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藍青空
Facebook

內文:
【她拍了228部影片,我們卻都沒有發現......】

這兩天又有人許多廣傳黃子佼、創意私房的判決書,其中有一個內容讓許多人憤怒、難過,創意私房為了滿足高級會員(黃子佼等人),一名14歲女生被迫拍攝了多達228部照片、影片。

那不是一種「一時衝動的事件」,而是一種長期、重複、深入控制的過程。

我不會在這篇文章中評論案件細節,因為我們都知道,那背後有更多等待被保護的孩子與家庭。

但身為一位這兩年看過許多案例、研究許多資料後的講師,我想寫下這些話——如果我們不了解這些陷阱的樣貌,就很難在孩子需要的那一刻,成為他可以開口的人。

一個孩子怎麼會走到那一步?

戀童癖 兒少社交陷阱
海藍青空
很多人會下意識想問:「怎麼可能拍到那麼多?她怎麼不逃?她怎麼不說?」

但我想溫柔地提醒一句:當一個孩子落入控制,他不是不說,而是『說不出口』。

這樣的控制,往往有三種常見的包裝方式,我想和你分享——不為了譴責,而是為了理解與防範。

▎第一種陷阱:夢想的糖衣,潛規則的苦藥

你可能聽過「偶像練習生」這類選秀節目。從閃亮的舞台到苦練的身影,很多孩子都曾夢想過「也許我也可以」。這也是某些不肖之徒最常用來誘騙孩子的方式:

「你真的很有潛力。」
「只要聽話,將來一定會紅。」
「這些影片只是業界潛規則,不說沒人會知道。」

一開始是誇讚與肯定,接著是服從與測試,最後變成威脅與掌控。
孩子在這過程中被洗腦:「這是為了夢想忍一下就好」、「我已經做了這麼多,不能現在放棄。」
海藍青空
▎第二種陷阱:用關心包裝的情緒操控

我們也常見到另一種更隱密的方式:長期建立關係、傾聽、陪伴——但這份「好」,只是為了讓孩子離不開。

「我才是真的懂你的人。」
「你家人不懂你,但我會一直在。」
「這是我們之間的小祕密,妳不會背叛我吧?」

這類加害者會讓孩子以為自己是在一段「被理解、被愛」的關係中,進而甘願配合各種不舒服的要求。
這時候,即使孩子心中有不安,也可能選擇沉默,因為「這是我唯一能依靠的人」。
海藍青空
▎第三種陷阱:數位控制與恐懼勒索

而最可怕的是,當這些人取得孩子的影像或私密資料後,會立刻翻臉

「我已經存起來了,如果妳不照做,我就傳給妳爸媽、老師、全世界。」

這是一種極端的數位綁架。孩子不敢說、也不知道該怎麼說,只能不斷地「配合」,直到我們在社會新聞中看到冰山一角。

-

▎我們不是要責備,而是要學會陪伴 ​ 這三種陷阱,其實都不是「一瞬間」就讓孩子掉進去的。它們是一種長期的心理綁架,而不是單純的誘惑或錯誤選擇。 ​
海藍青空
孩子之所以無法逃脫,不是因為他不懂,而是因為:

✔️他以為自己已經「太髒了」,不值得被救。

✔️他以為「如果說出來,大人只會罵我。」

✔️他以為「這是我自己選的,我活該。」

▎那我們該怎麼做?
海藍青空
我想邀請每一位家長與老師,記得三個方向:

1️⃣ 給孩子一個可以說「我不想做」的空間

不論是才藝、夢想、課業,孩子有權說不。如果我們太習慣用「你要堅持」、「不要半途而廢」的語言,孩子就更難在危險中喊停。

2️⃣ 讓孩子知道:你永遠可以回來

如果孩子做錯了什麼、誤信了誰,請先不要說:「你怎麼那麼笨」。先抱住他,讓他知道「你不是錯的,是被騙的」。

3️⃣主動談「這些事」,不是等事情發生才講

孩子從小就應該知道:「不是所有人說喜歡你,都是好人」;「不是給你機會的人,都值得你相信」;「就算你已經做了某些事,你還是可以回頭找我們。」
海藍青空
▎結語:

這篇文章不是寫給受害者的,而是寫給我們這些還站在保護線上的人。

如果我們願意多一點理解、多一些信任的空間,也許就能在第1部影片出現之前,阻止那第228部的發生。

孩子不是笨,而是他太渴望被愛、被看見了。

讓我們成為那個他可以看見的出口。

-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字有幫助,
也歡迎你轉傳給更多人知道。

這不是一個人的責任,
而是我們每個大人一起努力的方向。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