:56 AM
三戰的戰略特色
非對稱作戰:不是用坦克飛彈,而是用輿論、情感、法律為武器,將對方拖入泥沼。
滲透優先於衝突:先搞亂對手內部、奪走道德話語權,讓你在出手前就失分。
混淆敵我與模糊戰線:讓民主陣營內部自相殘殺,外人看不清楚到底誰是入侵者,誰是反擊者。
(3/5)
~龜苓膏~
@Turtle56
Fri, Mar 28, 2025 1:57 AM
這套系統在香港2014、2019、2020年國安法前夕發揮極致;在台灣,也已經開始「實兵演練」,從亞亞事件、TikTok認知作戰、代理人政黨,到假公民團體、法律代理與言論分化,三戰正在台灣逐步升級。
劉世芳部長這段談話,其實已經用非常克制、但含有戰略意涵的語言點出整個「亞亞事件」的本質。
台灣社會如果真的想要避免戰爭,唯一能夠做的就是
不上當。
亞亞事件本質是一種『壓力回饋測試』(stress-feedback test),#目的是觀察台灣社會中哪些人會在壓力下為敵方說話,哪些人會跳出來當協作者、界線模糊者或話語稀釋者。它不是單一事件,而是一次系統性的站位偵測與社會動態觀察。
1、「壓力測試」不是為了亞亞個人,而是觀察哪些人會浮上檯面為敵服務
~龜苓膏~
@Turtle56
Fri, Mar 28, 2025 1:57 AM
這是一場系統性「偵測協作者」的心理作戰。亞亞不過是誘餌,而真正的目標是讓各類潛在角色表態,包括:
律師、教授、NGO人物是否跳出來替她背書?(測誰會選擇法律為掩體替敵說話)
媒體人、社群名人是否幫她洗白?(觀察社群滲透力與KOL可控程度)
政客是否公開質疑政府決策?(測藍白反應力與是否有配合)
(4/5)
~龜苓膏~
@Turtle56
Fri, Mar 28, 2025 1:58 AM
這類表態就是未來「認知代理人名單」的實地驗證,有助於中共建立「軟投降系統」。
2、這種測試不只是對政府,更是對社會底層免疫系統的滲透掃描
看誰會覺得這種人不該遣返,即使他們鼓吹敵國動武。
看誰會開始模糊立場,說「她也是母親」、「這樣處分太過」。
看誰能講出反對的理由,但堅持台灣應該接納她——這是認知混淆的核心戰術。
這樣的測試,幫中共辨別哪些人已經喪失基本敵我識別能力,未來可以被進一步影響、拉攏或操控。
3對「協作者」來說,這種事就是他們的選邊儀式
這是一場資訊混戰下的「宗教式站位測驗」:
真正的協作者會不顧事實、急著替亞亞辯護,因為這是他們表忠的時刻。
~龜苓膏~
@Turtle56
Fri, Mar 28, 2025 1:58 AM
騎牆者會說「我反對她的立場,但也不應該遣返」,這是模糊敵意的試探性訊號。
而擁有健全免疫系統的民眾,會從頭到尾看穿這是一場包裝成人權議題的滲透演出。
這篇文很長,可是問題我覺得台灣需要更多的「知情者」,我們需要做自由台灣的協力者,在一切都還來得及之前!
罷免救台灣
(5/5)
台灣國Dolphin
@Dolphinchien
Fri, Mar 28, 2025 2:09 AM
silvie
@silvie_rice
Fri, Mar 28, 2025 2:13 AM
演算的奧特林德
@jf0067
Fri, Mar 28, 2025 3:54 AM
現在才?時間快到囉
載入新的回覆
結果我昨天在看我過去在研究中共的統戰策略。看到中共的「三戰」資訊,我才想起這段理論。
如下:
中共的「三戰理論」是其軍事與戰略體系中一個極為關鍵的「非軍事戰爭工具箱」,由「輿論戰」「心理戰」「法律戰」三者組成。
首次在官方文件中出現是2003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條例》,由總政治部提出,目的是在不開戰的情況下削弱敵人、控制輿論、操縱國際觀感,進而達成戰略目的。
這三戰的最大特色在於——它們不是在戰爭爆發後輔助作戰,而是在 戰爭前夕就開始布局、滲透、削弱敵意對象的抵抗意志。
1、輿論戰(Public Opinion Warfare)
目標:塑造有利敘事、轉移衝突責任、奪取國際與本地輿論制高點。
這是中共對外操作最常見的一環,手段包含:
控制敘事主軸:透過黨媒(央視、環球時報)、官派KOL、大外宣(CGTN、中新社)對內洗腦、對外洗白。
(1/5)
假新聞與造謠散播:如在台灣總統大選時散播某候選人叛國、吸毒、親美或親中等真假參雜訊息。
鏡像攻擊法:將對自己的批評反過來用在敵人身上,例如指控「香港暴徒受境外勢力煽動」,轉移國際焦點。
冷讀國際情勢,打情緒牌:例如操作「亞亞事件」時強調她是「三個孩子的母親」,打悲情牌來削弱台灣防衛論述的正當性。
2、心理戰(Psychological Warfare)
這是最深層、最危險的戰場,包含:
內部離間:例如在抗爭者與大眾間製造誤解、抹黑勇武行動,讓「自己人打自己人」。
投射絕望感:如「抗爭都沒用」、「美國不會幫你」、「全世界都怕中國」,讓人失去抗爭動機。
標靶鎖定恐嚇:公開點名異議者、抓人、關帳號、做成標本效應。
情報滲透、臥底離間:混入群體內部扮演「理性」角色勸退群眾或策動內鬥(香港即是典型)。
心理疲勞策略:如持續延長談判、不斷模糊議題邊界,讓對方心理疲乏、選擇投降或退出。
(2/5)
目標:運用法律、條約、制度工具合法化中國行動,進行灰區擴張並癱瘓對方法制系統。
這是中共最擅長「在體制內進攻體制」的工具,常見手段包括:
制度滲透、法律利用:如利用台灣民主開放社會中「言論自由」概念來保護統戰工具與滲透代理人。
國際法律挪用:例如在南海仲裁案中否定裁決,卻又利用UNCLOS(聯合國海洋法)片面主張主權。
假借程序爭取時間:如亞亞事件中申訴、抗告、聲請停止執行,用法律拖延驅逐時程,換取社會發酵時間。
塑造法律人設:例如將自己包裝成「人權受害者」「母親」「和平主義者」,強化公眾心理同情,弱化對違法言行的反彈。
制定國安法或紅線法:如港版國安法,模糊定義之下,任何言論行為皆可被「合法鎮壓」。
非對稱作戰:不是用坦克飛彈,而是用輿論、情感、法律為武器,將對方拖入泥沼。
滲透優先於衝突:先搞亂對手內部、奪走道德話語權,讓你在出手前就失分。
混淆敵我與模糊戰線:讓民主陣營內部自相殘殺,外人看不清楚到底誰是入侵者,誰是反擊者。
(3/5)
劉世芳部長這段談話,其實已經用非常克制、但含有戰略意涵的語言點出整個「亞亞事件」的本質。
台灣社會如果真的想要避免戰爭,唯一能夠做的就是
不上當。
亞亞事件本質是一種『壓力回饋測試』(stress-feedback test),#目的是觀察台灣社會中哪些人會在壓力下為敵方說話,哪些人會跳出來當協作者、界線模糊者或話語稀釋者。它不是單一事件,而是一次系統性的站位偵測與社會動態觀察。
1、「壓力測試」不是為了亞亞個人,而是觀察哪些人會浮上檯面為敵服務
律師、教授、NGO人物是否跳出來替她背書?(測誰會選擇法律為掩體替敵說話)
媒體人、社群名人是否幫她洗白?(觀察社群滲透力與KOL可控程度)
政客是否公開質疑政府決策?(測藍白反應力與是否有配合)
(4/5)
2、這種測試不只是對政府,更是對社會底層免疫系統的滲透掃描
看誰會覺得這種人不該遣返,即使他們鼓吹敵國動武。
看誰會開始模糊立場,說「她也是母親」、「這樣處分太過」。
看誰能講出反對的理由,但堅持台灣應該接納她——這是認知混淆的核心戰術。
這樣的測試,幫中共辨別哪些人已經喪失基本敵我識別能力,未來可以被進一步影響、拉攏或操控。
3對「協作者」來說,這種事就是他們的選邊儀式
這是一場資訊混戰下的「宗教式站位測驗」:
真正的協作者會不顧事實、急著替亞亞辯護,因為這是他們表忠的時刻。
而擁有健全免疫系統的民眾,會從頭到尾看穿這是一場包裝成人權議題的滲透演出。
這篇文很長,可是問題我覺得台灣需要更多的「知情者」,我們需要做自由台灣的協力者,在一切都還來得及之前!
罷免救台灣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