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ZiER
@C_Apartments
Mon, Mar 10, 2025 7:30 PM
Tue, Mar 11, 2025 6:05 AM
18
5
{}
讀書心得
讀嘛讀嘛
書名:"Are you there God? It's me, Margaret."
中譯:"神啊,祢在嗎?"
作者: Judy Blume
類別: 美國文學 青少年文學 成長
那天在圖書館的文學區想找一本輕鬆的書來看(我刻意避開了有戰爭、逃難與謀殺...等等有任何人死掉的書籍),發現書櫃上有一本粉紅色底,書名類似宗教文宣的書籍(當時還以為是誰把書亂放上錯架了)所以好奇拿來閱讀,裡面文字非常的輕鬆。殊不知我拿到了是一本非常寫實而且幽微細緻的青春疼痛小說。
這本小說有多家出版社出版過,就不特別貼哪個出版社的書封面了
BEZiER
@C_Apartments
Mon, Mar 10, 2025 7:31 PM
Thu, Mar 20, 2025 9:33 AM
這本書在1970年代出版,章節間描述了信仰自由選擇與不少女性性徵、生理期相關段落,雖然這些話題在今日早已不是什麼禁忌,但在當年民風保守的美國被列為禁書(導讀寫著作者當年還接到不少辱罵電話,甚至罵她是"共產黨"www
)當我讀到這裡時,因為我自己也正好在創作一篇以美國為背景的青少年故事,便開始產生以風土考究的心情來閱讀這本小說。
BEZiER
@C_Apartments
Mon, Mar 10, 2025 7:32 PM
Mon, Mar 10, 2025 7:59 PM
雖然出版於50年前,也並且不是我的生活的文化背景,但作者所描的一部份的青春風景仍跨時空的讓每個讀者感到青春疼痛,彷彿正精準的踢擊世界上每個青少女的要害,我幾乎能在故事裡看見年少的自己,一邊閱讀一邊尷尬癌四期發作。
BEZiER
@C_Apartments
Mon, Mar 10, 2025 7:33 PM
我常常在想,事到如今我早已長大(以我現今的年齡要有一個像是故事中女主角年紀的孩子並非不可能),我已經知道未來可能的樣貌以及那些青春時期焦慮與不安的來源究竟是什麼,但是如果我真的搭乘時光機回到過去遇見青少的自己(或是我真的有孩子),我能夠好好地安撫這位年輕人嗎? 也許我也只能像是故事中的家長給予一個開放的答案讓年輕人自己去承受疼痛。我能做的僅僅是到不以一個輕薄戲謔的方式去嘲弄過去青春時期的那些迷惘與不安。年齡的增長並不一定意味著能夠完美地處理所有事情。有時候,它只是意味著我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為當時什麼這些掙扎如此困難。也許我是因為成長後多了一分自我照顧的溫柔。
BEZiER
@C_Apartments
Mon, Mar 10, 2025 7:34 PM
以下有捏它
BEZiER
@C_Apartments
Mon, Mar 10, 2025 7:34 PM
Mon, Mar 10, 2025 7:34 PM
這本書是描述一個正值進入青春期12歲女孩瑪格麗特的小故事,故事的開頭她正剛好搬家,從大城市紐約搬家到較為保守的紐澤西。瑪格麗特在這裡與幾個女孩成為了姊妹淘並開始了女孩們的集會。故事中描述她們的秘密集會與聊天內容盡是"將班上的男孩排名,列出最想交往的對象"、"偷拿老爸的色情刊物來看"、"接吻了沒?"之類的話題。
BEZiER
@C_Apartments
Mon, Mar 10, 2025 7:35 PM
第二女主角南西是個在團體之中有領導氣質,常常在姊妹淘中帶頭做這做那,立定規矩(也包括造謠了一些別人的壞話),但事實上她也只是個焦慮又渴望得到肯定的女孩,到了打腫臉撐胖子的地步。也許如果我還是個青少年時閱讀這個故事會討厭南西這樣的角色(強勢、驕傲又倔強,甚至撒謊),但是當我們以一個成人的角度來閱讀這個故事時,卻能理解南西的難處,也覺得這樣的角色相當寫實又惹人憐愛。女主角瑪格麗特之於南西是個比較弱勢的角色(她常常覺得被南西小看感到焦慮),瑪格麗特明明喜歡來幫她們家除草的鄰居男孩穆思,但是在同儕壓力下她選擇和南西一樣的答案(另外兩個女孩也是,她們在"班上最想交往的男孩"都只回答了那個公認的小帥哥菲利浦作為答案,因為這最安全)
BEZiER
@C_Apartments
Mon, Mar 10, 2025 7:35 PM
Tue, Mar 11, 2025 6:09 AM
在作品中讓我感到一個滿有趣的地方是關於"渴望成長與發育"(故事中很明白的指標是"初潮來臨")同時她們也批評提前發育得很好的女同學蘿拉,造謠她很"亂"。
我原先讀到一半時很訝異”嗯? 所以美國的孩子都會很急著想長大嗎? 這跟我所體會的完全不一樣!”
因為在我的青少年印象中,父母與師長防止早孕,性教育中關於性的污名化連帶著連”性徵出現”都有點被抹黑,另外加上我當時接觸到不少兒童/青少年娛樂作品有著"兒童/青少年駕駛巨大機器人拯救世界","兒童/青少年變身為魔法少女打擊壞蛋"、"兒童/青少年有著神奇的超能力,保衛城市"(通常在這些作品中,大人超廢,一點能力都沒有...)
BEZiER
@C_Apartments
Mon, Mar 10, 2025 7:36 PM
(接上)所以導致當我出現第二性徵,意識到自己即將成為大人時感到除了身體不適的另一個反感原因。而且我身邊許多提早發育的同伴都免不了像是故事中的蘿拉被調侃,所以我對於”發育”這件事沒有任何好感。
BEZiER
@C_Apartments
Mon, Mar 10, 2025 7:36 PM
Tue, Mar 11, 2025 6:22 AM
但當我反復閱讀這本小說時,看出女孩們並不是真的對於"發育、變得性感"這個標的有渴望。她們根本很迷惘,對於成長這件事理解的很片面又模糊,也不太清楚自己將會變成什麼樣子,女孩們只想要在同儕中取得一個領先的地位。而”發育成長”變成了這群女孩們競賽與較量的標準(這個競賽條件是隨著群體不同可有所替換的,也許可以換成誰的書包、文具或手機最高檔?誰最受師長或某個異性青睞...等等等)
另外有趣的地方是,女孩們想要早點成熟長大並常抱怨媽媽管太多,但是在需要的時候還是會依賴家長的諸多協助(拜託媽媽帶著去商場買內衣,或是初潮突然來臨時在廁所裡被嚇得大哭,要媽媽幫忙遞衛生棉)。
BEZiER
@C_Apartments
Mon, Mar 10, 2025 7:36 PM
Tue, Mar 11, 2025 6:11 AM
瑪格麗特有著像她”想像中”的神禱告的習慣,經常故事到一個段落時會描述她的禱告內容。原先我認為這樣的禱告對白設計是一個諸多作者常用的揭露主角心思的技巧(無論是寫日記,寫報告書或是禱告...之類的)但是這本書在這裡另外有一些巧思,就是關於”自由選擇宗教”這個議題。瑪格麗特的神並不屬於任何的教派,祂更像是某個守護精靈或超我的形象,甚至是幻想朋友的角色。
瑪格麗特的家庭是來自不同宗教父母的結合(分別是天主教與猶太教),因此她的爸媽允許瑪格麗特自己選擇要信仰哪個教派(這在1970年的美國並不尋常)。在故事中瑪格麗特也試著去參加了不同的宗教集會,但是她彷彿在那裏沒有感受到屬於她的神,只覺得唱詩班唱歌很好聽而已。(
我讀到這裡也大笑,因為這真的是我小時候去教堂的印象。對於所有儀式流程都不懂,只覺得音樂好聽)
BEZiER
@C_Apartments
Mon, Mar 10, 2025 7:38 PM
Tue, Mar 11, 2025 6:15 AM
雖然整部小說整體呈現著青少年的混亂,看似主線不明,但是故事的張力其實是隨著英雄模式的起承轉合的路線。故事中菲利浦一直的表現都是個帶著痞樣的幼稚男孩,並是個會故意在舞會中踩舞伴的腳或是嘲笑女生有體臭這樣的行為的傢伙,但正當故事說到瑪格麗特在某個派對上抽到了和菲利浦進行”天堂的七分鐘”遊戲,他們彷彿很順利的互相有好感並且準備進入愛情故事線高峰,卻發生了瑪格麗特和蘿拉碰巧有了合作做報告的機會,也發現她因為聽信了南西的造謠,對蘿拉造成了傷害(因為自己的無知而嚴重傷害了他人這個認知對瑪格麗特一樣有著巨大的傷害)。爾後家裡又發生的外祖父母的宗教搶人大戰,瑪格麗特氣得再也不和她的神說話。故事也在此跌入了英雄的試煉谷底。
BEZiER
@C_Apartments
Mon, Mar 10, 2025 7:38 PM
也許有些人對於為何”不再與自己的神說話”這一點作為”英雄試煉谷底”到底夠不夠狠有所質疑,但我卻覺得這比故事選擇”戀愛失敗”或是”同儕地位的毀滅”這些負面因素還要來的更加強烈。因為戀愛與同儕都是外在的因素,來自他人的給予,而瑪格麗特的神卻是來自”她自己”,這等同於她封閉並放棄了自己的一部分(也許是超我與自我的斷裂,或是絕交了一個最親密的幻想朋友,用創作者的說法,大概是從自己的腦子裡移除一個自己親手創作的、心愛的角色那種程度)。我非常喜歡作者選擇這個”自我割裂”的負面因素做為主角跌入谷底的要素。
BEZiER
@C_Apartments
Mon, Mar 10, 2025 7:38 PM
瑪格麗特在與她的神絕交之後甚至試圖做一些”輕微的壞事”想惹神生氣,測驗她的神會不會對她降下神罰。而她難過的時候一直很想念有神可以傾訴的日子。但是這個谷底的復原卻來的理所當然,就是只瑪格麗特的初潮來了,她高興的謝天謝地,感謝她的神回應了她想長大的願望。
BEZiER
@C_Apartments
Mon, Mar 10, 2025 7:39 PM
Mon, Mar 10, 2025 8:27 PM
我也非常喜歡最後一個章節,瑪格麗特去找了正在她家院子協助除草的穆思聊天,想搞清楚那些謠言是不是真的,而穆思只是要她不要胡亂相信謠言,面對問個不停的瑪格麗特,穆思最後回應的一句話是”妳
還是
擋到我除草。”
BEZiER
@C_Apartments
Mon, Mar 10, 2025 7:40 PM
Mon, Mar 10, 2025 7:40 PM
”還是”這兩個字用的很巧妙,因為整個故事到終章,瑪格麗特彷彿有些成長(老實的在心底承認自己喜歡的人是誰,也知道了不要隨意跟著同儕與謠言起舞,和自己的神也和好了),但又彷彿沒有(還是一樣把”初潮”當成一個同儕間的競賽項目,宗教選擇也仍然沒定案,她仍然不知道自己要成為個什麼樣的人),關於這一點我也很喜歡作者控制的步調,因為長大不是一蹴可及的事情,而主角也則”還是”會繼續迷惘下去(也許她到年紀很大了還會繼續迷惘!就像我們即便長大還是會在意同儕與社會期望,並且焦慮於事業、家庭這些問題!)於是,故事又回到了日常的原點。
BEZiER
@C_Apartments
Mon, Mar 10, 2025 7:41 PM
這本小說在17年翻拍為電視劇,而在23年時上映了電影,我只有稍微看過一點點電影預告而已,電影似乎有更多篇幅在描述瑪格麗特的媽媽與瑪格麗特時髦的奶奶,組成一個老中青祖孫三代的精采女性故事。有興趣的人可以到這裡來瞧瞧:
《神啊,你在嗎?我是瑪格麗特 Are You There God? It's Me, Margaret》...
BEZiER
@C_Apartments
Mon, Mar 10, 2025 7:42 PM
Mon, Mar 10, 2025 7:44 PM
另外的延伸閱讀: 一首美麗又鼓舞的詩
ಠ_ಠ - 給覺得自己比其他人落後的人
BEZiER
@C_Apartments
Mon, Mar 10, 2025 7:45 PM
Mon, Mar 10, 2025 7:46 PM
I世代報告(現今美國青少世代的解析
Google Books
失序的心靈(個人主義的困境
Google Books
BEZiER
@C_Apartments
Tue, Mar 11, 2025 7:07 AM
Tue, Mar 11, 2025 7:08 AM
其他補充:
關於故事中瑪格麗特擁有”屬於她的神”,該神祇並不屬於任何宗教流派,她的禱告是個人化的、流動的、充滿探索性的。我聯想也許作者早在50年前預言了一個在現今的”屬靈但不屬於宗教” 或是 “宗教去中心化” 流行現象
Spiritual but not religious - Wikipedia
當然,現今宗教的變化,除了因為許多像是瑪格麗特家這樣來自不同信仰的爸媽,不強求孩子在出生時立刻加入任何一個宗教,還有諸多的其他因素:例如文化的流行與過去宗教理念衝突、個人主義的影響、社區歸屬移至網路空間,世俗的心理健康醫療系統的普及,甚至LLM也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心理支援。
請見 i 世代報告書第五章,有當今詳盡的數據、與失序的心靈第九章,有詳盡的歸因
載入新的回覆
書名:"Are you there God? It's me, Margaret."
中譯:"神啊,祢在嗎?"
作者: Judy Blume
類別: 美國文學 青少年文學 成長
那天在圖書館的文學區想找一本輕鬆的書來看(我刻意避開了有戰爭、逃難與謀殺...等等有任何人死掉的書籍),發現書櫃上有一本粉紅色底,書名類似宗教文宣的書籍(當時還以為是誰把書亂放上錯架了)所以好奇拿來閱讀,裡面文字非常的輕鬆。殊不知我拿到了是一本非常寫實而且幽微細緻的青春疼痛小說。
這本小說有多家出版社出版過,就不特別貼哪個出版社的書封面了
我原先讀到一半時很訝異”嗯? 所以美國的孩子都會很急著想長大嗎? 這跟我所體會的完全不一樣!”
因為在我的青少年印象中,父母與師長防止早孕,性教育中關於性的污名化連帶著連”性徵出現”都有點被抹黑,另外加上我當時接觸到不少兒童/青少年娛樂作品有著"兒童/青少年駕駛巨大機器人拯救世界","兒童/青少年變身為魔法少女打擊壞蛋"、"兒童/青少年有著神奇的超能力,保衛城市"(通常在這些作品中,大人超廢,一點能力都沒有...)
另外有趣的地方是,女孩們想要早點成熟長大並常抱怨媽媽管太多,但是在需要的時候還是會依賴家長的諸多協助(拜託媽媽帶著去商場買內衣,或是初潮突然來臨時在廁所裡被嚇得大哭,要媽媽幫忙遞衛生棉)。
瑪格麗特的家庭是來自不同宗教父母的結合(分別是天主教與猶太教),因此她的爸媽允許瑪格麗特自己選擇要信仰哪個教派(這在1970年的美國並不尋常)。在故事中瑪格麗特也試著去參加了不同的宗教集會,但是她彷彿在那裏沒有感受到屬於她的神,只覺得唱詩班唱歌很好聽而已。(
關於故事中瑪格麗特擁有”屬於她的神”,該神祇並不屬於任何宗教流派,她的禱告是個人化的、流動的、充滿探索性的。我聯想也許作者早在50年前預言了一個在現今的”屬靈但不屬於宗教” 或是 “宗教去中心化” 流行現象
Spiritual but not religious - Wikipedia
當然,現今宗教的變化,除了因為許多像是瑪格麗特家這樣來自不同信仰的爸媽,不強求孩子在出生時立刻加入任何一個宗教,還有諸多的其他因素:例如文化的流行與過去宗教理念衝突、個人主義的影響、社區歸屬移至網路空間,世俗的心理健康醫療系統的普及,甚至LLM也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心理支援。
請見 i 世代報告書第五章,有當今詳盡的數據、與失序的心靈第九章,有詳盡的歸因