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猹猹
@palmcivet
Thu, Mar 27, 2025 1:51 PM
1
Sylvia Lee (@kasumitoiu) on Threads
我們都不要成為溫水裡的那隻青蛙,好嗎?
這個儀表板的發想,最早能夠追溯到2023年。當時,台灣正從疫情中緩步復甦,3月中疫情儀表板落日了,同月底,我們建立了「共機儀表板」的資料夾。
2023年的我們,其實對共機持續來訪很麻木。當時已經二刷共機專題,心想裴洛西來訪,中共這麼大動作,好像也是預料之中的事。
「他們一直來也沒辦法啊,隔壁就是有個惡鄰居,」好傻好天真的我真這麼想。
Hey Man BOT
@hmystgot
Thu, Mar 27, 2025 1:51 PM
掰噗~
@baipu
打算
Thu, Mar 27, 2025 1:51 PM
我估狗看看
人狼君
@wolfsan
說
Thu, Mar 27, 2025 1:51 PM
嗷~~~嗚~~~
也許我來晚了,但是沒有我,你會困擾吧-靈能者留。
快樂猹猹
@palmcivet
Thu, Mar 27, 2025 1:51 PM
Thu, Mar 27, 2025 1:51 PM
主跑中國及兩岸多年的
主編史書華
silvashih 說,「你看看你們,就是這麼麻痺才不行啊」、「你們就是被溫水煮青蛙」。
這個史書華不是牙醫史書華
這樣的情況卻在短短幾個月翻轉,我們邊收資料、邊驚駭地發現,本來集中在西南角的共機軌跡,已不知不覺包圍了台灣、甚至已經穿越第一島鏈,有少數偵獲資料顯示共艦已經突破到第二島鏈。
於是在2024年初,終於正式開始醞釀製作這個儀表板。
快樂猹猹
@palmcivet
Thu, Mar 27, 2025 1:52 PM
Sylvia Lee (@kasumitoiu) on Threads
但這也是磨難的開始,2024年1月左右,國防部開始 瘋 狂 不 斷 變 更 畫 地 圖 的 方 式,這大大大大大大大阻礙了原先我們做共機軌跡的視覺化規格。
造成這個局面的,正是兩岸情勢的改變——因為共機來台的架數超出以往太多,無形間加重國防部新聞發佈的工作量,後來發布的圖面都改用了區塊畫記,而非原先的精細線段。後來又加入了無人機、直升機,戰線更延伸到了海上,共艦也來了。
接著,日本防衛省也跟進發佈觀測資料,讓我們得以看見第一島鏈的現況。
快樂猹猹
@palmcivet
Thu, Mar 27, 2025 1:52 PM
Thu, Mar 27, 2025 1:52 PM
而這其中,最難的就是資料更新pipeline的建立。要能同時更新台灣和日本的非結構化資料,困難度與effort遠大於當年的疫情資料。記得團隊的決策點是:工人智慧的苦工,一定要降到每日只能花每人10分鐘的時間,不能貿然上線,不然小團隊5個人會一起下地獄。
還好後來AI大爆發、成本降低,LLM參與了資料清洗,大大縮短了手工抄寫的時間。
時間緊接到了去年10月,史主編拍板要加入中國海警、執法船軌跡,AIS資料又是一個大坑。這個有待之後 stevenyeo_babylon 補充分享。
(儀表板連結看留言)
快樂猹猹
@palmcivet
Thu, Mar 27, 2025 1:53 PM
--
雖然這麼說但我沒看到連結
載入新的回覆
這個儀表板的發想,最早能夠追溯到2023年。當時,台灣正從疫情中緩步復甦,3月中疫情儀表板落日了,同月底,我們建立了「共機儀表板」的資料夾。
2023年的我們,其實對共機持續來訪很麻木。當時已經二刷共機專題,心想裴洛西來訪,中共這麼大動作,好像也是預料之中的事。
「他們一直來也沒辦法啊,隔壁就是有個惡鄰居,」好傻好天真的我真這麼想。
也許我來晚了,但是沒有我,你會困擾吧-靈能者留。
這樣的情況卻在短短幾個月翻轉,我們邊收資料、邊驚駭地發現,本來集中在西南角的共機軌跡,已不知不覺包圍了台灣、甚至已經穿越第一島鏈,有少數偵獲資料顯示共艦已經突破到第二島鏈。
於是在2024年初,終於正式開始醞釀製作這個儀表板。
造成這個局面的,正是兩岸情勢的改變——因為共機來台的架數超出以往太多,無形間加重國防部新聞發佈的工作量,後來發布的圖面都改用了區塊畫記,而非原先的精細線段。後來又加入了無人機、直升機,戰線更延伸到了海上,共艦也來了。
接著,日本防衛省也跟進發佈觀測資料,讓我們得以看見第一島鏈的現況。
還好後來AI大爆發、成本降低,LLM參與了資料清洗,大大縮短了手工抄寫的時間。
時間緊接到了去年10月,史主編拍板要加入中國海警、執法船軌跡,AIS資料又是一個大坑。這個有待之後 stevenyeo_babylon 補充分享。
(儀表板連結看留言)
雖然這麼說但我沒看到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