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mi(不是Gmail)
@g_m_0111
Thu, Mar 20, 2025 8:49 AM
Thu, Mar 20, 2025 9:03 AM
378
86
1
【地。】〜全方位劇透〜放一下最近畫的
下收我的地科學術期刊文章(有大概3500左右的字抱歉(開始流汗
&先打預防針我是オクバデ的女。雖然沒有要講西批,但我怕我有濾鏡⋯⋯
地。-關於地球的運動-
Gami(不是Gmail)
@g_m_0111
Thu, Mar 20, 2025 8:50 AM
尾張問為什麼地。動畫第1章結束後我就沒有在推特發表什麼感想
我:喔因為拉斐爾死掉了⋯⋯一切都結束了⋯⋯
也太喜歡了吧
在15世紀我就是會讓地動說失傳的人。
Gami(不是Gmail)
@g_m_0111
Thu, Mar 20, 2025 8:51 AM
15世紀不該有偶像崇拜
也是我:拉斐爾老師會飯撒
Gami(不是Gmail)
@g_m_0111
Thu, Mar 20, 2025 8:52 AM
想看這種中世紀搞笑漫畫
奧克茲打開袋子才發現麵包變多了,所以想說如果是法國麵包從外觀就可以馬上知道變多了好像很棒
Gami(不是Gmail)
@g_m_0111
Thu, Mar 20, 2025 8:53 AM
~地科學術期刊文章~
Gami(不是Gmail)
@g_m_0111
Thu, Mar 20, 2025 8:53 AM
Thu, Mar 20, 2025 8:55 AM
衝突與對比
在編劇的法則上,衝突往往是故事引人入勝重要的關鍵,而地。在這一點的經營上真的非常厲害,不只是故事情節上的衝突,甚至在每一個角色上都放入彼此衝突的特徵,例如很強卻低自尊的奧克茲、安東尼雖是教主,卻將金錢視為比信仰重要等等。
尤其幾乎所有角色成長曲線的開頭和結尾狀態都和一開始完全不一樣,甚至完全相反。
Gami(不是Gmail)
@g_m_0111
Thu, Mar 20, 2025 8:53 AM
拉斐爾以合理的方式過活(說謊和看別人臉色變換自己的意見)最後卻不願說謊也不願扭曲自己的相信。
讓奧克茲自卑和恐懼的地球,變為讓他可以期待和去愛的世界,雖然是不識字的殺人工作者,卻將地動說的感動書寫成眾人願意以生命承接延續的作品。
巴德尼自負又刻薄一直說很壞的話,但最後不僅沒供出約蘭達、沒讓奧克茲忍受無盡的折磨,還將重要的感動交付給他以前所不屑的底層俗人。
約蘭達身為女性無法以自己的名義發表學說,最後那重要的書卻以他的名字印刷出版。
Gami(不是Gmail)
@g_m_0111
Thu, Mar 20, 2025 8:53 AM
杜拉卡將金錢作為最高信念,但卻為了鑄造鉛字而融掉爸爸的遺物錢幣。不信神和命運,卻用硬幣正反面來決定生死。
施密特從相信一切都是上帝最好的安排,順從大自然的機運,到用自我做選擇,人為的創造命運。
施密特這麼喜歡黎明,卻在夜晚死去,施密特大哥沒有輸⋯⋯(眼睛流血
諾瓦克為正統派教會剷除異端應該要是正義的一方,沒想到卻是這個故事的惡役。
Gami(不是Gmail)
@g_m_0111
Thu, Mar 20, 2025 8:54 AM
此刻的我就像畫出完美同心圓的拉斐爾,魚豐老師做這麼漂亮的對稱,豈不是會讓我不禁覺得很美啊!!
(大叫
Gami(不是Gmail)
@g_m_0111
Thu, Mar 20, 2025 8:54 AM
Thu, Mar 20, 2025 8:55 AM
隱匿與揭露
很喜歡漫畫裡一直到オバヨ三人一起喝酒的地方才揭露諾瓦克是約蘭達的爸爸,可惜動畫沒辦法這樣藏,津田的聲音太帥太好認了
Gami(不是Gmail)
@g_m_0111
Thu, Mar 20, 2025 8:54 AM
而在森林裡雙親被殺的小孩也在最後一刻才揭露是弗萊,C教正統派雖然算是作品中的反派,但佛萊有完整的回憶殺故事,且他的信念和背後的原因也令人信服,在別的故事裡,他就像是主角一樣。從佛萊的故事裡可以看到主角群反方的世界觀,讓敵人不再是單薄的劇情推進工具,進而讓衝突變得很有層次,非常喜歡魚豐老師對每一個角色的用心經營。
Gami(不是Gmail)
@g_m_0111
Thu, Mar 20, 2025 8:54 AM
奧克茲的視力測驗(?)有兩次,尤其是皮耶司特伯爵的測驗很有王道漫畫的感覺很帥XD
第一次是巴德尼問奧克茲能不能看到布告欄上的題目,奧克茲說不行⋯⋯因為有人擋住了的搞笑橋段,但下一秒奧克茲卻說那個人在作答,而且還做對了,完全就是眼睛超好。如果只是直接看到布告欄上的題目也能夠證明奧克茲的視力,但經由約蘭達的背影隱匿了要看的標的物,卻讓奧克茲直接看到了真正的標的物(約蘭達)在這一層揭露之後不僅證明了奧克茲的視力,也毫不拖泥帶水地順帶介紹了接下來的主要角色,真的非常厲害。
Gami(不是Gmail)
@g_m_0111
Thu, Mar 20, 2025 8:55 AM
視覺轉化
若已知三角形的一角為30º,另一角為60º,那麼我們可以推理出最後一個角為90º。但若我們沒有實際看到、去測量,我們如何能知道最後一個角為90º呢?經過許多數學家證明而形成的三角內角和等於180º現在已經成為定理,但在最一開始我們便是想著那不存在的一角,是存在的,而後這些假說(尚未驗證為真之前先假定為真)才能被演繹。承認抽象對象的存在,能夠討論這些對象,才能進行假說,形而上學也因此開啟了西方文明的理性思考主軸和後來的科學革命。
Gami(不是Gmail)
@g_m_0111
Thu, Mar 20, 2025 8:55 AM
地動說是無法直接透過人類感知所得到答案的學說,不僅故事裡的角色們試圖找出此事為真,作者也必須以圖像的方式來說服讀者。在拉斐爾跌倒、巴德尼奧克茲轉圈圈等層層堆疊,最後經由金星滿盈化為可觀測的、可視覺化的真實。以前的星空和現在的星空,因為相信而變得不一樣了,所以那小小一顆的金星,才讓人這麼感動。
Gami(不是Gmail)
@g_m_0111
Thu, Mar 20, 2025 8:56 AM
Thu, Mar 20, 2025 8:56 AM
美、善與愛
而金星又被稱為愛與美的女神。故事雖然看似科學至上的主題,但實際上是肯定人的感情。
本作的美(宇宙運行軌跡應是和諧的)和善(給波托茨基的1成收入)持續推動著眾人前進,拉斐爾更說那是一種愛。
拉斐爾:「可是,不正確不代表沒意義。赫伯特先生死後肉體消失了,但那個人留下來的感動至今還未消失。我想,感動大概會比壽命的長度還要重要吧。
這樣的東西,或許能稱之為『愛』吧。」
Gami(不是Gmail)
@g_m_0111
Thu, Mar 20, 2025 8:56 AM
Thu, Mar 20, 2025 8:56 AM
之前為了法使(欸)讀了孫有蓉的《論美,論愛:柏拉圖〈費德羅篇〉譯註》,做了一些閱讀筆記如下:
柏拉圖認為愛無法定義,只能以它引發的狀態、激起的動力來讓人覺察,因為愛非理性含有瘋狂。柏拉圖定義「美」為「愛」追求的對象,前述的現象是因為受到了「美」的吸引。
這邊的美是一種廣義的東西,後面講「美」作為最崇高的「感應」,因此成為愛的對象(中略)「美」所引發的是一種對「超越」的被動認識。此對象讓我們見識到超越習慣的可能性。「超越」的認知很累人,人會去追求知識(對美的判斷)所需要的愛也就越大,也因此對這個「美」的認識決定了生命追求的對象。
拉斐爾自殺、馬車上的異端份子、格拉斯前輩的犧牲、約蘭達自爆的瘋狂、都凸顯了背後的愛的巨大。
Gami(不是Gmail)
@g_m_0111
Thu, Mar 20, 2025 8:58 AM
Thu, Mar 20, 2025 1:37 PM
最後石箱和奧克茲的書都沒有被傳下去,但只有給波托茨基的權利金成功地接續到明日。(而且都是10%沒有因為過程而減少,甚至愛錢的杜拉卡也把自己的20%分一半,真的很尊。)而因為這個權利金信中的標題這麼微不足道的小地方,讓阿爾伯特產生了「?」很喜歡這個看似反高潮,但又確實連結起整個故事的重責大任,是落在波托茨基的肩膀上。(波托茨基:
Gami(不是Gmail)
@g_m_0111
Thu, Mar 20, 2025 8:58 AM
美和善的相反或許是惡,但漠然和機械化或許才是美善的敵人。
當惡被切割成細鎖的步驟,變成單調工作的一環,只需按下一個按鈕,我們不會有任何感覺。
因此支持天動說且有人類2000年歷史的強者皮耶司特不是反派,而是說「我曾經對你是有點想法的」但壓抑自己感受的諾瓦克。
是人們對善和美的追求讓想像力掙脫桎梏、讓好奇心捨棄得失,愛產生了感動,最後轉動了世界。
Gami(不是Gmail)
@g_m_0111
Thu, Mar 20, 2025 8:58 AM
驚奇?
故事的結尾非常令人震撼,看了許多人的假說,覺得非常有趣。
而身為創作者,我認為老師有他創作者的意圖。
在此必須分享一篇訪問魚豐老師的報導
魚豊:「チ。」“不思議”な最終章に込めたもの 「変な嘘をつきたかった」 フィクションとリアルの共犯関係 ...
Gami(不是Gmail)
@g_m_0111
Thu, Mar 20, 2025 8:59 AM
節錄其中一段:「我個人喜歡邊看邊能感受到『參與』讀者的世界或生活的樂趣的作品。不是『解開就結束了』,也不是像猜謎測驗那樣,我非常喜歡。」什麼是虛構,什麼是真實?讓我們迫切地想知道答案。然而問題解決了並不意味著結束。 《地。》或許是一部能給我們機會繼續無限思考的作品。
Gami(不是Gmail)
@g_m_0111
Thu, Mar 20, 2025 8:59 AM
而這篇報導的標題「想說一個奇怪的謊。虛構與現實的共犯關係。」也很有趣。
一般來說謊言應該越難拆穿、說得越漂亮越高明,但魚豐老師卻說了一個奇怪的謊,明明一眼就可看出是不合理的,但他卻刻意為之。
P國突然變成了現實世界存在的波蘭共和國,主角們都不是真正歷史的登場人物。但P國的拉斐爾死而復生,甚至像反派角色一樣殺了人,與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阿爾伯特有了接觸。
Gami(不是Gmail)
@g_m_0111
Thu, Mar 20, 2025 8:59 AM
Thu, Mar 20, 2025 5:05 PM
不是知就是血,不是好就是壞的二分法世界,也可說理性主義的世界突然崩壞。我們本來待在安全的距離欣賞故事,突然身邊的一切都變得可疑,讓我們戰戰兢兢,因為我們的相信可能左右這個故事的詮釋,我們開始在懷疑中相信,在相信中懷疑,而這樣的思考和體驗都達到了「thaumazein」,而「?」也就是哲學的起點。
魚豐老師讓拉斐爾得到血肉,讓我們不得不去承認抽象對象(已死的拉斐爾)的存在,因為能夠討論這些對象,才能進行假說,我們曾認為是虛構的也才變為我們的現實。我們每一個微小的「?」都有可能是另一個故事的開始。
Gami(不是Gmail)
@g_m_0111
Thu, Mar 20, 2025 9:00 AM
接下來這邊是一些對角色的想法
(怎麼還沒完抱歉
Gami(不是Gmail)
@g_m_0111
Thu, Mar 20, 2025 9:00 AM
Thu, Mar 20, 2025 4:54 PM
巴德尼的信仰
巴德尼應該是有信仰的,但應該不是指歷史上基督教的上帝,比較偏向創造萬物的那個上帝,似柏拉圖的那種神和上帝,即讓理型(最純粹完美的形式)產生的源頭。所以他為了求知隨時都可以還俗,對人也沒有宗教教誨該有的慈愛謙遜。
我很喜歡皮耶司特過世,巴德尼說「那要幫他禱告了。」我認為這是不擅關心人的巴德尼表達自己情感的方式,在中世紀幾乎人人都有信仰,因此宗教行為是他和人類的共通語言。
Gami(不是Gmail)
@g_m_0111
Thu, Mar 20, 2025 9:00 AM
在決戰的夜晚他也真心誠意地幫奧克茲禱告,在想這個行為是否不是基於巴德尼自身的信仰,而是基於奧克茲的信仰,那麼想去天國的奧克茲可能要因他的緣故失去去天國的資格,因此在那麼緊迫的時候巴德尼好好地運用了他的神職身份為奧克茲禱告,對他來說是會拖延逃亡時間的風險,但對奧克茲卻是非常重要的禱告,所以他才會去做。
Gami(不是Gmail)
@g_m_0111
Thu, Mar 20, 2025 9:00 AM
Thu, Mar 20, 2025 4:55 PM
回去重看漫畫,巴德尼真正的改變都是在看了奧克茲寫的書後才產生的,巴德尼這個角色個人的成長變化並沒有因為拿到地動說的資料而有太大的變動,還是那樣高傲自負嘴巴很壞。但在看了奧克茲的書後,他為奧克茲留了麵包,請克同事讓貧民學習文字,在也是底層俗人奧克茲的書寫身上,巴德尼一定也看見了文字的奇蹟了吧。
Gami(不是Gmail)
@g_m_0111
Thu, Mar 20, 2025 9:01 AM
Thu, Mar 20, 2025 4:56 PM
諾瓦克和約蘭達一生的預言
關於諾瓦克知不知道那隻手就是約蘭達的手?我覺得他知道。
從小時候約蘭達詛咒神、到知道約蘭達對天文有興趣,敏銳的諾瓦克應該都有放在心裡。從新人三言兩語,諾瓦克就推理出異端解放組織是想出版書籍,可以看出諾瓦克的細心和推理能力。所以我覺得其實諾瓦克隱約都有猜到了,甚至總是殺人俐落的諾瓦克,沒有一刀讓杜拉卡斃命。
Gami(不是Gmail)
@g_m_0111
Thu, Mar 20, 2025 9:01 AM
會不會無論如何重來,都無法阻止女兒的好學,會不會有可能組織長就是他的女兒?但他無法去確認,他自己辦不到,因為要正視就要承認是自己間接殺了女兒。所以他需要幻影拉斐爾,那個曾經撼動過他心靈的孩子,來推動他進行他首次的哲學思辨。約蘭達的肉體已經成長至能夠剛好嵌入他父親為他準備的預言,而諾瓦克第一次正視了自己的感受,他的知和他的血肉也終於合一,這是他此生最虔誠的一次禱告。
Gami(不是Gmail)
@g_m_0111
Thu, Mar 20, 2025 9:02 AM
寫完了⋯⋯
對了,魚豐老師是唸哲學系的,真的很酷。
不知不覺寫了三千多個字,希望我有極力傳達我的感動。
Gami(不是Gmail)
@g_m_0111
Thu, Mar 20, 2025 9:02 AM
Thu, Mar 20, 2025 1:43 PM
另外赫伯特的傷是眼睛被燒掉,嘴巴被苦刑梨弄裂開,擅自幻想赫伯特也是走偷看禁書到被拷問這個路線吧??同人女的我oO(四捨五入也是一種奧克巴德吧(??
Gami(不是Gmail)
@g_m_0111
Thu, Mar 20, 2025 3:16 PM
想必是賢者+地民才能想到這麼搭的謝禮吧!!!謝謝你!
Gami(不是Gmail)
@g_m_0111
Fri, Apr 4, 2025 1:48 PM
好讀版,但沒有西批發言和表符
地科學術期刊文章:《地。-關於地球的運動-》讀後感 | Gami 看書
載入新的回覆
下收我的地科學術期刊文章(有大概3500左右的字抱歉(開始流汗
&先打預防針我是オクバデ的女。雖然沒有要講西批,但我怕我有濾鏡⋯⋯
地。-關於地球的運動-
尾張問為什麼地。動畫第1章結束後我就沒有在推特發表什麼感想
我:喔因為拉斐爾死掉了⋯⋯一切都結束了⋯⋯
也太喜歡了吧
在15世紀我就是會讓地動說失傳的人。
也是我:拉斐爾老師會飯撒
奧克茲打開袋子才發現麵包變多了,所以想說如果是法國麵包從外觀就可以馬上知道變多了好像很棒
在編劇的法則上,衝突往往是故事引人入勝重要的關鍵,而地。在這一點的經營上真的非常厲害,不只是故事情節上的衝突,甚至在每一個角色上都放入彼此衝突的特徵,例如很強卻低自尊的奧克茲、安東尼雖是教主,卻將金錢視為比信仰重要等等。
尤其幾乎所有角色成長曲線的開頭和結尾狀態都和一開始完全不一樣,甚至完全相反。
讓奧克茲自卑和恐懼的地球,變為讓他可以期待和去愛的世界,雖然是不識字的殺人工作者,卻將地動說的感動書寫成眾人願意以生命承接延續的作品。
巴德尼自負又刻薄一直說很壞的話,但最後不僅沒供出約蘭達、沒讓奧克茲忍受無盡的折磨,還將重要的感動交付給他以前所不屑的底層俗人。
約蘭達身為女性無法以自己的名義發表學說,最後那重要的書卻以他的名字印刷出版。
施密特從相信一切都是上帝最好的安排,順從大自然的機運,到用自我做選擇,人為的創造命運。
施密特這麼喜歡黎明,卻在夜晚死去,施密特大哥沒有輸⋯⋯(眼睛流血
諾瓦克為正統派教會剷除異端應該要是正義的一方,沒想到卻是這個故事的惡役。
很喜歡漫畫裡一直到オバヨ三人一起喝酒的地方才揭露諾瓦克是約蘭達的爸爸,可惜動畫沒辦法這樣藏,津田的聲音太帥太好認了
第一次是巴德尼問奧克茲能不能看到布告欄上的題目,奧克茲說不行⋯⋯因為有人擋住了的搞笑橋段,但下一秒奧克茲卻說那個人在作答,而且還做對了,完全就是眼睛超好。如果只是直接看到布告欄上的題目也能夠證明奧克茲的視力,但經由約蘭達的背影隱匿了要看的標的物,卻讓奧克茲直接看到了真正的標的物(約蘭達)在這一層揭露之後不僅證明了奧克茲的視力,也毫不拖泥帶水地順帶介紹了接下來的主要角色,真的非常厲害。
若已知三角形的一角為30º,另一角為60º,那麼我們可以推理出最後一個角為90º。但若我們沒有實際看到、去測量,我們如何能知道最後一個角為90º呢?經過許多數學家證明而形成的三角內角和等於180º現在已經成為定理,但在最一開始我們便是想著那不存在的一角,是存在的,而後這些假說(尚未驗證為真之前先假定為真)才能被演繹。承認抽象對象的存在,能夠討論這些對象,才能進行假說,形而上學也因此開啟了西方文明的理性思考主軸和後來的科學革命。
而金星又被稱為愛與美的女神。故事雖然看似科學至上的主題,但實際上是肯定人的感情。
本作的美(宇宙運行軌跡應是和諧的)和善(給波托茨基的1成收入)持續推動著眾人前進,拉斐爾更說那是一種愛。
拉斐爾:「可是,不正確不代表沒意義。赫伯特先生死後肉體消失了,但那個人留下來的感動至今還未消失。我想,感動大概會比壽命的長度還要重要吧。
這樣的東西,或許能稱之為『愛』吧。」
柏拉圖認為愛無法定義,只能以它引發的狀態、激起的動力來讓人覺察,因為愛非理性含有瘋狂。柏拉圖定義「美」為「愛」追求的對象,前述的現象是因為受到了「美」的吸引。
這邊的美是一種廣義的東西,後面講「美」作為最崇高的「感應」,因此成為愛的對象(中略)「美」所引發的是一種對「超越」的被動認識。此對象讓我們見識到超越習慣的可能性。「超越」的認知很累人,人會去追求知識(對美的判斷)所需要的愛也就越大,也因此對這個「美」的認識決定了生命追求的對象。
拉斐爾自殺、馬車上的異端份子、格拉斯前輩的犧牲、約蘭達自爆的瘋狂、都凸顯了背後的愛的巨大。
當惡被切割成細鎖的步驟,變成單調工作的一環,只需按下一個按鈕,我們不會有任何感覺。
因此支持天動說且有人類2000年歷史的強者皮耶司特不是反派,而是說「我曾經對你是有點想法的」但壓抑自己感受的諾瓦克。
是人們對善和美的追求讓想像力掙脫桎梏、讓好奇心捨棄得失,愛產生了感動,最後轉動了世界。
故事的結尾非常令人震撼,看了許多人的假說,覺得非常有趣。
而身為創作者,我認為老師有他創作者的意圖。
在此必須分享一篇訪問魚豐老師的報導
一般來說謊言應該越難拆穿、說得越漂亮越高明,但魚豐老師卻說了一個奇怪的謊,明明一眼就可看出是不合理的,但他卻刻意為之。
P國突然變成了現實世界存在的波蘭共和國,主角們都不是真正歷史的登場人物。但P國的拉斐爾死而復生,甚至像反派角色一樣殺了人,與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阿爾伯特有了接觸。
魚豐老師讓拉斐爾得到血肉,讓我們不得不去承認抽象對象(已死的拉斐爾)的存在,因為能夠討論這些對象,才能進行假說,我們曾認為是虛構的也才變為我們的現實。我們每一個微小的「?」都有可能是另一個故事的開始。
巴德尼應該是有信仰的,但應該不是指歷史上基督教的上帝,比較偏向創造萬物的那個上帝,似柏拉圖的那種神和上帝,即讓理型(最純粹完美的形式)產生的源頭。所以他為了求知隨時都可以還俗,對人也沒有宗教教誨該有的慈愛謙遜。
我很喜歡皮耶司特過世,巴德尼說「那要幫他禱告了。」我認為這是不擅關心人的巴德尼表達自己情感的方式,在中世紀幾乎人人都有信仰,因此宗教行為是他和人類的共通語言。
關於諾瓦克知不知道那隻手就是約蘭達的手?我覺得他知道。
從小時候約蘭達詛咒神、到知道約蘭達對天文有興趣,敏銳的諾瓦克應該都有放在心裡。從新人三言兩語,諾瓦克就推理出異端解放組織是想出版書籍,可以看出諾瓦克的細心和推理能力。所以我覺得其實諾瓦克隱約都有猜到了,甚至總是殺人俐落的諾瓦克,沒有一刀讓杜拉卡斃命。
對了,魚豐老師是唸哲學系的,真的很酷。
不知不覺寫了三千多個字,希望我有極力傳達我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