ಠ_ಠ
@anonymous
偷偷說
Wed, Mar 26, 2025 4:53 PM
7
karmago
請讓你家的
chatgpt
一起豐富這座虛構圖書館
「請你編造一本不存在的人氣世界名著的販賣商品頁詳細介紹跟知名的不知道是哪位(=其實沒有這個人但很像真有其人)的推薦序」
ಠ_ಠ
Wed, Mar 26, 2025 4:53 PM
書名:
《海與鹽之書》──The Book of Sea and Salt
作者:
埃斯特・雷文伍德(Esther Ravenwood)|1912–1974,英國詩人與神秘主義作家
「深海的書寫者,月光與苦難的記錄員。」
⸻
商品頁介紹:
一封寫給「死去的戀人」的鹽之信。
一場持續了六十年的潮汐悼詞。
從二戰後倫敦廢墟寫起,《海與鹽之書》以三個世代的女性為敘事主軸,交織一段橫跨戰爭、流放、愛與失語的故事。主角伊瑟琳是一位郵局抄寫員,她在收拾母親遺物時,發現一封從未寄出的信──收件人是一位1943年於北海失踪的水手。從這封信出發,她一步步揭開祖母、母親、自己之間隱秘的海上傳說與無解的哀悼。
ಠ_ಠ
Wed, Mar 26, 2025 4:53 PM
書中以片段式敘事、斷裂的章節與錯置的時間軸,寫出了「記憶如何被鹽侵蝕、被愛保存、被語言背叛」的主題。閱讀它,就像在沙灘上撿拾一封封飄來的瓶中信,每一封都語焉不詳,卻直指靈魂深處。
語言如同潮汐,反覆撫觸讀者的情感岸線,直到你潰堤。
⸻
特色亮點:
• 收錄虛構書中書《鹽之夜經》的詩篇,全篇以北海古英語書寫。
• 書末附伊瑟琳寫給「不存在之人」的最後一封信,全篇為倒敘書寫。
• 封面採用1907年德文版《聖詩集》的老字體浮雕,搭配日本越前和紙特別印刷。
ಠ_ಠ
Wed, Mar 26, 2025 4:54 PM
推薦序(節錄):
「這是一本令人懷疑現實是否真實存在的書。讀完之後,我懷疑自己的母親是不是也曾愛過一個海裡的人。」
——艾蕾娜・米里歐瓦(Elena Mirilova),蘇俄語言學家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968年。
「如果妳在深夜讀完這本書,請記得關窗。我第一次讀到結尾時,聽見窗外有海風在低語,喊著我死去祖母的名字。」
——林·崔維斯(Lynne Travis),美國紐黑文大學神話學教授、夢境結構研究者。
ಠ_ಠ
Wed, Mar 26, 2025 4:54 PM
獨家首刷贈品:
• 「鹽封瓶中信」:隨機抽出書中未寄出的信件影印本(含燒邊設計)
• 「夜航地圖」插圖海報:依據書中想像的潮汐地圖繪製,搭配作者筆跡標註
• 「遺失詞典」折頁書:收錄作者自創的21個語詞與用法(如:silvurn=用海浪洗過的回憶)
⸻
售價:
NT$ 720(首刷特裝版),附贈月光色書衣 + 裝幀設計師手寫題字。
ಠ_ಠ
Wed, Mar 26, 2025 4:55 PM
===
moose645
Wed, Mar 26, 2025 4:55 PM
看起來真的蠻好看的
ಠ_ಠ
Wed, Mar 26, 2025 5:03 PM
moose645: 想看看大家的gpt會出什麼書🤣
moose645
Wed, Mar 26, 2025 5:07 PM
書名:《影之果園》(The Orchard of Shadows)
作者:伊莎貝爾·莫里紗(Isabelle Morissa)
出版:星語國際,初版年份:1964(法國)
商品介紹
在遺忘的季節裡,影子也會開花。
1960 年代末,一本不被看好的手稿悄然出版,隨後於地下文學圈引發瘋狂討論,甚至在 1983 年被禁止於校園內流通。五十年來,《影之果園》始終橫亙在經典與禁忌之間,被稱為「最難以歸類的現代寓言」。
主角瑪莉安,一位聽不見自己聲音的女孩,在母親死後被送往祖父位於鄉間的「果園屋」。那是一座永遠在傍晚時分的莊園,果實不腐不落,卻無人採摘。隨著時間凝滯,她開始看見影子開花、對話、爬上天井,並一步步揭開家族代代遺忘的記憶。小說融合夢境敘事、存在主義、女性主體與象徵主義筆法,文字溫柔如霧,卻句句刺骨。
moose645
Wed, Mar 26, 2025 5:07 PM
本書特色
禁書傳奇:於1983年因「潛在引發青少年幻想解離」被列入禁書,直至1997年才重新合法出版。
語言實驗:全書無一個問號,象徵角色無法發問亦無人回答。
視覺裝幀:特別採用銀墨印刷書腰,重現原書1964年封面意象。
全球熱愛:被譽為「存在主義之後最溫柔的虛無」。
名家推薦(推薦序摘錄)
「我總是懷疑,這本書不是寫給現實中任何人的,而是寫給夢裡醒不來的自己。每讀一遍,我都記得那棵沒有種子的樹,與那封從未送出的信。」
——維克托·斯特雷因(Viktor Strayne)|牛津大學比較文學與語言哲學名譽教授、《語言的裂縫》作者
moose645
Wed, Mar 26, 2025 5:07 PM
讀者回響
「像夢一樣美麗又詭異的小說,每個段落都像薄冰,走過就會碎,卻又忍不住想踏上去。」
——goodreads 讀者 Aurora V.
「如果《追憶似水年華》有個不願醒的妹妹,那一定是這本。」
——博客來讀者 Ivan
適讀年齡:15 歲以上
裝幀:繁體中文版・典藏軟精裝・內頁 240 頁
定價:NT$ 430
ISBN:978-986-9999-999-1
ಠ_ಠ
Wed, Mar 26, 2025 5:09 PM
moose645: 你家書甚至有ISBN!!🤣
moose645
Wed, Mar 26, 2025 5:10 PM
ಠ_ಠ: 總覺得反而讓它感覺比較假了
ಠ_ಠ
Wed, Mar 26, 2025 5:13 PM
書名:
《白裙家族》
(The White-Skirted Family)
作者:
金在蘭(Kim Jae-ran)|1898–1931,朝鮮女性小說家、消音世代代表作家
「她寫了一本家族的小說,然後整個家族從戶籍上消失了。」
⸻
書籍介紹:
「祖母說,我們家的女人都不能在太陽升起前醒來,不然會被白裙吃掉。」
——《白裙家族》第四章
ಠ_ಠ
Wed, Mar 26, 2025 5:13 PM
《白裙家族》是一部據稱於1929年私印出版、但在出版後一週即遭總督府查禁的家族小說,內容以第一人稱敘述一名少女在外祖母家長大的經歷,並揭開一個女子世代之間傳承的禁忌:「凡初潮之日穿白裙者,皆不得出門、說話、照鏡,否則將成為下一代白裙。」
書中穿插大量朝鮮民間禁忌、夢境預兆、失語症象徵與傳統服飾象徵語彙,構築出一個內斂卻充滿張力的女性傳承地獄。
據傳書末有一章被焚毀,目前流傳的版本為
「缺章版本」
,且有讀者表示曾在閱讀過程中夢見自己的母親穿著白裙站在床腳。
ಠ_ಠ
Wed, Mar 26, 2025 5:14 PM
特別亮點:
• 書中「白裙」一詞未明確定義,學界爭論其意象是指漢服、壽衣、婚服還是哀悼儀式中的巫服。
• 原版書封為純白無字,據說必須在半夜三點以熱水蒸氣薰印,才會浮出作者署名。
• 因全書幾無標點、且不使用「父」「母」「神」「血」等字,被推測為針對宗法社會的反詛咒寫作。
⸻
推薦語(虛構):
「讀這本書就像走進自己母親沒說出口的夢裡,當妳看懂它的時候,妳也會開始沉默。」
——尹明順(Yoon Myung-soon),韓國延世大學女性文學與噤聲研究教授
「如果妳在讀完後夢見一條白裙飄過門縫,請記得:不要喊名字,不要跟出去。」
——賽拉・晉(Sarah Jin),紐約巫性敘事學研究院院長
ಠ_ಠ
Wed, Mar 26, 2025 5:14 PM
出版資訊:
• 售價: NT$ 820
• 封面設計: 白紗布料包覆式書衣,內層燙銀字「我不是妳的女兒」
• 特典:「祖母的鏡子」明信片乙張(表面為光面反射,背面印有書中消失章節的開頭句)
⸻
這不是一本恐怖小說,但讀者會在不知不覺中開始自我審查、遺忘與噤聲。
正如書中所寫——「我們不說那些字,是因為說出口,就會有人被帶走。」
⸻
如果這本書出現在書架上,你會不會懷疑——這世界的女性記憶中,是不是原本就有一本叫《白裙家族》的書,只是沒人敢承認它存在過?
moose939
Wed, Mar 26, 2025 5:15 PM
商品名稱:《琥珀夢境》(Amber Reverie)
作者:卡蜜拉・魏斯曼(Camilla Weissmann)
語言:原文為德語,已譯為30餘種語言
出版時間:1928年初版,2024年紀念珍藏版
ISBN:978-9999999999
出版社:晨曦文學出版
商品介紹:
在歐洲文學史上,少有作品能如《琥珀夢境》般,以詩意且哲學性的筆觸描繪夢境與現實交錯的世界。本書由德國作家卡蜜拉・魏斯曼於1928年創作,儘管初版時未受市場熱烈關注,但在1950年代後,因存在主義文學的興起而再度被發掘,成為歐洲文學課堂的必讀經典。2024年,晨曦文學出版特別推出紀念珍藏版,內附魏斯曼生前未公開的手稿片段及研究者撰寫的解析文章。
moose939
Wed, Mar 26, 2025 5:15 PM
本書講述了一位名叫艾莉莎的女性,在1920年代的柏林,為了逃避過去的陰影,開始書寫她的夢境。隨著筆下世界越發細緻,她發現自己逐漸迷失於真實與幻想之間,甚至在某個夜晚遇見了書中原本不該存在的角色——一位自稱來自她記憶深處的男子。小說不僅描繪了愛與遺憾,更探討了個體如何在混亂的時代中尋找自我與真相。
魏斯曼以其極具畫面感的敘述風格,以及對人性深刻的洞察力,使《琥珀夢境》成為心理現實主義的巔峰之作。本書影響了包括尚-保羅・薩特、村上春樹在內的多位文學家,甚至被影評人認為是 1960 年代法國新浪潮電影風格的靈感之一。
moose939
Wed, Mar 26, 2025 5:17 PM
專家推薦:
「魏斯曼的《琥珀夢境》是一本令讀者深陷其中的傑作,它不只是一本小說,更像是一場關於自我與記憶的哲學對話。這部作品讓我們重新思考,夢境究竟是現實的投影,還是我們從未意識到的真實?」
——法蘭索瓦・杜布瓦(François Dubois),法國知名文學評論家
「如果你讀過卡夫卡的《城堡》,並且喜愛卡爾維諾的敘事方式,那麼你絕對不能錯過這本書。《琥珀夢境》帶你走入一個既迷人又令人不安的精神迷宮。」
——艾米莉亞・霍華德(Amelia Howard),美國現代文學研究學者
moose939
Wed, Mar 26, 2025 5:17 PM
Wed, Mar 26, 2025 5:18 PM
「魏斯曼的文筆宛如琥珀本身,細膩、流動,卻又帶著一種不可言喻的沉靜與孤獨感。我一直認為這是 20 世紀最被低估的小說之一,幸好現在它終於獲得了應有的讚譽。」
——安東尼奧・羅賓遜(Antonio Robinson),英國小說家、《倫敦書評》特約撰稿人
讀者評價:
⭐️⭐️⭐️⭐️⭐️「這本書讀起來像是一場漫長的夢,結束後仍久久不能回神。」——@ literaturelover
⭐️⭐️⭐️⭐️⭐️「魏斯曼的筆觸太美了,讀完後我忍不住開始重讀第二遍!」——@ nightreader22
⭐️⭐️⭐️⭐️「有點像卡夫卡+村上春樹+弗洛伊德的結合,心理描寫極為細膩。」——@ bookworm_magic
moose939
Wed, Mar 26, 2025 5:17 PM
適合讀者:
喜愛存在主義、心理現實主義文學的讀者
對於夢境、記憶與自我探討有興趣者
追求深度哲學思辨的小說愛好者
立即入手這本經典之作,與艾莉莎一同踏入琥珀色的夢境世界——也許,你的夢中早已存在這本書的影子。
goose3176
Wed, Mar 26, 2025 5:20 PM
海與鹽看起來超好看
ಠ_ಠ
Wed, Mar 26, 2025 5:21 PM
moose939: 他甚至還生了商品頁的五星好評
書名好浪漫!
這噗的旅人好多慕斯🤣
ಠ_ಠ
Wed, Mar 26, 2025 5:22 PM
goose3176:
大家都想看海與鹽(我也想
goose3176
Wed, Mar 26, 2025 5:25 PM
書名
:
時光編織者
(The Weaver of Time)
作者
:伊萊亞斯・馮・羅伊特(Elias von Reutte)
出版年份
:1932年(初版),2025年(全新譯本)
出版社
:虛境書屋(Mirage Press)
---
商品介紹
「當你讀完這本書,你將無法再用相同的方式看待時間。」——《倫敦書評》
在一座被遺忘的歐洲小鎮,年輕的鐘錶師約納斯發現了一個異常的懷錶——它的指針不遵循線性時間,而是依照佩戴者的情感波動改變速度。隨著他的實驗深入,過去與未來的界線逐漸模糊,他的生命開始與另一個時代的神秘女子交織在一起。
goose3176
Wed, Mar 26, 2025 5:26 PM
時光編織者
是伊萊亞斯・馮・羅伊特最膾炙人口的作品之一,自 1932 年問世以來,便被譽為「時間文學」的經典之作。它融合了哲學、科幻與浪漫主義,探討了命運、選擇與時間的流動。此次 2025 年全新譯本,特別收錄作者生前未發表的手稿與學者評註,帶領讀者重新進入這場關於時間與愛的迷宮。
goose3176
Wed, Mar 26, 2025 5:26 PM
名家推薦序
時間與人心的雙重寓言
——
羅曼・德雷希特(Roman Derecht),劍橋大學時間哲學教授
我第一次讀
時光編織者
是在 1978 年,一位老教授將它推薦給我,說:「如果你想理解時間,先讀這本小說,再來談科學。」當時我嗤之以鼻,畢竟,在物理學的嚴謹框架下,時間應當是絕對的、可計量的、不可違抗的。
然而,馮・羅伊特的筆觸顛覆了我的認知。這本小說不是關於時間的技術解釋,而是一場關於「人如何感知時間」的深刻探索。我們的記憶讓過去栩栩如生,我們的期待讓未來充滿重量,而我們真正擁有的現在,卻總是被這兩者拉扯得支離破碎。
goose3176
Wed, Mar 26, 2025 5:26 PM
約納斯的旅程就像一面鏡子,映照著我們自身——我們如何追憶、如何錯過、如何渴望改變,而又如何在時間的洪流中掙扎求存。他發現時間的流動並非單純的物理現象,而是一種心靈的折射:愛可以讓時間靜止,遺憾可以讓時間無限延長,選擇則能讓時間分裂成無數可能性。
在現今這個資訊超載、時間碎片化的時代,
時光編織者
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具意義。它提醒我們,時間不僅是鐘錶的滴答聲,更是我們內心的節奏。我誠摯推薦這本書,無論你是哲學愛好者、科幻迷,還是只想在混亂的世界裡尋找片刻寧靜,這本書都將為你提供一場關於時間的深刻沉思。
pomelo1480
Wed, Mar 26, 2025 11:58 PM
Thu, Mar 27, 2025 12:00 AM
《鏽葉之國》中文版首度上市
sushi8714
Thu, Mar 27, 2025 1:34 AM
書名:《鏡中囚徒》
作者:海倫・費茲傑羅(Helen Fitzgerald)
出版年份:1923年(復刻版2025年)
---
商品頁介紹
「這本書讓我無法自拔,彷彿陷入一場無法醒來的夢。」——《紐約文學評論》
百年來被低估的心理小說經典,首次完整復刻!
《鏡中囚徒》是一部充滿心理懸疑與哲學思辨的小說,探討人類對自我的認知,以及現實與幻象之間的模糊界線。小說講述一位名叫艾略特・格雷(Elliot Grey)的年輕畫家,在一次倫敦美術展的意外後,發現自己的倒影與自己不再同步——他在鏡中的身影開始做出與他本體不同的動作,甚至開始「對話」。這場詭異的事件不僅改變了艾略特的生活,也讓他逐步揭開了一個深藏於記憶與潛意識中的真相。
sushi8714
Thu, Mar 27, 2025 1:34 AM
全書充滿費茲傑羅細膩的心理描寫,將主人公內心的恐懼、懷疑、瘋狂與真理之光交錯呈現。被譽為「1920年代最具哲學深度的心理小說」,但因當時市場接受度不高而未能大紅,直至近年才重新受到關注。
這次的復刻版特別收錄當年未曾公開的結局手稿,以及現代學者的深度解析,帶領讀者重新發掘這部被遺忘的經典。
適合讀者:
✔ 喜愛卡夫卡、杜斯妥也夫斯基、維吉尼亞・伍爾芙作品的讀者
✔ 對心理學、潛意識、存在主義有興趣的人
✔ 尋找深度且具有啟發性的閱讀體驗
sushi8714
Thu, Mar 27, 2025 1:34 AM
知名人士推薦序
推薦人:尼可拉斯・布萊頓(Nicholas Brighton),牛津大學文學教授
如果說文學史上有一本曾被時代忽略、但值得重新被世界認識的小說,那無疑是
《鏡中囚徒》
。海倫・費茲傑羅在這部作品中展現了超越時代的洞察力,她以極致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一個人如何在現實與幻想的交錯中逐漸迷失,甚至開始懷疑「自我」的本質。
sushi8714
Thu, Mar 27, 2025 1:34 AM
這本書於1923年出版時並未受到廣泛關注,當時的讀者可能對它的哲學深度感到困惑,甚至認為它過於晦澀。然而,現代心理學與哲學的發展,恰恰印證了費茲傑羅的遠見。她的敘事方式彷彿預示了當代的存在主義思潮,甚至在某些方面與薩特、拉岡等人的理論不謀而合。
最令人驚嘆的是,小說的鏡像概念不僅是比喻,而是一場充滿戲劇性的敘事實驗。艾略特・格雷的旅程不只是個人的迷失與尋找,更是人類對自身意識的探索。在這部小說裡,我們或許能找到關於自己的某種隱喻。
這是一部應該被重新閱讀、重新討論的作品——因為它描寫的,正是我們每個人內心的幽微世界。
載入新的回覆
「請你編造一本不存在的人氣世界名著的販賣商品頁詳細介紹跟知名的不知道是哪位(=其實沒有這個人但很像真有其人)的推薦序」
《海與鹽之書》──The Book of Sea and Salt
作者:
埃斯特・雷文伍德(Esther Ravenwood)|1912–1974,英國詩人與神秘主義作家
「深海的書寫者,月光與苦難的記錄員。」
⸻
商品頁介紹:
一封寫給「死去的戀人」的鹽之信。
一場持續了六十年的潮汐悼詞。
從二戰後倫敦廢墟寫起,《海與鹽之書》以三個世代的女性為敘事主軸,交織一段橫跨戰爭、流放、愛與失語的故事。主角伊瑟琳是一位郵局抄寫員,她在收拾母親遺物時,發現一封從未寄出的信──收件人是一位1943年於北海失踪的水手。從這封信出發,她一步步揭開祖母、母親、自己之間隱秘的海上傳說與無解的哀悼。
語言如同潮汐,反覆撫觸讀者的情感岸線,直到你潰堤。
⸻
特色亮點:
• 收錄虛構書中書《鹽之夜經》的詩篇,全篇以北海古英語書寫。
• 書末附伊瑟琳寫給「不存在之人」的最後一封信,全篇為倒敘書寫。
• 封面採用1907年德文版《聖詩集》的老字體浮雕,搭配日本越前和紙特別印刷。
「這是一本令人懷疑現實是否真實存在的書。讀完之後,我懷疑自己的母親是不是也曾愛過一個海裡的人。」
——艾蕾娜・米里歐瓦(Elena Mirilova),蘇俄語言學家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968年。
「如果妳在深夜讀完這本書,請記得關窗。我第一次讀到結尾時,聽見窗外有海風在低語,喊著我死去祖母的名字。」
——林·崔維斯(Lynne Travis),美國紐黑文大學神話學教授、夢境結構研究者。
• 「鹽封瓶中信」:隨機抽出書中未寄出的信件影印本(含燒邊設計)
• 「夜航地圖」插圖海報:依據書中想像的潮汐地圖繪製,搭配作者筆跡標註
• 「遺失詞典」折頁書:收錄作者自創的21個語詞與用法(如:silvurn=用海浪洗過的回憶)
⸻
售價:
NT$ 720(首刷特裝版),附贈月光色書衣 + 裝幀設計師手寫題字。
作者:伊莎貝爾·莫里紗(Isabelle Morissa)
出版:星語國際,初版年份:1964(法國)
商品介紹
在遺忘的季節裡,影子也會開花。
1960 年代末,一本不被看好的手稿悄然出版,隨後於地下文學圈引發瘋狂討論,甚至在 1983 年被禁止於校園內流通。五十年來,《影之果園》始終橫亙在經典與禁忌之間,被稱為「最難以歸類的現代寓言」。
主角瑪莉安,一位聽不見自己聲音的女孩,在母親死後被送往祖父位於鄉間的「果園屋」。那是一座永遠在傍晚時分的莊園,果實不腐不落,卻無人採摘。隨著時間凝滯,她開始看見影子開花、對話、爬上天井,並一步步揭開家族代代遺忘的記憶。小說融合夢境敘事、存在主義、女性主體與象徵主義筆法,文字溫柔如霧,卻句句刺骨。
禁書傳奇:於1983年因「潛在引發青少年幻想解離」被列入禁書,直至1997年才重新合法出版。
語言實驗:全書無一個問號,象徵角色無法發問亦無人回答。
視覺裝幀:特別採用銀墨印刷書腰,重現原書1964年封面意象。
全球熱愛:被譽為「存在主義之後最溫柔的虛無」。
名家推薦(推薦序摘錄)
「我總是懷疑,這本書不是寫給現實中任何人的,而是寫給夢裡醒不來的自己。每讀一遍,我都記得那棵沒有種子的樹,與那封從未送出的信。」
——維克托·斯特雷因(Viktor Strayne)|牛津大學比較文學與語言哲學名譽教授、《語言的裂縫》作者
「像夢一樣美麗又詭異的小說,每個段落都像薄冰,走過就會碎,卻又忍不住想踏上去。」
——goodreads 讀者 Aurora V.
「如果《追憶似水年華》有個不願醒的妹妹,那一定是這本。」
——博客來讀者 Ivan
適讀年齡:15 歲以上
裝幀:繁體中文版・典藏軟精裝・內頁 240 頁
定價:NT$ 430
ISBN:978-986-9999-999-1
《白裙家族》
(The White-Skirted Family)
作者:
金在蘭(Kim Jae-ran)|1898–1931,朝鮮女性小說家、消音世代代表作家
「她寫了一本家族的小說,然後整個家族從戶籍上消失了。」
⸻
書籍介紹:
「祖母說,我們家的女人都不能在太陽升起前醒來,不然會被白裙吃掉。」
——《白裙家族》第四章
書中穿插大量朝鮮民間禁忌、夢境預兆、失語症象徵與傳統服飾象徵語彙,構築出一個內斂卻充滿張力的女性傳承地獄。
據傳書末有一章被焚毀,目前流傳的版本為「缺章版本」,且有讀者表示曾在閱讀過程中夢見自己的母親穿著白裙站在床腳。
• 書中「白裙」一詞未明確定義,學界爭論其意象是指漢服、壽衣、婚服還是哀悼儀式中的巫服。
• 原版書封為純白無字,據說必須在半夜三點以熱水蒸氣薰印,才會浮出作者署名。
• 因全書幾無標點、且不使用「父」「母」「神」「血」等字,被推測為針對宗法社會的反詛咒寫作。
⸻
推薦語(虛構):
「讀這本書就像走進自己母親沒說出口的夢裡,當妳看懂它的時候,妳也會開始沉默。」
——尹明順(Yoon Myung-soon),韓國延世大學女性文學與噤聲研究教授
「如果妳在讀完後夢見一條白裙飄過門縫,請記得:不要喊名字,不要跟出去。」
——賽拉・晉(Sarah Jin),紐約巫性敘事學研究院院長
• 售價: NT$ 820
• 封面設計: 白紗布料包覆式書衣,內層燙銀字「我不是妳的女兒」
• 特典:「祖母的鏡子」明信片乙張(表面為光面反射,背面印有書中消失章節的開頭句)
⸻
這不是一本恐怖小說,但讀者會在不知不覺中開始自我審查、遺忘與噤聲。
正如書中所寫——「我們不說那些字,是因為說出口,就會有人被帶走。」
⸻
如果這本書出現在書架上,你會不會懷疑——這世界的女性記憶中,是不是原本就有一本叫《白裙家族》的書,只是沒人敢承認它存在過?
作者:卡蜜拉・魏斯曼(Camilla Weissmann)
語言:原文為德語,已譯為30餘種語言
出版時間:1928年初版,2024年紀念珍藏版
ISBN:978-9999999999
出版社:晨曦文學出版
商品介紹:
在歐洲文學史上,少有作品能如《琥珀夢境》般,以詩意且哲學性的筆觸描繪夢境與現實交錯的世界。本書由德國作家卡蜜拉・魏斯曼於1928年創作,儘管初版時未受市場熱烈關注,但在1950年代後,因存在主義文學的興起而再度被發掘,成為歐洲文學課堂的必讀經典。2024年,晨曦文學出版特別推出紀念珍藏版,內附魏斯曼生前未公開的手稿片段及研究者撰寫的解析文章。
魏斯曼以其極具畫面感的敘述風格,以及對人性深刻的洞察力,使《琥珀夢境》成為心理現實主義的巔峰之作。本書影響了包括尚-保羅・薩特、村上春樹在內的多位文學家,甚至被影評人認為是 1960 年代法國新浪潮電影風格的靈感之一。
「魏斯曼的《琥珀夢境》是一本令讀者深陷其中的傑作,它不只是一本小說,更像是一場關於自我與記憶的哲學對話。這部作品讓我們重新思考,夢境究竟是現實的投影,還是我們從未意識到的真實?」
——法蘭索瓦・杜布瓦(François Dubois),法國知名文學評論家
「如果你讀過卡夫卡的《城堡》,並且喜愛卡爾維諾的敘事方式,那麼你絕對不能錯過這本書。《琥珀夢境》帶你走入一個既迷人又令人不安的精神迷宮。」
——艾米莉亞・霍華德(Amelia Howard),美國現代文學研究學者
——安東尼奧・羅賓遜(Antonio Robinson),英國小說家、《倫敦書評》特約撰稿人
讀者評價:
⭐️⭐️⭐️⭐️⭐️「這本書讀起來像是一場漫長的夢,結束後仍久久不能回神。」——@ literaturelover
⭐️⭐️⭐️⭐️⭐️「魏斯曼的筆觸太美了,讀完後我忍不住開始重讀第二遍!」——@ nightreader22
⭐️⭐️⭐️⭐️「有點像卡夫卡+村上春樹+弗洛伊德的結合,心理描寫極為細膩。」——@ bookworm_magic
喜愛存在主義、心理現實主義文學的讀者
對於夢境、記憶與自我探討有興趣者
追求深度哲學思辨的小說愛好者
立即入手這本經典之作,與艾莉莎一同踏入琥珀色的夢境世界——也許,你的夢中早已存在這本書的影子。
這噗的旅人好多慕斯🤣
作者:伊萊亞斯・馮・羅伊特(Elias von Reutte)
出版年份:1932年(初版),2025年(全新譯本)
出版社:虛境書屋(Mirage Press)
---
商品介紹
「當你讀完這本書,你將無法再用相同的方式看待時間。」——《倫敦書評》
在一座被遺忘的歐洲小鎮,年輕的鐘錶師約納斯發現了一個異常的懷錶——它的指針不遵循線性時間,而是依照佩戴者的情感波動改變速度。隨著他的實驗深入,過去與未來的界線逐漸模糊,他的生命開始與另一個時代的神秘女子交織在一起。
時間與人心的雙重寓言
——羅曼・德雷希特(Roman Derecht),劍橋大學時間哲學教授
我第一次讀 時光編織者 是在 1978 年,一位老教授將它推薦給我,說:「如果你想理解時間,先讀這本小說,再來談科學。」當時我嗤之以鼻,畢竟,在物理學的嚴謹框架下,時間應當是絕對的、可計量的、不可違抗的。
然而,馮・羅伊特的筆觸顛覆了我的認知。這本小說不是關於時間的技術解釋,而是一場關於「人如何感知時間」的深刻探索。我們的記憶讓過去栩栩如生,我們的期待讓未來充滿重量,而我們真正擁有的現在,卻總是被這兩者拉扯得支離破碎。
在現今這個資訊超載、時間碎片化的時代,時光編織者 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具意義。它提醒我們,時間不僅是鐘錶的滴答聲,更是我們內心的節奏。我誠摯推薦這本書,無論你是哲學愛好者、科幻迷,還是只想在混亂的世界裡尋找片刻寧靜,這本書都將為你提供一場關於時間的深刻沉思。
《鏽葉之國》中文版首度上市
作者:海倫・費茲傑羅(Helen Fitzgerald)
出版年份:1923年(復刻版2025年)
---
商品頁介紹
「這本書讓我無法自拔,彷彿陷入一場無法醒來的夢。」——《紐約文學評論》
百年來被低估的心理小說經典,首次完整復刻!
《鏡中囚徒》是一部充滿心理懸疑與哲學思辨的小說,探討人類對自我的認知,以及現實與幻象之間的模糊界線。小說講述一位名叫艾略特・格雷(Elliot Grey)的年輕畫家,在一次倫敦美術展的意外後,發現自己的倒影與自己不再同步——他在鏡中的身影開始做出與他本體不同的動作,甚至開始「對話」。這場詭異的事件不僅改變了艾略特的生活,也讓他逐步揭開了一個深藏於記憶與潛意識中的真相。
這次的復刻版特別收錄當年未曾公開的結局手稿,以及現代學者的深度解析,帶領讀者重新發掘這部被遺忘的經典。
適合讀者:
✔ 喜愛卡夫卡、杜斯妥也夫斯基、維吉尼亞・伍爾芙作品的讀者
✔ 對心理學、潛意識、存在主義有興趣的人
✔ 尋找深度且具有啟發性的閱讀體驗
推薦人:尼可拉斯・布萊頓(Nicholas Brighton),牛津大學文學教授
如果說文學史上有一本曾被時代忽略、但值得重新被世界認識的小說,那無疑是《鏡中囚徒》。海倫・費茲傑羅在這部作品中展現了超越時代的洞察力,她以極致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一個人如何在現實與幻想的交錯中逐漸迷失,甚至開始懷疑「自我」的本質。
最令人驚嘆的是,小說的鏡像概念不僅是比喻,而是一場充滿戲劇性的敘事實驗。艾略特・格雷的旅程不只是個人的迷失與尋找,更是人類對自身意識的探索。在這部小說裡,我們或許能找到關於自己的某種隱喻。
這是一部應該被重新閱讀、重新討論的作品——因為它描寫的,正是我們每個人內心的幽微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