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etrichwu
今天給分析學派的學姊留言:

保持中立一個很哲學的命題,個案是尋求幫助的人,所以我前幾天看到催眠的治療師說他們的3不法則「不主動」「不建議」「不負責」…這裡頭就有很大的道德爭議。就講最極端的,自殺防治,一般的治療者跟精神科醫師應該都違反了3不法則。

身體界限的那個中立或是要回饋評價,要守住是最不痛不癢的,守不住恐怕很大一部分是治療者自己走偏了。但治療者跟個案之間心態的持續中立是有一定困難的。
phiroe
我以為他們是自以為學派?
phiroe
自以為主動,自以為不建議,自以為不負責
dietrichwu
隨著治療者得知個案的心事or祕密,黑暗的、浮誇的blahblah…各自都會有預期想了解更多或想窺伺更多,治療者講話問問題,也是一種誘使,治療者安靜沉默,其實也是一種誘使。所以所有unconditioned字首的,現實都是做不到的,治療者離了治療室,自己都不unconditioned的,怎麼在治療室要演成這樣?治療者隱藏了自己自動化思考的浮想漣漪,對話其實就傾斜不是嗎?

我跟督導討論過N遍,即使她們都接二連三地否認有治療師性別差異 x 同理程度 x 治療效果這件事,但我從各種文獻上跟自己的感受來看,A性別的治療師就很難全然理解B性別個案的主體經驗,反之也是,就會忍不住納悶覺得怪,小困擾也許這點偏移還好,大事情這點可能就會有影響力。不要說性別,人跟人之間都不可能無間隙地完全透明,治療師無法滲透個案腦中每個想法呀。
dietrichwu
精神分析,NLP,覺察,榮格,應該堪稱是對我個人4大刺激源,無法暴露不反應 XD
phiroe
您今日還是自我覺查了一番,很好很好。您的雲端好朋友,線上陪伴您~
dietrichwu
phiroe : 你說哪個學派?
dietrichwu
我覺得中立是一種幻想跟幻象,實際上可能就像粒子對撞那個0.0000000000000幾毫秒存在而已,其他時間個案會位移,治療師也會的,雙方不會是恆常等距的。
dietrichwu
佛教有一個概念可以把這個現象說的很明白,知見障。人理解這個世界是透過一層層的知識或自己觀察彙整的經驗累積的,所以再怎麼博學的人,都還是永遠被自己吸收的理論給框住了。難道Freud跟Jung的世界觀沒被框住嗎,就算Jung放飛自我那些寫作,也還是一種帶著框架的啟示文學。
dietrichwu
而且分析學派有一個致命無法辯駁的,再怎麼資深的分析師,他/她一生也就只分析幾個人?怎麼可以把這麼小的樣本認為是人類的共有現象?無法證偽這件事就不說了
載入新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